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爱培植亲情
父母疼爱孩子,就必须重视孩子的心里的感受,要讲究教育方法;孩子孝敬父母,就会重视亲人的期望,努力上进。
孩子对父母的亲情需要去培植。我深信,只有让孩子爱父母,而不是怕父母,孩子才会重视父母的期望。为了赢得彤彤发自内心的爱,也为了让彤彤成长为可爱又会爱的人,从小到大,我们一直用爱培植着亲情。
女儿出生以后,我们对她发出的各种信息都很敏感。逗她玩、逗她笑,抱着看这看那,及时给她喂奶、换尿布……我们对女儿多关注、多拥抱、多赞美,总是及时而亲切地帮她满足生理需要或消除恐惧心理,这种互动方式伴随着她大脑中情感系统的发育进程,逐渐内化为她的情感交流模式。
从0岁开始女儿就充分享有与妈妈肌肤相亲、感情交流的机会,所以她们之间建立了很好的亲情互动关系。加上有规律的生活方式能让她预知大人会怎样做,也有利于她建立安全感和自信心。妈妈不在的时候,她对姥姥发出的各种表情信号(如哭、微笑、嗯嗯啊啊等)也像对妈妈一样敏感,总是及时而亲切地做出反应。这些富有爱心的行为增加了她的安全感和探索世界的兴趣。
我们不想让她成为羞于表达感情的人,想让彤彤习惯于把爱表达出来。“我爱你,谢谢,对不起”,是我们家说不烦、听不腻的口头禅。每一次爱的表白,每一个拥抱,都是滋养亲情的营养液。为了避免她怕亲人失望而报喜不报忧,我们经常对她说:“不论情况有多糟糕,父母都会尽力帮助你。”她很早就懂得:“父母是我最可靠的参谋,欺骗父母是愚蠢的。”即使在青春期,她对我们的爱也深信不疑,连糗事都愿意讲给我们听,想不通的问题也会跟我们辩论……我们用爱与民主赢得了女儿的爱与信任,我们的逆耳忠言她也能听得进去。
这些年里,被爱的幸福常常唤醒着孩子的自信。青春期意味着孩子已经“从心理上发现自我”,热衷于探索和建立自己独立存在的价值。这象征着孩子的独立人格开始觉醒。如果父母率先给予孩子成人式的尊重,孩子就可能把你当做来自成人世界的第一位知己。如果父母无视孩子“我都这么大了”的心理,继续用“权威+保姆”的方式对待孩子,孩子就会对父母关上心门,也许要等孩子自己为人父母之后,才会体悟“可怜天下父母心”这句话。(www.xing528.com)
彤彤一岁左右就表现出主动探索世界的兴趣,两岁左右就表现出生活自理的兴趣,大人对此尽量支持和配合,并常让她给大人当助手,多管齐下地满足她发展独立性的身心需要。与此同时,大人必须把起居时间、饮食安排、卫生习惯、安全措施和购物预算等家庭生活领导权牢牢掌握在手里。当彤彤尝试用哭闹指挥大人时,每次都以失败而告终,试过几次以后,小彤彤就懂得了家里的规矩是必须遵守的,哭闹是没有用的,此后再没有用哭闹要挟过大人。这样度过青春期的女儿,很容易和我们成为知心朋友。
从小到大,亲子共读(包括读书和讲故事)始终是彤彤和我们亲情互动的重要形式。它就像一根无形的纽带,让彤彤和我们灵魂共鸣,感情交融。彤彤一岁多就开始和妈妈一起翻书听故事。上小学之前,彤彤最愉快的时光就是每天晚上被妈妈抱在怀里读书听故事;彤彤七岁至十二岁之间,最娇气的表现就是临睡之前请爸爸坐在床边再讲一个故事……自然的奥秘、人生的追求、做人的道理,就这样温馨甜蜜地潜入女儿纯洁的心田,滋润着求真、向善、爱美的种子。俗话说:“读书明理”。孩子从小爱读书,很容易诱发各种美好理想。孩子的理想幼稚、多变、狂妄都没关系,关键是要美好。彤彤幼年朦胧而美好的理想就是“长大要像安徒生爷爷那样为人类做贡献”,这是亲子共读的结果。实践证明,美好理想能激励孩子主动学习,积极进取,逐步形成强大的发展动力。
一起选择好书,及时交流读书心得,或者是复述情节要点和中心思想,或者是谈论人物性格、作者的写作技巧等。这些活动能促使孩子较早形成是非观念和分析能力,具体表现为:爱读好书;爱做好事。对不好的书和消极的社会现象孩子也能较早具备判断能力。彤彤的接受能力和判断能力都特别强,这与“亲情互动+理性导航”的教育模式密不可分。有父母理性引导的孩子,一般不会成为问题儿童。因为重视孩子长远发展的父母不会随心所欲地溺爱或苛求孩子,也不会让孩子的潜能像野草一样自生自灭。
尽管我们非常爱彤彤,但我们没有把全部精力都放在教育孩子上。因为双职工家庭的育儿时间十分有限,这正是我们摸索“高效低耗”育儿法的原因之一。再说,孩子佩服具有敬业精神和专业特长的父母。事实上,教育彤彤在我们的业余时间里大约占1/3的比重,剩下的时间我们用于学习和其他事务。
彤彤读学前班和小学时,我们每天有一至二小时直接用在彤彤的教育上,还包括做饭和吃饭时的交流在内。即使是和彤彤不在一起的时候,我们的言传身教和对彤彤的爱与期望也仍在她心间,激励着她自觉地奋发向上!
只有亲情和适当的引导才能调动孩子的主动性,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