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解读经济密码:夯实实体经济,降低融资成本

解读经济密码:夯实实体经济,降低融资成本

时间:2023-12-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大力发展实体经济,要保持经济平稳运行,要切实降低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等。“实实在在,实心实意”是发展实体经济的基本要求。因此,立足于一地经济社会长期发展,得精心培育实体经济。中国的企业家,出现于改革开放之后,真正的企业家群体形成于民营企业和股份制企业大发展之后,也就是说对企业有了所有权或者部分所有权之后。

解读经济密码:夯实实体经济,降低融资成本

经历过经济的潮起潮落,特别是金融危机的冲击,实体经济的地位和作用很好地显示出来了,特别是对实体经济是最大的就业“容纳器”这一点,舆论有了更加深刻的印象并达成共识,这就是实体经济是富民强国的根基。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大力发展实体经济,要保持经济平稳运行,要切实降低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等。相信国家的重视,会为实体经济的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和营造有利于实体经济发展的氛围。

大约七八年前,我曾经与几位企业家谈论过做房地产。他们都是从创业起就一直做实业的,尽管十几二十年做得很辛苦,但是贵在坚持,都在各自的行业里做得有声有色,有的还名列前茅。不过,说起获利都挺羡慕房地产业的。当时我说,你们如果去做房地产,就再也不想做老本行了。他们说,不一定。几年以后,他们都进入了房地产业,虽然老本行没有丢,可也不像早些年那样年年有进步,有的还萎缩了。当然,现在随着房地产市场调控,他们都遇到了不同程度的困难。

高额利润的诱惑,有几个投资者能够经受得住?资本的逐利性,使得其流向总是朝着投资回报更高的行业而去。当市场进入一个“喧嚣期”,又有几个投资者或者企业家能够静下心来?浮躁之风“遍被华林”,眼看着房地产业赚钱既快又多,几乎谁都恨不得挤进去挖一锄头,都恨不得一锄头下去挖出一个金元宝来。谁还愿意做实业?做实业,在流水线上做一个一个产品,然后物流、营销、售后服务一个个环节……一大圈下来,每个产品赚几元、十几元,谁耐得住性子?

我非常赞同一位企业家的话,他说:做实体经济,八个字很重要,就是要“实实在在,实心实意”。所谓实实在在,就是要实实在在地抓创新,实实在在地去理解和满足客户的需要,实实在在地降低产品成本,实实在在地抓公司内部的各项管理,做实业要很实在。实心实意,首先就要一心一意。经营一个品牌需要很长的时间,一个产品的开发就需要好几年,不能今天想干这个,明天想干那个,不能看什么赚钱就干什么。此外,要实心实意地对待各方面的利益相关者,包括社会、员工、合作伙伴以及社区,这对于做实业也是很重要的。一个品牌的树立需要长期艰苦的努力。

“实实在在,实心实意”是发展实体经济的基本要求。发展实体经济:先要静下心来。心浮气躁,是做不好的。怎么样静下心来?值得深思!

(2012-4-2)  

发展实体经济,先要静下心来。

首先,政府要静下心来。发展实体经济是急不来的,新上一个项目或者一项技术创新或者一个品牌创树,都需要一定的时间来培育,有时需要几年甚至更长的培育期。很可能在这个培育期内,政府收不到税,也得不到多少产值的数字,但是却要为实体企业解决发展中的困难。现在“种树”“乘凉”的是后人。因此,立足于一地经济社会长期发展,得精心培育实体经济。

发展实体经济,当前亟需要做的是建设公平的市场环境。这里讲的市场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大环境。是否至少要考虑那么几条:一是缩小行业间利润的差距;二是为实体经济的发展提供多方面的政策支持;三是营造有利于实体经济发展的氛围。这里不妨展开来议一议。

——缩小行业间利润的差距。为什么资本不青睐实体经济?甚至原本在实体经济中的资金也远离了实体经济?原因很简单,资本的逐利性,使得它总是要寻求更高的投资回报。即使一时抑制了资本的这种冲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尤其是面对暴利的诱惑,坚持不了多久,它总是会不顾一切地奔向更高的投资回报而去。10多年前,制造业的销售利润率一般能够达到10%左右,加工业的销售利润率一般能够达到5%左右,现在一般只在3%以下,有的更低,甚至出现负利润。比如,外贸加工企业利润之薄,已经多年了,如果汇率稍有变化,亏损无疑。再看看某些行业,比如垄断行业、房地产业等,获利丰厚,其实并非这些行业有多高的创新能力、有多高的技术水平,完全是凭借着特殊的市场地位而已。在这样不公平的市场环境下,资本不青睐实体经济,甚至原本在实体经济中的资金也远离实体经济奔向更高的投资回报而去,就毫不奇怪了。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不公平的市场环境纵容了资本远离实体经济。因此,我们现在亟需要做的是,用政策杠杆调节,缩小行业间利润的差距,让做实体经济的有合适的投资回报,让做实体经济的气顺。

——为实体经济的发展提供多方面的政策支持。处于市场弱势的实体经济,尤其是广大的中小微型企业,靠自身的力量难以有大的作为,有的正面临着生存危机,因此,迫切需要为实体经济的发展提供政策支持。政策支持应当是多方面的,是“组合拳”,包括财税、金融、资源、科技、人力等,并通过政策支持,改变实体经济市场弱势的地位,进而吸引更多的资本进入实体经济。

——营造有利于实体经济发展的氛围。要办好一件事,氛围很重要。有了良好的氛围,事情办起来就顺得多。因此,要通过多种途径、采用多种形式,大力营造有利于实体经济发展的氛围,在全社会形成理直气壮做实体经济、做实体经济非常受尊重的氛围。

(2012-4-9)  

发展实体经济,更需要企业家静下心来。

在现代企业中企业家大体分为二类,一类是企业的所有者企业家,作为所有者他们仍从事企业的经营管理工作;另一类是受雇于所有者的职业企业家或称作职业经理人。在中国,通常情况下,企业家指的是第一种类型。

中国的企业家,出现于改革开放之后,真正的企业家群体形成于民营企业和股份制企业大发展之后,也就是说对企业有了所有权或者部分所有权之后。因为有了产权,所以企业家能够决定企业发展的方向,说得再直白一点,企业家有权决定企业现在做什么或不做什么、将来做什么或不做什么。我们都知道,办企业是将本求利,因此,获取更高的利润,往往成为企业家追求的目标。再因此,企业家的逐利与资本的逐利往往重合在一起,于是,企业家往往容易浮躁、容易纵容资本流向投资回报更高的产业、项目。用一句俗语来形容就是“这山望着那山高”,而且经常如此。我们当然不能指责也不应该指责企业家和资本的逐利性,但是我们不赞同把逐利作为经营企业的唯一目的。企业家,尤其是有相当规模资产的企业家,应当具有企业家精神。

什么是企业家精神?中外专家学者对此有多种理解和阐述,综合起来有这样一些方面的内容:创新是企业家精神的灵魂,冒险是企业家精神的天性,合作是企业家精神的精华,敬业是企业家精神的动力,学习是企业家精神的关键,执著是企业家精神的本色,诚信是企业家精神的基石。我觉得这些方面是企业家应当具备的基本要素,这些要素在某个企业家身上凝聚的多少,或者说这些要素的比例不同,决定了这个企业家所办的企业能否成功、成功的程度如何。但是,一个真正的企业家,仅仅具备上述要素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他得具有对社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这才是企业家精神中最关键的。一个企业家如果没有对社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那他充其量只不过是一部赚钱的机器,也许可能是一部非常善于赚钱的机器。而一个对社会负有使命感和责任感的企业家,他不会被单一的逐利牵着鼻子走,他一定有自己的理想,立足于有益于社会的理想。纯粹为了逐利而去办企业,与为了某个理想去办企业,以实现了理想而得到利益,出发点不同、做事情的境界不同、对社会的贡献也不同。

再回到发展实体经济上来。做实体是要有理想的,是要长期坚持的,外国的奔驰西门子通用、微软、苹果松下丰田等,中国的联想海尔万向、娃哈哈等就是非常典型的例子,如果这些企业仅仅以逐利为目的,也一窝蜂追逐高回报而离开了实业,会有今天的成果吗?会为社会的发展乃至造福人类作出重要贡献吗?当然并非所有的实体企业都能够做到上述企业那么大,但是,即使是中小微型企业,踏踏实实做,有多大能量发多大光,也是对社会的贡献。涓涓细流能够汇成江河

我很赞同这样的价值观:做企业的人是分层次的。资本家就是赚钞票的,他的社会责任很淡,除了钱还是钱。然后是实业家,实业家都是以社会责任感为本的,有社会责任感,向国家缴税,解决了很多人的就业。真正的企业家是为了社会的,做任何事情没有明显的社会效益是不会做得好的。

希望有更多的企业家静下心来,以对社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踏踏实实做实体!

(2012-4-16)  

国人购物,尤其在外地购物,往往会问售货者,是不是假货?当然问了也白问。售假者总不会自认售假。其实这反映了大多数人对市场不信任的心态。为什么如此?因为我们经受了太多的假冒伪劣。所谓“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做实体一定要坚持品质第一,这是经营者必须具有的自我要求。“江南药王”胡庆余堂里面的匾额很多,大都是面朝外挂的,唯独有块横匾却是面朝里挂,一般人不易发现,那就是面向耕心草堂悬挂的“戒欺”横匾,那是给制药人看的,时刻提醒自己“戒欺”。“戒欺”两个大字是胡雪岩亲自所写,匾文为胡雪岩所撰:“凡百贸易均着不得欺字,药业关系性命,尤为万不可欺。余存心济世,誓不以劣品弋取厚利,惟愿诸君心余之心,采办务真,修制务精,不至欺予以欺世人,是则造福冥冥,谓诸君之善为余谋也可,谓诸君之善自为谋亦可。”这是创始人胡雪岩对胡庆余堂历代经营者的谆谆告诫,是胡庆余堂制药的规则,也是胡庆余堂称雄制药界的原因所在。

做实体一定要坚持品质第一,做药品是如此,做其他产品也是如此。其实,保持产品品质并不是什么难于上青天的事情,对于绝大多数的实体行业来说,产品的国家标准都明摆着并且不是高不可攀,做出来的产品应该都能够达到国家标准,向市场提供符合国家标准的产品应该能够获得合理的利润,遵循着这样的逻辑关系做实体是最起码的,这是法律的底线。之所以会出现“三聚氰胺”“地沟油”等,是因为经营者利欲熏心——贪。人有贪念,便唯利是图,甚至伤天害理,为了“百分之三百的利润敢冒被杀头的危险”,超越法律的底线,最终逃脱不了法律的制裁,害人又害己。

做事先做人,遵纪守法是做人的最基本要求,做实体的人必定先要增强法制意识、敬畏法律,行为处事决不超越法律的底线。遵纪守法是坚持品质第一的保障,没有这一条,坚持品质第一就是一句空话。

坚持品质第一没有捷径,只有踏踏实实做、规规矩矩做,才能做出符合国家标准的产品来,才能一点一点凝聚客户,才能逐渐逐渐开拓市场,才能一步一步打响品牌,企业才能不断发展壮大。

(2012-5-1)  

在“发展实体经济系列谈之五”中讲了“员工要有过硬的技术”,这是发展实体经济基础中的基础。遗憾的是,多年来,技术工人高薪难求屡屡成为新闻,这在相当程度上制约了实体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制约了实体企业技术水平、产品品质的提升。俗话说,“打铁先要本身硬”,员工的技术不过硬,实体经济要想有大的发展是不可能的。

员工过硬的技术从哪里来?很多年前吧,企业员工的技术大都是跟师傅学的,新员工进入企业,先要拜师,当学徒工,根据不同的工种确定跟师傅学艺的时间,短则半年,长则3年,期满还要进行考试,不合格的要延长学徒期。以前,培养技术工人基本上是企业自己的事情,所以,实体企业都在这方面下功夫。劳动力市场化以后,很多实体企业放弃了培养技术工人,追求低成本使实体企业不愿意在培养技术工人方面有投入,学技术变成求职者自己的事情。而一夜暴富、投机取巧、轻松赚钱等社会心理的冲击,又使得广大的求职者不愿意静下心来学技术。老一辈的技术工人退休离岗,年轻一代的工人学技术的越来越少。在多种因素的作用下,技术工人缺乏,尤其是高级技术工人的缺乏,已经成为常态。如果这一“短板”不努力加长,非常不利于实体经济的发展。

如何造就大批技术工人?需要三管齐下。一是提高技术工人的社会地位,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学技术。一方面要加强舆论引导,消除“一夜暴富、轻松赚钱”之类的负面新闻,大力宣传学技术、成能手光荣,在全社会形成技术工人“吃香”的氛围。老话就有“家财万贯不如一技在身”之说。另一方面要形成一种机制,提高技术工人收入、尊重技术工人的劳动、给予荣誉和福利等多方面的享有。二是实体企业要重视培养技术工人。在此技术工人青黄不接之际,都依赖外部是不现实的,至少在短时间内是“远水解不了近渴”,必须自己着手培养技术工人,舍得投入。三是大力促进技术工人的社会化培养,即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现在的职业教育层次不高,应当把职业教育提高到与高等教育相同的地位。高等教育应当与人才市场供需接轨,培养那么多不会“动手”的大学生干嘛?还都想着要当管理者。企业哪有这么多管理岗位?而紧缺的技术岗位却“虚位以待”,收入还远远高于所谓的管理者。上大学学一堆基本上今生都不会用到的所谓专业知识,还不如学点技术,求职方便,利己利人。高等教育的面应当侧重调整,压缩那些花里胡哨的专业,多开设社会需要的学以致用的操作技术专业,为实体经济发展培养大批人才。

(2012-5-14)  

非常赞同这样的观点:实体经济直接创造物质财富,是社会生产力的集中体现,也是社会财富综合国力的物质基础。发达稳健的实体经济,对提供就业岗位、改善人民生活、实现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更是一个国家应对外部冲击、巍然屹立不倒的关键。

因此即使要说,实体兴,则国家兴、百姓富、天下安,我看也不过分。

发展实体经济,实体企业当然最为关键,但光靠实体企业是远远不够的,需要社会方方面面共同出手。说到底,发展实体经济是全社会的事。支持实体经济的生存发展,当务之急的有两条,一是金融支持,二是减税减费。

客观地看,实体企业特别是一些中小微型民营企业,既面临着融资难和成本急剧上升的压力,又负担了较重税费,实体企业的利润空间被进一步压缩,很多中小微型企业甚至生存困难。我们正面临着整个实体经济负担过重和发展减速问题,要使实体经济有新发展,除了适度减少财政收入,还要切实减轻企业负担,当然还要想方设法缓解融资难。

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重要性,虽然有关方面已经一再强调,但是加快金融创新,增加金融业的服务能力,使金融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发展,还有很多事情要做。银监会出台《流动资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个人贷款管理暂行办法》《固定资产贷款管理暂行办法》和《项目融资业务指引》,力图以“三个办法一个指引”引导信贷资金支持实体经济;通过必要的操作流程和内部控制手段,规范商业银行贷款支付行为,确保贷款资金按借款合同约定的用途使用,防止借款人资金被挪用,促使贷款资金真正流向实体经济。希望这些都能真正落到实处,发挥实际作用。

另外,有专家建议:建设实体经济中各类企业、个体与金融业的信息互通平台,改善信息不对称的状况,提高金融服务的效率;加快制度创新,开发和形成更实用的企业资产评估方法,让一些“轻资产”行业内的企业也能获得信贷支持;拓宽企业通过金融领域获取资金的渠道,继续扩大股票、债券、信托等融资活动对企业的帮助等。我以为都可以在有效监管的前提下,开拓创新。

尽管结构性减税呼声很高,但去年税收不降反增,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政府工作报告》显示,在31个省、市、自治区中,17个地区财政收入增幅超过30%,占比超过半数,更有近两成的地区其财政收入增幅超过40%,几乎全部地区财政增幅在国内生产总值(GDP)两倍以上。(www.xing528.com)

有专家指出,支持实体经济发展,见效最快的是减免税费,目前的政策仍不够“给力”,应进一步扩大税费减免范围。政府要做的就是,让实体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能够得到实实在在的回报,有了一定的利润率,才能吸引民间资本回归实体经济,产生良性循环,实体经济才能健康持久地发展。

今年1月1日起,国家正式在上海开始试点营业税改征增值税,由此拉开了“十二五”期间“增值税扩围”改革的大幕。作为结构性减税的重头戏,“营改增”的启动与推进标志着中国税制改革已步入“深水区”。希望这能有利于实体经济的发展。

(2012-5-21)  

大力发展实体经济,现在已经基本在全社会达成共识了,各方面也陆续在出台各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政策,这些当然会有利于实体经济的发展,但是光有这些还不够,还需要加强市场监管,才能使得实体经济健康发展。

我多次用“钢轨理论”来说明市场监管的重要性。企业进入市场,如果没有设置一定的竞争框架,那就会乱象丛生,什么出格的事情都会发生,这样的事例举不胜举。因此,为了确保市场竞争的有序,必须建立规则并且必须按规则出牌,就像火车必须在预先架设好的钢轨上行驶那样,才不会乱套。加强市场监管,就是为了让实体企业守法经营,“安全、正点”地行驶在市场竞争的大道上,使实体经济健康发展。

加强市场监管至少应抓好五个重点:一是产品质量保障。很多年前我曾经在一篇文章中说过,中国的消费者是世上知识面最宽的并且是最辛苦的消费者,既要分得清食品是否安全,又要看得出装饰材料是否含甲醛,还要懂得哪种药品疗效好、便宜等,尽管啥都懂几分,可还是免不了上当。产品质量的保障,不能靠消费者自己来分辨,要靠监管,强有力的监管,甚至是像铁一样硬的监管。必须让不法厂商付出高昂的代价,大大提高他们的违法成本,逼迫他们改邪归正,否则就不让他们生存。对消费品生产商是这样,对工业品生产商也是如此。二是知识产权保护。知识经济时代,企业间的竞争在相当程度上拼的是脑力,拼的是智慧。一些不法厂商不在这方面花力气,却干起了“偷智慧”的勾当,大搞所谓的“山寨”。往往人家花多年时间投入人力物力开发的产品,他们拿来克隆轻易获利;有的采取违法手段窃取人家的科研成果为自己所用等。对于这种种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必须依法严厉打击,决不能姑息。三是防止恶性竞争。市场竞争是正常的,但是必须有序,也就是应当遵循相关的法律和规定,不能搞低于成本的倾销或哄抬价格,不能搞价格联盟,不能垄断市场等,对于这些恶性竞争行为必须依法严厉查处,确保市场竞争的公平有序。四是劳动保护。要严格依照国家有关劳动保护的法律法规监管企业对待员工的行为,不仅要确保员工获得合法的收入,而且要确保员工的工作环境和条件符合国家规定,人身健康安全有保障,确保女员工能得到国家规定的照顾。五是环境保护。保护环境应当成为企业的自觉意识和自觉行为,这既是一种法律责任,也是一种社会责任。但是,有一些企业不愿意在环境保护上投入,或者少投入,以污染环境为代价获取一家私利,对于这样的企业必须依法查处,必要时宁可关闭,也不能让它们破坏环境。我们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

(2012-5-28)  

在利好的政策面影响下,做企业的容易冲动,这是常情。前几天与一位做文化产业的经营者交流,他的冷静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几乎所有做企业的人都非常想把企业“做大”,尤其是哪些掌控着正处于上升期的企业的经营者,更是充满豪情地认为把企业“做大”是“必须的”,顺理成章,尽管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日后没有能够把企业“做大”,有的甚至把企业“做没”了。

这位做文化产业的经营者说,在同行业中,我们的产品是小众化的,注定了没有高产值高利润,除非我们改变现在的产品定位,即使如此那也不见得一定能够“做大”,因为我们的资源不够多。与其冒这么大风险去追求不一定能够达到的“大”,还不如实实在在“做精”“做优”,努力成为我们这个领域的强者。经过多年的奋斗,我们做到了。今后我们仍然往这个方向走,争取做得更出色。

我非常赞赏这位经营者的务实和明智,尤其是企业经营水平在业界名列前茅之后仍然能保持清醒的头脑。我并不反对把企业“做大”,发展实体经济也确实需要一批“顶天立地”的巨人企业来支撑,但是要切实防止在“做大”的浪潮中产生的自大,真以为人定胜天。一个企业要做大成为行业巨人,需要方方面面的条件,客观、主观的都需要,也就是所谓“天时、地利、人和”,缺了哪方面都不行。远在国外的不去说它,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在一次又一次的投资高潮中,我们看到有多多少少的企业在“做大”中却“做没”了?假如这些企业的所有者和经营者不那么豪情万丈,哪怕能够稍微听一听反对的或者不同的意见,能够拿一块冷毛巾捂一捂发烧的额头,也许企业就不一定会“做没”了。“做大”是一种水到渠成,有时候真的非人力可为。

现在,有利于实体经济发展的大环境正在形成,应当说发展的机会也越来越多。越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越是要保持清醒的头脑,理性地看待市场,理性地看待企业自身。建议大多数实体企业先把“做大”放一放,或者别考虑得太多,多在“做强”上动脑筋花力气。“做强”是大多数实体企业的生存之道和发展基础,离开了“做强”,说啥都是“浮云”。“做强”的途径是“做优”“做精”。“做优”“做精”既可以是针对产品,也可以是针对管理,还可以是针对市场。至于效果,那就要看企业怎么具体操作了。

(2012-6-4)  

尽管年中报显示,当前我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经济增速保持在年初预期目标区间内,但近期国内外环境更加错综复杂,出现一些新的变化;世界经济复苏的曲折性、艰巨性进一步凸显;国内经济运行中仍然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特别是经济下行压力加大。

尽管今年以来各地都切身感受到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只不过压力大小不同而已,但形成了必须发展实体经济的共识。从长远看,这样的共识有助于经济健康发展。于是各地纷纷出台政策,“忽如一夜春风来”,力求推进实体经济快速发展,以此改变经济走势。可是,实体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广大的中小微企业,并没有显现出政策作用下的立竿见影,不少人免不了焦虑起来。

盼望经济走势上扬的急切心情完全可以理解,但是,我们现在更需要的是冷静面对国内外市场,需要的是客观面对实体企业,需要的是尊重实体企业的基本运作规律,急于求成不可行也不可能。这里不妨稍作一点分析。实体企业的运作,不同于贸易,它的运作周期要长一些。比如,投资一个新项目,从可行性报告确定项目,到立项报批、环评,再到招标建设,然后建成投产,即使一切顺利,也需要一个不短的周期。在这个周期里,只有不断的投入,产品没有销售收入,就不会有利润,当然也就没有纳税。再比如,研发一个产品,从市场调查,到确定研发方向,再到反复试验、批量生产,然后投放市场,即使一切顺利,也需要一定的周期。在这个周期里,同样只有不断的投入,没有销售收入,更不会有利润,当然也就没有纳税。这个过程无法跨越,只能一步一步往前走,而且还免不了会走走弯路,“退一步进两步”都很正常,除非你是“孙悟空”。可惜,即使我们大家都有心,也成不了“孙悟空”。

因此,任何盼望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政策会出现立竿见影效果的美好愿望,都是不切实际的,事实上也是不可能实现的。还是静下心来吧,把焦虑放在一边,有点儿耐心,学会坚持,给实体企业多一点点时间、多一点点空间。但也不是消极等待,多想想能够为实体经济发展做点什么,多主动地为实体经济发展做点什么,多来点实在的,至少能够使实体经济的发展快那么一点点。

(2012-7-30)  

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现在不但已在社会各界形成共识,而且中央和各地都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应当说这些政策能够推动实体经济的发展,现在的关键是把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各种政策一一落到实处。如何把这些纸面上的利好,变成实实在在的动力,使之作用于一个一个实体企业,还有很多很具体的工作要做,需要有关部门不厌其烦地帮助实体企业用好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各种政策。也许有人会说,政策就摆在那里,怎么用是实体企业自己的事情。这话没错,但这只是字面意义上的没错。根据历史的经验,通常,仅靠实体企业自身,很多政策是不可能落到实处的,至少是有相当一部分政策难以落实。比如解决融资难,比如推进项目建设,比如减免税费等。因此,需要有关部门的指导、支持、协调。

别的不说,就说说解决实体企业融资难问题。按说,到了现在这样的局面,发展实体经济的重要性已经都看得很清楚了,金融主动面向实体经济、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应当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可事实上实体企业融资难依然没有明显的改观,尤其是中小微企业融资难的状况依然很严重。

有专家指出,不管是此前由美国“次贷危机”引爆的国际金融危机,还是上个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或者是日本经济泡沫破裂从而陷入“失落的十年”,乃至现在仍然扑朔迷离的欧洲债务危机,其中共同的根本原因之一,就是金融业特别是过度膨胀的虚拟经济严重脱离实体经济。

又有专家指出,实体企业融资难没有缓解,主要是金融创新不够。要因地制宜创新,找准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切入点。实践已经证明,金融发展史就是一部创新史,只有不断进行包括制度、模式、组织、产品等各项创新,金融活力才会不断迸发,才能有效支持实体经济。要消除银行与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让银行敢贷款,让企业能贷到款。要消除信息不对称,可以搭建政银企融资平台,可以借鉴国际成熟的小微贷款技术,这都要有一些创新性的做法。

还有专家指出,要有效引导更多金融资源进入实体经济领域,还需要有更多的创新,更要解决一些深层次的体制机制问题,这也对当前的金融改革提出了要求,比如加快利率市场化推进、规范民间借贷等。

专家们说的都对,但是操作起来都很难。难在哪里?银行虽然是企业,但却是特殊的企业,业务上的规矩很多,并非谁想突破就能突破就可以突破的,得管理层发话。因此很多事情仅仅靠银企之间“自由恋爱”是难以走进“婚姻殿堂”的。缓解实体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融资难是如此,其他事情也是如此。你想快速推进项目建设,可那么多章法摆在那里,就像跨栏那样,得一个一个跨,少一个不行,走的都是现有的正常的流程,也没有谁给你设障碍,那就跨呗。时间就在“跨栏”中流逝了,怕的是也许市场机遇也就跑了。如何改变这种现状?靠企业显然是不可能的。还有减免税费,那更是个高难度的“技术活儿”,什么情况下可以减免,什么情况下可以减免多少,哪一部分可以减免,哪一部分可以减免多少,企业弄得清吗?离开了有关部门对企业一对一的指导,离开了有关部门对企业一件事情一件事情的帮助,离开了有关部门为企业进行多方面的协调,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政策的落实真的很难。我们现在迫切需要做的是把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政策一一落到实处。只有这样,实体经济才能健康有序发展。

(2012-8-6)  

日前参加调研活动时,与一位民营实体企业家深入对话,回顾企业的发展历程,畅谈今后的发展前景,还有面对国内外经济下行压力带来的市场变化,颇多共识。尤其是听他讲了现在的心态,觉得很有意思。他说:以前做事情比较强调快,现在做事情却强调慢。比如,企业旗下的电子商务公司,新上任的总经理着急全面出击上效益,甚至提出眼下抓紧时间卖月饼。我就坚决反对。告诉他们不要急着想赚钱,而是按照确定的主营方向耐心把每一件事情做好。不要为了赚一时的钱而偏离了主营方向,主营做不好公司不会有好的发展。他说,我们以前是一年做三件事,现在要三年做一件事。

我理解他说的,当然是企业生产经营的大事,不是具体的事务。这使我想起了一句老杭州话——“慢就是快”。做好一件事情是需要一定的时间的,如果你把事情做扎实了,虽然看起来不够快,但是结果是好的。如果你做事情只求快,难免毛毛糙糙,说不定还会返工,到头来还是快不了。这就是“慢就是快”的哲学道理。听说国外建设高速公路,路基做好后让它自然沉降一两年,然后再做路面,为的是避免“波浪路”。我不是学建筑的,也没有去国外考察道路建设,但我觉得这个道理是对的。

其实,办企业也是如此。欲速则不达。在改革开放起步阶段,民营企业如雨后春笋般草创,一个快字,成就了多少人的创业梦。此后20多年,粗放型经济发展,使得讲究速度仍然是在竞争中取胜的惯用招数。现在,国际国内市场已经发生了变化,尤其是在资源要素瓶颈加剧、需求不足、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粗放型发展的路走不通了,迫切需要转变发展方式,依靠科技进步,需要精耕细作,把产业的基础做实,把发展的地基打深,这样才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这就需要辩证地对待企业发展中的快与慢。

一个成熟的企业家,不会为取得的成就而忘乎所以,总是会做一些哲学层面的思考和探讨;总是会不断检讨自己,不断找出自身的不足、找出企业的不足;不管他领导的企业是多么的辉煌,总是会不断修正自己,修正自己所领导的企业。他们追求的是每天都能够进步一点点,虽然看起来慢,若干年后回过头来看,就感觉走得很稳进步很快了。一年两年容易做到,十年八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就不容易做到了。

企业家需要自我修炼。

(2012-8-29)  

目前,民营实体企业面临的最大困难之一是资金紧缺。最近看了一些民营实体企业陷入困境的材料,有一个共同点,造成资金紧缺的原因是,将原本用于实体项目的资金(或银行贷款或民间筹资或自由资金)挪作他用,主要用于资本运作、房地产投资或投机,遭遇市场变化,资金链断裂,原本计划用于实体项目的资金回不到实体。

举一个典型例子。某地有家百年老字号药厂,品牌响亮,广为区域消费者信赖,产销两旺,赢利状况一直非常好,老板筹资10多亿元在当地工业园区置地新建厂房上新设备扩大生产规模。后受暴利诱惑,项目资金将10亿元挪作资本运作,满心希望一下子抱个“金娃娃”,谁知被套牢了,来年药厂买原料的钱也拿不出。不但项目建设资金没有着落只能停工,而且债主天天上门讨债。弄得老板躲债,连累百年老字号药厂停产,还有可能破产偿债。好端端一家百年老字号落得如此下场。

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企业家经不起暴利的诱惑。办企业当然是想赚钱,通常还想着用尽可能少的投入得到尽可能多的产出。在合法的前提下,这原本也没有错。错的是你没有能力驾驭更大的市场,没有能力掌控你不熟悉的领域里的生意。有不少企业家,办实业是好手,从无到有,摸爬滚打,几起几落,都能够坚持,还发展壮大,有的甚至名列行业前茅。但是一到他不熟悉的领域,尤其是资本运作等风险很大的领域,就玩不转了。看着别人点点鼠标,账户上的数字就成倍往上翻,按捺不住自己,也一头扎进去,以为立马掘金,谁知输得倾家荡产。这时候再来懊悔,却已经木已成舟,无可奈何地陷于绝境。

我倒不是说要封杀高风险的领域,而是说高风险领域不是人人都可以进去折腾一番的。有的人适合搞制造,有的人适合搞贸易,有的人适合搞高科技,有的人适合玩高风险。做企业,要找准适合自己做的,咬定青山不放松,决不朝三暮四,“三日信和尚四日信道士”。我熟悉的一位搞粮食加工的企业家,30年兢兢业业,生意进出货币结算最小单位以分、甚至以厘来计算,赚的是“辛苦钱”。有人多次动员他做另外生意,还有的笑他不开窍,都什么年代了还一分一厘地赚钱。可是他不为所动,坚持赚他的“辛苦钱”,企业办得越来越大,人均效益做到了行业前茅。而那些不愿意赚“辛苦钱”的人,不少已经把企业“做没”了。

拒绝暴利诱惑是企业家的重要素质。很可惜,不少做企业的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尤其是在企业经营顺风顺水时,暴利似乎唾手可得时。

(2012-9-2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