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第三方物流信息化建设
10.1 第三方物流信息化与供应链管理
20世纪80年代以来,企业管理技术、信息技术以及电子商务技术的飞速发展,加剧了世界范围内的市场竞争,促进了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它们对传统企业管理运作模式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企业如何在新的技术条件和制度环境下生存和发展,如何迅速提高国际竞争力,已成为企业家、学者和政府官员共同关注的重大课题。20世纪80年代末形成的供应链管理理论及其实践较好地回答了这个问题。供应链管理以其对市场需求的快速响应、协调合作化的生产方式以及满足顾客个性化要求等特点得到了企业的广泛重视与运用,已经成为现代企业的最重要的商务模式之一。供应链是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是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最重要的流通组织形式和市场营销方式之一,不少专家认为供应链竞争将是21世纪市场竞争的主要形式。当今时代,供应链管理能力已成为现代企业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标志,第三方物流要真正形成强大生命力,就必须在以信息化为支撑的供应链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积极开发、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和网络技术,不断提高信息化水平,不仅仅是第三方物流企业完成基本物流服务功能的要求,也是第三方物流企业满足供应链管理需求、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基本途径,具有重要的意义。
10.1.1 供应链管理的内涵
供应链是指将产品或服务提供给最终消费者的全部环节所构成的一体化经营体系,这些环节都执行不同的职能和程序,并且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供应链不仅包括制造商和供应商,而且包括运输商、仓库、零售商和顾客,在每个组织机构内部,供应链还包括满足顾客需求的所有职能部门。美国森尼尔·乔普瑞等(2003)认为供应链是一个由不同环节之间持续不断的信息流、产品流和资金流组成的一个动态系统。供应链管理(SCM)则是对这个动态系统的管理和控制,其实质是建立在价值链基础上的企业关系管理。严格地说,供应链管理是以现代信息和网络等技术为主要手段,以企业信息化为基本支撑,以供应链整体价值最大化为目标,全面规划供应链中的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并对各企业的产品开发、市场营销、战略管理、物流管理、生产管理和财务管理等活动进行全面地计划、组织、协调与控制的过程,其中,物流管理是供应链管理的最基本内容。供应链管理强调核心企业与相关企业的协作关系,通过信息共享、技术扩散(交流与合作)、资源优化配置和有效的价值链激励机制等方法体现经营一体化。供应链整体价值最大化,就是使最终产品对于顾客的价值与为满足顾客需求所付出的成本之间的差额最大化。[1]
SCM系统运行具有三个基本特征:一是虚拟企业的组织模式。供应链是由多个相关企业组成的一种关系,这种关系并不是固定不变的,某个企业一旦失去参与合作的优势,就会自动被淘汰,所以供应链组织是一种动态的联盟,是在一定时期内,基于一定共同目标和利益而结成的一种虚拟组织形式。二是企业间的流程再造。流程是为生产针对特定客户和市场的特定产出而设计的一系列有组织和可测度的活动,对供应链流程进行整体优化是供应链管理的重要内容,它要求在时间优化方面,采用延迟制造技术,改变传统工艺流程,将最能反映顾客个性需求的部分推迟进行;在空间优化方面,主要考虑合理的库存、运输成本,提高供货效率,保证物品及时、准确、安全、高效地送达合适的地方。三是集中信息与开放式信息系统。在传统管理模式下,多数企业以较多的人力、物力等资源投入作为缓冲来应付需求不确定,供应链管理采取集中信息处理,减少信息的传递环节,减少不确定性,实现具有快速反应能力的生产、供应过程;同时,供应链管理要求所有节点企业的管理信息系统面向供应链开放,在供应链伙伴之间广泛实行信息共享,构建开放式供应链信息系统。[2]
SCM的管理框架由三个部分组成:业务流程、管理职能和网络结构。业务流程是产生增值的生产性活动,供应链业务流程包括客户关系管理、客户服务管理、需求管理、订单处理、生产管理、采购管理、产品开发和推广等。这些流程都以满足客户需求为中心,因而能够穿越各成员内部之间的界限,打破组织结构的独立性,从而被有机组织起来。供应链管理职能主要包括十个方面:一是计划和控制,即对供应链全过程进行计划,对计划实施和具体运作进行控制;二是完善工序结构,这种工序结构显示了企业实现其生产或服务功能的途径与方法;三是创新组织结构,它包括单个企业和整个供应链网络的组织结构;四是产品流组织活动,它是指供应链中的采购、制造和分销流程;五是信息流组织活动,它关注信息的种类、信息更新的频率、信息传递的通畅性、时间、速度、效率等;六是产品结构协调,它是指对整个供应链中新产品及产品序列开发的计划、组织、实施和协调;七是供应链中风险与利益的分配,它主要是对供应链伙伴之间权利与义务进行确定和维持等;八是企业文化协调;九是企业权力和领导结构的完善;十是供应链及企业管理方法的改进等。供应链网络结构主要包括:供应链的长度(即所包含的层面数)、各层面供应商或客户的数量、各层面之间的关系等,供应链管理运作过程所涉及的商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等都是通过供应链网络结构进行流动、循环和交换的;供应链网络结构管理的任务就是确定该网络中不同节点之间的关系类型、关系的紧密程度和联系形式。[3]
10.1.2 信息化、物流组织与供应链管理
信息化是信息技术的持续开发和广泛应用的过程。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在物流活动中的应用,直接推动了物流组织的创新。传统的物流管理活动分散在不同的经济部门、不同的企业以及企业组织内部不同的职能部门之中,被分解为若干个阶段和环节。由于没有信息技术的支持,物流信息分散在不同环节和职能部门之中,信息的交流和共享十分困难,导致了物流管理的滞后和低效。20世纪50年代末到80年代初,企业内部的物流功能开始从分散走向集中,并逐步从企业核心业务部门中剥离出来成为独立的职能部门,企业内部的物流活动和运作逐步统一到专业化的职能部门。在这个过程中,计算机的发展和应用,发挥了重要作用,以计算机为基础的管理信息系统优化了企业物流业务流程和信息流程,使得企业管理者能够全面、及时地了解和组织企业物流活动,为企业统一管理和控制物流活动创造了条件。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EDI技术为主体的一系列信息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推动了物流领域分工与专业化的发展,逐步形成了第三方物流。EDI提高了信息传递速度和精确性,为相互联系的企业之间业务和功能相互衔接、协调提供了条件。在EDI技术的支持下,工商企业不仅能够与外部物流企业之间实现物流信息的快速传递,而且能够实现对物流活动的有效控制。在此基础上,工商企业逐步将自身物流功能分离出来,外包给专业化物流企业,从而形成第三方物流的市场需求,促进第三方物流的发展。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网络通信技术、信息采集技术等信息技术的群体性突破,信息技术更加广泛地应用到企业物流管理活动中。在网络通讯技术的支持下,各种信息能够到达企业管理和运营的每一个作业层次,并能够支持企业生产、营销、信息管理等活动与物流活动在空间上的分离。因此,在信息共享的基础上,从原材料供应到商品到达最终消费者的全部物流过程就成为完全可控的过程。对这一过程进行优化和功能集成就成为提高物流效率的必然选择,其结果是形成了以第三方物流为基础的物流流程一体化的新型物流管理形式,即供应链管理。可以说,供应链管理的概念是在现代信息和网络技术快速发展的条件下发展起来的,[4]是在物流理论和实践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
在物流理论和实践的发展过程中,供应链的内涵得到了不断的深化和丰富,供应链管理的范围从一开始企业间库存管理方面的合作,发展到包括产品开发、市场营销、战略管理、物流管理、生产管理、财务管理、客户服务管理等职能的全方位合作。供应链管理基于物流管理但又不仅仅是物流管理,从职能上看,它比物流管理所包含的内容更多、范围更广。Cooper、Lambert等认为,供应链管理是物流管理范畴的扩展,它除了包含与商品运动有关的各种活动之外,还包括组织间的协调活动和事业流程的调整活动。供应链管理基于物流管理但又不仅仅是物流管理,它比物流管理所包含的内容更多、范围更广。
可以看出,信息技术的持续开发和广泛应用,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不仅是第三方物流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是供应链管理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因此,广泛应用信息技术,不断提高物流信息化水平,不仅是第三方物流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提高供应链管理水平的重要途径。
10.1.3 第三方物流在供应链管理中的作用
供应链管理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5]第一阶段是20世纪50~60年代,制造商主要通过大规模生产来降低成本,企业的运营“瓶颈”是依靠企业内部技术和能力,通过加大库存来解决的,企业间很少有合作;第二阶段是20世纪70~80年代,企业开始重视存货数量及物流效率对成本和质量的影响,JIT、MRPII先进生产理念开始形成,企业间供应合作关系变得越来越重要,供应链管理概念也应运而生;第三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供应链管理更加系统化和信息化,供应链扩展为由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物流供应商以及客户等组成的整体价值链,供应链节点企业合作伙伴关系发展到了战略层次。我们认为,基于价值链的物流是联系供应链各节点企业的纽带,是贯穿供应链的主线,物流管理是供应链管理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内容。因此,集物流功能于一体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可以在供应链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
供应链是由多级供应商和多级用户围绕核心企业组成的网络结构,[6]在这个结构中,各级供应商之间、供应商与核心企业之间、核心企业与客户之间、各级客户之间的实物流动及相关信息的管理,都是由物流管理职能来完成的,见图10-1。如果物流管理职能由各企业独立完成,不仅成本高,效率也很低,因此不符合供应链管理的基本要求。而第三方物流企业可以凭借自身的技术和专业优势,有效整合供应链物流资源,在高层次上实现供应链物流的全过程。
在图10-1中,核心企业一般都是在供应链中占据主导地位的工商企业,在具备一定实力条件下,第三方物流企业也可以成为核心企业,但一般来说只是核心企业的重要伙伴,承担整合供应链物流资源、管理供应链物流的任务。第三方物流对供应链物流资源的整合主要是通过三个途径完成的:
图10-1 供应链网络结构模式
(1)对仓储系统的整合,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仓库、物流中心、物流基地等设施的选址、设计、建设与维护;仓储技术的开发、应用与维护,仓储方式的选择和创新等(在供应链管理中,仓储方式主要有存货单元式仓储、劳动密集型仓储和对接仓储等);全面平衡仓储反应能力与供应链盈利水平,对循环库存、安全库存、季节库存进行合理安排,包括自动补货、盘点,商品转库、调拨,脱销、断档商品分析,最大、最小库存预警,保质期预警以及订单处理等。
(2)对运输系统的整合,包括:运输设备的定制、调配、维护和保养,保证供应链的基本运力;运输方式的选择与优化,综合运用航空运输、公路运输、铁路运输、水陆运输、管道运输以及电子运输等运输形式,保证供应链的反应能力;设计、建设、优化运输路径和网络,降低供应链运输成本,提高运输效率;对运输反应能力(运输速度)与盈利水平(运输成本)进行全面平衡等。
(3)对信息系统的整合,包括:根据推动流程与拉动流程的不同,设计供应链信息形式和运行方式;供应链物流信息资源的收集、整理、统计、分析、控制,以及信息资源的存储、加工、传递等信息资源的管理;根据供应链协调的要求,确定物流信息共享计划;第三方物流企业自身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建设和维护;物流信息系统与技术的开发、应用和维护,物流信息系统包括电子数据交换系统、订单管理系统、运输控制系统、仓储管理系统、配送管理系统以及条形码技术、射频技术、GIS技术、GPS技术等;对信息系统供应链反应能力与盈利水平(信息系统运行成本)进行平衡。
10.1.4 第三方物流信息化是优化供应链管理的重要途径
要实现有效的供应链管理,必须建立以流程为基础的供应链组织,通过快速反应系统、有效客户反应系统、电子订货系统、企业资源计划系统等供应链管理系统的运行,不断提高供应链资源的整合水平,提高顾客的满意度。供应链管理系统的运行需要实现信息共享,实现信息共享必须有现代信息和网络技术的支撑(见图10-2)。因此,要优化供应链管理,就必须提高供应链信息和网络技术的应用水平。第三方物流是现代信息和网络技术应用的集大成者,是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应用的重要载体,提高第三方物流信息化水平是提高供应链管理水平的重要途径。
第三方物流信息化将信息技术特别是互联网技术融合在供应链管理过程中,可以带来多重效应。
(1)可以有效改善供应链管理环境。供应链成员一般都是跨行业、跨区域甚至跨国界分布的,相互沟通存在着时间和空间上的距离,内部管理和组成成本高。通过现代信息和网络技术,可以将供应链中制造商、供应商、分销商、零售商和最终用户有机联系在一起,有效缩短时间和空间上的距离,规范供应链中的业务流程,共享供应链资源,从而降低供应链内部的组织和管理成本,提高供应链管理效率。
图10-2 支持供应链管理的信息和网络技术
(2)可以有效提高供应链客户关系开发和管理水平。传统客户关系是通过企业产品作为中介间接建立起来的,而且它是一种由企业推动而建立的关系。通过现代信息和网络技术,可以使供应链上制造商、供应商、分销商等实现和客户零距离的直接接触,建立新型的供应链客户关系。这种关系主要是由客户需求拉动而建立起来的,供应链成员企业是根据客户的多样化需求,开发、生产、提供产品和服务,从而可以提高服务水平、更好地满足客户要求,与客户建立起更加稳定和积极的关系。
(3)有利于开发和拓宽高效率的供应链营销渠道。供应链成员企业利用现代信息和网络技术与它的经销商(零售商)协作建立订货和库存管理等系统。通过这样的信息系统,企业可以及时获知有关零售商商品销售的信息、了解市场的需求,在这些信息的基础上,进行供应链连续库存补充和销售指导,从而与经销商(零售商)一起改进供应链销售渠道的效率,提高顾客满意度;同时,借助于大量有效的市场信息,供应链成员企业通过相关的SCM软件和决策模型,对市场变化及时作出正确反应,从而提高营销决策水平。
(4)可以提高供应链管理运作效率。现代信息和网络技术为供应链信息共享提供了一个基础性工具,它们为供应链成员提供了相对方便的、实时而低成本的共享信息,取得减少成本和提高服务水平方面的效益。特别是供应链成员企业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进行商品和服务交易的电子商务技术,可以使企业降低交易成本,缩短交货周期,改善信息管理和提高决策水平。现代信息和网络技术还从质量、成本和响应速度三个方面改进企业经营,提高采购管理、库存管理、运输管理和信息管理等供应链管理运作的效率,以便捷、富有个性化的服务提高客户满意度。
(5)有助于供应链形成和增强国际竞争力。经营全球化是供应链发展的重要趋势,要实现经营全球化,供应链成员企业必须了解世界各地的消费需求、消费习惯、消费文化等情况,有针对性开展营销活动。通过现代信息和网络技术,企业可以及时收集、加工、整理这些信息,并在供应链内部和企业内部实现共享,从而促进供应链的全球扩张;同时,通过现代信息和网络技术,供应链成员可以及时获得有关导致供应链创新和增强供应链能力方面的信息,推动供应链运行过程的改善,促进供应链管理为适应全球竞争的各种创新活动,增强供应链的国际竞争力。
可以说,随着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物流企业的专业化能力不断增强,第三方物流企业在供应链管理中的地位也不断提高。
10.2 第三方物流信息化的内容、要求与测评
10.2.1 第三方物流信息化的基本内容及层次结构
现代物流系统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动态系统,物流信息分布在系统的不同环节,它具有信息源点多、分布广、信息量大、动态性强、信息的价值衰减速度快、及时性要求高等特征。这意味着物流信息的收集、整理、传递的速度要快、效率要高。为了减少物流信息的传递层次和流程、提高物流信息利用程度,实现以最短的流程、最快的速度、最小的费用、最完整的方式收集、整理、传输和利用物流信息,引导物流系统的正常运行,提高供应链运行效率,就必须提高物流行业特别是第三方物流的信息化水平。所谓第三方物流信息化,是指在企业和社会物流活动中,通过广泛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及设备,更有效地开发、整合、利用物流资源和物流功能,不断提高物流管理活动效率,全面增强第三物流产品、企业和行业竞争力的过程。
第三方物流信息化是一个全面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内容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核心内容,主要包括物流信息网络、物流信息装备和物流信息资源三个部分。物流信息网络主要由点对点通信的电信网、点对面或一点对多点通讯的传媒网,以及结合上述两种形式的计算机网组成。物流信息装备主要是指网络连接各点上的计算机及其相关设备配备的数量、规格、性能等。物流信息资源包括各种在线和脱机的物流信息资源,其中最为典型的是数据库。二是能够保证第三方物流信息化核心层正常启动和运行的支撑要素。主要有三个部分:第一,物流信息化建设所需要的人才队伍,包括物流信息技术的开发、应用和管理人才、物流系统规划、设计、运作方面的人才以及供应链管理方面的人才等;第二,物流信息化所需要的信息技术,包括EDI、GIS、GPS、POS、条形码、射频技术以及现代通信和网络技术等;第三,物流信息化所需要的环境要素,包括促进第三方物流信息化的产业政策、技术政策、法律法规以及区域性和全国性的物流信息平台建设等。三是第三方物流信息化所依靠的市场环境,主要包括物流信息化过程中的物流信息资源供给能力建设、物流信息资源需求能力培养等内容。
第三方物流信息化结构可以分为不同层次,按照实施的范围和涉及的领域来划分,可以分为第三方物流产品信息化、第三方物流企业信息化和第三方物流行业信息化三个层次。其中,第三方物流企业信息化是核心层次,它是第三方物流产业信息化的基础,是第三方物流产品信息化的保障。第三方物流产品信息化是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提升物流产品的内在品质和功能的过程,它具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物流信息化产品即物流信息相关的物流信息处理和物流增值服务在总的物流服务产品中所占的比例迅速增加;二是基本物流服务产品中所包含的知识、信息量迅速增加。第三方物流行业信息化是指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物流行业,大力开发和利用物流信息资源,建立各种类型的数据库和信息网络,实现物流行业内各种资源、要素的优化配置和重组,从而推动物流产业升级的过程,它包括第三方物流产业部门内的信息化和产业部门之间关联的信息化。
第三方物流企业信息化是指企业在物流产品的设计、开发、生产、管理、经营等诸多环节中,广泛利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加快企业信息系统建设的过程,主要包括五项内容:一是操作信息化,主要涉及运输工具生产自动化、仓储管理自动化、港口作业自动化等;二是管理信息化,主要涉及行政管理网络化、无纸化,业务管理数字化、合理化等;三是决策信息化,通过整合信息系统中各子系统、建设数据库,实现信息收集、处理、利用以及决策的科学化;四是协同作业信息化,通过采用开发式技术路线设计整个业务管理系统,与客户、合作伙伴和政府机构形成协同作业流;五是客户服务信息化,通过建立统一的电子商务平台,引入电子订舱、货物跟踪、网上仓库、网上采购等系统,全方位发展物流电子商务,提高客户服务水平。
10.2.2 第三方物流信息化的基本要求及物流信息系统分类
从技术角度看,第三方物流信息化表现为物流商品的信息化、物流信息收集的数据库化和代码化、物流信息处理的电子化和计算机化、物流信息传递的标准化和实时化、物流信息存储的数字化等。为了实现物流信息化:首先,用标准化的条码技术完成商品数据录入和数据采集,再借助于自动识别技术、数据库技术、电子数据交换等现代技术手段建立仓储、保管等各类与物流业务管理有关的基本数据库;其次,应用射频技术(RF)进行物料跟踪、运载工具和货架识别等要求非接触数据采集和交换以及需要频繁改变数据内容的场合,通过便携式数据终端随时通过RF技术把客户产品清单、发票、发运标签、该地所存产品代码和数量等数据传送到计算机管理系统;第三,应用GPS技术,全天候、连续地为无限多用户提供任何覆盖区域内目标的高精度的速度、位置和时间信息,提高物流网络及其运营的透明度,提供更高质量的物流服务;第四,通过地理信息系统(GIS)完成车辆路线模型、最短路径模型、网络物流模型、分配集合模型和设施定位模型等功能。
第三方物流信息化除了要求全面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之外,还要实现四个方面的基本要求:[7]一是可得性要求,供应链成员企业必须能够得到存货和运输配送方面的信息,拥有物流业务信息存取能力,并能从国内甚至世界范围内的任何地方得到更新,以减少计划和作业的不确定性;二是精确性要求,物流信息系统必须精确地反映物流活动的当前状况,以衡量顾客订货和存货水平,增加信息的精确性,减少库存需求量;三是及时性要求,物流信息系统必须及时提供物流活动情况,反映供应链运行状况,以减少不确定性,增加决策的正确性;四是灵活性要求,物流信息系统必须具有灵活性,以满足系统用户和顾客两个方面的需求。
第三方物流信息系统是物流信息收集、整理、加工、储存、服务的工作系统,它包括客户关系管理、采购管理、仓库管理、财务结算管理、配送管理和物流分析等子系统,是这些子系统的有效整合和集成。
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的职能是收集客户需求信息、记录客户购买信息、进行销售分析和预测、管理销售价格、处理应收货款及退款等。通过对客户资料的全方位、多层次的管理,使供应链成员企业之间实现流通机能的整合,实现供应链成员企业与客户之间信息、风险的共享,从而在供应链管理模式下实现跨企业界限的整合。
采购管理系统主要是面对供货商的作业,包括向厂商发出订购信息和进货验收、供货商管理、采购决策、存货控制、采购价格管理、应付账款管理等,同时实现与客户管理系统功能连接。
仓库管理系统包括储存、进出货管理、机械设备管理、分拣处理、流通加工、出货配送管理、货物追踪管理、运输高度计划等内容,该系统可以对所有的包括不同地域、不同属性、不同规格、不同成本的仓库资源实现集中管理,它也与客户管理系统建立连接。
财务管理系统主要是对销售管理系统和采购管理系统所传送来的应付、应收账款进行会计操作,对配送中心的整个业务与资金进行平衡、测算和分析,编制各业务经营财务报表,并与银行金融系统联网进行转账;同时进行财务预算、财务控制、财务分析和财务决策。结算系统主要是充分利用现有的业务信息管理系统和计算机处理能力,以达到自动为客户提供各类业务费用信息、大幅度降低结算业务工作量、提高结算业务的准确性和及时性的目的。
配送管理系统以最大限度地降低物流成本、提高运作效率为目的,按照实时配送原则在多客户并存的环境中,通过在客户的各自的供应商之间建立实时的双向连接,构筑一条顺畅、高效的物流通道,为供应链成员之间提供高度集中、功能完善和不同模式的配送信息服务。
物流分析系统通过应用GIS技术与运筹决策模型,完善物流分析技术,通过建立各类物流运筹分析模型来实现对物流业务的互动分析,提供物流一体化运作的合理解决方案,以实现供应链成员企业的协同资源规划。
10.2.3 第三方物流信息化的测评
第三方物流信息化是信息技术应用和信息资源开发由局部到全局、由内部到外部、由战术层次到战略层次不断深化的过程,其建设过程包括计划、实施、评估、改进等环节,[8]其中,评估是基本的也是重要的一环。对第三方物流信息化水平进行评价,是从信息化的目的和战略出发,考察信息技术应用给企业经营和管理带来的影响。通过评估可以检查信息化是否达到预期目标,及时发现并解决信息化建设中出现的问题,保证第三方物流信息化的顺利进行。第三方物流信息化的评价是以第三方物流企业信息化评价为主要内容,行业信息化评价是对第三方物流业企业信息化的整体水平的评价,它是建立在单一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基础之上的,本书的测评模型是对第三方物流企业信息化的评价模型。(www.xing528.com)
第三方物流信息化评价的内容主要包括六个方面:一是信息设备的装备情况,包括计算机、多媒体、传真机和电话等设备以及局域网、互联网的建设情况等;二是信息技术应用的广度和深度,从功能上要考察管理系统的功能在多大程度和多大范围上得到了信息技术的支持,从性能上要考察技术先进性、可靠性、适用性、易维护性等;三是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情况,评价信息系统的利用程度和企业知识管理水平以及企业信息收集、加工和共享、数据库的开发能力等;四是信息化人才资源的开发情况,包括企业信息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数、企业员工素质的提高和员工参与信息化程度等;五是信息化组织和控制情况,包括信息化规划、组织和控制机制,信息化方面的政策、制度和标准等情况;六是信息化经济效益情况,包括直接经济效益和间接经济效益。
第三方物流信息化评价必须建立评价指标体系,要根据目的性、动态性、全面性、可比性、主导性、综合性、可行性等原则进行指标的系统设计。企业信息设备装备指标主要有:信息设备单项装备率,包括邮政装备率、电话装备率、传真机装备率、计算机装备率、多媒体装备率、电子信箱装备率、网络装备率、国际互联网装备率等;信息设备综合装备率;信息设备装备提高率,包括信息设备单项装备提高率和信息设备综合装备提高率两个指标。
信息技术应用的广度和深度指标有:信息技术应用于企业管理的领域;信息系统的性能指标,包括信息系统的总体水平、信息系统功能的范围与层次;信息系统的质量指标;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和保密性;信息系统文档的完备性等。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指标有:人均拥有图书、报纸、杂志量;人均通话及传真次数;购买数据库数量;开发数据库数量;数据库信息总量等。
信息化人才开发指标有:企业信息专业技术人员比例;企业信息专业技术人员的职称结构;培训信息专业技术人员费用;企业用于吸引和奖励信息专业技术人才的专项资金数量等。企业信息化组织和控制指标有:信息化方针、政策和规划的完善情况;信息化管理制度和标准的完善情况;企业CIO体制实施情况;企业业务流程再造情况;企业组织结构创新情况;企业信息系统维护和运行管理的质量;企业信息化项目管理的质量等。
企业信息化经济效益指标包括直接指标和间接指标,直接指标有:信息化投资额、信息化运行费用、信息系统运行新增效益、投资回收期等;间接指标有:信息化对组织结构、制度和管理模式创新的推动作用、对企业形象的影响、对企业学习能力的影响、对企业文化的影响以及对企业决策水平的影响等。
在指标体系设计完成后,还要用定性和定量的方法确定各指标的具体数值,即指标评价值,在此基础上就可以进行综合评价了。通常采用简单线性加权法进行评价:
式中:EII为企业信息化水平总指数值;Pi为第i个评价指标无纲化处理后的值;Wi为Pi的权重。当然,可以采用环比法和基比法对企业信息化水平指数的提高率进行计算和评价,环比法是用本年度企业信息化指数值与上年值的差除以上年值得出的比率;基比法是用本年度的企业信息化指数值与基年企业信息化水平指数值的差除以基年企业信息化水平指数值所得到的比率。
10.3 第三方物流信息化建设的重点
第三方物流信息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有计划、分阶段地实施。首先,要明确第三方物流信息化的建设目标;其次,要制定第三方物流信息化发展规划;第三,要建立和完善物流信息化技术支撑体系,这是当前我国第三方物流信息化最为关键也是最紧迫的任务。第三方物流信息化技术支撑体系主要由物流信息化标准、基础信息技术及设施、公共物流信息平台、事务处理系统、信息管理与决策系统、电子商务系统、资源计划系统等组成。其中,物流信息标准化数据库和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建设、第三方物流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是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考虑到多数中小型第三方物流企业规模小、实力弱,难以大规模投资信息化建设等因素,ASP供应商的培养也非常关键,本节将重点从这三个方面进行研究。
10.3.1 物流信息标准化和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建设
物流信息标准化是指制定不同物流系统之间信息交流与处理的标准协议或规划,作为跨系统、跨行业和跨地区的物流运作桥梁,以顺利实现不同单位间物流、不同地区间、不同供应链系统之间、不同物流软件系统间的物流信息交流,它是物流标准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第三方物流信息化的基础和前提。要采取政府、行业协会、科研部门、企业等多方合作的形式,积极开展物流标准化建设。物流信息标准化主要涉及物流信息基础、物流信息系统、物流信息安全、物流信息管理、物流信息应用等领域的标准化工作。近年来,我国物流信息标准化工作有了很大的进展,《物流标准体系表》、《物流标准化总体规范》、《物流条码技术应用规范》等已经制定,同时国家有关部门还进行了《物流配送系统标准体系及关键标准》、《现代物流信息标识体系研究》等重大课题的研究,以及XML标准的研究、制定等。
当前,新兴信息技术标准化、全球电子商务主数据标准化等正成为物流信息标准化工作的重点。新兴信息技术中产品电子代码(EPC)技术是一个非常先进的、综合性的、复杂的、全球性的系统工程,它的应用可以引起物流过程的革命。
为此要展开产品电子标签技术标准的研究,制定产品电子标签系统相关标准,这些标准主要包括:产品电子标签编码体系、技术规范、读写器技术规范、系统网络管理软件、系统对象名称解析服务系统、系统实体标记语言等。全球电子商务主数据标准化主要是为了解决物流数据的一致性问题,物流数据一致性标准主要内容包括:全球统一的物流信息分类与编码体系;物流信息表示技术;物流业务模型优化标准;物流信息交换标准;现代物流信息维护与管理体系等。
公共物流信息平台是一体化物流资源信息平台,它能实时、准确、透明地获取整个社会的物流资源、物流需求、物流状态等数字化信息,是社会物流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基础。公共物流信息平台主要由基础支撑、数据采集、数据资源、应用和用户5个部分组成,承担着物流组织、能力控制、资源控制、需求控制、电子商务、在运控制、物流动员、物流业务8项任务,是政府对社会物流进行宏观管理与控制的平台,也是物流企业间相互进行资源交换的平台,是物流供应链进行组织、运行、控制的中枢。具体来说,一体化公共物流信息平台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一是为社会、行业、企业物流信息的有效传递和共享提供软、硬件基础设施保障,主要包括通信网络基础设施、数据存储和交换等基础设施;二是作为社会物流集散中心的信息门户,承担着汇集市场物流资源的门户网站及电子商务交易中心职能;三是有助于政府电子政务的实施,为物流企业提供所需的政策等信息以及物流企业业务运行所需的服务功能;四是能支撑港口、航运、空运、海关等与物流密切相关的部门的EDI应用系统的运行,提供与物流信息系统对接的功能;五是通过提供物流企业信息发布和内部信息管理等服务功能,提高物流企业的信息管理水平;六是提高供应链管理水平和效率。
建设一体化公共物流信息平台,首先需要全社会的高度重视,特别是各级政府的重视,政府、科研院所、高校、行业协会、企业等都要积极参与公共物流信息平台的建设;其次,要深入调查研究,制定符合中国特色和时代要求的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建设的总体规划;第三,要做好区域性公共物流信息平台的建设,再通过国家有关部门和行业协会对各地物流信息平台进行有效整合,形成全国性的公共物流信息平台;第四,要多渠道筹集资金,特别是吸引民间投资,加大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建设的资金投入力度;第五,要积极采用新标准和新技术,比如将扩展标识语言(XLM)等最新技术应用于公共物流信息平台的建设,提高公共物流信息平台的建设水平。
10.3.2 第三方物流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建设
第三方物流企业管理信息系统是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在第三方物流领域的应用,是一个由计算机、应用软件及其他高科技设备通过全球通信网络连接起来的立体互动的系统。第三方物流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可以缩短从接受订货到发货的时间、提高订单处理的精度、防止发货配送失误、调整需求和供给、进行信息咨询、保持合理库存、提高运输效率等,同时还可以加强对物流各操作环节的监控,通过各物流环节的有效组合,有效提高对客户的服务水平,降低第三方物流总成本。从物流运作的角度看,可以将第三方物流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分为物流作业系统和物流控制系统组成。物流作业系统是在运输、保管、搬运、包装、流通加工等作业环境中使用各种先进技术和设备,使生产据点、物流据点、输配送路线、运输手段等实现网络化、信息化;物流控制系统是在保证订货、进货、库存、出货、配送等信息畅通基础上,使通信据点、通信线路、通信手段等实现网络化、信息化。
第三方物流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要坚持适用性、可靠性、安全性、先进性、协同性、可扩展性等原则,通过系统规划、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编程、系统测试及系统维护等,有计划、分步骤地开展。系统规划是在对现行系统和管理方法及信息流程等有关情况进行现场调查的基础上,根据用户需求、业务流程、现实环境等,分析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功能、层次结构;研究要开发的系统总目标;给出有关的调研图表及系统的功能、性能、可靠性以及所需接口等方面的设想;提出达到目标的可能性,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案;进行概念设计和最高层次的逻辑设计;并对可供使用的资源、成本、效益、进度等做出估计,制定完成开发任务的计划方案。
系统分析的主要任务是对开发软件进行认真的调查和分析,了解原有系统的业务处理状况,充分理解用户的需求,进行功能、需求和限制的分析,确定哪些需求是可以满足的,明确这些需求的逻辑结构,从整体上构造出物流信息系统的逻辑模型,并加以确切描述;同时,综合各种因素,提出一个切实可行的系统建设方案,明确系统目标,写出软件需求说明书或功能说明书,提出初步设计模型和完成系统分析报告。
系统设计是将用户要求转换成具体的软件系统设计方案,包括概要设计、详细设计等步骤。概要设计是在系统分析阶段获得软件需求说明书的基础上建立软件的系统结构,包括数据结构和模块结构。模块结构设计中,要使每个模块的意义明确且和用户需求相对应,进而进行详细设计,对每个模块进行具体的描述,确定模快的功能、接口和实现方法等。系统编程是在系统设计的基础上把软件设计转换成计算机可以接受的程序。系统测试是根据系统分析阶段建立的测试设计,对新系统进行测试,及时发现并排除错误。系统维护是保证系统正常运行所采取的系列活动,通过系统维护可以保证系统按照规划和设计的要求运行,及时对系统作一些必要的修改,以提高系统对市场环境的适应能力。
第三方物流企业信息管理系统的总体结构由外部信息源、信息通道、防火墙和内部信息系统组成,见图10-3。外部信息源是指供应链上的各个节点,包括客户、汽车运输公司、水运公司、铁路运输公司、航空公司、港口码头及仓库等;信息通道是外部信息系统与内部信息系统连接的通道,也就是企业的通信网络;内部信息系统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企业管理系统层、客户服务系统层和企业资源系统层,见图10-4。
建设第三方物流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不仅仅是物流企业的事,它需要一系列环境条件的支撑,如现代信息技术的深层次开发和应用,物流信息标准的制定和完善,供应链成员企业间的技术协同,公共物流信息平台的建设等,这些条件有待于政府、科研部门、工商企业、物流企业等共同努力去创造。
图10-3 第三方物流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结构
10.3.3 基于ASP模式的物流应用服务平台建设
ASP(Application Service Provider,应用服务提供商)是指集软件、硬件、网络和技术为一体,以互联网为媒介,以门户网站为切入点,为客户提供配置、租赁和管理应用解决方案服务的公司。ASP服务建立在与客户间严格的合同基础之上,以各专业领域的信息系统应用服务为中心,通过将各客户委托业务的集中管理和处理以及一对多的方式,出售、租赁IT应用服务。ASP模式是继ISP、ICP之后发展最快的IT服务方式,它是解决广大中小物流企业信息化问题的最有效、最快捷的途径。对于那些想实施物流信息化改造,但又资金不足、人才匮乏的中小物流企业来说,ASP服务模式提供了经济、便捷、高效的信息化途径:一是能消除中小物流企业为信息系统建设需要巨额投资的压力,这种压力是中小物流企业信息化的主要障碍;二是能减轻中小物流企业对信息系统运行的管理和维护负担,降低相关费用;三是能保证中小物流企业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利用系统,发挥系统的积极作用,提高企业的运作效率;四是有助于中小物流企业集中精力开展企业的核心业务,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建设基于ASP模式的物流应用服务平台,重点要设计好ASP物流应用服务平台的体系结构和软件体系,并解决好ASP服务模式中存在的各种矛盾和问题。
图10-4 第三方物流企业内部信息系统结构
图10-5 基于ASP物流应用服务平台体系结构图
ASP物流应用服务平台是建立在Internet基础上,具有浏览器/应用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的三层体系结构,见图10-5。[9]界面层是客户操作界面,客户通过客户端浏览器输入请求,经过Web服务器送到ASP服务器进行处理,处理的结果又经Web服务器返回到界面层。应用层是依托应用服务器建立的物流应用系统模块层,它处理界面层发来的数据处理请求,访问数据库,对数据进行统计计算操作,并将结构返回给界面层。底层是依托数据库服务器建立的数据库集中层,是客户企业有关物流业务数据以及ASP实现管理与辅助功能等数据的存放地,它为全部系统中的数据提供物理存储,完成应用层提出的数据查询、修改、存储等请求,并将结果返回给应用层。
软件体系的开发和建设是基于ASP物流应用服务平台建设的核心内容。物流应用服务平台的软件体系应该能满足第三方物流企业三个层次的全部应用需求,涵盖物流作业、物流管理、物流决策各个层面的管理需求,包括企业管理信息系统软件、客户服务信息系统软件和企业资源信息系统软件等,见图10-6。
图10-6 基于ASP物流应用平台软件体系
在图10-6中,增强服务是指服务平台为中小企业提供的远程培训等增强的服务功能。系统维护由数据安全、系统监控、系统权限等软件系统组成。客户服务、企业管理、企业资源各应用子系统既可以有机结合在一起组成一个完整的管理系统,又可以单独运行,以满足客户个性化的需求。
第三方物流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业务特点,选择满足自己应用需求的应用系统,将自己的计算机终端通过Internet网络接入到ASP运行平台上,通过租用运行平台和应用软件系统建立自己的信息管理系统,进行信息管理活动,从而在资金、人力条件不足的情况下,用最小的投入、最短的时间实现信息化目标。
当然,ASP模式培育和建设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安全问题,ASP应用系统的抗风险能力还比较弱,还没有足够的防护设备保证在受到攻击的情况下不中断服务,这对租用ASP服务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可能造成重大损失;二是信任问题,信息系统中的数据大部分都是企业的商业机密数据,现在还没有法律上、道德上的约束,能使ASP服务商保证不将企业的商业秘密泄露给其他机构或企业;三是服务能力问题,由于多样化、个性化的企业信息化需求,使得ASP很难发挥规模经济的优势,为了降低运作成本,ASP往往力求使不同用户使用相同的软件,从而牺牲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四是人才问题,ASP不仅仅是提供信息技术,更重要的是为第三方物流企业提供应用方案,既是系统集成商,也是咨询公司,既懂IT技术又熟悉物流业务的专业人才是ASP正常运行的基础,但这方面人才恰是我们最缺乏的。这些问题不解决将会严重影响ASP的健康发展,制约第三方物流信息化的进程。为此,必须积极采取对策,努力解决ASP发展中的问题。
针对安全问题,一方面要尽快制定和完善网络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规,形成有效的监控机制,对涉及网络安全的非法活动加大打击力度;另一方面,ASP服务商要加大对网络和系统安全的投入,积极采用最新安全技术和设备,全力维护网络和系统的安全。针对信任问题,也需要从两方面开展工作:一是ASP服务企业要加强职业道德、诚信方面的建设,切实保护好用户的商业秘密;二是政府要积极参与和支持ASP发展,政府的支持不仅是资金、政策,更重要的是政府的参与可以提高ASP的信誉,增强中小物流企业对ASP的信任和信心。针对服务能力问题,一方面ASP要不断提高技术和管理水平,通过提高工作效率来降低成本,弥补在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过程中所增加的成本;另一方面,第三方物流企业在接受个性化服务的同时,也应适当增加报酬,减少ASP的损失,保证ASP基本的利润空间。针对人才问题,一方面需要政府、企业加大教育培训的投入,建立完整的教育培训以及测评体系,大力培养ASP专业人才;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积极从发达国家引进ASP专业人才,不断充实和加强我国的ASP人才队伍。
【注释】
[1]森尼尔·乔普瑞(Sunil Chopra)等.供应链管理——战略、规划与运营[M].李丽萍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6-6.
[2]侯旻等.供应链管理的思想、运行体系结构与特征.长春工业大学学报[J].2003.12.
[3]彭志忠.现代物流与供应链管理[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2.83-89.
[4]侯旻等.供应链管理的思想、运行体系结构与特征.长春工业大学学报[J].2003,12:12-14.
[5]彭志忠.现代物流与供应链管理[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2.83-89.
[6]森尼尔·乔普瑞(Sunil Chopra)等.供应链管理——战略、规划与运营[M].李丽萍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80-100.
[7]储雪俭主编.现代物流管理教程[M].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2003.117-122.
[8]程刚.企业信息化水平的评价体系研究.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J].2003,5:25-28.
[9]钟秀丽等.基于ASP模式的中小物流企业信息化方案研究.科技进步与对策[J].2003,12:82-8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