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第三方物流企业自组织能力的培育
培育企业自组织能力可以有效改善企业市场行为、提高企业素质、增强企业的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优化第三方物流的市场结构,是第三方物流产业组织形成和优化的基础。
7.1 增强企业自组织能力是第三方物流组织优化的基础
7.1.1 现代企业具备自组织系统形成和演化的基本条件
在系统论里,自组织是与组织相对的概念,“组织”是一个系统的要素按着特定的指令,形成特定的结构或功能的过程,它使系统在特定的时空内表现出可预测的节律性运动,并发挥特定的功能;“自组织”是一个系统的要素按照彼此的相干性、协同性或某种默契形成特定结构或功能的过程,它使系统在特定的时空内表现出混沌性,促使系统突破旧结构和旧功能的限制,实现系统的突变。[1]通俗地说,自组织就是指一个系统无需外界指令而能自行组织、自行创生、自行演化,并能自主从无序走向有序的过程。
自组织系统的形成和演化需要具备五个基本条件:一是系统要具有开放性。一个封闭的系统,意味着它不能与外界交换物质、能量和信息,只是一种孤立的平衡状态;要想使系统朝着有序的方向发展,开放是必要的条件,而且只有当开放度足够大,系统才能从外部引入足够的负熵,保证系统从原有的混沌无序状态,转变为一种时间、空间或功能上的有序状态。二是系统是处于远离平衡状态,具有耗散结构。远离平衡是系统进化的关键,耗散结构是指系统在远离平衡状态的条件下,建立的一种以消耗外界物质、能量、信息为手段,实现自身进化的结构。三是系统内部要具有非线性机制,非线性相互作用是系统形成有序结构的内部原因,在系统的相互作用中线性作用不能使系统形成有序结构。四是系统要具有随机涨落的特点,在系统处于临界点附近时,涨落有可能对系统演化方向发生重大影响,随机涨落是系统进化的直接诱因。五是要有突变过程。自组织现象总是通过某种突变过程出现的,某种临界值的出现是伴随自组织现象的一大特征,外界参量达到临界或阈值,出现分叉,从而使系统有多种可能的演化方向和途径。[2]
现代企业是由各种资源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经济目标的复杂系统,它具备自组织系统形成和演化的基本条件,是一个自组织系统。首先,现代企业是一个开放的、远离平衡且具有耗散结构的系统,它不断从市场取得人才、原料、设备、信息等资源,又不断向市场提供产品和服务,企业与外界持续进行着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同时,现代企业又把竞争和激励机制引入内部,形成了一种有差异、有竞争的非平衡状态。其次,现代企业内部个人及不同群体独特模式之间、制度、技术、管理模式之间存在着非线性的相互作用,这些非线性的相互作用会使企业的整个模式系统或其组成部分、人员的具体行为都呈现出持续的波动,从而形成组织内部状态的波动即形成涨落。再次,现代企业具有自修复、自适应、自学习以及自主选择、自主决策和自主经营的自主性行为特点,这种自主性决定了现代企业的发展演化本质上是内生的。
企业自组织是企业从无序走向有序或由较低程度的有序走向较高程度的有序的过程,是企业自行组织、自行创生、自行演化从而自动走向目的地、实现平衡的过程。企业的无序是指企业不随时间与环境而变化的稳衡态,表现为宏观上的环境绝缘体,微观上的企业内部劣协同效果。企业的有序是指企业在变化的环境之中保持高效的组织程度,良好的信息吸纳力,企业内部具有较高的协同,表现为宏观上的企业柔性,微观上的企业活力。[3]
7.1.2 现代企业自组织的运行机制
现代企业自组织运行是在动力机制、协同机制、调控机制等共同作用下进行的,形成和完善现代企业自组织运行机制是实现企业自行组织、自行创生、自行演化、自行发展的关键。现代企业自组织的动力机制是企业的自激励机制,它根源于优秀的企业文化和现代企业制度。一个优秀的企业文化必然包括自强不息、拼搏开拓、团结友爱的企业精神,这种企业精神是企业自激励机制产生的最根本原因。现代企业制度特别是产权制度、企业法人制度、分配制度、奖惩制度、晋升制度等是自激励机制形成和完善的重要保障。产权制度保障了投资人的权利,激发了投资热情,保证了企业资本的来源;企业法人制度赋予了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完整的自主经营权力,充分调动了经营管理人员的工作热情;分配制度、奖惩制度和晋升制度等都是个人行为和绩效的评价制度,这些制度旨在打破按部就班、平均主义等旧秩序,形成一个按能力、风险、责任和贡献大小进行分配和使用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企业经营者、管理者和全体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
现代企业自组织运行的协同机制就是指企业各子系统自行协调、自行配合、相互促进,从而促进企业形成系统的有序结构的制度体系。现代企业协同机制的形成,一方面产生了较强的组织性、适应性,较大的内聚力、吸引力和灵活的应变力,保证了系统总体功能的充分发挥;另一方面,又减少了内部交易成本,降低了摩擦,提高了效率,激发了热情,使各子系统得到了最大地发展机会。协同机制的形成离不开竞争,协同是在竞争基础上形成的,微观上竞争、宏观上协同是企业协同机制的本质要求。竞争是手段,协同是结果,只有竞争,没有协同,系统整体会因内耗过大而衰竭;只有协同,没有竞争,系统就没有压力机制,就得不到创新和发展。要形成协同机制,就必须打破平均主义,将竞争机制引入企业内部,使各子系统在相互竞争、各自独立运动的同时,协调合作,在竞争中达到协同,在协同的基础上展开竞争。同时,协同机制的形成要依靠企业文化的引导,一个优秀的企业文化必然包括团结互助、相互促进、共同进步的内容,包括责任感、敬业感、创造欲等多方面内容,它使得协同机制有了思想信念上的保障。因此,培育优秀企业文化是形成协同机制的重要途径。
现代企业自组织运行调控机制包括自调控机制和宏观调控机制,[4]自调控是系统在演化过程中,吸收来自内部运行和外部环境变化的信息,不断调节系统内部各子系统的关系以及企业与外界的关系,调整和完善企业目标、功能、结构和行为,以保持企业内部以及与外部环境之间相协调的过程,它实际上是企业的自适应。企业自调控主要是依靠计划决策、组织执行、监控反馈系统等运行机构来保障的。计划决策系统是企业自组织运行的枢纽,它主要的任务是制定发展方向、发展战略、长期规划、运行计划及管理政策等;组织执行系统是企业战略、计划的具体执行和实施者,其职能包括按企业发展要求设置并强化组织执行机构,集聚和有效配置企业资源实现企业发展战略等;监控反馈系统是企业自组织运行的重要保障,它通过现场监控,收集、整理并评价决策执行结果的真实信息,提出强化和修正决策的建议方案,及时反馈给决策层,以增强决策的准确性、科学性和权威性。
企业自组织的宏观调控机制是企业自组织运行中最具影响力的外部环境之一,它是现代政府为了实现自己的经济职能,通过运用各种政策、法规以及行政管理等手段,对市场主体进行间接引导和管理的机制。政府的宏观调控给企业输入了产业政策、法律法规等制度体系,是企业自组织运行中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从无序走向有序的重要保证。现代政府的宏观调控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通过产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引导社会资源合理流动,优化资源配置;二是通过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实施等,引导、规范市场主体的行为,建立并维护企业自组织运行和发展所需要的良好市场秩序,保护市场主体的正常权益;三是通过必要的人才、资金、组织等方面政策的支持,积极推进现代企业的技术进步。
7.1.3 企业自组织能力是产业组织优化的基础
产业组织的优化是指企业行为的创新和规范、市场结构的改善和提升、市场绩效的优化和提高,具体表现在两方面:一是企业素质的增强和提高;二是企业关系的改善和创新。企业素质的增强和提高是指企业的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自我优化和自我创生,在这一过程中,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功能不断完善,管理水平不断提高,治理结构不断改善,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经营绩效不断提高。企业关系的改善和创新是指在复杂多变的竞争环境下,为了增强组织的适应能力,产业内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市场之间关系的不断重建和进步;在这一过程中,企业通过并购、联盟等形式不断创新企业间的关系,形成一体化企业或企业共同体,从而推动企业组织结构和功能的进一步高级化,不断提升和改善市场结构。
产业组织优化的这两个过程,实际上就是企业自组织的过程,是企业自组织能力不断发挥的过程。企业自组织能力是产业组织优化的基础,产业组织优化的动力来自企业自组织能力的增强。[5]
(1)企业的市场行为是企业自组织的具体表现形式,企业行为是企业为实现其经营目标而根据市场环境情况所采取的自创行为,不管是价格行为还是非价格行为,竞争行为还是合作行为,都是企业的自主、自发的行为,都是企业自适应的行为。企业行为的创新和规范,是指企业行为更具有创造力和竞争力,更加符合竞争环境的要求,更加理性和合规,它是企业自组织能力的运用和发挥,也是企业自组织的变化和发展。
(2)企业自组织是市场结构改善的重要原因。产业组织理论指明,市场结构决定市场行为,市场结构是市场行为的主要制约因素。但同时,市场行为又反作用市场结构,对市场结构产生重要的影响。在技术和经济比较落后的时期,企业为了适应生产和市场,自然选择了单一的业主制,企业数量多、规模小,企业间的关系更多表现为完全竞争的状态。第二次产业革命以后,技术和市场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先进的技术和市场环境,特别是产权制度和资本市场的完善,为企业通过产权变动实现重组创造了条件,企业横向一体化和纵向一体化重组行为频繁,大企业、特大企业明显增多,导致了寡占型市场结构的形成。“二战”后,随着新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应用,以及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世界主要产业部门和企业规模与经营范围进一步扩张,出现了许多大型跨国集团和联盟企业,形成了集团化、网络化、联盟化等复杂的企业关系。由此可见,企业自组织行为是导致市场结构变化的重要原因。
(3)企业自组织是市场绩效水平提高的主要途径。市场绩效是企业市场行为的最终成果,它表现在价格、产量、成本、利润、质量、品种以及技术进步等方面,反映了资源配置和市场运行的效率。企业自组织一方面通过企业市场行为,改善内部结构,提高自身素质,使企业从无序走向有序,从低级有序走向高级有序,在这个过程中实现内部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企业的运行效率;另一方面,又通过影响和改善市场结构,使企业与企业、企业与市场的关系不断得到创新,从而实现产业内进而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市场运行的效率,因而决定了市场绩效,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市场绩效也是企业自组织的结果。
7.2 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自组织特性
市场经济条件下,第三方物流企业是一个充分具有自组织特性的经济系统。我国由于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的自组织能力较弱,但通过近20年的市场经济建设和国有企业改革,第三方物流企业和其他国内企业一样,自组织能力逐步形成并不断得到增强。下面从企业自身特点和企业经营环境特点两个方面来研究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自组织特性,并分析自组织特性对第三方物流企业组织结构的影响。
7.2.1 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自组织能力演变过程
前文已经将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分成了三类,其中,第二类和第三类企业特别是国际第三方物流企业,由于是建立在现代企业制度之上的,它具有一般现代企业的特点,具有充分的自组织特性,这里就不再重复分析了,而是将分析的重点集中在转型中的第三方物流企业上。
转型中的第三方物流企业是我国第三方物流产业的主要组成部分,它们又是以国有企业为主体,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这些企业并不是一个自组织单位,不具备企业自组织能力。首先,企业大而全、小而全,自成一个小社会,对内对外缺少交流、相互封闭。企业与外界联系的唯一对象就是政府,企业领导由政府任命、企业用工由政府批准,企业设备、设施等由政府调拨和建设,它们只需按照国家指令进行运输、仓储等物流运作,因此它们不需要与市场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企业是封闭的。其次,这些企业不是独立的产权主体,不拥有法人财产权,因此企业不能进行商品的买卖以及资产存量的交易,不能自主进行企业并购、联盟与破产等企业自组织行为,也就是说企业不具备自组织条件。再次,企业没有真正拥有法人财产权。没有法人财产权也就没有经营自主权和收益权,一方面企业不能自主自发地决策、选择、控制及运作;另一方面,企业员工按级别由国家发工资,干多干少一个样。因此,企业缺乏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动机和创新的动力,没有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动力和条件,企业处于相对静止的平衡状态。可以说,传统体制下,我国物流企业完全是一个被组织起来的静态和平衡的封闭系统,企业不具备自组织条件,没有自组织能力。企业丧失了自组织能力,物流组织的发展也随之停滞了。
改革开放后,国有企业改革不断深入,物流企业自组织能力得到了逐步恢复和提高,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首先,企业的封闭状态已被打破,大部分物流企业已进入市场,通过契约的形式自主地为客户提供物流服务,有的已经实现跨区域、跨行业的物流运作,提供多功能大范围的物流服务,企业和市场间的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逐步扩大。其次,随着产权制度的建立,企业资本结构得到了改善,物流企业不同程度拥有了法人财产权,通过自我积累和企业重组等途径进行扩张的企业自组织能力不断增强。再次,随着企业自主性的不断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逐步增强,企业管理制度不断完善、组织结构不断优化,新产品、新技术不断推出,静止、平衡的状态已被打破,企业逐步远离原来的平衡态。最后,随着和市场交换不断扩大,物流企业内部各子系统之间关系的内容更加丰富、关系的性质更加复杂,企业各系统之间非线性相互作用的内容和范围明显扩大。
但是,由于企业特别是大型交通、运输、仓储等企业的改制权仍由政府掌握,企业的改革是在政府主导下按政府的意志进行的,而这种改革并不一定符合市场和企业发展的要求,因此,第三方物流企业的自组织能力仍然比较弱。第一,这些企业虽然取得了法人名义,但并没有真正完全地拥有法人财产,企业仍缺乏经营自主权;员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仍受到不同程度的制约,企业因此缺少应有的活力。第二,政府行政干预企业经营的现象依然不同程度地存在。企业特别是全国性的大型交通运输和仓储企业仍承担着一些政府职能,企业经营目标往往偏离了市场经济原则,将国家下达的运输、仓储任务等作为企业绩效评价的主要指标,因此,企业经营机制还难以完全适应市场的需要。第三,由于企业自主权没能从根本上得到落实,企业间资产流动缓慢,企业重组行为缺少真正的市场引导,重组行为的效率很低,行业内资源得不到有效配置;第三方物流企业规模小而分散、资源闲置浪费的状况没有得到很好地改善。第四,企业与市场之间交换物质、能量和信息的能力还不强,特别是企业融资能力弱、信息能力弱、竞争能力弱的状况没有得到明显改变。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第三方物流组织的改善非常缓慢,企业规模小而分散,产业集中度低,行政垄断与过度竞争并存的产业组织状况依然严重。
7.2.2 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组织结构特点
组织结构是企业自组织特性在企业管理模式上的重要体现,自组织理论对企业的各种组织形式存在的合理性作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自组织理论认为,企业自组织发展要经历几个层次。其中,混沌是自组织的第一层次,混沌内部的非线性作用通过涨落,形成了第二层次的自组织,即简单有序的耗散结构。对企业来说,这种耗散结构就相当于直线指挥的官僚型组织。系统的某些相近同态的性质相互作用,在震荡中凸显出来,成为新层次。新层次不断发生,就形成自组织的多层压缩结构,它相当于直线职能组织结构。随着条件的改变和系统的演化,会出现分叉、二级以及更高级的分叉,形成分叉型的组织结构,事业部制组织就相当于这种结构。系统继续发展,就会形成更高级有序的组织形式,柔性组织、晶体结构、动态结构相继出现。[6]
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大部分都是从计划经济时代走过来的,在传统经济体制下,物流企业基本不具备开放性,企业主要工作是按照国家指令计划完成各项运输、仓储等任务,与外界的交换处于停滞状态,企业吸引的负熵非常少。因此,企业一般采用了直线指挥的组织形式,以科层组织保持企业内的人员的差异性,抵制正熵的发展。改革开放后,企业自主权不断增大,对外交流日益广泛,企业逐步对外开放,与外界的物质、能量、信息交换不断扩大,负熵增大,内部人员差异性增强。为保持熵的平衡,企业开始实行直线职能制,加强内部交流,增大协同性。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物流企业要面对跨地区、跨行业甚至跨国界的竞争,企业主要活动已由内部全部转移到市场,企业与市场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更加频繁,负熵更大。为保持熵的平衡,物流企业将不得不采取进一步分权的形式,来加强同一性。事业部制、柔性组织、网络组织和动态组织等新的组织形式将会逐步被第三方物流企业采用。
目前,鉴于我国第三方物流业的基本特征和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尚未完善的现状,第三方物流企业组织形式仍以直线制或直线职能制为主,见图7-1、图7-2、图7-3。事业部制、柔性组织等现代企业组织形式也已出现,但还不普遍。
图7-1 第三方物流企业直线型组织结构
图7-2 第三方物流企业集权型直线职能制组织结构
直线型组织结构是第三方物流发展的初级阶段中最常见的一种组织形式。由于我国第三方物流尚处于发展初期,大部分企业还没有形成网络化经营的能力,企业经营活动一般都集中在一个区域或某一部门,企业规模小、业务范围窄,直线型组织结构比较好地适应这种经营水平,效率比较高。当然,随着企业规模和业务范围的扩大,这种组织结构将难以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必须加以改革。
(www.xing528.com)
图7-3 第三方物流企业分权型直线职能制组织结构
集权型直线职能制组织结构,是指物流公司总部掌握了企业经营管理的大部分权力,各个构成网络节点的分公司只是企业的一个成本中心,它们只负责具体的物流活动,市场、产品、技术开发以及财务管理、人事安排等都由总部负责的管理和运作模式。这种组织结构在第三方物流企业快速发展的早期是常用的一种模式。这个时期第三方物流企业规模迅速扩大,企业已经实现跨区域经营,但各地业务差别不大,也不太复杂。企业采用这种模式可以在保持运营效率的同时减少管理费用,并能提高物流网络的协同效应。但由于缺少自主权,分公司的积极性会受到一定影响,内部协调成本比较大,市场开拓能力也难以提高。
随着企业规模和经营范围的进一步扩大,随着各地业务的差异性不断提高,以及市场复杂多变的特性不断增强,集权型组织结构就越来越难以适应企业发展的要求了。这时,分权型直线职能制可以较好地替代集权型直线职能制。在分权型直线职能制组织结构中,分公司是企业的利润中心和独立性较强的物流运营实体;每个分公司都拥有相对独立的人事财务管理、市场开发、技术应用等权力,组织机构比较完善;但企业发展战略、经营方向、技术开发、网络规划以及重大项目投资等都由总部统一掌握。这种结构已经很接近事业部制的组织形式,条件成熟时,分权型直线职能制可以比较便捷地转型为事业部制。
随着企业自组织能力的增强和市场环境的变化,企业组织形式也在不断创新,矩阵形式、柔性组织、动态结构等企业组织形式发展较快,在发达国家都比较成熟了。我国第三方物流尽管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但发展速度较快,企业自组织能力不断增强,因此企业组织形式必须不断创新,采用已经成熟的现代企业组织形式,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
7.2.3 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经营环境特点
第三方物流企业经营环境可以从我国企业经营环境共性特征、第三方物流企业的产业环境特征两方面进行分析。从共性特征上看,第三方物流企业面对的是一个快速多变的复杂环境,变化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7]一是企业竞争的全球化。现代信息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区域性、全球性贸易协定的增加,市场管制的放松以及交通运输的发展,有力地推进了世界贸易的增长,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压力和动力不断增加,条件日益成熟,企业竞争的全球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二是经济活动的信息化。信息和网络技术的开发和应用,特别是国际互联网的发展,迅速提高了信息的传递速度,扩大了市场交换范围,有力激发了企业的创造力,信息化已成为实现企业发展战略的最重要支撑。三是技术创新的边缘化。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消除了技术的界限,技术向彼此交叉的方向发展,使得行业内竞争逐渐扩大到行业间的竞争,行业间的相互影响明显增强。四是资源流动的快速化。科学技术的发展、国际贸易的增长、信息传播的加速、产业边界的模糊化,以及高效率的管理活动,使得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明显加速,配置更加有效。这些变化有着三个共同特点:一是变化速度大大加快;二是变化更加难以预测;三是变化趋于多元化。
从第三方物流企业经营的产业环境看主要有三个特点:
(1)第三方物流市场需求强劲,但第三方物流的有效供给明显不足。就市场需求来看,一方面我国经济发展对物流需求越来越大,2003年全国社会物流总值达到了295437亿元,同比增长27%,每单位GDP的物流需求系数由1991年的1∶1.4扩大到2003年的1∶2.5,第三方物流的需求基数迅速扩大;另一方面,为了适应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和国际竞争的需要,越来越多的工商企业都在积极培育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将非竞争优势的物流活动外包给专业物流企业,第三方物流的直接需求明显增加。但是,从总体上看,由于我国现阶段第三方物流企业供给能力较弱,企业规模小、技术落后、服务功能单一、服务范围狭小、经营能力较弱,远不能满足工商企业特别是大中型企业要求的多功能、跨区域、高效灵活和综合性、全过程、集成化的物流服务。因此,在我国工商企业中,自营物流仍占据着主导地位。
(2)第三方物流技术迅速发展。物流技术是物流各项功能实现和完善的手段,它包括硬技术和软技术两方面。物流技术,特别是像运输技术、仓储技术、包装技术、信息技术等各环节技术都比较成熟,物流技术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对各个物流环节的物流技术进行综合化和复合化,形成最优的系统技术。其中,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多技术系统化应用,是现代物流技术迅速发展的最突出表现。物流技术是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的前提条件,特别是以信息技术为核心,包括运输、仓储、包装、配送等技术在内的集成技术,是第三方物流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三方物流企业必须积极开发和应用物流技术,不断适应物流技术发展的新趋势。
(3)第三方物流发展的制度环境有了很大改善,但制约因素仍然很多。总体看,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已初步建立,国有企业改革和市场体系建设等都取得了较明显的成效,物流得到了社会的重视,各级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促进物流业发展的决定、政策、法规,有的地方已将物流确定为支柱产业,大力扶持和推进。但是,制约第三方物流发展的根本问题还没能得到彻底解决。首先,企业产权制度改革进程缓慢,企业资本结构难以改善,政企难以分开,权责难以分明,企业因此缺少创新的动力。其次,物流管理体制依然落后且带有明显的计划经济特征,横向分散、纵向集中、条块分割、互为堡垒的垂直管理模式仍占主导地位,社会物流资源流动缓慢,第三方物流企业重组困难重重,企业自组织能力较弱。再次,第三方物流法规体系以及标准体系建设严重滞后,物流企业行为难以规范,物流功能和业务难以衔接,企业跨区域、跨行业经营比较困难,跨国经营更是困难,也给合资合作以及并购联盟等重组行为制造了障碍。
7.3 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自组织能力培育途径
从企业自组织特性中的分析中可以看出,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的自组织能力还比较弱,还难以适应复杂多变、迅速发展的市场环境,必须花大力气增强企业自组织能力,才能优化我国第三方物流组织。当前,从企业自身的角度看,提高第三方物流企业自组织能力的主要途径有三条:一是要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二是要着力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三是积极培育企业文化。
7.3.1 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我国的现代企业制度改革经历了10多年的探索,企业改革特别是国有企业改革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是,客观地说,我国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的目标还远没有实现,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就第三方物流企业来看,当前仍需要从企业产权制度、企业组织制度和企业管理制度三个方面作进一步的改革,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第三方物流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内容很多,当前要抓住四项主要工作:一是要积极实行股份公司制改造。股份公司制是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组织形式,它是规范的、国际普遍流行的现代企业形式。股份制改造是第三方物流企业股权结构多元化、社会化以及实现政企分开的关键,是企业重组实现自组织发展的基础。二是要切实确立企业的法人财产权,实现股东所有权和法人财产权的分离。法人财产权和股东所有权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股东权不能超越法人财产权。但在国有物流企业中,国家作为最大的股东代表,往往用股东权代替法人财产权,用自己的目标代替企业目标,使企业难以自由处置企业资产,特别是难以根据企业发展需要进行企业重组,企业自组织能力受到很大的削弱,必须让这两项权能的分离,真正实现政企分开。三是要实现股权多元化,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不论是国有还是民营,第三方物流企业都要进行股权多元化改革,多渠道吸收个人股和法人股,同时要给予经营者、科技人员、管理人员以及企业其他员工以各种形式的股权,增强员工的责任感和积极性。四是要改善股权结构,减少国有股的比例。第三方物流是一般性竞争行业,国有资本应当逐步从这个行业退出,形成以个人股和法人股为主、股权集中度适应企业自组织发展的股权结构。
第三方物流企业组织制度建设,目前主要有两个任务:一是要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对已经实行了股份公司制改造的企业来说,要通过强化企业审计机构和公司信息披露制度,以及实行外部监督职能内部化等措施来强化企业监督机制;要从制度上保证董事会职权由董事会集体行使,以加强董事会职能;要落实好股东大会制度,使股东大会真正成为公司的最高权力机构;要构建企业内部激励机制和竞争机制,调动好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对没有进行股份公司制改造的企业来说,就是要处理好国家、经营者和职工三者之间的权利和义务的关系,形成有效的制衡约束机制和激励、竞争机制;同时,要建立和完善企业经营者的选择、任免、考核和奖励机制,以提高经营者素质和经营绩效。二是要创新企业组织结构。要根据第三方物流发展的阶段特征和企业发展的要求,来改革传统的组织结构,使企业更加适应环境的变化,更具有竞争能力。目前,第三方物流企业典型的组织结构有直线型、集权型直线职能制和分权型直线职能制三种,可以结合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的新形势,将项目管理方法、动态组织形式等与这几种结构嫁接进行创新,形成有我国物流行业自己特色的组织结构形式。
第三方物流企业管理制度建设,当前要抓好三项管理工作:一是民主管理。第三方物流企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建立民主管理制度,以企业章程的形式明确员工拥有的权力、权力行使的方式途径、奖励办法以及员工行使权力的保障制度等,形成高水平的激励机制,充分发挥团队精神。二是战略管理。第三方物流企业必须形成科学的战略管理制度和方法,以提高战略的有效性。当前,第三方物流企业战略管理的重点,是要根据市场环境的变化重新进行自我定位,决定企业是采取自我积累、并购扩张还是联盟合作等发展方式,为适应第三方物流业的战略调整做好充分准备。三是业务管理。第三方物流是一个服务性行业,业务管理应以提高物流服务效率为中心,着力抓好物流信息管理、运作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等具体管理工作,形成系统科学的管理制度,推进企业管理走向科学化、规范化和信息化。
7.3.2 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指企业最具价值、最难以模仿、最具延展性、能使企业保持长期稳定竞争优势、获得稳定超额利润的竞争力,它是企业将知识、技能、资产等关键资源和运作机制有机融合、维系组织可持续发展的自组织能力。培育、增强核心竞争力可以提高第三方物流企业在迅速发展变化的物流市场上的竞争地位,可以提高第三方物流企业服务效率和效益,可以提高第三方物流企业的战略能力,是提高第三方物流企业自组织能力、优化我国第三方物流产业组织的重要途径。培育、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关键在于创新,创新是形成竞争优势的最重要动力和源泉。企业创新包括观念创新、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产品创新等具体内容。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在上面已经进行了分析,这里着重分析第三方物流企业观念创新、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等内容。
(1)创新核心理念。企业核心理念是企业所秉持的理想和信念,是企业群体意识的高度概括和总结,也是企业精神和企业价值观的最高表现形式。企业核心理念可以产生强大的规范力和推动力,激励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它是企业核心竞争力形成的内在动力。可以从对内、对外两个方面创新第三方物流企业理念,对内要树立以人为本、知识第一的管理理念,对外要形成“创造顾客价值”的经营理念。以人为本、知识第一就是要以人为中心,全方位做好人才资源的开发和管理工作,充分挖掘和发挥全体员工的潜能,而不是仅仅发挥少数精英的积极性;同时,要积极营造学习型组织,将知识作为企业发展的第一要素,要构建扁平化组织结构、塑造学习型组织文化、培养学习习惯、营造学习气氛,不断提高员工的学习能力、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增强企业知识水平、改善企业知识结构,使组织更好适应知识经济的要求。“创造顾客价值”是指第三方物流企业的一切活动,都要围绕满足工商企业物流需求而展开。要加强客户关系管理,把顾客视为企业重要的资产,通过信息化的手段来不断优化企业在市场网络、客户服务、技术支持等领域的客户关系,努力降低物流成本、保证物流活动的准确有效,不断提高顾客的满意度和信任度。
(2)培育核心技术。企业既是一个能力的集合体,也是技术的集合体,当企业拥有的技术是先进的、独特的,在市场上难以购买到的,就形成了企业的核心技术。第三方物流企业的核心技术并不是单项的技术,而是运输、仓储、包装、配送以及信息技术的整合,是各个单项技术的综合运用技术。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的技术比较落后,核心技术水平很低,亟待企业加以培育和创新。第一要完善技术创新体系,形成有效的技术创新激励和保障机制;第二要制定企业技术创新战略,指导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第三要加大科研投入,培养技术创新人才;第四要以加快现代信息和网络技术的应用为重点,提高各单项技术的整合水平;第五要加强与科研院所的研究合作,有效整合企业内外的技术资源;第六要通过开展企业并购、联盟等企业重组活动,吸收先进技术,加快核心技术的形成。
(3)打造核心产品。核心产品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集中体现,由于企业核心竞争力一般来说是无形的、难以直接测量的,因此核心竞争力必须有自己的载体,核心产品就是其最重要的载体和实现形式。可以说,没有核心产品就没有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第三方物流是一个服务产业,它提供的产品就是物流服务,物流运作、物流管理和物流规划是它的主要产品。第三方物流企业可以根据企业自身条件和发展战略的需要,选择其中一类、二类或全部进行重点培育,打造自己的核心产品。首先,要对企业内外部环境进行认真客观的分析和评价,对企业进行准确的市场定位;第二,要在市场定位的基础上,根据核心客户的需要确定核心产品方向;第三,要调整现有产品,逐步剥离非主导产品,整合服务资源,扩大核心产品规模;第四,要加快开发和完善为核心产品服务的核心技术,不断提高核心产品质量和水平;第五,要努力提高服务效率,努力降低物流成本,调整物流服务价格;第六,要不断改进和创新核心产品,满足客户的战略要求。
7.3.3 创新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企业中群体意识和道德行为规范的总和,群体意识包括企业哲学、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员工心态等;道德行为规范包括企业道德规范、行为准则、风俗习惯等。企业文化又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模式,一种无形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它具有导向、凝聚、激励和约束等方面的功能,是第三方物流企业增强自组织能力、取得成功的最主要决定因素。一方面,企业文化是增进第三方物流企业协同的最重要力量。它通过积极向上的企业精神、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在职工中产生了巨大的凝聚效应,成为职工团结奋发的力量源泉。这种建立在思想信念高度一致基础上的协同,是企业自组织核心推动力。另一方面,企业文化建设又是推进第三方物流企业与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的重要力量。企业生产经营过程就是企业不断同环境进行交流的过程,它通过产品质量、服务水平、经营理念、管理模式、营销战略、广告和公关等,向公众展示企业形象和能力,同公众建立良好关系,而这些都是企业文化特别是品牌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因此,企业与环境交流的过程也就是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企业文化建设会有力促进企业与环境的交流,从而加快企业自组织能力的提高。
(1)要准确把握第三方物流企业文化建设的目标。总体来说,第三方物流企业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是为了进一步提升企业整体素质,增强企业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保持企业持续稳定的发展。具体要按照导向性、规范性、约束性、凝聚性和融合性等原则来确定企业文化建设的目标。第三方物流企业文化建设有三个层次的目标:一是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向心力、吸引力,提高职工的归属感、满意度,从而减少摩擦、增加协同、降低成本、提高效率,这是第三方物流企业文化建设的基本目标;二是要建立与顾客价值观相协调的企业价值观,将满足顾客需求、创造顾客价值、提高顾客满意度作为企业最大的追求,这是第三方物流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目标;三是不断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和创新水平,在规范员工行业的同时,激发员工的创造潜能,使企业充满活力,实现可持续发展,这是第三方物流企业文化建设的最高目标。
(2)要努力强化第三方物流企业文化的塑造过程。第三方物流企业文化建设内容十分丰富,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就是企业内部各系统之间以及企业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碰撞、沟通、交融以及提升的过程,需要积极创造条件,努力强化这个过程。一要提炼企业精神,培育共同的价值观。要通过总结企业创建、发展壮大过程中的成就,找出宝贵的精神财富,在此基础上,根据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特点和企业内外环境情况,选择价值标准,再进行广泛的宣传和教育,逐步形成共同的价值观。二要坚持以人为本,以企业家为核心。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突出企业员工的地位和作用,树立起人是企业发展的根本的观念,通过对员工的尊重、理解和关心,培养职工的责任感、使命感,激发员工的潜能。坚持以企业家为核心就是要求企业经营者以身作则,信守价值标准,通过自身的行动向全体员工灌输企业的价值观;同时,要注意感情沟通,以平等、真诚的态度对待员工,增强相互间的信任,从而提高自己对员工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三要积极强化行为,促进企业价值观的形成。要对符合企业价值观和道德规范的行为进行积极的强化,对员工的合理行为给予充分的肯定,促使其成为习惯而稳定下来,使行为的价值标准转化为行为主体的价值观念。四要营造良好氛围,培养积极的生活情趣。要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体育活动,活跃职工生活,陶冶情操,促进员工之间的相互了解和沟通,创造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
(3)要积极学习新知识,不断丰富第三方物流企业文化的内涵。第三方物流企业是一个开放的、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系统,相应的,其企业文化也是不断创新、不断发展的;一个僵化的、凝固的企业文化是没有生命力的,必须强化新知识的学习,不断丰富企业文化的内涵。一是要坚持纵向学习和横向学习相结合,不断总结本企业、本人过去发展的经验教训,同时借鉴其他企业和个人的发展经验,选择好的策略,放弃不好的做法,从而不断提高自己、创新自己。二是要坚持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相结合,通过持续不断的理论学习接受新思想、新观念、新技术和新方法,用最新的理论来武装企业员工;同时,在理论的指导下,不断改进实践的内容和方法,取得成功的经验,并升华为新的知识在企业内普及和推广,提高学习效率。三是要坚持主动学习和被动学习相结合。主动学习就是根据员工自己的偏好和需要,鼓励员工自主决定学习的内容和形式,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同时要根据企业发展的需要,有计划地安排员工进行特定内容和特定技能的学习,将员工自我发展和企业发展有机统一起来。四是要坚持学习方式和学习绩效相结合。学习方式是企业的学习风气、学习氛围、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它是学习型组织的外在表现形式,要加以高度重视;同时,学习也是有成本的,它需要得到实实在在的回报,为此需要更加重视学习的效果、学习的效率,不断丰富企业文化的内涵。
【注释】
[1]李久鑫、郑绍濂.高技术企业的组织与自组织管理.中国软科学[J].2000,5:32-37.
[2]戴俊.企业自组织特征分析及其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影响.现代管理科学[J].2002,10:4-5.
[3]纪国涛、张青山.关于企业自组织及对环境自适应的思考.科技管理研究[J].1999,4:8-10.
[4]秦书生.现代企业自组织运行机制.科学与科学技术管理[J].2001,2:38-41.
[5]闵宗陶、杨秀云.国有企业自组织能力的培育与产业组织优化.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J].2003,2:23-26.
[6]徐全军.企业理论新探:企业自组织理论.南开管理评论[J].2003,3:37-42.
[7]卢福财.论企业的自组织特性及其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影响.当代财经[J].2000,10:75-7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