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主体劳动是真正意义的人的劳动
主体劳动是具有主体地位的劳动。这个主体地位体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是主体;体现在人与生产资料的关系中,人是主体;体现在人与资本的关系中,人是主体;体现在人与物的关系中,人是主体。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劳动者成为国家的主体、企业的主体、社会的主体。主体是人不是物。在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体系中,规定的这个主体就是劳动者。
主体劳动是具有主体意识的劳动。主体意识是什么?就是指劳动者对自己的主体地位的认识和理解,并且在此基础上意识到自身的利益,并为了这个利益去争取。主体性高于理性,源于理性。理性经济人,是为了自己的私利最大化。而主体性恰恰是在此基础上,不是说劳动者作为个人,意识到自己的个体利益就有了主体性,只有劳动者在认识到个人利益的同时,又认识到集体的利益、整体的利益、社会的利益,把劳动者的个体利益和社会整体利益统一起来的时候,劳动者才真正具有了主体意识,才形成真正的主体性。也只有劳动者具备了主体性,确立了主体意识,才能有为自身的主体地位和主体利益去奋斗,才能真正成为真正的主体劳动者。(www.xing528.com)
私有制条件下的劳动都是非人的劳动,都是非主体劳动,而社会主义社会才使非人的劳动转变为人的劳动,由非主体劳动转变为主体劳动。主体劳动是真正作为人的意义上的劳动,真正具有人的意识的劳动。主体劳动是具有主体地位的劳动,主体劳动是具有主体性的劳动。
然而,在当今社会主义现实中,劳动者阶级作为整体具有了主体意识,而作为个体,相当一部分劳动者的主体意识,并没有随着社会制度的改变而改变,主体意识不强。这个转变过程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因此,社会主义重要的问题之一是教育和启发劳动者,灌输社会主义思想意识。例如,在有些公有制企业里,从事管理劳动的管理者对工人,不是把工人当人看,而是当做牲口、机器来看,不教育工人,不注意提高工人的觉悟,这是管理劳动者的管理劳动“缺斤少两”的体现。随着改革开放,西方的管理理论不断地传入我国,我国的一些管理劳动者没有把它中国化,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来运用,没有看到社会主义企业与资本主义企业的本质区别,学习西方管理理论,把人当物来管。同时,一些工人的思想仍然停留在雇佣劳动思想上,也没有把自己当人来看,而是当做物、当做商品来看,给钱多就干,给钱少就不干,领导对我好就干,对我不好就不干。多年来,一些企业效益低下,甚至破产,这是原因之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