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前奏曲》:李斯特最著名的交响诗

《前奏曲》:李斯特最著名的交响诗

时间:2023-12-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交响诗《前奏曲》在聆听音乐作品时,我们都在不断地思考作品究竟要表达什么样的情感、什么样的内涵。《前奏曲》是李斯特十三首交响诗中的第三首,也是最为著名的一首,创作于1848年。这首作品原是1844年根据据法国诗人《四元素》而写的四首男声合唱曲的前奏部分。由于这部合唱曲没有最终完成,十年后这首前奏曲就由李斯特改为交响诗独立发表。出版的时候李斯特在作品的扉页上加上了拉马丁的诗《诗的冥想》这一文字说明。

《前奏曲》:李斯特最著名的交响诗

交响诗《前奏曲》

在聆听音乐作品时,我们都在不断地思考作品究竟要表达什么样的情感、什么样的内涵。在浪漫主义时期,作曲家就注重将音乐与文学这两种不同领域艺术形式结合起来。交响诗这一体裁在这一时期的产生就很好地迎合了这艺术表现形式。这种体裁由李斯特在1848年首创,单乐章结构。交响诗由交响和诗两个词组成,顾名思义,它是将交响乐也就是管弦乐诗歌进行了结合。在具有描写性、叙事性、抒情性的诗的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想象和发挥,来创作管弦乐作品。交响诗的内容常取材于文学、诗歌、戏剧、绘画及历史故事、民间传说等。

李斯特性格正直,不愿与社会腐败风气同流合污,宁愿为作品的创作而放弃演出。在众多音乐界知名人士和第二位妻子的鼓励下,他创作出了大量的优秀作品。《前奏曲》是李斯特十三首交响诗中的第三首,也是最为著名的一首,创作于1848年。这首作品原是1844年根据据法国诗人《四元素》(风、水、星、土)而写的四首男声合唱曲的前奏部分。由于这部合唱曲没有最终完成,十年后这首前奏曲就由李斯特改为交响诗独立发表。出版的时候李斯特在作品的扉页上加上了拉马丁的诗《诗的冥想》这一文字说明。“我们的一生,不就是由死神敲出头一个庄严音符的无名之歌的一系列前奏吗?爱情是每一颗心最向往的曙光暴风雨猛烈的冲击驱散了青春的幻想,它那致命的雷电毁灭了神圣的祭坛,可是,最初感到的愉悦与欢乐受到暴风雨的干扰,有没有这样一颗遭受过残酷折磨的心灵,当暴风雨一过去而它却从田园生活宁静中去寻找抚慰呢?然而,看来人们很少会长久安于昔日投入大自然怀抱时所获得的那种温柔与平静;一当号角长鸣,他便急速奔向召唤着他的危险岗位,以便在战斗中完全恢复自信,并充分发挥他的力量。”在文字说明中,他把人的一生比作死亡的前奏,有一定的消极意义。但在乐曲中处处体现着人生的奋斗、生活的快乐、变为一首积极向上的赞歌。

这首乐曲是由再现部倒装的奏鸣曲式为主、又加以变奏因素和回旋因素相结合,结构更加自由。乐曲结构与拉马丁的诗歌的结构相似,可以分为四个部分,相当于一首交响曲的四个乐章。

第一部分引子的气氛比较宁静悠缓,并带有一些阴暗的色彩。在二声轻微的拨弦后,出现了作品的核心音调,这一动机似乎在对人生画了一个问号:“我们的生命除了死,还有什么呢?”

谱例136

这个动机逐渐扩展,形成一个在弦乐器上反复演奏的乐句作为呈示部的主部主题。动机是一种意念,而扩展的乐句就是意念的蔓延。扩展后的乐句进行一系列的离调造成扑朔迷离的效果后,终于衍变成由长号演奏的主部主题。这一主题由长号奏出雄厚宏伟的主旋律,再加上大管和低音乐器的参与,高音与低音错落有致。它展现了一位巨人在傲然屹立的画面,而后长号所吹奏的同一音高正如巨人坚定的信念以及他思想的光辉。连接部在大提琴的演奏下亲切而深情,小提琴伴奏显得十分清新纯净,突现出了大提琴主旋律柔情、温暖。随后这一主题转入E大调,在竖琴充满真挚的伴奏下法国号四重奏响(加弱音器中提琴分奏),明朗的副部主题出现,它表现了青年人对爱情的真诚和向往:(www.xing528.com)

谱例137

在宁静后运用副部的主题头不断延展,很快便建造了一个强烈热情的富有戏剧性的高潮。最后在弦乐器和木管乐器穿插演奏及柔弱的竖琴铃声效果中,乐曲再一次陷入平静,这一结束部相当于原诗的“青春的幻想和爱情的曙光”这一段。

乐曲的第二部分可以看成是奏鸣曲的中间部分的前半部分,相当于原诗“生活的狂飙”,即驱散青春幻想的狂风骤雨。它以从容的快板开始,仍以核心音调进行变形,由低沉的低音提琴发展成一场声势浩瀚的暴风雨。音乐的速度加快,在核心音调也可以称作主导动机变形的基础上进行半音阶,这是描绘暴风雨浩大形态的主要技法。一系列的减七和弦造成暴风雨出现的紧张感,而不稳定的调性(由f小调转为a小调、降A大调等)和经常变换的速度推动着暴风雨的来临,且更加凶猛。中间还时而传来雄壮的号角声,这也是由核心音调变形而来,它预示着在暴风雨中新生力量的产生,在同一音高上重复吹奏则代表坚定的信念,无所畏惧。

暴风雨停息后,在双簧管抒情的主题演奏下,乐曲呈现出第三部分,相当于原诗中“田园的宁静和心灵的抚慰”部分。作为慢板在暴风雨后出现,也是作曲家的惯常写法。这段曾在第一部分出现过的旋律,在双簧管后小提琴又再次奏出相近的主题乐思,仿佛是暴风雨后的一缕阳光。这个乐段富于田园风味,宛如春天生机勃勃、万物复苏的景象。随后在竖琴的伴奏下,各种管乐器通过色彩变换交替吹奏出一系列富有跳跃性的音节,这是唯一在乐曲中没有使用核心音调的主题。

最后一部分可以看成是奏鸣曲的再现部,倒装再现副部、主部。在富有节奏感的伴奏衬托下,由小提琴、长笛等各种乐器相即演奏的副部的主题不再是呈示部那样的明朗抒情,而是具有进行曲那种威武和雄壮。最后全乐器齐奏,将副部主题推向高潮。直至最后,呈示部的主题才在进行曲的形式下强有力的推出,它强调了通过追求、奋斗后,最终取得胜利。在打击乐器大鼓、绷弦小鼓和钹的配合下,场面在全曲中达到了空前的宏伟气派,辉煌地结束在C大调的三和弦上。

材料由引子这一动机来主导,它发展成二个主题,这种由一个动机作为骨干发展构建全曲的变奏特质使全曲内容明晰,这一特质正是李斯特最重要的创作风格。他主张自由不拘一格的写作方式来源于19世纪处于变幻动荡的欧洲社会的影响。在内容上李斯特在拉马丁诗所表达的内容的基础上更加深化,增加了人生追求后必胜信念的乐观主义精神。可以说,他为浪漫主义音乐发展建设的这次创举,值得我们当之学习、借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