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利益关系变动的衡量方法
就利益关系的变动而言,它包含获利机会的变动、获利能力的变动、获利水平的变动等内容。关于获利机会的变动,我们可以从关乎各利益主体切身利益的各种游戏规则的变动中寻找到答案;关于获利能力的变动,我们可以从接受教育和培训的状况、程度等着手寻找答案;而关于获利水平的变动,我们可以从不同主体的收入水平、福利水平指标的变化中得出答案。在这三组指标中,前面两组的直接度量存在着较大的困难,而获利水平的变动可以较为直观的观察到,并可以得到大量统计数据的支持,从实证的角度来说,更有说服力。因此,本文会更多地选择反映获利状况的数据来说明问题。
需要指出的是,社会学界有人以组织资源、经济资源、文化资源等的占有状况作为新时期中国阶级阶层划分的依据(24)。这种划分阶级阶层或者更直接地说是划分利益主体的方法,不仅关注不同主体获利的机会,还考察他们获利的能力和获利的状况,对于本书的研究来说,具有借鉴意义。不过,这一研究更多地是侧重社会学层面的研究来着手分析的。本书鉴于经济学研究的需要,更多地关注经济资源的占有状况。所以,本书在后面的分析中大量引用关于收入分配的数据来说明中国利益关系的变动。
就目前来看,衡量收入分配不公的经济学范式有两种:一种是计算基尼系数;另一种是按人口五分法计算国民财富分布。
基尼系数是在洛伦茨曲线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一个综合度较高的收入分配状况指数,通过计算洛伦茨曲线图中洛伦茨曲线与对角线之间的面积以及对角线右下方的直角三角形面积,这两块面积相除所得的商即为基尼系数。如图1.2所示。用公式表示:基尼系数=A/(A+B)。
图1.2 基尼系数图解(www.xing528.com)
基尼系数主要用来分析分配规模不平等的程度,这种方法是意大利统计学家C·基尼在1912年首次推出的,因此这一比率被称为“基尼稠密度系数”,简称基尼系数。基尼系数是不平等的标志,从0—1的变化区间内,基尼系数的值越大说明越不平等。基尼系数等于0,表明收入分配绝对均等;基尼系数等于1,表明收入分配绝对不均等。在具体通过基尼系数反映收入差距的状况时,一般认为,基尼系数在0.2以下表示绝对平均;在0.2—0.3表示比较平均;0.3—0.4较为合理;0.4—0.5为差距较大;0.5以上表示收入差距相当悬殊(25)。
严格来说,计算基尼系数有三种方法:一是按家庭总收入计算;二是按家庭人均收入但以家庭为单位计算;三是按家庭人均收入但以个人为单位加权平均计算。正因为如此,“基尼系数”存在着不确定性的因素,包括其计算方法、统计的抽样调查方法、统计过程等都会存在不确定性的因素。因此,单纯采用“基尼系数”的评判标准来分析我国的收入分配问题,会产生不确定性、不全面性等问题(26)。例如,根据中国社科院李实研究员1995年的研究报告披露,上述三种基尼系数分别为0.409、0.444和0.445,造成三种基尼系数产生差异的原因在于,在1994年,中国最低收入户和低收入户家庭人口分别为3.72人和3.57人,而高收入户和最高收入户家庭人口分别为3.01人和2.81人,所以按家庭总收入计算的基尼系数,必定小于按家庭人均收入但以家庭为单位计算的基尼系数;而按家庭人均收入但以家庭为单位计算的基尼系数,也必定小于按家庭人均收入但以个人为单位加权平均计算的基尼系数(27)。
以基尼系数为中心指标,辅以若干辅助性的指标,有助于更加全面、深入地对收入差距的适度性作出判断分析。而一定的指标数据又必须对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的影响判断作为基本依据,才能体现不同时期的收入差距的适度性的差异。
这些辅助性指标主要包括:(1)各收入分组收入占全部收入的比重。由于基尼系数本身不能体现社会收入分层的实际分布状况,因此有必要进一步通过截面数据的横向或纵向的比较,判断不同收入分组在一定基尼系数水平下财富占有的均等程度及其变动趋势。因此,除了利用基尼系数的比较之外,还可以同时进行收入比重的比较,以此作为判断收入差距适度性的辅助指标。(2)各收入分组收入水平的增长率。在同一基尼系数或收入分组静态水平下,各收入分组的收入水平增长率高低所体现的意义是不同的。例如,10%最低收入户和10%最高收入户的人均收入实际增幅在总体平均收入增长的情况下可能存在差异。例如,美国在过去20多年中,最低工资和中等工资一直没有增长或有所下降,而高工资却大幅度增长,收入最高家庭年人均收入增长了15%,而收入最低家庭年人均收入仅增长了1%。(3)贫困发生率和贫困户比率。贫困发生率体现的是贫困的规模,贫困户比率反映的是贫困的程度。贫困户比率和贫困发生率两项指标可以将贫困状况基本体现出来,成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的参考。
至于另一种人口五分法来测量收入不公的范式,其基本方法是把人口按收入从低到高以20%分五档,看每20%的人口能占有多少国民财富,此法浅显易行。所以,本文中引用了较多的关于中国的基尼系数、五等分法的数据等来分析中国的利益关系变动的状况。
我们认为,对利益关系变动最好的衡量指标应该是“利值”。所谓“利值”指的是利益总量的货币表现,它应该既能反映利益价值总量的变化,也能反映利益使用价值总量的变化。从理论上来讲,“利值”应该能很好地反映利益关系的变动。但是,在本文研究的这个时点上,由于“利值”尚无明确的计算方法,而且即便有较为明确的计算方法,也会由于实际生活中数据统计等方面的原因而存在非常大的困难。这些都极大地限制了本文使用“利值”这一分析工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