没有文凭就不是人才?没有受过高等教育而将才能贡献于社会的,大有人在。道理是这么说的,大家也都明白,但在实际的操作中,以文凭论人才的现象还是比较普遍的。高等学历与人才既密切相关,又不应简单地将两者画等号。
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当然离不开大批动脑的能人,需要他们的创造性思维,需要他们绘制发展的蓝图;同时也离不开动手的能人,需要更多的能工巧匠,才能将发展的蓝图变为现实。一流的产品需要一流的技术工人来制造;再先进的科研成果,没有技术工人的工艺化操作,也很难变成有竞争力的产品。现在,许多企业招不到技术工人,技师更是成了稀缺资源。造就大量的技术工人、提高技术工人的水平,是我们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的基础。
但凡制造业发达的国家,肯定是技术工人素质高、数量多。长期以来德国一直把技术工人的摇篮——职业教育作为立国富民的“秘密武器”。“德国制造”的成功也归功于这个国家高水平的职业技术教育以及给予技术工人们的高水平待遇。在德国,除了30%左右的青年上大学外,那些不能或不愿上大学的年轻人绝大多数都选择了不同形式的职业教育。在德国,社会上并不存在盲目追求高学历,而鄙视职业技能教育的倾向。德国拥有世界上数量最多的能工巧匠,他们为德国的经济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拥有和储备一流技术工人,有利于企业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保持强大的竞争力。
敞开城门,引进技师,确实能集聚一批技术人才,但从全国看,技术工人的缺乏已经是一种普遍现象,我们在大力引进技师的同时,更要十分注重自己培养人才,不拘一格降人才。长期以来,技术工人的工资待遇比较低,技术工人不那么受尊重,许多家长不愿意自己的孩子学技术,许多年轻人也不愿意辛辛苦苦学技术,再加上职业教育的投入也不够,多方面的原因造成了技术工人紧缺。要改变这种现状,对企业来说,要营造重视技术技能、尊重技术工人的良好氛围,鼓励和引导青年职工钻研技术,落实培训、考核、使用以及待遇等方面配套的可操作性方案,使他们感到学技术光荣,技术工人有出路,有奔头,有前途。对于社会来说,要加快发展职业教育。通过提高办学层次,突出办学特点,调整专业设置,优化教学资产配置等,使技校成为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摇篮;还要建立健全技术工人的职业技能鉴定组织,建立技术等级标准和技术评定标准,为技能人才打造成长通道。
(2005-10-12)
富阳的造纸业历史悠久,一直是当地的支柱产业。但造纸是个高污染的行业,防污治污的压力很大。近日得知两则有关富阳造纸业的消息,十分让人欣慰。
一是富阳关停所有小造纸生产线。富阳于今年6月底前淘汰了所有以废纸作主要原料,设备陈旧、工艺落后、能耗高、污染物排放总量不能达标的68家企业的76条小造纸生产线,削减造纸年产量27万吨,每年减少废水排放3240万吨;同时采用“以奖代补”的办法,财政投入2000万元,扶持小造纸企业转行。政府痛下决心为了子孙后代有一个生存发展的良好环境,这样做,值!
二是富阳市与国内造纸技术方面的“领跑者”华南理工大学签约,双方将在富阳共建造纸技术研发中心和造纸检测中心。未来三年,华南理工大学造纸学院将根据富阳造纸业实际,重点开展对特种纸研发、脱墨制浆技术、节能降耗与循环经济技术、造纸关键设备等方面的研发,并将为富阳造纸行业技术研发中心建设提供技术指导,学校的仪器设备将全部对富阳开放,并协助在富阳条件成熟的造纸企业建立博士后工作站。在人才和技术培训方面,华南理工大学将优先推荐优秀毕业生到富阳造纸企业工作,为富阳造纸企业培训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有了科技支撑,相信富阳造纸业今后会有良性发展。
从这两件事,我们可以看出,富阳市正在努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切实把经济发展的立足点放在依靠科技进步上。建立环境友好型社会,依靠科技进步求发展,首先是头脑里要牢牢树立科学发展观,这是根本;其次要有切切实实的举措,要从当地实际出发,寻找能解决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的途径。科技进步从哪里来?当然是从科技人才那里来。缺乏科技人才怎么办?那就“借脑”。高校和科研院所里有的是高科技的“头脑”,向它们“借脑”是个既省钱又省力的好办法。我国高校和科研院所虽然每年取得的科技成果在6000项以上,但真正实现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的还不到十分之一。个中原因很复杂,说到底,是科研成果没有与企业发展的需求对接。高校和科研院所不知道企业要啥,做出来的成果要么缺乏针对性,要么被束之高阁,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企业这头却苦于没有科技人才帮助解决生产发展的难题。如果政府在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之间搭建一个平台,使得企业能够面对高校和科研院所提出亟待解决的难题,高校和科研院所能够有针对地做企业出的“命题作文”。如此,各得其所,似桃李芬芳,姹紫嫣红。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研工作有的放矢,企业的难题也得到了解决,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实现双赢。
(2006-7-25)
近日,在台州举行的第三届汽博会传出消息——“浙江省列入国家公告目录的汽车生产企业已达30家。”浙江省的主要汽车产品是经济型轿车、中高档客车和客车底盘、改装车和专用车等,去年全省汽车工业总产值达937亿多元,生产各类汽车约17万辆,同比增长49.79%。读了这条消息,我脑子里有两种声音在辩论。
——一种声音为“欣喜”。近年来,浙江汽车制造特别是民企造车发展迅猛。2005年下半年以来,曾一度平静的浙江再次掀起了一阵造车热潮。7月,瑞安云顶与一汽签约建立专用汽车生产基地;8月,浙江飞碟和泰州永源汽车合作后的第一款车型“飞碟UFO”上市销售;9月,浙江青年汽车在山东泰安青年汽车工业园奠基;11月,波导新车现身,并有消息称,波导已通过收购神马曲线突围;12月,中誉参股组建浙江中誉发展汽车公司;2006年1月,众泰集团一头扎进了造车大潮……
为何浙江民营企业热衷于造车?一方面是汽车零部件制造业发展迅速。全省已有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8000多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就有1200多家;2005年底,全省汽车零部件产值779.28亿元,占到全省汽车工业总产值的八成以上。由汽配制造转向整车制造,颇有“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便利。另一方面是民营企业在经历了原始资本积累阶段后,要为巨额的民间资本寻找投资出路,而通过汽车产业链自上而下的顺势转移,起码现在看起来是一条不错的路径,实现浙江民企做强、做大的愿望。这一切看起来是那么的顺理成章。难怪一些浙江民企会喊出“汽车王国不是梦”这句豪迈的口号。
——还有一种声音为“担忧”。让我们看看来自权威方面的数据:目前国内汽车产业年产能800万辆,在建产能220万辆,今年市场销售量大约为550万辆,所以产能利用率仅55%;去年销量排名居前的五大企业2005年的产能均低于60%;目前,全国有28个省、自治区,在“十一五”规划中都上报了汽车项目,只差西藏、宁夏等较偏远地区没有报;按照每年汽车销量增长10%的速度,“十一五”期末汽车销量大约1000万辆左右,而“十一五”期末汽车产能将达2000万辆左右,有1000万辆左右的产能将放空。这不禁使人联想到20世纪八九十年代,几乎每个省都引进电冰箱、彩电、洗衣机生产线,产能过剩造成恶性竞争,有的项目投资收益大大低于正常值,有的则血本无归。现在的造车,会不会重蹈当年的覆辙?但愿我是杞人忧天!
(2006-11-22)
日前,浙江省撤销了15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这个消息在企业界引起了震动。
一个企业的技术中心能够被评为“省级”,应当说是很“荣耀”的。至少,这个企业的技术水平在行业内不是排头兵的话也是名列前茅。事实确是如此,当初这些拥有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牌子的企业,在推进技术进步方面花的力气是很大的,建立人才队伍、采用先进设施、确定研发经费……由此而带来众多的创新成果,有的还填补国内空白,促进了企业发展。但是,如今这些企业的技术中心起变化了,在专利、实验室建设、新产品、参与标准制订、技术人员培训等方面鲜有成绩,有的甚至创新成果为零。这样的企业技术中心枉为“省级”称号,应当摘牌!
15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被摘牌折射出什么?
——急功近利的心态在一些企业中仍然存在。过于看重眼前利益,只想着今天能赚多少利润,不愿意在技术创新上有新的投入。技术创新的投入与产出之间有一个过程,性急的逐利者等不及了,恨不得上午投入下午就赚大把的银子。也许,你今天赚了,但你明天能不能再赚呢?还有后天呢?企业赚钱,赚在一时容易,赚在长远就要靠技术创新了。办企业要有一点战略眼光,要多想想企业的明天、后天,要舍得在技术创新上投入。当然这个投入也应当是量力而行的。
——搞花架子的做法在一些企业中仍然存在。企业搞技术中心为谁?为自己,是为了企业的长远发展,决不是搞搞假动作、摆摆花架子糊弄人。也许,你摆花架子能够骗得政府一些政策支持(最终是纸包不住火,15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不是被摘牌了吗?),对企业发展有什么实际作用呢?自欺欺人,这不是踏踏实实搞企业的做派。这种搞法形成风气,迟早会葬送企业。
——依靠技术创新求发展的意识在一些企业中仍然淡薄。技术创新的重要性嘴上谁都会说,真正在头脑里扎根的企业经营者有多少?把发展的立足点放到技术创新上,已经是企业发展的“普遍真理”,在市场竞争日益加剧的今天,只有坚持不断技术创新,企业才能立于不败之地。这不应该看做是政府要企业这样做,而是企业的内在需求、发展的必由之路。当初的授牌、今天的摘牌,是政府在引导、帮助企业走一条康庄大道。这样浅显的道理咋就不明白呢?不由得让人“只是当时已惘然”!
看来,提高企业素质这个基础还得再打打牢。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啥都做不好。这又是一个话题了,下回说吧。
(2006-12-12) (www.xing528.com)
在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投资、出口、消费中,现在投资承载着主要的负荷。投资已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不仅是中央的4万亿,还有各地政府的多少个亿,都在短时间内对提高经济总量和新增就业岗位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政府的高额投资使保增长达到了相应的效果。
但是,这样的投资力度能维持多久?换句话说,政府还能投入多少万亿?当前,投资出现了这样的情况:一个是投资以政府为主,企业投资不多;政府投资中又以交通等基础设施投资为主。再一个是在不多的企业投资中,又以房地产开发投资为主,工业新项目投资下降,工业技术改造投资也下降,有的地方甚至下降幅度很大。
工业新项目投资下降和工业技术改造投资下降,有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的原因。
主观原因是,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不少企业市场萎缩,赢利水平下降,出于稳健考虑,企业对项目投资持谨慎态度;有的企业没有好的项目,有的企业即使有新项目,为规避市场风险,也往往延缓实施。目前工业企业投资欲望普遍减弱。
客观原因是,企业贷款难。目前资金短缺仍是企业经营中的主要问题,也是制约企业生产复苏、恢复投资信心的重要因素。尤其是中小企业资金筹集难度更大,贷款门槛较高,贷款额度低、还款期限短、品种少且手续繁琐。
我们仍然处在工业化阶段,从某种意义上说,保增长,就是保工业经济增长。因为工业经济是否健康发展,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对经济社会的影响、对改善民生的影响实在太大了。没有工业经济作基础,其他方面不可能有好的发展。大力推进符合国家和地区产业政策的工业新项目投资,是经济发展的持续推动力,是增加就业岗位之源泉,是企业转型产业升级主战场。大力推进工业技术改造投资,是企业提高技术水平,加快产品升级换代,增强综合竞争力的必由之路。经济发展有没有后劲,与工业新项目投资和工业技术改造投资有极大的关联。因此,如何使工业企业增强发展信心?如何缓解工业企业贷款难,尤其是缓解中小企业贷款难?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对此要深入研究,要有解决问题的对策。
(2009-7-2)
今年春节以后,不少城市尤其是沿海开放城市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用工荒:长三角用工荒超往年,85后农民工拒绝4000元月薪;珠三角用工荒严重,缺工超200万,单单深圳市就缺工90万人;福建泉州企业今春缺工12万人,以“市民待遇”揽工;武汉民工荒警报拉响,人保部门劝农民工留本地就业……
一边是堆积的订单让不少企业提前到初八初九开工,另一边却是人员短缺使得企业开工不足。
国家统计局浙江调查总队开展的关于企业用工需求情况调查显示,这轮用工荒涉及企业的范围正在扩大,几乎蔓延到制造业、化工产业、批发零售业、餐饮服务业等大部分企业,有52%的企业预计今年春节后招工有困难,招工难短期内很难有所改善。
这一轮用工荒,究竟是短期现象,还是长期趋势?中国农村劳动力资源经过20多年的持续输出,是否正从过剩转向紧缺?用工荒释放出了哪些新信号?各种观点莫衷一是:中国劳动力由无限供给变成有限剩余,人口红利不再;用工荒拷问企业工资福利,结构性缺口呼唤产业升级;相当部分新劳动力不愿意从事流水线的一线普工工作,就业流动性加大,造成了局部地区出现用工紧张。尽管从全国范围看,用工荒还是区域性和结构性的,劳动力供给格局还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但近阶段,在沿海发达地区的“用工荒”可能会成为一种常态,将伴随着企业经济转型升级始终。目前劳动力市场的情况显示,新求职人群以“80后”“90后”为主,约占70%,新一代劳动力受教育程度有所提高,除工资薪酬外,更加注重对职业前景的选择。
面对用工荒,摆在企业面前的路只有一条——不断提高劳动力的工资水平和各项福利保障,否则就招不到工。不断提高劳动力的工资水平和各项福利保障,意味着企业使用劳动力的成本将不断上升。在“中国制造”的低成本优势中,有相当的比重是来自低廉的劳动力,是低廉的劳动力造就了“中国制造”的竞争力。如果不断提高劳动力的工资水平和各项福利保障,企业的生产成本将不断上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尤其是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必将大为削弱。从某种意义上说,用工荒将终结“中国制造”的低成本。
其实,劳动力成本的上升是一种必然的趋势,尤其是进入后工业化时期,劳动力成本在企业生产经营成本中所占的比重将会越来越大。对于企业来说,一方面要消化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压力,另一方面又要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要迈过现在面临的坎儿,依靠技术进步、转型升级、提高产品的附加值,以求得可持续的发展,应当是唯一的选择。
(2010-3-11)
出国购物,一不留神就买了“中国制造”的商品,这是很多人都经历过的事儿,简直满世界都是“中国制造”。虽然我们有了“世界工厂”的称谓,但是目前,中国的制造业还在低端徘徊。我国制造企业多数仍专注于一般的生活消费、原材料等低端制造领域。代表一个国家的制造业发展水平,国民经济各部门、各产业急需的高端装备产品,则仍处于严重依赖进口的局面。比如,汽车行业,满大街跑的帕萨特、马自达,表面上是在中国生产,其实核心技术、图纸都来自国外。有的关键螺钉也要进口,更不要说一些高端的仪表仪器了。
高端制造业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竞争实力的重要标志。早些年,由于中国劳动力成本低廉,即便处于产业链的低端,“中国制造”还是有生存空间。但是近年来,劳动力成本低廉的优势正逐步消失,“中国制造”升级已经刻不容缓。“十二五”期间,大力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就是发展方向,其中高端制造业应当是重中之重。高端制造业即处于制造业价值链的高端环节,具有技术、知识密集、附加值高、成长性好、关键性强、带动性大等特点。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医药、信息网络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都与高端制造业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例如,风机装备、核电装备、冶金设备、环保装备、电子设备都属于高端制造的范畴。同时,信息网络技术也将带动制造业的升级。
发展高端制造业,重点是装备制造业。大型装备制造业是制造业的高端领域,制造业中的高新技术与先进管理模式基本体现在装备制造业,而制造业中利润空间最大的部分也是在装备制造业。装备制造业代表着整个制造业的走向,决定着整个制造业的水平。其中包括重型机械、船舶、飞机、发电设备、大型锅炉、冶金机械、矿山机械、专用设备等大型装备生产厂家。
综观世界工业强国,都拥有一批自主创新能力强,资源整合能力强的高端制造产业群。他们控制高技术、高附加值装备设计和制造的理念,推进行业整体素质的提高,因此,要重视用高技术优化提升传统装备制造业,重视极端制造,保持产业优势。
目前我国装备自给率虽达到了85%,但主要集中在中低端市场,高端装备仍主要依赖进口。通用电气作为装备制造行业的巨头,2009年营业收入高达1570亿美元,而中国装备制造业规模最大的企业(汽车企业除外)中国机械工业集团去年营业收入刚刚超过1000亿元人民币。我国机床行业在2009年产值已经跃居世界第一,实现了“一枝独秀”,但仍是世界机床进口第一大国,经济建设所需的高档数控机床主要依赖进口。规模差距之外,更重要的是我国装备企业大多数产品缺乏核心竞争力,同时,基础配套能力比较弱,许多关键零部件还需要进口。因此,以重大专项为依托,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将是我国装备制造行业在“十二五”的重点任务。
差距确实存在,而且还不小。从另一个角度看,差距就是就是前进的方向、发展的空间,就是“蓝海”。统计显示,杭州市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企业的工业总产值已占全省的四分之一,涌现出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杭汽轮、西子联合、杭叉、中高曼恩、浙江运达风力发电工程公司等。目前,大江东新城、临安青山湖科技城等发展大平台正在加紧规划建设;杭汽轮、西子联合等龙头装备制造企业雄心勃勃的“十二五”规划正加紧拟定;新能源、大飞机、核电装备等新的装备业领域、新的装备企业正加紧引入。杭州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大有潜力,前景看好。
有专家认为,目前国际高端装备制造行业主要向以下两个趋势发展。一是朝超微、超精发展,微机电系统(MEMS)成为信息通讯、生物医疗、汽车、军工等领域的关键技术之一。另一方面,以电力、石化、冶金行业为代表的重大技术装备正朝着超大型化的方向发展。
(2010-12-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