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第三方物流组织形成的经济学分析
3.1 专业化与分工理论的演进
社会分工与专业化是伴随着人类诞生而出现的,从基于生理差别以及基于不同区域、不同氏族(公社)、不同生活方式、不同生产方式和产品的自然分工,到基于商品交换的现代专业化分工,社会分工和专业化经历了漫长的人类实践活动。分工是指人类根据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不断扩展其特有的劳动行为的外在形式,并对劳动行为按种和类的不同进行细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社会的不同部门和各部门内部不同的单位。专业化是与社会分工共生的经济社会现象,它是指个人或人的群体按照分工的要求,专门从事某一类或某一环节的劳动,以提高劳动效率的过程。专业化与分工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分工离不开专业化,专业化离不开分工。
3.1.1 亚当·斯密的专业化与分工思想
人类对分工和专业化的思考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以色诺芬(约公元前430~前355年)、柏拉图(公元前427~前347年)、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前322年)等为代表的古希腊思想家在两千多年前就从自然经济的角度对社会分工进行了论证,他们认为,第一,分工可以提高效率、增加财富;第二,社会分工是社会阶级划分的自然基础;第三,分工的水平依赖于市场范围。这以后,分工和专业化理论经历了中世纪经院学派、重商学派、重农学派等的发展,经过亚当·斯密(1723~1790年)的深化,成为古典经济学理论的主要组成部分。
“分工是斯密全部经济学说叙述的起点”,[1]分工、交换、货币、价值等理论构成了斯密的经济理论体系,其中,分工理论是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斯密认为政治经济学的目的是在于增加国民财富,而国民财富的增长首先决定于分工;分工则起因于交换,交换的进行又必须有交换的工具和交换的原则,从而形成了货币和价值概念。在这里,他是从分工开始,把交换作为分工的原因,把货币和价值作为分工和交换的后果来论证的。斯密的分工思想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
(1)分工是提高劳动生产率、获得报酬递增的重要途径。他指出分工之所以能提高劳动生产力,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分工使劳动专门化(这里我们可以理解为专业化),提高了工人的熟练程度;二是分工可以减少转换工种带来的时间损失;三是分工可以促进工具的改进和新机器的发明,从而简化了劳动。他认为,“劳动生产力最大的增进,以及运用劳动时所表现得更大的熟练、技巧和判断力,似乎都是分工的结果。”
(2)分工有利于促进社会普遍富裕。他认为,分工有利于促进社会普遍富裕,因为社会的普遍富裕要求尽可能增加就业,而就业的本质就是在分工社会找到自己的分工位置。因此,从整体上看,分工越发达,就业量就越大,社会就越富裕。
(3)分工起源于交换,而且受到交换范围及市场大小的限制。斯密认为由于人的利己本性,产生了一种“交换倾向”,所以交换是人类所特有的属性,而分工也就是人类这种自然的、永恒的本性的产物。分工不仅是交换的产物,分工的程度还取决于交换的能力或市场范围。他认为,市场扩大有利于提高专业化水平,促进分工发展。同时,他也论证了分工对交换的巨大促进作用,认为分工使整个社会都成为商业社会了。
(4)资本是提高分工水平的物质基础。斯密认为,随着分工水平的提高,一方面每个劳动力所能推动的生产资料会更多,需要增加资本;另一方面,行业增加也会导致从业人员的增加,也需要增加资本,如果没有资本的保证,分工所提高的劳动生产力会因生产资料储备不足而不能实现。
(5)自由竞争会促进分工水平的提高。斯密认为,每个人把自己的劳动用来生产他最擅长生产的东西,然后用它去交换自己所需要的东西,比自己去生产自己需要的一切东西更有利。对国家来说也是一样的,也就是说个人或者国家都要利用自己的“绝对优势”,这样可以更好地促进分工,增进国民财富。而要实现“绝对优势”,必须有一个自由交换的市场,因此,必须用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来调节经济,减少国家干预。
斯密之后,萨伊、穆勒、李嘉图、马歇尔、萨缪尔森等经济学家从经济社会角度对分工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但总体看,无论是古典经济学还是新古典经济学派,对分工和专业化理论的研究是非常不够的。
3.1.2 马克思的专业化与分工理论
马克思则是继斯密之后,最全面、最深入研究分工理论的政治经济学家。马克思很早就关注社会劳动分工,在1846年完成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他将分工作为一个重要的哲学范畴加以阐述。在随后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经济学手稿》和《资本论》等著作中,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分工进行了更为具体的考察,从而进一步论证、完善和发展了社会分工理论。
马克思认为,人类社会的分工始于生理上的分工,“在一个家庭之内,嗣后更在一个氏族之内,由于性别和年龄的区别,会有一种自然的分工发生,所以那纯然是在生理的基础上发生的。”[2]随着人口的增加,生产生活空间的扩大,不同家庭、氏族、公社发生了接触,引起了产品的互相交换,形成了商品和社会生产关系,并使这种生产关系转化成相互依赖的部门,从而导致了社会分工。“在这个场合,社会的分工,是由原来不同并且互相独立的生产领域之间的交换而起的。”[3]在这里,马克思将商品交换作为社会分工产生的一个主要因素。
分工一经产生,就成为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决定因素。“一个民族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最明显地表现在该民族的分工发展程度上。”[4]马克思指出,随着分工的发展,首先引起了工商业劳动和农业劳动的分离,从而引起了城乡的分离,这是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的最大一次分工。随着城乡的分离,“分工的进一步发展导致商业劳动和工业劳动的分离”。不同城市和不同部门之间的分工也发展起来了,从而导致工场手工业的产生。商业和工场手工业的发展为大工业的产生准备了条件,社会生产力的革命就提上了日程,大工业应运而生,从而为进入工业化社会创造了条件。同时,马克思也强调了生产力对分工发展的决定作用,他指出:“任何新的生产力都会引起分工的进一步发展,因为它不仅仅是现有生产力的量的增加(例如新开垦的土地)。”[5]
马克思还将分工发展与所有制的各种不同形式联系起来进行分析,认为分工是劳动的社会存在形式,它体现了人与人进而体现了人与物之间的关系,即体现了所有制形式。“分工发展的各个不同阶段,同时也就是所有制的各种不同形式。这就是说,分工的每一个阶段还根据个人与劳动的材料、工具和产品的关系决定他们相互之间的关系。”[6]因此,分工不仅提高了生产率,“扩大了生产力”,推动了社会发展,还通过促进生产力发展决定了不同形式的所有制。“与这种分工同时出现的还有分配,而且是劳动及其产品的不平等的分配(无论在数量上或质量上);因而也产生了所有制”,[7]特别是分工产生了私有制。
马克思还提出,为了消灭私有制,必须要消灭分工。当然马克思所说的消灭分工并不是要消灭一切分工,也不是要消灭劳动分工(就分内容来说分工有两类,一是客体方面即劳动的分工;二是主体方面即劳动者分工。劳动分工非但不会造成异化,反而在任何时候都是推动生产力前进的积极因素),而是要消灭人类劳动的固定化,消灭主体对客体、劳动者对劳动本身的屈从,消灭人对分工的依从,消灭人们终身束缚在劳动中的现象。马克思还提出了消灭分工的三条途径:一是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二是世界交往的普遍发展;三是个人必须达到对全部社会生产力总和的占有。[8]至此,马克思通过对分工的产生、发展、灭亡全过程的论证,完整系统地提出了他的分工理论。
3.1.3 新兴古典经济学专业化与分工理论的形成
马克思之后,经济学家阿伦·杨格(Allyn Young)坚持以分工和专业化问题为核心来分析需求和供给,在继承和发展斯密的专业化和分工思想上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杨格在1928年就任英国皇家经济学会会长时发表演讲,题目是《报酬递增与经济进步》。杨小凯认为,《报酬递增与经济进步》“代表了研究分工问题的最高成就”。在《报酬递增与经济进步》中,杨格从斯密定理出发,深刻阐述了报酬递增与经济进步的关系。他指出,报酬递增取决于劳动分工的发展,是由生产的资本化或迂回生产方式创造的。迂回生产方式是现代形式的劳动分工,它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市场规模。分工取决于市场规模,是因为只有当市场对某种产品的需求足够大时,生产这种产品的中间工序才可能被分离出来。同时,市场规模又取决于劳动分工,一方面劳动分工增加了新的产业和新的产品,使市场上可交换的商品增加,从而扩大了市场规模;另一方面,劳动分工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增加了人均收入和购买力,促进了市场需求,从而扩大了市场规模。因此,劳动分工和市场规模是相互促进,循环演进的。杨格认为,劳动分工的演进过程是内生的均衡的移动,而不是静态的均衡,市场规模是内生的而不是给定的外在约束。杨格还论证了规模经济和分工经济的本质区别,认为递增报酬并不是由工厂或产业部门的规模产生,而是由专业化和分工产生。他指出,无论是外部还是内部规模经济的概念,都是对分工经济的一个错误描述。分工经济取决于三个方面,一是每个人的专业化水平;二是间接生产链条的长度;三是间接生产链上每个环节中产品种类数。由此,杨格得出了被后人称为杨格定理的关于分工的重要命题:第一,递增报酬的实现依赖于劳动分工的演进;第二,不但市场的大小决定分工程度,而且市场大小由分工的演进所制约;第三,需求和供给是分工的两个侧面。这一命题是对斯密分工和专业化理论的重要修正。杨格的分工和专业化理论对新兴古典经济学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杨小凯等人坚持古典经济学的核心思想,在杨格等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专业化与分工理论为主线,重新审视了诸如经济发展、贸易、经济制度、城市化、企业的形成等经济现象,并将这些现象解释为分工演进的不同侧面,初步形成了新兴古典经济学的理论框架。1984年和1985年,杨小凯先后出版了《经济控制论初步》和《数理经济学基础》两部著作,提出了确定最优分工水平的中央计划决策模型,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1991年,他又在美国《政治经济学》杂志上发表了《经济增长的微观机制》一文,他用劳动分工的内生演进来解释经济增长,提出了能够预测劳动分工、生产力、贸易依存度和经济结构同时演进的动态均衡模型,第一次将杨格的劳动分工思想模型化。1993年,杨小凯和黄有光出版了《专业化和经济组织》一书,标志了新兴古典经济学框架的形成。在这个框架中,专业化经济、劳动分工和经济组织结构被引入经济学的核心部位。他们沿用个人最优化和市场均衡的分析方法,论证了劳动分工内生演进的基础是专业化经济与交易成本之间的两难选择。[9]并用超边际分析的方法,来研究经济现象,形成了新兴古典经济学的贸易理论、企业理论、增长理论、产权理论等。2001年和2003年,杨小凯又先后出版了《经济学原理》和《经济学:新兴古典与新古典框架》两部著作,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新兴古典经济学。
3.2 新兴古典经济学的专业化与分工模型
根据新兴古典经济学理论框架特别是其分工演进的思想,我们在这里构建了一个新兴古典经济学专业化与分工模型,这个模型通过对专业化经济与不经济的比较,揭示交易费用对分工与专业化水平的决定作用,得出有交易费用时分工的一般均衡。我们认为,只有达到均衡分工水平的专业化才是有效率的。
3.2.1 专业化经济:提高劳动生产率
专业化经济是新兴古典经济学区别于新古典经济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指生产某种产品的劳动生产率随着生产该产品专业化水平的提高而增长的经济现象。假定一个人可以从事两种生产活动,生产产品x和y,用i表示消费—生产者(在新兴古典分析框架下,消费者与生产者是统一的),i=1,2,…,M;M为人口数,设M很大;用xi表示i自给的一种消费品数量;用yi表示他自给的另一种消费品的数量(自给量是指一个人为其自身消费所生产的数量);用表示i售出的x的数量,用表示其售出的y的数量;用表示x的产出水平,用表示其y的产出水平;用lji表示i用于生产产品j=x,y的时间;一个人的总的可用时间用L表示;a表示专业化经济参数(a>1),则可得到他的生产和约束函数:
[10]
令Xi=(xi+)/lxi表示i生产x产品的劳动生产率;Yi=(yi+)/lyi表示i生产产品y的劳动生产率;令Lji=Lji/L表示i生产产品j =x,y的专业化水平,它是指一个消费者—生产者在生产一种产品时用于生产此产品的时间份额。[11]则可以将一种产品的劳动生产率表示为一个人的专业化水平的函数:
我们假定每人总的劳动时间为一大于零的常数,即lxi+lyi=L=常数,现对式(3-2)求导:
其中:(a-1),(a-1)分别为生产产品x,y的边际劳动生产率,它表示专业化水平每提高一个单位,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幅度。劳动生产率提高所带来的收益主要体现在生产成本(总产量不变情况下的总成本)的降低或总产量(生产投入不变情况下的总产量)的增加上。现假定总产量不变情况下生产成本是劳动生产率的函数,生产成本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不断下降,用Xi表示第i个人生产产品x的劳动生产率CTx生表示生产成本,则:
对式(3-4)求导,得
由于,(a-1)>0,因,即总产量不变情况下,生产成本随着专业化水平的提高而递减。
3.2.2 专业化不经济:生成交易费用
新兴古典经济学认为,与自给自足经济组织相比,分工在提高劳动生产率、带来专业化经济的同时,也生成并不断扩大了交易费用,从而带来了专业化不经济。在新兴古典经济学的模型中,总交易费用等于交易次数与每次交易费用的积,其中交易次数由全社会的分工水平决定的。杨小凯认为(每次)交易费用的大小取决于交易技术、制度安排以及城市化。交易技术包括两方面:一是指个人讨价还价的技巧、能力和水平,即个人对策行为能力,这种能力和水平由个人的智力水平、信息量、道德水平(主要是机会主义程度)等因素决定;二是指交易手段和交易方式,它主要由科学技术和基础设施水平决定。交易技术水平越好,交易效率就越高,交易费用系数就越小。制度是指一系列被制定出来的规则、守法程序和行为的道德伦理规范,这里的制度主要指产权制度、信用制度、贸易制度等,其中,核心是产权制度。人们交流的制度障碍越少,制度环境越宽松,交易就越容易,交易效率就越高,交易费用系数就越低。城市化系指人类进入工业化社会时代,农业活动的比重逐渐下降而非农业活动的比重逐步上升,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移和聚集的现象,包括城市人口和城市数量的增加及城市社会化、现代化和集约化程度的提高。[12]城市化提高了人口密度,大大缩短了人们交易半径,从而有效提高了交易效率,降低了交易费用系数。
我们分别用E,I,C来表示交易技术、制度安排和城市化,则交易费用系数(用K表示,它代表每次交易的费用):
令生产一定量x产品的总交易费用
其中:Tx1交表示外生交易费用;Tx2交表示内生交易费用;Nx表示总的交易次数,它是生产x产品的专业化水平Lxi的正向关系函数,即专业化水平越高,交易次数越多。为方便表述,我们假设Nx是专业化水平Lxi的n次函数:
我们同时假设短期内交易技术、制度安排和城市化相对稳定,即E,I,C短期内保持不变,K取常数且大于0,则对式(3-9)求导得边际交易费用:
由式(3-10)和式(3-11)可知,某一产量产品x的总交易费用和边际交易费用也随着专业化水平的提高而不断增长。
3.2.3 分工的一般均衡:专业化经济与专业化不经济的比较
(1)专业化经济系数a和交易费用系数K保持不变情况下的一般均衡。新兴古典经济学认为,分工的两难选择主要表现是:一方面专业化生产减少了产品数目的范围和生产过程的职能环节,专业化生产的边际和平均劳动成本随着专业化水平的提高而递减,劳动生产率逐步提高,生产成本不断下降,因而专业化生产获得内在经济性;另一方面,随着专业化程度的提高,交易频率会不断增加,交易中的内生和外生交易费用会随之增加,因此导致了专业化不经济,增加了分工成本。在专业化经济系数a和交易费用系数K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即在科技水平、制度环境、城市化水平、交易技术条件等处于相对稳定状态下,当劳动生产率提高、生产成本节约所带来的专业化经济大于交易费用增加所带来的专业化不经济,则分工将不断深化;当劳动生产率提高、生产成本节约所带来的专业化经济小于交易费用增加所带来的专业化不经济,则分工水平不断降低;当劳动生产率提高、生产成本节约所带来的专业化经济等于交易费用增加所带来的专业化不经济,即当专业化水平提高所带来的边际生产成本的节约或减少量,等于专业化程度提高所带来的边际交易费用的增加量时,则达到了最佳分工水平,也就是说达到了均衡分工水平,见图3-1。
在图3-1中,我们用Tj生表示生产一定量产品j的生产成本,用Tj交表示在一定量产品j的生产中由于专业化分工而带来的交易费用,用Tj表示一定量产品j的总成本。可以看出,随着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生产成本将沿着Tj生曲线不断向下移动,而交易费用则沿着Tj交曲线向上移动,在专业化水平点的左边,提高专业化水平所带来的生产成本节约大于由此增加的交易费用,因此边际总成本呈下降趋势,市场机制将推动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在点的右边,降低专业化水平所带来的交易费用节约大于由此增加的生产成本,边际总成本下降,市场机制将不断降低分工和专业化水平;在点,Tj生和Tj交相交,单位总成本在这一点达到最小值,消费—生产者没有积极性偏离该点,生产处于最佳分工即均衡分工状态,点就是达到均衡分工时的专业化水平(在均衡点消费者—生产者将会通过扩大生产规模而不是加深专业化程度来取得规模经济效应)。
图3-1 分工的一般均衡
(2)专业化经济系数a和交易费用系数K变化情况下的一般均衡。在图3-1中我们是假设专业化经济系数a和交易费用系数K为常数,因此生产成本和交易费用随着专业化水平的变化而分别沿着Tj生和Tj交曲线移动,曲线本身并不移动,均衡点也保持不变。现在我们分别考虑当专业化经济系数a和交易费用系数K变化时曲线本身移动的情况。
考察K变化时的情况,我们认为从一个较长时期来看,影响交易费用系数的三因素(交易技术、制度安排和城市化)都要发生变化,交易技术会得到明显的改进,制度体系更加完善,城市化水平也将会大大提高,因此交易效率将明显改善,交易费用系数K将不再保持常数,而是逐渐变小。反映在图3-1上,就是Tj交的向右下方平移(见图3-2),均衡点右移至处,它表明在专业化经济系数a不变的情况下,随着影响交易费用系数的三因素的不断改善,均衡将在更高的专业化水平上实现。因此,降低交易费用系数将会促进均衡分工水平的提高。
图3-2 分工的一般均衡
图3-3 分工的一般均衡
考察a变化时的情况,我们知道,在同等专业化水平条件下,随着科技进步和基础设施等条件的改善,专业化经济将更加明显,专业化经济系数a将不断增大。而专业化经济系数a的增大,意味着在较小的专业化水平上能取得同样的专业化经济(其他条件不变),反映在图3-1上就是Tj生向左下方平移,均衡点左移至处。它表明,在交易费用系数不变的情况下,随着专业化经济系数的增大,均衡将在较低的专业化水平上实现。
(3)我们考察K和a同时变化时的情况,由于在交易费用系数和专业化经济系数之间,交易费用系数是决定均衡分工水平的主要因素,交易效率提高所带来的均衡分工水平的提高大大超过了专业化经济系数增大对均衡分工水平的影响,因此,在一个较长时期内,随着交易费用系数和专业化经济系数的改善,均衡分工水平是不断提高的,见图3-4。由图3-4可以看出,尽管专业化经济系数增大使得生产成本曲线左下移动至(均衡点左移至),但交易费用系数的减小使交易费用曲线大幅度右下移动至,最终均衡点右移至,均衡分工水平明显提高。
图3-4 分工的一般均衡
3.3 基于新兴古典经济学专业化分工模型的第三方物流组织形成分析
物流组织形态的演进是社会分工不断深化、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的结果,这种演进可以分为五个阶段,依次是传统的组织模式阶段、物流功能专业化阶段、物流功能集成化发展阶段、物流功能一体化阶段和现代第三方物流形成阶段。概括起来说,从物流活动执行的主体来看,物流组织形态的演进是由企业内部分散化物流发展为企业内部专业化物流再发展为企业外部专业化物流即第三方物流组织。[13]这种演进是渐进式的,由量变到质变、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是企业物流功能先集成,再从企业分离出去的过程。根据新兴古典经济学专业化与分工理论,企业内部物流专业化和企业外部物流专业化会导致生产效率的提高、降低企业生产费用,带来专业化经济;同时,物流专业化又会提高企业的组织管理费用(内部交易费用)或生成市场交易费用,带来专业化不经济。当边际物流组织管理费用的增加小于边际生产费用的减少时,企业内分散化物流就向企业内部专业化物流发展;当边际生产费用的减少大于边际交易费用增加时,企业内部专业化物流就会向企业外部专业化物流发展。本书重点研究由企业内部物流专业化到企业外部物流专业化的形成过程。
3.3.1 物流的专业化经济(www.xing528.com)
物流组织形态的演进过程实际上就是物流专业化的过程,在物流专业化过程中,物流劳动生产率得到了提高、生产费用得到了降低,产生专业化经济。我们可以通过物流专业化的内部经济和外部经济来考察。
首先,考察物流专业化的内部经济。物流专业化的内部经济是指物流专业化给物流运作本身带来的效益,主要有三个方面。
(1)可以带来规模效应。规模效应是指规模收益递增即当所有要素投入量加倍时,产出量的增加大于1倍的经济现象。萨缪尔森指出,“规模收益往往和大规模生产有关”,[14]他列举了六个导致规模收益递增的原因,其中包括职能的专业化和分工。不管是有资产还是无资产,第三方物流企业都需要专门的物流管理人才、先进的管理体系、快速反应的信息系统,这些,特别是信息系统建设需要很大的固定资本投入,因此第三方物流的固定成本一般在总成本中都占有很大比例,只有不断扩大规模,这些成本才能被消化,物流企业才能有利润,它具有明显的规模效应。UPS、Fedex、DHL、Exel等物流公司无一不是规模巨大的跨国公司,其中UPS拥有36万名雇员(2003年数据,下同)、1748个操作机构、265架飞机、88000辆运输车辆,服务区域覆盖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003年营业收入达到335亿美元、总资产达到289亿美元;[15]Fedex拥有近14万名雇员(2003年数据,下同)、638架飞机,服务区域覆盖全球210多个国家和地区,2003年营业收入为224.87亿美元、总资产达到153.85亿美元;[16]DHL拥有15万名雇员(2003年数据,下同),服务区域覆盖全球220多个国家和地区,[17]2003年总收入为400亿欧元、总资产达1549.3亿欧元。[18]
(2)可以提高物流资源利用率。生产企业开展自营物流,其物流资源比较分散、物流功能也难以集中,物流资源利用率很低;即使一些规模较大的公司能很好整合企业内部物流资源,但由于生产、运输、仓储企业以及港口、码头、车站等基础设施单位之间缺乏协作,整个社会物流资源难以有效整合,利用率低。第三方物流企业是专业化的组织,它集中了专门的物流资源,整合了企业部分或全部物流功能,可以根据各种物流活动的要求,利用其专业化优势和系统最优化原理,协调生产企业、咨询公司、运输仓储公司、基础设施单位等组织的物流活动,在全社会范围内对各种物流要素进行整体的优化组合和合理配置,迅速扩大物流规模,从而有效利用物流资源,提高物流效率。
(3)可以提供增值服务。第三方物流企业与委托企业之间存在着长期的契约关系,具有利益一致性,降低成本、增加收入是双方的共同目标。为了实现这个目标,第三方物流企业必须不断创新服务观念、技术、产品、市场和组织形式,更加有效地整合物流资源和物流功能,更好地为委托企业服务。其中,增值服务是其一项重要的创新内容。严格地说,第三方物流企业所提供运输、储存、装卸、包装、流通加工和物流信息管理等传统物流功能都参加了商品价值的创造,增加了商品的价值,因此都是增值的服务。这里所说的增值服务是指在物流基本服务基础上延伸出来的相关服务。何明珂认为创新、超出常规、满足客户需要是增值性物流服务的本质特征。他认为增值物流服务包括四方面内容:增加便利性的服务、加快反应速度的服务、降低成本的服务和延伸的服务等。[19]这些功能通过对物流过程的创新,增加了商品的价值,创造了第三方物流和委托企业新的利润来源,是物流专业化内在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次,考察物流专业化的外部经济。物流专业化的外部经济是指物流专业化带来的除了物流运作本身之外的效益,可以从三方面来考察,即它对委托企业产生的效益、对社会产生的效益和对消费者福利产生的效益。从委托企业看,物流专业化和外包可以带来三种好处:一是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二是可以集中更多资源到企业核心竞争优势上去,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三是提高顾客满意度,扩大市场占有率。
从社会角度看,物流专业化带来了明显的社会效益,主要表现有二:一是物流专业化是社会分工不断加深的标志,而社会分工不断加深则意味着新的企业、新的行业的出现,意味着经济增长的加快,这是物流专业化给社会带来的基本效益。二是物流专业化意味着物流速度的加快。由于商品物流是社会流通的主要组成部分,物流的速度直接决定社会流通速度,物流速度加快必然带来社会流通的加快,而社会流通速度的加快又必然带来经济增长速度的加快,[20]它意味着更高的生产效率和更大的价值增值。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资本在流通中的形态变化越是变为仅仅观念上的现象,那就是,流通时间越是等于零、近于零,资本的功能就会越大,资本的生产效率和价值增值就会越是大。”[21]
从消费者的角度看,物流专业化会给消费者带来福利的增加,主要表现有二:第一,物流是连接生产和消费的桥梁,物流专业化可以在更大程度上保证物流服务在合适的时间和地点把合适的产品以合适的方式和合适的成本提供给消费者,及时满足消费者需求,因而可以扩大消费者效用,提高消费者满意度,增加消费者福利;第二,物流专业化可以有效降低委托企业的物流成本,使商品总成本降低,委托企业就可以用较低的价格出售商品给消费者,从而使消费者用较低的支出获得和原来一样的效用,这也增加了消费者的福利水平。
3.3.2 物流的专业化不经济
物流专业化可以分为两个大的阶段,一是企业内部物流专业化;二是企业外部物流专业化。企业内部物流专业化意味着物流功能从分散的各部门中逐步分离出来,集中到一个专业部门,也就是说增加了企业内部的部门。而且,随着专业化程度的提高,这个专业物流部门将越来越庞大,部门内部的组织费用和部门之间的协调费用也随之增大。这些增加的组织费用和协调费用即企业内部的交易费用,是物流专业化不经济的重要组织部分。
随着专业化程度的提高,首先是企业外包的物流功能不断增加,从一开始的联合运输(Shipment consolidation)、库存管理(Warehouse management)、车队管理(Fleet management)逐步发展到物流信息系统(Logistics information systems)、运货人选择(Carrier selection)、议价谈判(Rate negotiation)、重贴标签和再包装(Relabelling/repacking)、订单加工(Order processing)、补货(Inventory replinishment)、产品测试(Product test)、进出口(Import/export)等功能的外包。[22]外包功能增加,企业必须寻找更多的交易伙伴,增加交易的次数;同时,交易对象将越来越多,交易内容也越来越复杂。因此,合同的谈判、签订、实施、监督以及纠纷处理的费用将不断增加。其次是中间层次不断增多,交易费用不断增加。Mats Abrahamsson和Sten Wandel构造了一个分层模型来说明第三方物流各有关方的关系,见图3-5。
图3-5 第三方物流分层模型[23]
第一层是外包物流的公司,它既可能是生产公司也可能是最终客户;第二层是第三方物流提供商,它承担部分或全部外包企业的物流功能运作;第三层是传统的单项物流功能的提供商,如提供快递、运输、信息通讯、仓储服务的供应商;第四层是更加专门化物流服务分供商,如航空公司、地方货运公司、铁路公司、电信公司、不动产公司、咨询公司等;第五层是提供基础性服务的公司或部门,如提供机场、公路、互联网、金融、教育培训等建设和服务的公司或部门。在企业自营物流时,整个物流过程的模型一般只有第一、第四和第五三个层次或更少,在物流高度专业化时五个层次都是不可缺少的,这就是说物流专业化使得完成物流过程中增加了两个以上的中间层次。层次增加后,为完成物流任务的交易对象、交易次数明显增加,交易范围迅速扩大,交易内容、交易方式更加复杂,合同的谈判、执行也更加困难,交易费用将显著增加。
从资产专用性角度看,第三方物流企业为了实现规模经济,一般都投入了大规模的固定资产,它们大部分都是与物流服务有关的专用性资产,如运输设备、仓储设施、信息系统投资以及专业人员教育培训投资等。这些专用资产很难退出物流活动,即使能退出,其价值也将迅速降低,从而成为专用性较强的资产。同时,第三方物流提供商与使用企业是“整合物流契约关系”,[24]双方都有长期合作的计划,第三方物流公司必须要为使用公司“量体定制”物流服务功能,才能实现双方长期合作的目的,这就需要第三方物流企业投资专门的服务资源,从而提高了资产专用性。资产专用性的提高必然会增加专业化物流的交易费用。
从交易的不确定性角度看,由于物流专业化过程中交易量的膨胀、交易内容的增加、交易范围的扩大和交易方式的改变,更由于交易主体增加所导致的更多的机会主义行为和更多的非理性行为等因素,使得信息不对称现象更为加剧,因此人为因素造成的不确定性增大,也必然增加了专业化物流的交易费用。
从交易频率角度看,物流专业化过程中,企业外包物流功能不断增加,从单个物流功能外包到部分物流功能的外包再到整个供应链物流活动的外包。同时,中间层次不断增多,使得交易量不断扩大,交易次数明显增加,也就是说交易频率明显提高,因此也必然增加了交易费用。
3.3.3 第三方物流组织的形成
前面已经指出,第三方物流组织的形成是物流专业化和分工不断发展的结果。一般来说,分工和专业化的发展具体表现为几种不同形态的演进,按历史顺序,第一个专业化形态是部门专业化,即马克思所说的一般分工;第二种专业化形态是产品的专业化,即以完整的最终产品为对象的专业化;第三种专业化形态是零部件的专业化,即一个人或一个企业仅生产最终产品的一部分;第四种专业化形态是工艺专业化,即专门负责产品或零件生产的一个过程;第五种专业化形态是生产服务专业化,即直接生产过程之外的,但又为生产过程服务的那些职能的专业化。物流专业化实际上是生产服务专业化的结果,它是与整个社会分工发展相协调的。具体来说,物流专业化可以分为两个大的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企业内部分散化物流发展到企业内部专业化物流,第二个阶段是由企业内部物流专业化发展到企业外部专业化物流,其演进示意图如图3-6所示。
下面将从两个方面来分析第三方物流组织的形成。
(1)企业内部物流专业化的演进。在第1章,我们已经分析了物流组织发展的五个阶段,这五个阶段是和社会分工水平、科学技术、制度环境、市场规模等发展相适应的。其中,企业物流的演进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一是职能分散化、管理分离化阶段;二是物流功能专业化阶段;三是物流功能集成化发展阶段;四是物流功能一体化阶段。
企业内部物流专业化的四个阶段是连续发生的,在这个过程中,物流活动逐渐从别的部门中分离出来整合成一个独立的部门,且规模越来越大,企业内部分工因此不断深化,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尽管这种分工只是企业内部的分工,不会产生市场交易行为,因此不会产生市场交易费用。但专业化程度的提高还是产生了两种效应:一是提高了物流效率、降低了物流生产费用;二是随着部门数量的增加和物流组织规模的扩大,组织协调费用(内部交易费用)也不断增加。由于对一个企业而言,其物流活动的范围(物流业务量)毕竟有限,专业化分工受到“市场范围”即物流业务量的限制,在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的共同作用下,企业内部物流专业化节约生产费用的空间十分有限并且是边际递减的。同时,由于受到相对规模成本递增规律的作用,随着物流组织规模的不断扩大,由此生成的内部交易费用是边际递增的。当专业化水平提高所增加的内部交易费用等于所节约的物流生产费用时,或当物流活动的内部交易费用和生产费用之和即总费用最小时,企业内部物流专业化达到最佳水平,也就是说达到了企业内部均衡的物流专业化与分工水平(如图3-7)。
图3-6 物流专业化演进过程
在图3-7中,我们用Tj生表示一定规模物流活动j的生产费用,用Tj交表示一定规模物流活动j的内部交易费用,Lji表示i企业物流专业化水平,MTj交表示该企业物流活动的边际内部交易费用,表示该企业物流专业化所节约的边际生产费用。由图3-7可知,随着企业物流专业化水平的提高,物流活动的边际交易费用沿着MTj交曲线向右上方移动,所节约的物流生产费用则沿着曲线向右下方移动,企业物流总成本不断下降。到点时生产费用与内部交易费用之和最小,即物流总成本最小,这一点就是企业均衡物流专业化与分工水平。过了这一点,内部交易费用的边际增加将超过生产费用的边际降低,专业化不经济将超过专业化经济。
图3-7 企业内部物流专业化与分工的一般均衡
在职能分散化、管理分离化阶段,专业化程度很低(图中的),此时提高物流专业化程度导致的生产费用边际下降远大于交易费用的边际增加,企业会选择内部专业化物流形式,物流专业化水平会提高,企业物流进入物流功能专业化阶段;进入第二阶段后,企业会发现,提高物流专业化水平仍可以降低总成本,因此继续提高物流专业化水平,企业物流进入物流功能集成化阶段;同理,在物流功能集成化阶段,企业仍有通过提高物流专业化水平来节约总成本的空间,企业将继续采取措施提高物流专业化程度,企业物流就进入物流功能一体化阶段。在以后,随着内部物流专业化水平的提高,生产费用的边际减少小于交易费用的边际增加,企业自然不会选择更高的内部物流专业化水平,相反会考虑外部专业化的物流运作方式了;就是企业内部物流专业化与分工水平的均衡点。
(2)企业外部物流专业化的演进。企业物流专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一方面形成了第三方物流的供给能力,另一方面又形成了第三方物流的需求能力,随着交易费用系数(k)的不断降低,企业外部物流专业化与分工的一般均衡水平不断提高,第三方物流逐步形成并发展壮大。
我们用图3-8来分析企业外部物流专业化过程。用Tj交表示物流专业化带来的交易费用,表示物流专业化所节约的社会生产费用,它包括物流专业化所带来外部经济和内部经济。假定物流专业化过程的初始点为1,在这点的专业化水平为,边际交易费用曲线为MTj交1,边际生产费用节约的曲线为。短期内,社会的科技水平、基础设施条件、制度环境、城市化水平、交易技术条件等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即专业化经济系数a和交易费用系数K保持不变。此时,随着物流专业化水平的提高,交易费用不断生成,边际交易费用也不断提高,这种变化将沿着MTj交1曲线向右上方移动。同时,随着物流专业化水平的提高,社会生产费用不断降低,但边际生产费用降低的幅度越来越小,因此边际生产费用的节约沿着曲线右下方移动。我们定义此时为企业外部物流专业化的第一个阶段,即提供单一服务的导入期(Introductory Period)。
企业外部物流专业化之所以出现,是因为受企业物流规模(市场范围)的制约。当企业内部物流专业化已达到均衡水平,企业内部的分工结构趋于稳定时,物流专业化经济达到最大值。要进一步提高分工水平和专业化报酬,就需要通过组织创新,将企业内部的分工转向外部市场,通过物流市场规模的扩大,进一步深化分工,以实现更高生产效率。当然,在这个时期,由于科学技术、交易技术、城市化、基础设施条件等还处在较低水平,制度环境还不完善,因此市场交易费用很大,企业只愿意外包单一功能的一次性物流活动,比如委托联合运输、送货等业务。企业和专业物流公司只是一次性买卖关系,一项业务结束也就意味着双方关系的结束,企业下次外包业务又要重新进行寻找、谈判、实施合同的过程。由于影响交易费用系数和专业化经济系数的诸因素都处于较低的水平,这一时期企业外部物流专业化的均衡水平也较低,即点。
图3-8 企业外部物流专业化与分工的一般均衡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类文明程度的提高,影响交易费用系数和专业化经济系数的诸因素都必然地逐步提高和改善,这里可能分两种情况:
(1)在科学技术没有重大突破,即专业化经济系数不变时,随着交易技术、城市化水平、制度环境等因素的改善,边际交易费用不断降低,边际交易费用曲线将向右下方平移,先后移至MTj交2、MTj交3、MTj交4、MTj交5,均衡的物流专业化水平也逐步由提高到,它们对应着第三方物流组织发展的后四个阶段,即提供独立服务的知晓期、提供集成服务的需求期、提供综合服务的整合期和提供组合服务的差别化期。在知晓期,外包物流公司和专业物流服务公司关系较导入期稳定,双方就提供某一物流功能进行较长时期(一年或以上)的合作,这种合作由合同来保证。在需求期,专业物流公司将为服务对象在较长时期提供两个或两个以上物流功能的服务,双方的合作更加紧密,相互依赖性显著增强。在整合期,物流供需要双方进一步开展适应性调整,特别是信息系统的整合,企业合作进入战略层次,相互依赖程度更高,初步形成一种协作性的竞争组织即企业联盟的制度安排,专业物流公司提供顾客需要的增值服务。在差别化期,物流供需双方的企业联盟更加巩固,合作内容更加广泛,从提供整合的多功能物流服务,到提供整个供应链方案和管理。
(2)在科学技术有重大发展时,特别是信息技术有重大突破时,物流专业化经济系数提高,它意味着在相同物流专业化水平下,专业化经济增加,因此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均衡专业化水平降低,表现在图3-8中,曲线向左下方移动,最终均衡点移至。
在图3-8中所显示的企业外部物流专业化过程中,每次交易的交易费用和边际交易费用是不断降低的,从交易主体的角度看,物流专业化程度每上升一个单位,供需双方的合作都会更进一步:合作期更长,依赖性更强,交易的不确定性和交易频率不断降低;机会主义行为得到更有效的遏制,人的有限理性也得到更好的克服,交易费用因此得以降低,从而进一步促进企业外部物流专业化。从交易客体来看,影响交易费用系数和专业化经济系数的诸因素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程度的提高而不断改善的,这些因素的改善不断降低交易费用,不断推动物流专业化从较低的水平走向更高的水平。第三方物流组织正是伴随着科学技术、交易技术、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制度环境的不断改善等而逐步形成并不断得到发展的。
【注释】
[1]马涛主编.经济思想史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100-126.
[2]马克思.资本论[M].郭大力、王亚南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374.
[3]马克思.资本论[M].郭大力、王亚南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374.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24-36.
[5]马克思.资本论[M].郭大力、王亚南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374-385.
[6]马克思.资本论[M].郭大力、王亚南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374-385.
[7]马克思.资本论[M].郭大力、王亚南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374-385.
[8]李晓亮.试述社会分工及其在社会历史研究中的方法论意义.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J].2002,2:1-5.
[9]包学松.杨小凯新兴古典经济学述评.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J].2004,5:76-80.
[10]杨小凯、张永生.新兴古典经济学与超边际分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90.
[11]杨小凯、黄有光.专业化与经济组织[M].张玉纲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2-102.
[12]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编.城市经济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36.
[13]余真翰等.第三方物流形态演进的经济学分析.物流技术与应用[J].2002,6:61-64.
[14]保罗·A.萨缪尔森、威廉·D.诺德豪斯.经济学(第12版)[M].高鸿业等译.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2.61.
[15]UPS.About UPS.http://www.ups.com/content/corp/index.jsx,2004.3.7.
[16]Fedex.About Fedex.http://www.fedex.com/cn/about/facts.html,2004.3.8.
[17]中外运敦豪公司.中外运敦豪公司简介.http://www.cn.dhl.com/about/about_cn.html,2004.3.9.
[18]Deutsche post.Current Financial Report.http://investorrelations.dpwn.de/english/download/gb,2004.3.10.
[19]何明珂.物流系统论[M].北京:中国审计出版社,2001.284.
[20]周昌林、文启湘.流通速度与经济增长——对索洛经济增长解释框架的扩展.当代经济科学[J].2003,4:46-49.
[21]马克思.资本论(第2卷)[M].郭大力、王亚南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11.
[22]Robert C.lieb.Use of third-party logistics services by large US manufacturers in 1997and comparisons with previous years.TRANSPORT REVIEWS[J].1999,Vol.19,No.2,103-115.
[23]Mats Abrahamsson and Sten Wandel.A model of tiering in third-party logistics with a service parts distribution case study.Transport Logistics[J].Vol.1,No.3,184(1998).
[24]Yosef Sheffi.THIRD PARTY LOGISTICS:PRESENT AND FUTURE PROSPECTS.Journal of Business Logistics[J],Vol.11,No.2,1999.27-3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