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第三方物流组织的目标模式:理论与应用

中国第三方物流组织的目标模式:理论与应用

时间:2023-12-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为此,我们需要针对中国第三方物流业的产业基本经济技术特征和市场势力情况,以及中国市场经济的制度环境,研究、确定其发展的目标模式。

中国第三方物流组织的目标模式:理论与应用

6 中国第三方物流组织发展的目标模式

6.1 我国第三方物流组织目标模式的主要内容

6.1.1 选择适当的市场结构是确立产业组织目标模式的核心

根据产业组织理论,市场结构是企业行为的决定因素,而在一个给定的市场结构中,市场行为又是市场绩效的决定因素,因此市场结构决定市场行为进而决定市场绩效。另外,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自身又是一系列特定的产业基本经济技术条件和市场势力的产物。因此,为了实现特定产业基本经济技术条件和市场势力下预期的市场绩效,必须形成适应这些条件的市场结构模式,规范企业行为。预期的市场绩效和为实现这个市场绩效而选择的市场结构模式,以及市场行为的有机结合就是产业组织在特定时期发展的目标模式,确立产业组织发展目标模式的核心就在于选择适当的市场结构模式。

因此,确立我国第三方物流产业组织发展目标模式,首要的是选择适当的市场结构模式,即设计既能较充分地发挥规模经济又能保持竞争活力的市场结构,以尽可能实现有效竞争。从静态看,要根据第三方物流的基本特征和我国第三方物流的发展现状以及环境因素等构建市场结构;从动态看,要根据产业发展不同的阶段特征,对原有的市场结构作相应的调整,即从动态上保证市场结构与产业特点和产业基本特征相协调。

在完善而又发达的市场经济中,一方面由于有建立在明晰产权基础上的企业作为市场的微观主体,这些企业有健全的内部治理结构,有较强的企业自组织能力,行为目标明确,主动调整和适应能力强;另一方面,由于有比较健全的市场机制,这种机制可以保障生产要素自由流动从而自发地实现产业调整,因此市场环境能保证产业组织自动趋向优化目标。在我国,由于市场经济体制刚刚建立,市场经济只是处于初级阶段,市场体系、市场体制和市场机制还不完善,生产要素还未能实现自由流动;同时,市场主体作为一个整体还没能建成现代企业制度,企业行为还很不规范,因此,市场并不能保证产业组织自动趋向优化目标。为此,我们需要针对中国第三方物流业的产业基本经济技术特征和市场势力情况,以及中国市场经济的制度环境,研究、确定其发展的目标模式。

6.1.2 有效竞争是市场结构的理想状态

市场结构体现的是垄断和竞争的关系,不同的市场结构意味着不同的竞争格局,其与有效竞争的差距也是不同的。

对于完全竞争来说,产业的规模经济效益最难发挥。因为现实中的产业一般都具有规模经济的特点,也就是说产业的总规模是有边界的,而产业规模又是产业内所有企业的规模之和,因此,一般产业只能容纳数量有限的有一定规模的企业。如果企业数量过多,则只能降低企业平均规模或闲置生产能力,这就损害了规模经济。在完全竞争市场结构中,由于企业数量众多而规模很小(一般来说企业不会过多投资造成生产能力过剩),其市场集中度很低;同时,又由于产品无差别,市场信息完备,没有进入障碍,这就会导致激烈和过度的竞争,容易发生很大的产业内耗,降低产业经济运行效率。因此,即使现实中存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也会由于过度竞争而严重损害规模经济效益和经济效率,这种市场结构与有效竞争标准相距甚远。

在完全垄断的市场结构下,整个产业由企业独家经营,规模经济效益可以得到最充分的发挥。但是由于在完全垄断的市场结构下,企业产品没有良好的替代品,这唯一的企业已经控制全部市场,由此形成了最高的市场集中度和进入壁垒,因此它不存在其他企业的进入威胁,没有市场竞争的外在压力。在缺少竞争压力的情况下,垄断企业往往缺乏创新的动力,容易导致低的运行效率;同时,企业追求垄断利润也必然会造成一定的社会净损失,损害经济效率。这也就是说,完全垄断市场结构虽然能发挥规模经济效益,但由于缺少竞争,难以使规模经济和竞争活力兼容,不能实现理想的经济效率,因此也不是一种以有效竞争为特征的市场结构。

在垄断竞争的市场条件下,市场上有很多企业,它们对市场可以施加有限影响,但又不能控制价格;产业内各企业的产品在质量、商标、外观、广告销售服务等方面存在差别,产品相似而不相同,有差别但差别又不是大得不能互相替代;市场进退障碍比较小,企业能自由进入和退出市场。从总体看,在这种市场结构下,企业数量众多,平均规模较小,因此,竞争活力较强;但规模经济效益一般,与完全竞争和垄断竞争相比,它缩小了与有效竞争标准的距离。

在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中,产业内只有少数几个企业,企业之间既相互依赖又相互竞争;每个企业都占有相当大的市场份额,能对价格产生一定影响,市场集中度较高,企业平均规模较大;市场进退障碍比较大,新企业进入和老企业退出都相当困难。尽管有高集中度和高进入壁垒,寡头垄断市场中少数几家大企业由于势均力敌,还是可能展开积极的竞争的,在竞争中成长起来的寡头垄断并没有消除竞争,它只是改变了竞争形式,而不是改变了竞争本身。因此,寡头垄断市场中,规模经济效益很好,竞争也比较激烈,和垄断竞争一样,也比较好地协调了规模经济和竞争活力的关系,比较接近有效竞争的标准。当然,寡头垄断一般只在经济规模较大的行业中存在。

上述四种类型是对现实市场的高度抽象,实际上,从完全竞争到完全垄断可以分出非常多的垄断和竞争程度存在差别的市场类型来。究竟哪一种市场类型更有效率、更接近有效竞争,不仅与市场类型本身有关,也与不同产业的基本经济技术特点、发展阶段和市场环境密切相关。因此,选择市场类型必须考虑到市场类型本身的有效性,也要考虑到市场类型与产业基本经济技术特点、发展阶段等的适应性。

6.1.3 我国第三方物流组织目标模式的主要内容

根据有效竞争标准的要求,结合第三方物流的基本特征和我国第三方物流产业的发展现状以及宏观环境情况,本书认为,我国第三方物流组织优化的目标模式应该是垄断竞争和寡头垄断两种市场结构的有机结合,即形成寡头主导,大、中、小企业协调共进,大的更大、更强,小的更专、更优的竞争格局。具体来说,就是要通过5~10年的时间,培育10个左右市场份额超过3%的综合型大规模的寡头第三方物流企业,其中,前四位的集中度达到0.20,前8位集中度达到0.30;同时,通过不断整合、优化,大力发展数量较多、分工明确的专业型和代理型中小第三方物流企业,使寡头企业经营规模更大、国际竞争力更强,中小企业经营领域更专、竞争水平更优,形成一个既能较好发挥规模经济效益,又使市场充满竞争活力的市场格局。

6.2 确立我国第三方物流组织目标模式的依据

6.2.1 寡头主导是物流信息化和国际化的必然要求

物流信息化是指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在物流活动中的广泛运用,它是推动物流产业组织发展和创新的动力。可以说,物流信息化不仅是第三方物流发展的基础,也是第三方物流发展的必然要求。物流信息技术以及自动分拣、自动化仓储等物流技术的开发和应用都需要巨大的投资,这些物流技术和投入具有不可分性:一方面,第三方物流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规模收益递增的现象,先进技术只有在经营规模和流通量足够大时才能有效发挥作用,因此规模大的物流企业在成本和技术上都占有优势,从而促使有实力的综合物流企业不断扩大规模、走向寡头;另一方面,物流企业只有规模大到一定程度时,才有实力承担开发、购买、使用这些技术的费用,特别是要全面应用这些技术、达到高度信息化水平,必须具有寡头的实力。我国第三方物流行业信息技术应用水平相当落后,其原因除了我国整体信息化水平不高外,很重要的一条是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规模过小,综合实力弱。因此,为了适应物流信息化的要求,必须培育我国自己的具有强大实力的第三方物流寡头企业。

物流国际化是经济全球化和现代科技进步的必然结果。经济全球化使得各国贸易壁垒大幅度降低、贸易量大幅度提升、商品流通量大幅度增加,它克服了物流国际化的制度障碍,是物流国际化的主要推动力;而现代科技进步则不断克服了贸易流通、货物流动的技术障碍,保证了货物流动得以在世界范围内的迅速实现,它是物流国际化的重要保证。工商企业要扩大经营范围,进行全球化经营,就必须对商品进行安全、快速、及时的长距离运输,它要求第三方物流企业不仅拥有一流的专家队伍和策划能力,拥有先进的物流技术,而且必须拥有广泛的运输、仓储和服务设施与网络,只有具备这些条件的第三方物流企业才能满足工商企业的全球化经营的要求。显然,只有世界级的一流物流企业才有可能具备这些条件,才能承担并完成全球范围的物流活动。从国际市场上看,目前只有欧美等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寡头物流企业具备这种能力,如Danzas-AEI、Exel plc、APL、UPS等。中国目前还没有能进行全球运输、配送和仓储等全程物流活动的物流企业。无论是作为一个整体还是个体,中国第三方物流都不具有与欧美第三方物流寡头在国际市场竞争的实力。因此,要增强中国物流业竞争力,快速发展第三方物流,我们必须培育具有世界竞争力的寡头第三方物流企业。

寡头主导的物流市场结构不仅具有理论上的意义,实践中也已证明它是一种有效的市场结构。前面已经就欧美发达国家物流市场集中度进行了研究,其中,Ryder Logistics、Penske Logistics、Schnelder Dedicated、Tibbet &Britten Group N.America四家第三方物流企业1999年实现净物流收入37.93亿美元,占当年美国净第三方物流收入(Net第三方物流revenues)的15%;这四家企业和Americold、North Amercan、Fritz Cos.、UPS Logistic等共8家企业实现净物流收入61.59亿美元,占当年总值的25%,也就是说1999年美国第三方物流集中度CR4=0.15,CR8 =0.25。据Armstrong &Associates统计显示1999年250亿美元,可以计算出1999年美国第三方物流集中度CR4=0.15,CR8=0.25。而且,随着市场的发展和物流企业的并购活动的不断进行,第三方物流集中度有不断提高的趋势。可以看出,美国第三方物流市场寡头主导的特征非常明显,而且具有不断增强的趋势。同样,北美和欧洲第三方物流市场也具有相类似的市场结构。

6.2.2 大、中、小企业共存是第三方物流基本特征的内在要求

(1)第三方物流服务要实现的是安全、高效、完整、及时地将货物从提供者手中运送到需求者手中的全部物流活动,这是一项系统工程,单靠某一家企业是不可能完成的,必须进行专业化分工与协作。可以用Mats Abrahamsson和Sten Wandel构造的五层模型(见图3-5)来说明这种专业化分工与协作关系。在这个模型中,第二层实际上就是第三方综合性物流公司,它的特点是规模大,物流机能全面,整合度高。这些公司的物流服务的范围广泛,可以是地区的,也可以是全国的,甚至是世界范围的,部分大型综合性物流公司以提供一体化的综合物流服务,实现物流的“一站式”服务和全部供应链管理。第三层和第四层包括了专业型第三方物流公司和代理型第三方物流企业,其共同特点是规模比较小,主要由中小型企业构成。专业性第三方物流公司的物流机能比较单一,如公路运输公司、水路运输公司、铁路运输公司、航空公司等,其实力一般还不足以单独承担完整意义上的全部第三方物流服务,而且服务的覆盖范围往往地域特点明显。代理型第三方物流企业主要是通过其代理能力从事综合物流,是一种无资产的技能管理型的物流企业,它一般不能独立从事物流业务,如货代企业等。因此,第三方物流系统性特征决定了第三方物流产业必须是大、中、小企业共存,专业化协作与分工比较完善的行业。(www.xing528.com)

(2)从中小企业行业选择理论分析,第三方物流产业具有容纳中小企业的特性。一般来说,适合中小企业生存的行业应具备两个主要特点:一是行业中要具有可竞争因素,中小企业可以选择竞争性产业、非竞争性产业链中的竞争性行业和可竞争性行业;二是产品的生产流程必须是可分离的,即实体产品可以分为若干独立的部分进行生产,或服务产品可分离为多个独立的部分提供。这样,中小企业可以针对不同的目标市场,选择差异化产品,也与大企业经营项目错开,形成互补。[1]从可竞争性角度看,第三方物流提供的主要是运输、仓储、配送、系统设计等物流服务,这些产品中大部分都具有明显的可替代性,竞争性比较强;从产品可分离的角度看,第三方物流提供的产品可以分为独立的运输、仓储、配送、流通加工、系统设计等多个子产品,这些子产品可以由不同的企业分别完成,是可分离的。由此,一方面第三方物流产业具有可竞争性;另一方面,第三方物流服务产品是可分离的,因此,第三方物流产业适合中小企业生存。同时,个性化服务是第三方物流的一个重要特征,为工商企业提供定制服务特别是提供路线设计、运输工具安排、分拣包装、流通加工等定制服务需要较强的灵活性,这对于反应比较灵活的中小企业来说,是个优势领域。

(3)从需要特性看,第三方物流产业同样具有适合多种规模企业共存的条件。物流服务的需求同时具有网络性和区域性特点,如从运输角度看,物流需求可以分为长距离运输和短距离配送。长距离运输要求物流提供商拥有广泛的运输和仓储网络,它比较适合大型物流企业;而配送活动中的运输是短距离的,客户对于仓库的位置非常看重,不同位置的仓库难以相互替代,加工增值服务也以靠近客户为好,因此配送服务更适合中小企业。目前,在美国物流市场上,中小规模公司的数量占绝大多数,形成了上窄下宽的金字塔形的第三方物流业体系。不仅美国,世界各国的实践都表明,中小物流企业在多数国家物流领域,数量和比重上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们分布在采购、仓储、运输、货代、配送、销售、电子商务等物流环节,与大型物流企业构成了地区、国家或全球性的物流体系。

6.2.3 寡头主导,大、中、小企业协调共进是我国第三方物流产业发展的客观要求

目前,我国第三方物流绝大部分都是从传统运输、仓储、货代等企业转型过来的。这些转型的物流公司以功能单一的中小型运输、仓储企业居多,但也有像中远、中外运、中海、中储、中邮、中铁物流等规模较大第三方物流企业。从总体上看,我国第三方物流是一个没有寡头主导的大、中、小企业共存的低层次的垄断竞争市场结构,企业数量多、平均规模小、服务功能少、技术能力弱、竞争水平低是其主要特点。

(1)我国缺少具有强大综合物流服务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第三方物流公司。我国目前已有的规模较大的全国性物流公司大多数都是由中央直属企业转型而来的国有独资或控股企业,无论是从企业制度、经营模式、管理能力、技术水平还是资本实力等方面,这些企业的水平都很低;其物流系统规划、物流信息系统设计、综合物流服务以及全部供应链管理等能力都很弱,还不具备在全球甚至在国内范围内提供“一站式”物流服务的能力,因此,无法满足进入国内市场的国际跨国公司的全球性的物流需求。由于本身水平较低,这些规模较大的物流企业不能对增强国内第三方物流行业的整体竞争力提供更大的支持,必须对其进行重组、整合,培育10个左右具有全球运营能力的国际性第三方物流公司,成为国内第三方物流的领军企业,主导国内第三方物流健康快速发展。

(2)中小型企业在我国物流市场上已显示出了较强的生命力,大、中、小企业共存的局面已初步形成,但大、中、小企业之间未能形成有效的专业化分工与协作的机制,竞争是低层次、粗放式、非合作和缺乏效率的。目前国内第三方物流公司已有一万多家,这些企业大多数是转型而来的中小型物流企业,与新进入企业相比,它们具有四个方面的优势:一是具有比较丰富的物流服务经验;二是具有物流设施和设备方面的基础;三是具有关系客户资源和原材料供应商资源方面的优势;四是具有比较完善的服务网络和合作伙伴。这些优势为中小型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创造了条件。但同时,由于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落后的企业经营方式、管理模式和治理结构,以及融资条件制约等因素的影响,这些企业的综合实力还比较弱,竞争的焦点主要集中在规模、服务覆盖的地域、服务种类等方面,竞争手段也集中在设施和设备投资、价格方面,大、中、小企业还未能形成有效竞争的机制,市场结构还是一种以粗放式为主要增长方式的竞争格局。由于这种粗放式竞争是低效率的,严重背离有效竞争的标准,不仅造成资源的浪费,也制约了我国第三方物流产业的发展,因此必须打破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完善第三方物流发展的制度环境特别是融资环境,培育现代企业制度,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在此基础上引导大、中、小企业进行有效的专业化分工与协作,形成大、中、小企业共进的发展格局。

(3)从物流需求的角度看,形成寡头主导,大、中、小企业协调共进的竞争格局是我国目前物流市场需求特征的必然反映。一是我国不同产业的集中度相差很大,对第三方物流企业的规模要求也相差很大。石化、钢铁、烟草等行业是高度集中的垄断行业,它们的物流需求具有规模大、批次少、范围广的特点,要求物流企业具有全国甚至全球运营的能力,只有超大型规模的物流企业才能很好地满足其要求。同时,除了少部分垄断行业外,我国大部分产业市场集中度都较低,一般不超过10%,物流需求具有规模小、批次多、区域性强的特点,这就给众多的中小型物流企业提供了巨大的市场机会。二是我国有56%的生产企业产品销售范围覆盖全国,36%的企业销售范围面向全球市场,[2]它们不仅需要物流企业具有强大的综合物流服务能力,还需要其拥有全国甚至全球物流网络的支持,只有大规模的国际性第三方物流公司才具有这样的实力。三是我国商业企业的经营品种多样化,物流对象比较复杂,66%的商业企业经营品种在1万~10万种,6%的零售企业的商品品种超过10万种,经营产品多样化,意味着物流需求的多样化、分散化和小型化,意味着更加明显的个性化,这些需求只有通过服务重点不同的专业型中小型物流企业分工协作才能有效的实现。

6.3 我国第三方物流组织目标模式的实现途径

基于我国第三方物流组织现状和市场环境,为了构建一个寡头主导、大中小企业协调共进的第三方物流市场结构,优化第三方物流产业组织,需要企业、政府和中介组织共同努力。

6.3.1 积极培育我国第三方物流寡头企业

培育我国第三方物流寡头企业就是以市场为主导,在政府、中介组织等大力支持下,集聚全国物流资源,着力培育综合实力雄厚、市场竞争力强大的全国性物流公司成为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和跨国经营的大型第三方物流企业集团。第一,培育第三方物流寡头企业要以我国已有的大型全国性物流公司为基础,如中远物流、中外运、中海物流、中储物流、中邮物流、中铁物流、招商局物流以及国内几大航空公司等,这些企业无论是从资产规模、资本运营、网络体系、技术创新、管理能力、经营水平、市场份额、政策支持等方面,在国内第三方物流产业中都具有明显优势,寡头企业只能从这些企业当中产生。第二,培育第三方物流寡头企业,应以资本为纽带,主要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来集聚社会物流资源,实现企业的不断壮大,不能靠行政手段勉强撮合。第三,培育第三方寡头企业,需要政府的积极引导和物流中介组织的大力支持,特别是政府不仅要制定对大型物流企业的扶持政策,还要采取有力措施打破条块分割、地区封锁的管理体制,为物流资源在全社会范围内优化配置创造条件。第四,培育第三方物流寡头企业,应以增强大型物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的全球服务能力为出发点,主要在物流行业内通过一体化、重组、并购、联合等形式加以实现。第五,培育我国第三方物流寡头企业,应积极吸收、引进、利用国外第三方物流寡头企业的资金、技术、管理经验、网络体系等,加速与国际物流市场接轨,尽快形成国际竞争力。

6.3.2 着力增强企业自组织能力

增强企业自组织能力,就是要增强第三方物流行业众多中小企业的自我积累、自我扩张和自我发展的能力。第一,要进一步明确传统转型物流企业的产权主体,构建多元的产权结构,形成适应市场经济需要和第三方物流产业特征的产权制度。第二,要以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等现代公司制为重点目标,继续采取改组、联合、兼并、租赁、承包经营、股份合作制、出售等多种形式,对现有中小物流企业特别是国有中小物流企业进行改革,优化企业组织形式。第三,要通过强化监督机制、加强董事会职能、落实股东大会制度以及构建企业内部激励机制和竞争机制等措施,进一步完善现代公司制物流企业的治理结构。第四,要积极培育高素质人才队伍,运用先进的管理技术,确立有效的管理模式。第五,要通过并购、协议等形式,重组中小物流企业之间以及物流企业与工商企业、基础设施单位之间的关系,加强企业间的合作和第三方物流网络建设,形成不同形式的企业联盟,优化物流资源配置,提高物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6.3.3 全面提高企业信息化水平

提高企业信息化水平,就是要大力加强国家网络基础设施和区域物流信息系统平台建设,尽快制定和完善国家物流技术标准,加速发展现代物流信息技术,积极构建先进的企业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全面提升物流企业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以有效整合社会物流资源,优化物流系统运行,提高物流服务水平。第一,要从基础层面、应用层面和支撑层面三个方面入手进一步完善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包括国家公用通信网络建设,公共信息系统信息网、金字系列工程等建设,以及各种政策、法规、标准的制定等。第二,要将建设区域物流公共信息平台作为区域信息化应用的重点内容之一,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为区域物流信息有效传递和共享提供软硬件基础设施保障,主要包括通信网络基础设施、数据存储和交换等设施建设。第三,要通过多种途径和手段加强企业物流管理和技术人才的培养,制定积极的扶持政策,不断加大对物流信息技术研究、开发和应用的投入力度,加快发展和广泛应用适应现代物流发展的信息技术。第四,要采取系统规划、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编程、系统测试和系统运行与维护的方法,开发和完善物流企业信息管理系统。第五,要将物流标准化、规范化工作作为一项与国际物流接轨的战略举措来抓,尽快建立包括EDI和电子商务的信息交换行业标准、物流企业信息网络的规范化标准以及运输标签、托盘、集装箱等各类与物流相关标准在内的物流行业标准。第六,要积极扶持一批实力较强的国内物流信息系统集成企业和软件企业,推出一批具有较高水平的国产化物流技术软件产品。

6.3.4 充分发挥政府和中介组织的作用

充分发挥政府和中介组织的作用是当前优化我国第三方物流市场结构的重要环节。发挥政府作用就是要发挥中央和地方政府以及政府各部门在发展第三方物流产业中管理与协调、扶持与规范、规划与投资等方面的作用,建立和优化第三方物流业的政府规制。第一,要制定全国统一的运输、仓储等物流管理政策,进一步放宽政府的干预和管制,打破部门垄断和地方保护的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创造公平竞争的第三方物流市场环境,建立和完善全国统一开放的物流市场。第二,要尽快建立和完善第三方物流产业发展的政策法规体系,要结合中国国情,出台中国物流发展纲要等物流产业政策和法规,如涉及物流发展的工商管理政策法规、规划和土地政策法规、财政税收政策法规、投融资政策法规、交通管理政策法规、技术标准政策法规、市场准入和退出政策法规等。第三,要统筹规划,加大投入并积极引导民间资金参与铁路、港口、公路、机场、物流基地、物流中心等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形成合理布局、运转高效的全国物流基础设施网络。第四,各级政府都要按照国家物流产业政策,做好区域物流发展规划,并制定切实可行的扶持政策,重点扶持大型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发展。其中,中央政府要制定政策扶持寡头第三方物流企业,力争用5~10年时间培育出10个左右主导国内第三方物流产业的寡头企业。

发挥中介组织的作用主要是要发挥国家物流行业组织,特别是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中国仓储协会、中国储运协会、中国国际货运管理协会、中国船东协会、中国交通运输协会、中国铁路运输协会等物流中介组织的作用,实施行业自律、规范物流企业市场行为,提供咨询服务,建立企业政府对话机制和交流渠道等。

【注释】

[1]王鹏姬.中小企业在第三方物流业中生存的可能性和竞争战略.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J].2003,Vol.5,2:19-24.

[2]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编:中国物流发展报告(2003~2004)[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4.312-33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