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穆索尔斯基经典音乐《荒山之夜》:俄罗斯民间神话的交响音画赏析

穆索尔斯基经典音乐《荒山之夜》:俄罗斯民间神话的交响音画赏析

时间:2023-12-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荒山之夜》《荒山之夜》是俄国作曲家穆索尔斯基的代表作之一。《荒山之夜》创作于1867年,取材于传统的俄罗斯民间神话传奇。《荒山之夜》这首交响诗描写的正是这些群魔乱舞的场面。《荒山之夜》幻想曲是单乐章的标题性乐曲,有叙事和描绘的特点,结构自由,接近于音画或散漫的变奏曲。《荒山之夜》是交响音画作品中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各种乐器色彩鲜明,在作品中我们可以明显感受到配器所带来的不同音色对比。

穆索尔斯基经典音乐《荒山之夜》:俄罗斯民间神话的交响音画赏析

《荒山之夜》

《荒山之夜》是俄国作曲家穆索尔斯基的代表作之一。这是在19世纪欧洲民族乐派兴起后,俄国民族乐派利用本民族民间音乐、传说等素材勾勒出的一部杰出的交响音画。这首幻想曲原名为“荒山上的圣约翰节之夜”由作者题献斯塔索夫。这部作品构思的时间很长,早在1860年,莫索尔斯基已经表示将从一部叫做《女巫》的剧本先写一段众女巫在荒山上度安息日的场面,但是直到1866年当他听到了法国作曲家圣·桑的交响诗骷髅之舞》后才开始动笔,后来,又由作者几次修改,并用入他的歌剧《姆拉达》和《索罗钦市集》中。《荒山之夜》创作于1867年,取材于传统的俄罗斯民间神话传奇。穆索尔斯基去世后,由里姆斯基科萨科夫于1886年整理并配器。作者在原稿上有一段文字描述:来自地下深处非人类的轰鸣。黑暗幽灵的出现,以及随后黑暗之神的登场。对黑暗之神的赞颂和阴间的祭奠,狂欢作乐。在狂欢作乐最热闹时,远方传来乡村教堂的钟声,这声音驱散了黑暗幽灵。破晓。这是作曲家对俄罗斯神话传说自由发挥。《荒山之夜》这首交响诗描写的正是这些群魔乱舞的场面。

《荒山之夜》幻想曲是单乐章的标题性乐曲,有叙事和描绘的特点,结构自由,接近于音画或散漫的变奏曲。整个作品的内容可以用总谱上的一段文字说明来做解释:“阴惨惨的声音,从地狱里闹哄哄地涌上来,女妖们尖叫着出现,黑暗之神—魔王车尔诺波库上场,颂赞黑暗之神。女妖的祭奠、夜宴。妖魔们狂欢至最高潮时,传来了乡村教堂的钟声,妖怪们惊慌逃散、消失—黎明!”

从这段说明中可以看出,这里有各种不同的角色出场,还有各种不同的场面转换,有形象,有情节,而且都表现得相当鲜明、生动。乐曲开始时小提琴的一些上下回旋的音型合着木管乐器的滑奏式动机,提供了一个狂风劲吹,阴森恐怖的背景,这就是从地底下涌出来的那种像旋涡般翻滚的声响和那些精灵的怪声怪叫,而在这粗暴的喧嚣声中,撒旦王出场了——由三个长号和一个大号齐奏奏出的这个主题,具有一种威慑的强力,他两次在不同调上(第二次升高半音)呈现,更加强了它的威势和戏剧性效果:

谱例203

接下来的两个出题都是舞蹈性的,都象征这安息日的宴饮,前者先由双簧管单簧管奏出,它是全曲的核心,并贯穿着全曲,后者先在定音鼓和低音提琴波奏的强调之下,由单簧管和大管奏出:

谱例204(www.xing528.com)

这两个主题和引子中的主题素材交替反复、变化和发展着,其间还结合进个别新的动机,构成了一幅狂乱、纵欲的宴会场面。而当掀起的一阵阵高潮过后,随着一段半音阶的急剧下降,出现了低音管钟的弱奏,这远处教堂钟声渐渐的刷新了音乐的色彩,天已破晓,原先的小调转为大调,单簧管和长笛轮流凑出一个悠缓明亮的旋律,众精灵都逃之夭夭,天蒙蒙亮了。

谱例205

这是淳朴、安详的牧歌,是对光明世界的描写,他与前面谐谑的、戏剧性的、群魔乱舞的黑暗世界的描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人的光明世界终于代替了妖魔的黑暗世界。

《荒山之夜》是交响音画作品中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各种乐器色彩鲜明,在作品中我们可以明显感受到配器所带来的不同音色对比。作者用人间的钟声作为结束,分明有着光明战胜黑暗的比喻,这也是这首乐曲的社会意义所在。可谓是一部长演不衰的经典之作。

穆索尔斯基是俄国近代音乐现实主义的奠基人,是“强力集团”中最主要的作曲家。他的创作具有揭露社会黑暗,反映人民疾苦的批判现实主义的倾向,在艺术风格上具有浓郁的俄罗斯民族特点和独特个性,在音乐语言和艺术形式上有大胆的创新。然而,在世时他的艺术成就除斯塔索夫等少数有远见的人士给以肯定的评论外,常常受到指责和非难,以至酿成了他晚年的悲剧。他在艺术上的探索,自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以来,越来越获得了广泛的承认。不少著名的作曲家,如德彪西拉威尔、普罗科菲耶夫等,都不同程度地受到穆索尔斯基的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