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第三方物流组织:研究背景、意义与基本概念

第三方物流组织:研究背景、意义与基本概念

时间:2023-12-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导论1.1研究背景、意义及基本概念1.1.1研究背景和意义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日益增强,世界各国经济发展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目前,第三方物流已在世界范围内受到了关注和重视。

第三方物流组织:研究背景、意义与基本概念

1 导 论

1.1 研究背景、意义及基本概念

1.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日益增强,世界各国经济发展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现代物流作为一种实现经济高效运行、融高新技术为一体的先进管理技术与组织方式,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通过计划、实施、控制与协调等手段对运输、仓储、装卸、包装、配送、流通加工、信息各环节进行系统整合,安全、准时和高效地为用户提供多功能、一体化的综合物流服务。从企业内部物流资源整合及一体化,到企业之间相互联系、分工协作,再到物流运作的专业化和社会化,现代物流逐步从各经济部门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产业。现代物流产业的形成,不但为世界范围内的生产和消费提供了物质前提和交易保障,而且通过创造商品的时间价值和空间价值,使商品的价值得以充分实现。在资源要素约束越来越严重的情况下,现代物流通过加速商品流通有效促进了经济增长,成为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之一。[1]可以说,现代物流产业的发展水平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

第三方物流(Third-Party Logistics,TPL)是现代物流的主要形式和发展方向,它是在市场制度不断完善、科学技术迅速进步的大背景下,随着社会分工不断深化和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而逐步形成并迅速发展的。一方面,不断完善的市场制度和迅速进步的科学技术,进一步加深了社会分工,提高了专业化水平,为第三方物流从传统物流中独立出来提供了可能;另一方面,市场竞争的加剧以及科技进步特别是电子商务的兴起,为第三方物流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内在的动力和外在的需求。传统第三方物流早就在经济生活中存在,但现代意义上的第三方物流是从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在美国出现,并迅速在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崛起的。目前,第三方物流已在世界范围内受到了关注和重视。2002年美国第三方物流规模已经达到了650亿美元,占物流总支出的7.1%;全球第三方物流市场规模已经达到了2810亿美元,占物流总支出的7%。在欧洲的物流服务市场,2002年约有28%的物流活动由第三方物流完成,其中,德国99%的运输业务和50%以上的仓储业务交给了第三方物流。国际物流市场上已形成以英国Exel、荷兰TNT、美国UPS、德国DHL等跨国公司为代表的第三方物流主导力量。2002年,全球最大的20家TPLs实现物流收入276亿美元,平均13.8亿美元,比2001年提高了8.1%,世界范围内的寡头TPLs正在迅速形成并不断扩大规模。[2]

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初引进物流概念和物流理论以来,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都逐步意识到发展现代物流对于提高国民经济运行质量和综合国力所具有的重要作用,日益重视和大力发展现代物流。目前,我国现代物流业已初具规模,2003年,全国社会物流总成本为24974亿元,占GDP的比重为21.4%;社会物流货物总额达到295437亿元,同比增长27%;物流用固定资产投资额为5594亿元,同比增长11.3%;货物周转量(不包括管道运输业务)57152亿吨公里,同比增长13.1%。第三方物流在我国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2001年我国第三方物流市场规模约为400亿元,2003年已经达到了约700亿元的规模,年均增长超过了20%。[3]预计今后几年第三方物流将继续保持高增长的态势,成为新的重要经济增长点。

无论是从国际还是国内情况看,第三方物流产业都正在形成并迅速发展壮大,成为物流产业的主导力量和决定国民经济发展速度与质量的重要因素。当前,我国正在进行经济增长方式的战略转变,其中,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层次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核心内容,而发展现代物流业则是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环节。由于物流产业分散在国民经济各行各业,它本身是一个复合型产业,其边界和范围难以界定,国家对物流业的管理职能相应分散在多个部门,导致物流产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都比较困难,制约了现代物流业的快速发展。因此,要尽快找到发展现代物流产业的载体,为物流产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创造基本条件。第三方物流业是物流产业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它有着特定的内涵和明确的范围,是各级政府发展现代物流产业最好的载体。为此,必须深入研究、认识和掌握第三方物流的发展规律。

目前,学术界特别是国内学术界对第三方物流进行系统研究的成果不多,特别是从产业组织角度进行研究得更少,还没有形成有效支撑第三方物流业发展的理论系统。研究第三方物流,特别是从产业组织角度展开研究,具有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意义。

(1)进行第三方物流组织研究,是我国建立和完善物流理论体系的需要。自阿奇·萧(Arch Shaw)在1915年初次论述了物流在流通中的作用并提出平衡性和相互依赖性等原则以来,物流理论研究一步步深入,研究内容从物流的基本概念到物流操作,再到物流技术,发展到目前的第三方物流和供应链及相应技术等,进入了系统化和专业化阶段。我国自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物流的研究,起步较晚。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物流研究的步伐明显加快,与国外的物流学术交流更加频繁,与国外物流理论研究的差距不断缩小。但应该看到,无论是从广度上还是从深度上看,我国的物流理论研究都还是严重不足的,物流理论研究与中国的物流实践明显脱节。何明珂(2001)认为,这种在物流理论体系建立和物流理论研究上的滞后已经严重影响了中国物流业的发展。同时,物流理论的研究大多集中在物流管理理论的研究上,而从产业组织角度对物流理论进行专题研究并不多见,对物流组织理论的研究只是散见于各种物流管理理论中。实际上,物流组织理论也是物流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完善的物流组织理论,也就谈不上完整的物流理论体系。因此,选择物流组织特别是第三方物流组织进行研究,是对我国建立和完善物流理论体系努力的一种参与和贡献。

(2)进行第三方物流组织研究,是促进我国物流产业健康快速发展的需要。第三方物流业代表着物流产业的发展方向,决定着物流产业发展的规模和质量,是国民经济发展中新的重要经济增长点。我国的第三方物流方兴未艾,众多传统储运企业正积极向第三方物流转型,第三方物流的快速增长已成为我国物流产业发展的重要动力。但是,我国第三方物流的发展还基本上是自发的行为,还缺少第三方物流理论特别是第三方物流组织理论的指导和支撑,盲目性较大,成效不明显。进行第三方物流组织研究,对于加快传统仓储业转型,构建第三方物流组织,提高第三方物流企业组织化程度和竞争力,进而促进我国物流产业健康快速发展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1.1.2 第三方物流组织研究的基本概念

本书从产业组织角度展开对第三方物流研究,因此首先要界定“产业”、“产业组织”两个基本概念。西方经济学中产业的概念既是一个集合的概念,又是一个细分的概念。从集合的角度看,产业是指具有某种同一属性的企业的集合体;从细分的角度看,产业是将国民经济整体按照一定标准进行细分所明确的部门。一般来说,为服务于不同的产业分析目的,可以将产业分为三个层次:[4]第一层次是以同一或密切替代关系的商品市场为单位划分的产业,它是为了研究产业内企业与企业、企业与市场的关系;第二层是以技术、工艺的相似性为根据划分的产业,主要是为了研究产业之间的投入产出关系;第三层是以大致的经济活动阶段为依据,将国民经济划分为若干部门所形成的产业,主要是为了研究一次产业、二次产业和三次产业之间的协调发展关系,产业组织理论研究中的产业概念主要是指产业的第二层意思。

产业组织有着特定内涵,它是指产业内企业与市场的相互关系和作用,即产业内企业间竞争与垄断的关系。这种关系有两层含义:[5]一是指产业内企业间垄断、竞争的不同程度的结合形态,这种结合形态在市场机制、政府产业政策等作用下,不断发展变化,它通常体现在产业的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三个环节上;二是指产业内企业间相互联系的具体组织形态或产业组织形式,如企业集团、联盟等。

第三方物流组织是提供专业物流服务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市场关系的集合体,它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指第三方物流产业内企业的具体组织形态或产业组织形式,如第三方物流企业联盟、企业集团等;二是指第三方物流产业内企业与企业以及企业与市场之间的竞争和垄断关系。第三方物流组织概念是建立在第三方物流基础之上的,要理解第三方物流组织,必须深入研究第三方物流的内涵,为此需要从物流概念着手进行分析和研究。

物流(Logistics),是指物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它包括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是根据实际需要对这些基本功能的有机结合。物流中的“物”是可以进行物理性位移的物质资料,包括原材料、在制品、零部件、产成品等物品;物流中的“流”是指物品的运动状态,既包括空间的位移,又包括时间的延续,流动范围可以小到车间工位间的零件移动,大到国际间的货物流动。

物流既是一个过程也是一个系统。作为过程,物流是由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配送、信息处理等一系列作业环节组成的,这些作业环节也是物流的基本功能;作为系统,物流并不是这些环节的简单叠加,而是这些基本功能的有机组合,它要实现的是整个过程的最优,而不仅仅是单一环节的优化,整合资源、集成功能是物流的两个主要特征。因此,物流不等于物流环节,物流是各种物流功能(环节)的协调与集成,运输、储存等只能是物流的一个环节或者说是一项物流活动而不是物流本身,这是物流和传统储运在概念上的重要区别。物流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按照物流活动的目的不同,可以将物流分为供应物流、销售物流、生产物流、回收物流和废弃物流等;按照物流范围的不同可以将物流分为城市物流、国内物流和国际物流等;按照物流系统性质的不同,可以将物流分为社会物流、行业物流、企业物流和其他物流等;按照物流活动主要承担者的不同,可以将物流分为第一方物流、第二方物流和第三方物流等。

第一方物流是指物流活动主要由物品提供者自己承担的物流组织方式。传统上,多数制造企业特别是大型企业自己都具有较强的物流能力,配备专业人员、专门机构以及运输设备、仓储设施等物流资源,依靠自己的力量完成产品向顾客的实物转移,形成第一方物流。

第二方物流是指物流活动主要由物品需求者自己承担的组织物流方式。传统上一些规模较大的商业部门都备有自己的运输工具和储存商品的仓库,安排有专业的部门和人员负责所购商品的运输、仓储、包装、加工等物流活动,从而形成第二方物流。

第三方物流(Third-Party Logistics)是指物流职能主要由物品供需双方之外的第三方专业物流企业承担的业务模式。第三方物流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两种。从广义的角度看,只要物流功能由商品供应方和需求方之外的第三方企业承担,则承担单一、部分或全部物流功能的第三方企业都属于第三方物流企业(TPLs),它们提供的物流服务都属于第三方物流范围。也可以将广义第三方物流理解为凡是由社会化的专业物流企业按照货主的要求提供的所有物流活动。按照广义的定义,纯粹的从事单一环节物流活动的运输公司、仓储企业等企业也属于第三方物流企业。

从狭义的角度看,第三方物流是指由社会化的专业物流公司提供的综合性物流服务,它具有专业化、规模化、信息化、系统化、契约化和个性化等特征。从狭义的概念来看,纯粹的运输、仓储、流通加工、配送、包装、货代等企业,由于所提供的是单一环节的物流服务,因此不能被看成是第三方物流提供商。

由于广义的第三方物流概念没有将传统的运输、仓储业同现代物流服务进行区分,概念太宽,不利于研究和认识现代物流,因此,本书将主要基于狭义第三方物流概念对第三方物流组织理论进行研究。同时,考虑到狭义第三方物流概念定位比较高,以此来界定我国第三方物流组织,会使研究面过窄,不能全面、完整地反映我国第三方物流业实际发展状况。为此,本书在对我国第三方物流业进行实证分析的时候,将适当放宽限定,将承担一个以上物流环节的传统运输、仓储等企业纳入研究的范畴

1.1.3 第三方物流组织的演进

第三方物流的出现是社会分工不断深化、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的结果,西方国家物流组织的演进大致可以分为五个阶段。[6]

(1)传统的组织模式时期。20世纪50年代以前,物流仅仅是被看做是生产和流通的附属职能,企业没有统一的物流组织,物流是分散在组织内不同职能中的一系列互不协调、零散的活动,这一阶段的物流组织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职能分散化;二是管理分离化。

(2)物流功能专业化阶段。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现代市场营销的观念逐步形成,顾客服务成为企业经营管理的核心要素,企业的产品配送受到了重视。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的产品配送、原料管理等物流功能开始独立出来,不少企业对物流活动进行了归类管理,将两个或更多的物流功能在运作上进行归组,进行专业化管理,企业内部物流专业化开始出现。

(3)物流功能集成化发展阶段。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末,随着企业集成运作物流的成本降低和物流经验的提高,企业物流职能部门地位提高,前向物流一体化和后向物流一体化开始形成,但物流管理的内容还局限在企业内部。

(4)物流功能一体化阶段。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物流专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企业开始统一所有的物流功能和运作,将采购、储运、配送、物料管理等物流的每一个领域组合成一体化运作的组织单元,形成企业内部总的一体化物流体系。同时,企业物流管理的内容已由企业内部延伸到企业外部,其重点已经转移到对物流的战略研究上,企业开始超越现有的组织结构界限而注重外部关系,将供货商、分销商以及用户等纳入管理的范围,利用物流管理建立和发展与供货商及用户稳定、良好、双互助的合作伙伴关系。[7]

(5)现代意义上的第三方物流形成阶段。在物流组织的演变过程中,物流专业化程度和物流效率不断提高,企业成本下降,专业化经济效果明显,第三方物流在高水平的企业物流基础上出现。一方面,高水平企业物流使企业内专业物流部门集成了主要的物流功能,物流专业化水平和效率大大提高,企业内专业物流部门不仅能满足本企业的物流需要,也有能力同时满足部分外部企业的物流要求,因此企业物流部门就有可能独立出来,成为专门从事物流服务的第三方物流企业,从而形成第三方物流的供给能力。另一方面,通过物流集成和一体化,也使工商企业物流业务外包成为可能,工商企业将物流业务外包而自身主要从事主营业务,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因此形成了第三方物流的需求市场。第三方物流供给和需求能力随着物流专业化水平的提高而不断增强,这种增强的结果就是第三方物流组织的形成。

1.2 第三方物流理论综述

学术界对物流的研究是从Physical Distribution(PD)开始,循序渐进的。20世纪60年代,研究的重点是物流的概念、物流的重要性、企业物流管理、运筹学等优化技术在物流中的应用等;70年代研究配送中心自动化技术、JIT在物流中的应用以及其他物流技术等;80年代研究物流信息技术,如物流查询与跟踪技术及物流与MRP-II、DRP等的集成应用等;90年代以来,研究重点转移到互联网与物流、电子商务与物流、供应链以及第三方物流等。对第三方物流的研究主要是在发达国家进行的,国内对第三方物流的研究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目前,国内学者出版的第三方物流专著已有十多部,公开发表的第三方物流论文也有数百篇,这些专著和论文从不同角度对第三方物流理论和中国第三方物流现状、问题、发展思路等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取得了阶段性的研究成果。

1.2.1 第三方物流及其分类

“第三方物流”术语已被广泛地使用,但对第三方物流,至今仍无普遍接受和认可的定义。早先的第三方物流(Third-Party Logistics)概念源自于管理学中的Out-scourcing,意指企业利用外部资源为企业内部的生产经营服务,将Out-scourcing引入物流领域,就产生了第三方物流概念。“第三方物流”一词最早提出则是在1988年美国物流管理委员会(the Council of Logistics Management)的一项顾客服务调查中,它被描述为“物流服务提供者”。

D.L.安德森(D.L.Anderson,1988)将第三方物流定义成利用外部的配送公司(承运人、仓库或第三方)来行使所有或部分的公司产品配送功能(包括运输、储存、存货管理、客户服务和物流信息网)的物流服务。有的学者将第三方物流称为伙伴关系、战略联盟、契约物流等。B.J.拉洛德(B.J.Lalonde)和M.C.库珀(M.C.Cooper,1989)比较全面地定义了第三方物流中所包括的四种不同的物流关系:一是物流渠道中的两个实体在协议规定的时段内双方利益共享、责任均担的关系;二是物流渠道中两个独立实体为实现特殊的目标和利益确立的契约关系;三是物流渠道中的一个机构与物流渠道中的其他实体确立的临时或长期的关系;四是托运人和第三方在一个认可的时间段里以特定的成本为特定的服务缔结一项协议的过程。

美国物流管理委员会于2002年10月公布了《物流术语2002年升级版》,对第三方物流进行了最新的解释:第三方物流是将企业的全部或部分物流运作任务外包给专业公司管理经营,而这些能为顾客提供多元化物流服务的专业公司称之为第三方物流提供商。业务外包一般是以合同的方式委托给专业物流服务提供商的,因此,第三方物流又被称为合同物流(Contract Logistics)、外包物流(Outscourcing Logistics),以区别自营物流(Private Logistics)。中国国家标准《物流术语》中对第三方物流的定义是:由供方与需方以外的物流企业提供物流服务的业务模式。

尽管对第三方物流定义的表述多种多样,但各种定义的核心内涵都是一样的,即它们都包括外包和专业承包物流职能的意思。因此,第三方物流可以理解为专业物流公司部分或全部承担客户企业物流职能的物流业务模式,其中,专业物流公司就是第三方物流供应商(第三方物流企业)。

对第三方物流的分类一般是从第三方物流企业的角度进行的,以第三方物流企业提供服务的范围为标准,Rao等(1993)将第三方物流企业分为五类:一是单一服务提供商,仅提供搬运、运输或仓储一种服务(广义第三方物流概念),这种服务需要其他企业合作才能完成;二是独立服务提供商,提供运输与仓储二选一的服务,一般不需要其他企业合作就能独立完成;三是集成服务提供商,主要提供运输与仓储集成的物流服务;四是综合服务提供商,在采购、仓储、运输功能以外还可以提供增值服务,如商业经营和策划服务;五是组合服务提供商,提供由不同产品组合所形成的物流服务。

以是否拥有资产为标准,储雪俭等(2003)将第三方物流企业划分为两类,即资产基础供应商(Asset-based third party)和非资产基础供应商(Non-asset based third party)。资产基础供应商拥有自己的物流设施,在实际营运中它们自己掌握物流资产的使用权;非资产基础供应商则是一种物流管理公司,它不拥有物流实物资产,而是根据需要租赁物流资产,这种企业只提供人力资源和管理系统,专业管理顾客的各种物流活动。

以拥有固定资产的多寡为标准,牛鱼龙(2003)将第三方物流企业分为两种,一种为全资型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它拥有完备的仓库和运输等物流设施,能独立满足客户的物流需求;另一种是非全资型第三方物流企业,它并不拥有完备的物流设施,有时须把部分业务外包出去。牛鱼龙(2003)还从国内外业务的角度将第三方物流企业分为国内第三方物流企业和国际第三方物流企业,国内第三方物流企业处理的是国内用户委托的物流业务,国际第三方物流企业主要是指那些处理进出口物流业务的物流公司。当然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国内外市场的不断融合,已很难从国内外业务的角度来划分第三方物流。

第三方物流分类对于规范物流市场,提高宏观管理水平有着重要的意义。但由于至今还没有统一的国家或国际标准,给第三方物流理论研究和宏观管理带来了困难,需要加强研究,尽快提出合理、统一的分类标准。

1.2.2 第三方物流的特征

对第三方物流的特征也有不同的认识。按照Coyle等人的观点,第三方物流具有以下几方面特征:一是第三方物流整合超过一个以上的物流功能;二是第三方物流一般不替客户做存货管理;三是第三方物流直接控制物流设施;四是第三方物流具备全面的物流服务能力;五是第三方物流可以提供增值服务。[8]从第三方物流关系的角度出发,詹姆斯·C.约翰逊等(2003)认为第三方物流具有伙伴关系、战略联盟、第三方协定和契约物流等特征。杨东援等(2003)认为第三方物流具有四个方面特征:第一,第三方物流是以合同为导向的物流服务;第二,第三方物流是新型客户关系的物流服务;第三,第三方物流是个性化的物流服务;第四,第三方物流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物流服务。[9]牛鱼龙(2003)等也持有相似的观点,但他认为第三方物流还具有配送的灵活性特点。储雪俭等(2003)总结了第三方物流的五个方面特征:第一,第三方物流整合一个以上物流功能;第二,第三方物流本身不拥有货物;第三,物流设施由第三方物流企业控制;第四,可提供全部的劳动力与管理服务;第五,可以提供特殊服务。杜文等(2004)认为,第三方物流(狭义)具有四方面的特征:一是具有提供现代化、系统物流服务的企业素质;二是可以提供全程和定制化的物流服务;三是采取委托—承包形式的长期合作;四是可以提供增值性物流服务。

以上各位学者的观点大同小异,都是对第三方物流特征的正确认识,但还不够全面,还不能完整、系统地反映第三方物流的内在特性和本质要求。作者认为,第三方物流具有专业化、规模化、信息化、契约化、系统化和个性化六方面的基本特征。

专业化是指第三方物流独立于商品供需双方,需要专业的物流人才、物流技术、物流设施,是专业性物流服务;专业化经济是第三方物流形成的主要动力。规模化是指通过对物流人才、物流技术、物流设施等物流资源的集成和整合,第三方物流具有较高的生产率和明显的规模经济,一定的规模是它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信息化是指第三方物流是建立在现代电子信息和网络技术基础之上的,没有现代电子信息和网络技术的支撑,各物流环节就不可能实现一体化,物流功能就不可能得到有效整合,第三方物流就难以实现。契约化是指第三方物流是通过契约的形式,特别是通过长期契约的形式实现的,它不是偶然的、一次性的物流活动,而是通过契约的形式使物流供求双方结成稳定、明确、长期的合作关系和利益共同体,从而有效地减少了不确定性所带来的风险,降低交易成本。系统化是指第三方物流是由全部物流功能要素组成的一个完整的物流系统,它可以有效整合运输、储存等资源要素,利用物流网络要素,提供运输、储存、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物流信息处理、增值服务等部分或全部的物流功能。个性化意味着第三方物流是一种量体裁衣即符合客户企业特定要求的定制服务。

1.2.3 第三方物流形成和发展

为什么会产生对第三方物流的市场需求?是什么因素推动第三方物流的发展?这是第三方物流理论需要回答的重要问题。西方学者一般都是从微观的角度开展研究的。比较一致的看法是:第三方物流可以有效降低企业成本,形成第三利润源;可以有效整合企业资源,提高核心竞争力;可以明显提高物流效率,改善服务质量;可以增强产品竞争力,扩大市场。Lieb等(1993)指出,使用第三方物流大约可使经常性物流成本降低30%~40%;Richardson(1990)认为,通过物流外包,可减少存货,扩大市场,改善服务,并可获得专业知识;Troyer、Cooper(1995)认为,第三方物流可以促进供应链成员间的合作关系,增强供应链竞争力;Boyson(1999)等通过调查发现,物流外包可帮助企业快速降低成本,增加效益,改善顾客服务水平,提高竞争力;Sink等(1997)指出,第三方物流市场需求的形成有着非常多的原因,但是最主要的还是控制成本和改善服务两大因素。

有了对第三方物流的需求,不等于就有了实际外包物流功能的行为,Lieb等(1999)认为,企业使用第三方物流服务,常常和一些特别的事件紧密相连。这些事件包括公司重组,高级管理层的调整和变化等。他在对1997年美国大的制造商进行调查时发现,这些制造企业内部对使用第三方物流存在很大的阻力,约有2/3的被调查公司是在克服了巨大障碍后才得以和第三方物流企业签订合同的。Sheffi(1990)认为,第三方物流需求的产生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不断加剧的竞争压力、国际供销网络的完善、公司重组以及更高的服务预期等环境因素的影响,促进了对第三方物流的需求;另一方面,是由于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形成更好的物流服务系统创造了巨大的机会,提高了第三方物流的服务能力,扩大了第三方物流市场。

杨东援等(2003)指出,第三方物流的发展有其深刻的社会经济根源:工商企业一方面需要集中有限资源专注于拓展核心业务,另一方面又需要为客户提供多功能、高质量的物流服务;采用第三方物流服务,不仅减少了企业作业成本,提高了服务水平,也避免了在非核心业务和活动上的过多投资。杜文等(2004)认为第三方物流发展的推动因素有五个:一是大批工商企业采用“外协物流”;二是现代物流管理理念的发展;三是第三方物流企业技术质量全面进步;四是第三方物流服务标准提高和营销能力加强;五是物流服务供应商和需求商协同关系增强。国内一些学者还试图运用经济学原理解释第三方物流的形成和发展,余真翰等(2002)运用微观经济学原理,从专业化与分工的角度,分析了第三方物流形成的原因,认为第三方物流是在专业化物流发展到一定程度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谢惠贞等(2004)运用交易成本理论和网络理论分析了第三方物流的产生与发展,解释了第三方协定优于传统交易的条件,还分析了第三方物流运营的动态特性;认为第三方物流不仅是节约成本的手段,而且还是提高服务质量和灵活性,从而获得竞争优势的战略工具。当然,这些研究和分析都是初步和不全面的,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和系统化,本书的第二章将以专业化分工理论为主线,结合其他经济学理论,全面、深入地展开对第三方物流形成的经济学分析。(www.xing528.com)

综合已有的关于第三方物流形成和发展的观点,可以发现这些观点都可以归结到一点,即市场主体对第三方物流所带来利益的追求是第三方物流形成和发展的根本原因。可以进一步从微观和宏观两个层次来认识第三方物流的作用。从微观角度看,第三方物流的作用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第三方物流是工商企业最大的“第三利润源”。通过物流专业人员的设计、规划和管理,充分利用专业的物流技术和专用物流设备、设施以及信息系统,可以全面发挥专业化物流的规模优势,从而使工商企业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获得专业化经济。第二,工商企业在将原来属于自己承担的物流活动外包给第三方物流企业后,节约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等资源可以集中到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营造上,从而增强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而核心竞争力的提高又能使工商企业扩大市场占有率、增强市场控制力,从而提高了企业的利润率,这是第三方物流带给工商企业的外部经济。第三,第三方物流对供应链的形成和完善以及供应链管理效率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它是决定供应链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从宏观角度看,第三方物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第三方物流是社会分工不断深化、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结果。同时,第三方物流的发展又提高了社会物流资源的利用率,提高了社会流通速度,降低了社会流通成本(交易费用),从而不断推动社会均衡分工水平的提高,促进了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第二,第三方物流代表了物流产业的发展方向,它的成长和壮大可以带动现代物流业的发展,这对优化和调整产业结构具有重要意义。第三,第三方物流通过降低商品总成本、提高物流效率,不仅增加了企业福利,也增加了消费者福利。

1.2.4 当前研究的不足之处

学术界对第三方物流的研究已有一定的成果,但研究的深度、广度都还很不够,特别是缺少从产业组织的角度对第三方物流的全面系统研究,研究成果还不能满足快速发展的第三方物流要求。我国基本上还停留在翻译、消化、应用国外相关研究成果这样的水平上,理论研究明显滞后于第三方物流实践。当前对第三方物流研究的不足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1)缺少对第三方物流组织形成的经济学分析。第三方物流的研究历史比较短,至今也不过20多年的时间,学术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第三方物流概念、性质、重要性、基本策略等方面。对第三方物流概念更是注重实证方面的研究,规范性分析很少,特别是对第三方物流组织形成的经济学分析不够全面深入。大多数文献在提及第三方物流形成时,都只注重过程分析,没能从专业化与分工理论的角度进行深入研究;即使涉及专业化分工理论,也只是指出专业化是第三方物流的一个特征,或只是指出专业化和分工是第三方物流产生的原因,而没能深入地加以研究。因此,对第三方物流组织形成的研究缺少经济学理论的有力支撑,制约了第三方物流理论的发展。

(2)缺少从产业组织角度对第三方物流进行研究的成果。第三方物流业是一个新兴的产业,它既具有产业的一般特征,也具有自身形成、发展的特殊规律。深入研究这个特殊规律,构建第三方物流组织SCP分析框架,研究第三方物流竞争策略,对于完善第三方物流理论、推动第三方物流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目前对第三方物流的研究主要是从物流管理的角度开展的,从企业操作层面研究的居多,从产业组织角度进行研究几乎是空白。政府对第三方物流产业政策的制定因此缺少理论支持,也就不可能形成系统的第三方物流发展的产业政策,这是第三方物流理论研究的严重不足之处。

(3)缺少第三方物流发展中政府作用的研究成果。正由于缺少从产业组织角度对第三方物流的研究,对政府在发展第三方物流中的作用的研究也非常不够。我们认为,政府作为宏观调控国民经济的主体,可以通过政府规制来促进和保障第三方物流的快速健康发展。但对第三方物流业进行政府规制的依据是什么,第三方物流业政府规制的边界如何确定,第三方物流进行政府规制应该包括哪些内容,如何进行第三方物流政府规制等,都没有现成的答案,需要我们进行深入全面的研究。

(4)缺少对我国第三方物流组织发展的实证研究。物流产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第三方物流业又代表物流业发展的方向。因此,优化我国第三方物流组织、加快第三方物流业的发展,对于促进我国经济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学术界对我国第三方物流业的研究非常不够,迫切需要进行全面系统的实证研究,提出适合我国国情的第三方物流产业组织发展的目标模式,找出实现这个目标模式的途径,为加快第三方物流业的形成和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1.3 本书研究的思路、方法、内容与创新点

本书运用现代制度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物流学和管理学等学科的基础理论,从产业组织的角度对第三方物流进行系统研究,初步构建第三方物流组织研究平台,充实第三方物流理论研究;在此基础上,对中西方第三方物流业进行全面系统的比较分析,提出我国第三方物流组织优化的目标模式和实现途径。

本书首先运用新兴古典专业化分工理论以及交易成本理论、契约理论、供应链管理理论及现代流通理论等,对第三方物流组织的形成进行了系统的经济学分析,梳理了第三方物流组织的理论基础。其次,从第三方物流市场结构形成机理、第三方物流市场行为选择以及第三方物流市场绩效评价三个方面,系统研究了第三方物流的组织特征,构建了第三方物流组织的SCP分析框架。再次,对中西方第三方物流组织进行了比较分析,提出了我国第三方物流组织发展的目标模式,并从培育第三方物流企业自组织能力、开展企业并购、建立企业联盟、加快企业信息化以及建立和优化第三方物流业政府规制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积极的对策建议。

本书内容共分12章,第1章为导论,主要介绍研究背景、意义及基本概念,主要内容及创新点,界定第三方物流组织研究的几个重要概念,分析第三方物流组织的演进过程,并对第三方物流理论进行全面的综述。

第2章为产业组织理论的基本框架,主要对产业组织理论形成和最新发展进行系统的回顾和分析,特别是对产业组织目标理论进行综述;在此基础上对SCP范式进行深入的分析,并研究不同市场结构下企业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特点。

第3章为第三方物流组织形成的经济学分析,主要讨论第三方物流形成的经济学基础,运用新兴古典经济学专业化与分工理论构建物流专业化与分工模型,并运用这个模型解释第三方物流组织的形成和发展。

第4章为第三方物流组织SCP分析框架的构建,主要是从市场集中度、产品差异化和进入、退出壁垒等方面探讨第三方物流市场结构的形成机理,从价格行为、并购行为和联盟行为等方面研究第三方物流市场行为的选择模式,从资源配置效率、产业规模结构效率和技术进步等方面建立第三方物流市场绩效的评价体系。

第5章为中西方第三方物流组织比较研究,主要是从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三个方面比较分析西方发达国家和我国第三方物流组织的不同特点和存在的差距。

第6章为中国第三方物流组织发展的目标模式,主要是探讨并提出我国第三方物流组织目标模式的主要内容、确立依据,并从培育寡头企业、增强企业自组织能力、提高企业信息化水平和充分发挥政府及中介组织作用等方面探讨了我国第三方物流组织目标的实现途径。

第7章为第三方物流企业自组织能力的培育,主要是分析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自组织特性,提出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自组织能力培育的内容和方法。

第8章为第三方物流企业战略联盟,主要对第三方物流战略联盟形成机理、类型及决策模型进行分析和研究,设计中国第三方物流战略联盟模型,重点研究合作伙伴的选择和战略联盟的管理。

第9章为第三方物流企业并购,主要是设计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并购模型,研究基于并购的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再造的内容和途径。

第10章为第三方物流信息化建设,主要分析第三方物流信息化与供应链管理的关系,讨论我国第三方物流信息化的内容、要求与测评方法,提出我国第三方物流信息化建设的重点等。

第11章为第三方物流业政府规制的建立和优化,研究政府规制的一般规律和西方发达国家现代物流业政府规制的体制和政策,分析我国第三方物流业政府规制的必要性,探讨我国第三方物流业政府规制的内容、目标及实现途径。

第12章为结论与展望,是对本书的主要观点和结论进行归纳和总结,在此基础上提出第三方物流组织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内容。本书还附录了作者与本书有关的两篇文章,一篇是论现代流通对经济增长的决定作用,主要是研究流通速度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说明流通速度对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另一篇是交易成本与流通费用的比较研究,主要是探讨交易成本和流通费用之间的区别和联系。附录上这两篇文章旨在强调第三方物流的重要性、支持本书的主要观点和相关模型。

本书在研究方法上力求实现三结合:

(1)规范研究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实证分析和规范研究是经济分析的基本方法,实证分析只对事实做客观描述,而不对行为结果作价值判断,主要回答“是什么”的问题;规范研究判断经济行为“好”与“坏”的标准,并用这些标准去衡量、评价经济行为,主要回答经济行为“应该是怎样”的问题。本书结合这两种方法,既通过规范研究的方法对第三方物流组织形成和发展进行了分析,构建了第三方物流组织SCP分析框架,提出了我国第三方物流组织发展的目标模式等;又对中西方第三方物流业现状进行了实证分析和研究,系统描述了中西方第三方物流的产业特征和存在的差距。

(2)定性分析与定量研究相结合。定性分析的着眼点在于对事物的表象进行全面、深入的考察,揭示出决定这一事物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内在规律,定性的过程是理论探索、历史研究与现状调查相结合的过程。定量研究是运用统计技术考察事物“量”的规定性,从而把握事物性质的一种研究方法,其着眼点在于用数量关系揭示事物的根本特征,即通过精确测定的数据和图表反映事物的现状、类属和相互关系,从而使不确定、模糊的社会现象变得相对确定和明晰。[10]将两种方法结合起来,是在第三方物流统计数据极不规范和完善的现实条件下,全面揭示第三方物流问题本质的需要,它使论点更明确、论据更充分、论证更合理。如在对中西方第三方产业的比较研究中,本书对企业规模、市场集中度等指标主要是采用了定量分析的方法;而对产品差别化、进退入壁垒等则主要采用了定性分析的方法。

(3)宏观分析与微观研究相结合。宏观分析主要是指国家和产业层面的研究,微观分析主要是指企业层面的研究。本书一方面从微观的角度,对第三方物流企业自组织能力、第三方物流企业并购和联盟、第三方物流企业信息化等进行了研究;另一方面又从宏观的角度,对第三方物流组织发展的目标模式、第三方物流政府规制等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本书创新点主要有六个方面:

(1)借鉴新兴古典经济学的专业化与分工思想,构建了物流专业化与分工模型。该模型通过对物流专业化经济与专业化不经济的比较,提出了物流专业化与分工一般均衡的概念。本书认为,交易费用系数是决定均衡分工水平的主要因素,物流专业化实际上是在科技进步的大背景下,交易费用系数不断降低的结果,由此,合理地解释了第三方物流组织的形成和发展,为进一步认识和把握第三方物流发展规律打下了基础。

(2)运用SCP分析范式,从产业组织的角度对第三方物流市场结构形成机理、市场行为选择以及市场绩效评价等进行了深入探讨。本书揭示了第三方物流市场结构形成和发展的规律,总结了第三方物流市场行为的特点,设计了第三方物流市场绩效的三级评价指标体系,初步构建了第三方物流组织理论的研究框架。

(3)对第三方物流理论文献进行了全面的梳理,特别是深入研究了第三方物流的特征,完整的抽象、归纳出第三方物流的基本特征。本书认为第三方物流具有专业化、规模化、信息化、契约化、系统化和个性化六个的基本特征,这些特征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4)采用比较分析的方法对中西方第三方物流组织进行了深入的实证研究。本书的结论是:西方发达国家的第三方物流市场总体上接近于贝恩的低集中寡占型市场;而从总体上看,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数量多、平均规模小、技术水平低、制度环境差、竞争能力弱,市场结构主要呈现垄断竞争的特征,过度竞争和局部垄断并存,中西方第三方物流的差距主要表现在市场结构的差异上。

(5)从我国实际出发,提出并论证了优化我国第三方物流组织的目标模式。本书认为,我国第三方物流组织优化的目标模式应该是垄断竞争和寡头垄断两种市场结构的有机结合,即形成寡头主导,大、中、小企业协调共进,大的更大、更强,小的更专、更优的竞争格局。

(6)从政府规制的视角揭示了政府在发展第三方物流业中的作用。在对西方发达国家和我国现代物流业政府规制进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我国第三方物流业政府规制的必要性,提出并论证了建立、优化我国第三方物流业政府规制的目标和途径,为各级政府管理和发展现代物流产业提供了积极的思路。

【注释】

[1]周昌林、文启湘.流通速度与经济增长.当代经济科学[J].2003.6.

[2]吴崎右.欧美日第三方物流的比较.中国储运[J].2003,3:23-25.

[3]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中国物流发展报告(2003~2004)[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4.63-71.

[4]邬义钧、邱钧.产业经济学[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7.14.

[5]杨建文、周冯琦.产业组织[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3.53-91.

[6]武云亮.论物流组织的演进与创新.商品储运与养护[J].2002.3.

[7]陈清泰等.现代物流发展的国际趋势.物流论坛.www.56net.com,2003.6.28.

[8]刘彦平、王述英.西方第三方物流理论述评.中国流通经济[J].2003.8.

[9]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经济运行局主编.中国现代物流发展报告(2002).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351-352.

[10]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2872-287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