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第三方物流组织:交易成本与流通费用的比较研究

第三方物流组织:交易成本与流通费用的比较研究

时间:2023-12-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附录二交易成本与流通费用的比较研究一、交易与流通概念辨析交易本指物物交换,《易·系辞下》有这样的描述:“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交易在这里就是买卖的意思,一次交易就是一次买卖行为,它包括交易双方相互寻找、协议价格、谈判合同、签约以及执行和完成合同的全过程。奥利弗·威廉姆森非常重视对交易的研究,他认为“交易是分析的基本单元”。

第三方物流组织:交易成本与流通费用的比较研究

附录二 交易成本与流通费用的比较研究

一、交易与流通概念辨析

交易本指物物交换,《易·系辞下》有这样的描述:“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交易在这里就是买卖的意思,一次交易就是一次买卖行为,它包括交易双方相互寻找、协议价格、谈判合同、签约以及执行和完成合同的全过程。至后,交易又引申为人与人之间的往来,《公羊传·宣公十二年》中是这样使用“交易”概念的:“君之不令臣,交易为言”,这里的交易就是指人与人之间往来的行为。马克思对交易是这样理解的:“资本由商品到货币和由货币到商品的形态转化,同时就是资本家的交易、买卖行为。”[1]他认为交易就是买卖行为,是人与人之间的活动即资本家与其他经济主体的买卖行为,是产权的一种交换即资本形态的转化,这就深刻揭示了交易的本质特性。制度经济学代表人物康芒斯将人类全部经济活动区分为“生产”和“交易”活动,“生产”活动是人对自然的活动,“交易”活动是则是人与人之间的活动。他将“交易”分为三种基本类型:一是买卖的交易,即平等主体之间的交换关系;二是管理的交易,即上下级之间的命令和服从关系;三是限额的交易,主要指政府与个人之间的关系,在这里,康芒斯已将“交易”概念一般化了。[2]本文将交易限定在经济领域,即买卖的交易。

因此,交易一般是指市场主体之间的经济交往,即市场主体利用价格机制进行的商品交换活动,以及这种交换活动所反映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交易具有三个最基本的特征,第一,交易是市场主体为了实现特定的经济利益而采取的交换行为,是市场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市场主体包括自然人、各类组织和政府。第二,交易的是实质是市场主体间产权的交换,它从根本上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生产关系的最直接体现。第三,交易的直接结果,是实现了商品的流通。交易是人类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经济行为,亚当·斯密认为是人的利己性的本能产生了一种“交换(交易)倾向”,所以交易是人类所共有的属性。他把国民财富的增长归结为交易发展的结果,在他看来,国民财富的增长首先决定于分工,而分工则是起因于交易,因此交易是国民财富增长的决定因素之一。奥利弗·威廉姆森非常重视对交易的研究,他认为“交易是分析的基本单元”。[3]

流通是指商品流转通行的意思,《辞海》给出的定义是:商品经济条件下社会再生产过程的一个环节,它与生产、分配、消费一起构成社会再生产的四个环节。[4]流通反映的是交易客体即商品的运动过程,这个过程是通过市场主体的交易行为实现的,通过交易,商品最终从生产者手中流通到消费者手者。流通和交易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它们都是经济领域里利用价格机制从事的交换活动,本质上是相同的概念。它们的关系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交易是单个的流通,流通是总体的交易,交易只是流通的一个环节,一个个交易环节的总和就构成了流通的链条。从马克思的资本循环角度看,交易只是一个从G—W或从W—G的过程,而流通则同时包括了两者并且假定它们周而复始、永不停顿地进行下去,从这个意义上说,交易构成流通,流通包括交易,交易是静态的流通,流通是动态的交易。第二,流通强调的是经济客体价值形态的变化,而交易强调的是经济主体之间的产权交换行为,也就是说流通注重的是客体的运动状态,而交易则更关注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流通是商品、货币或资本在市场上的客观运动,是商品转化为货币、货币转化为商品的过程,是商品克服时间、空间和制度障碍在不同主体之间交换的过程。市场客体的流通是由市场主体推动的,是市场主体间交易的结果,没有市场主体的交易就没有客体的流通。[5]

二、交易成本概念的演进

交易的概念应该说从理论上是搞清楚了,但交易有没有成本?交易成本有什么特征?这些问题很少有人关注,古典经济学和新古典经济学在研究经济问题时都避开了这个问题,或干脆假设不存在交易成本,即交易成本为零。但在交易成本为零的情况下,很多经济现象难以从理论上解释,比如企业的起源问题,既然经济个体之间可以通过市场交易实现最佳生产合作(资源配置),为什么还要存在企业?是什么原因决定了企业的规模?这些问题传统经济学没能解决。美国经济学家罗纳德·H.科斯(Ronald H.Coase)对此进行了思考和研究,1937年他发表了标志着新制度经济学诞生的经典性论文《企业的性质》,初步解决了企业的起源和规模决定等问题。在这篇论文中,科斯明确提出了交易成本(transaction costs)概念,他将交易成本定义为运用市场价格机制的成本,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搜寻、发现价格,获得精确市场信息的成本;二是谈判、签订、履行和监督合同的成本。在科斯看来,市场交易过程是要花费代价的,首先,价格是不确定的、未知的,要寻找到合适的价格就必须消耗资源、付出代价;其次,由于交易当事人参与交易的目的、手段、方式并不总是一致的,交易人之间经常会发生纠纷和冲突,需要当事人谈判履约,甚至诉诸法律,这也需要成本,因此,交易成本是广泛存在的。在《社会成本问题》中科斯进一步解释说:“为了进行市场交易,有必要发现谁希望进行交易,有必要告诉人们交易的愿望和方式,以及通过讨价还价的谈判缔结契约,督促契约条款的严格履行,等等。”[6]这些工作都需要成本,而且成本都是很高的。

当然,科斯并没有将交易成本概念一般化,在他提出交易成本概念以后,奥利弗·威廉姆森(Oliver E.Williamson)、哈罗德·德姆塞茨(Harold Demsetz)、阿罗(Arrow,K.J.)、道格拉斯·C.诺思(Douglass C.North)、张五常、杨小凯等一大批新制度经济学家,将交易成本的概念应用于广泛的领域,并从不同角度对交易成本概念进行了更加深入的研究和充实,在这一过程中,“交易成本”概念逐渐地一般化了。比如,诺思认为,“交易成本是订立和实施作为交易基础的合同的成本,因此,它包括使经济能获得贸易收益的政治和经济组织的成本。”[7]在这里交易成本的概念被扩大到了政治领域。阿罗、西蒙和德姆塞茨等人提出了“信息费用”的概念,科斯很赞成这个概念,认为“信息费用是交易成本的主要组成部分”。张五常在《契约结构与非排他性资源理论》一文中“详尽地描述了交易成本概念及其影响和改变经济绩效的方式”,[8]将交易成本定义为衡量和明确交易单位特征和实施契约的成本。威廉姆森将交易成本进一步划分为事前交易成本和事后交易成本。所谓事前交易成本是指由于未来存在不确定性,因而需要事先规定交易双方权利、义务和责任所发生的成本;所谓事后的交易成本是指交易已经发生之后的成本,它包括退出契约、改变契约、解决冲突和保持契约长期性等所需支出的费用。

杨小凯等进一步发展了交易成本概念,将交易成本区分为外生交易成本和内生交易成本。其中,外生交易成本是指在交易过程中直接或间接发生的那些费用,它包括科斯的“利用价格机制的成本”,还包括商品运输过程中所耗去的资源和用于生产运输、通讯以及交易过程中的交易设施的费用,外生交易成本是人们事前可以预测到的交易成本。内生交易成本是指事前不可预测、只有在所有参与者做出决策之后才能确定的,由于个体自利决策之间交互作用特别是由于机会主义行为所导致的交易成本。[9]至此,我们可以借用阿罗的话来对新制度经济学的交易成本概念进行概括,即交易成本就是经济制度的运行成本,它可以分解为四个部分:发现交易对象和交易价格的费用;讨价还价、订立合同以及监督、纠正违约行为和维护交易秩序的费用;交易物损耗及运输、保管、通讯、基本设施费用;由于机会主义导致的交易困难或交易失败等产生的费用等,其中,前三项是外生交易费用,最后一项是内生交易费用。

从以上交易成本概念演进的过程可以看出,尽管交易成本概念得到了不断的深化和发展,但新制度经济学研究交易成本的角度始终没有变,即都是从交易主体的角度来研究交易成本的,谈判、签约、实施、监督和完成合同以及机会主义行为等,都是交易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交易成本是交易主体相互作用产生的费用。

三、交易成本与流通费用的比较

新制度经济学是从交易主体角度研究交易成本概念的,那么,从交易客体的角度来看,交易成本是什么?新制度经济学没有给出定义。其实,在经济学说史上,从交易客体研究交易成本并将其引入经济分析早有人在,特别是马克思,他早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就对资本主义企业的交易成本问题进行过全面而透彻的研究,建立了自己完整、独特的流通费用理论。马克思将流通费用分为三个部分:一是纯粹的流通费用,包括买卖时间、簿记费用、货币磨损和货币资产的机会成本;二是保管费用;三是运输费用。[10]其中,买卖时间是指资本家在“市场上当做卖者和买者发生功能的时间”,也是资本家“在市场上奔走的时间”;簿记费用包括劳动时间在簿记上的支出和钢笔墨水、纸张、写字台以及事务所费用等物质化的劳动支出;货币磨损费用是由于货币的磨损,而需要不断补充替换,或把更多的产品形式上的社会劳动转化为更多的金银所带来的补充替换的费用;货币资产的机会成本是指由于“这些当做货币来发生功能的商品,既不加入个人的消费,也不加入生产的消费。”“社会财富一部分因此必须被滞留在这种不生产的形式上”而造成的资源浪费。

对照新制度经济学交易成本概念,我们可以发现,新制度经济学所谓外生交易成本就是马克思流通费用概念的另一种表述,“利用价格机制的成本”即交易主体搜寻交易对象信息、签订并实施合同等交易成本,对应着马克思的纯粹流通费用概念;交易成本中的交易物损耗及运输、保管、通讯、基本设施费用等概念也和流通费用中的运输、保管等费用完全相同。当然,马克思流通费用主要考察的是流通过程中的外生费用,他并没有明确将因机会主义行为而产生的内生费用作为重点加以研究,而内生费用已是现代流通费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认为,要用历史的眼光看待马克思流通费用概念的局限性,马克思流通费用概念是在一百多年前提出的,它不可避免要打上那个时代的烙印,是那个时代经济、社会、文化、科技等条件的反映,尽管存在局限性,但马克思流通费用概念的本质内容仍然是正确的。从马克思流通理论出发,我们可以把基于交易客体的流通费用概念,进一步看成为实现商品流通所克服交易障碍而产生的费用,交易障碍包括时间、空间和制度障碍三个方面。克服时间和空间障碍主要是为了实现物流和信息流,克服制度障碍则主要是为了实现商流(包括资金流),因此,现代流通费用主要是由三部分组成:商流的费用、物流的费用和信息流的费用。从这个角度出发,现代流通费用就完全等价于交易成本概念了,下面具体加以分析。

商流是商品产权的流动,它是商品价值、交换价值的实现过程。商流费用包括寻找交易对象、谈判、签订、实施合同以及监督、处理合同纠纷等议定和执行合约以及保护产权等外生交易成本,还包括为了达到不平等交换(自利)的目的,所采取的机会主义行为而产生的内生交易成本。因此,商流费用包括了交易成本定义中的第一、二、四项内容。商流费用也可以看成是制度运行的成本,它主要包括产权制度信用制度和竞争制度的运行费用。产权制度运行费用包括产权的界定、实现和保护费用;信用制度运行费用包括信用体系、道德规范、信用机制等建立、实施和保护的费用;竞争制度运行费用是指形成、实施和保护市场自由竞争规则的费用。

物流是物品(这里指商品)实体的流动过程,它包括运输、储存、装卸、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和增值功能。物流费用则是整合、管理、实现物流基本功能和增值功能以及建设、维护物流设施等所发生的费用,其中,运输和储存费用是主要的组成部分。物流费用对应着交易成本定义中的第三项内容。(www.xing528.com)

信息流是指信息的流动,它是实现交易的重要环节。信息流中的信息主要是关于商品特性比如质量、规格、功能、形状、尺寸、数量等状况以及关于交易主体、交易条件(环境)、交易手段和交易方式等的信息。所谓信息流费用则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指实现信息按预订方式顺利流动所需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费、通信网络服务管理费以及信息收集、整理、储存、传播、发布、利用等所需的费用;二是指利用虚假信息损人利己的机会主义行为所导致的交易失灵、交易失败等所增加的内生交易成本。信息流费用对应着交易成本定义中的第三项和第四项内容。

交易成本和流通费用的关系可以用附表-1来归纳。由附表-1可知,新制度经济学的交易成本概念和建立在马克思流通理论基础上的现代流通费用概念,尽管理论范式、研究方法等可能各不相同,但其本质内容是一样的,它们都是经济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一个事物的两个侧面,是对同一事物从不同角度的认识:交易成本是基于交易主体的角度研究流通费用的,而流通费用是基于交易客体的角度研究交易成本的,交易成本就是流通费用。

附表-1 交易成本和流通费用的比较

【注释】

[1]马克思.资本论(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122.

[2]康芒斯.制度经济学(上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

[3]约翰·克劳奈维根.交易成本经济学及其超越[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4]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2670.

[5]朱延福.科斯的交易成本理论与马克思的流通费用理论比较研究.中南财经大学学报[J].1996.3.

[6]科斯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20.

[7]埃瑞克·菲吕博顿等.新制度经济学[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

[8]科斯、诺思等.制度、契约与组织[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9]杨小凯、张永生.新兴古典经济学与超边际分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90.

[10]马克思.资本论(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122-14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