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莱城姑娘》第二组曲
1872年,比才为都德描写普罗旺斯生活的戏剧《阿莱城姑娘》写成了27首配乐供小乐队演奏,作曲家自己选出其中4首形成了《阿莱城姑娘》第一组曲。比才去世后,由他的友人吉罗又选出其中四首,形成了《阿莱城姑娘》第二组曲。
比才以他自己的理解来处理都德的戏剧,他认为弗雷德里的死并不是因为他怀有巨大的热情而无法自制,而是由于他的炽热感情同他所处的环境与保守的宗法制习俗不能相容,他的死并非完全处于嫉妒,而是由于意识到无法摆脱的窘境。所以,比才始终把弗雷德里的形象与感情放到第一位,把他个人的悲剧与广阔的民间生活和大自然的景色相对峙,表明他个人的悲剧只是沸腾生活中的一次偶然事件,从而结论仍是乐观的。
1.牧歌
又名“田园曲”,原是戏剧中第二幕间曲,呈现的是夏日清晨的图画,同时也是对大自然、安宁愉快的劳动生活的歌颂,曲调宽广、流畅、宏伟,充满了生活气息。
谱例190
2.间奏曲
乐曲前后两段主题基本是严峻、阴暗而冷酷的,中间部还带有些伤感,象征令人难忍的宗法制生活,代表着毁掉弗雷德里生命的那种势力。由萨克斯管奏出。
谱例191(www.xing528.com)
3.小步舞曲
该段采用了比才另外一部歌剧《美丽的波斯姑娘》中的曲调在竖琴的伴奏下长笛吹出了水晶般清澈的主题,把人置身于明朗愉快的境界中。
谱例192
4.法兰多拉舞曲
开始为第一组曲中的“三王进行曲”,经多次变化后,速度加快,由小调转为大调,引入了法兰多拉舞曲的主题。
谱例193
这是全曲最辉煌的音乐画面,它描述了收割后的民间节日的欢乐情景,表达出激扬、振奋的情绪、乐队焕发出炽热的耀眼的光辉,欢乐与喧闹达到了极限,全曲在戏剧性的高潮中结束。
比才打破了意大利歌剧对法国的影响,是法国歌剧从浅薄、浮华中解放出来的杰出人物。他的作品常取材于社会底层的平民生活,采用现实的手法描写场景,体现了浓厚的现实主义色彩。在风格上体现了法国特有的华丽纤细和喜歌剧传统,以受到瓦格纳、柏辽兹等人的影响,使用大胆的和声与对位法,及强有力的戏剧表现。同时展现了浓重的民族色彩(如《卡门》中的西班牙风格、《阿莱城姑娘》中的法国南部气息),充满热情,反映了19世纪法国歌剧的最高成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