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未完成)交响曲》
《第八(未完成)交响曲》是奥地利作曲家舒伯特的作品,舒伯特是一位既勤奋写作,又很有天分的作曲家,所以他的一生虽然短暂,但他的作品数量却多得惊人。他被称为歌曲之王,因为他创作了大量的歌曲,单艺术歌曲一项就有600多首,所以在他生前和去世后很长的时间里,被人们称为“歌曲之王”,但其实他除了艺术歌曲外,还创作过大量的器乐作品,比如交响曲就有10部,其中最为有名的就是他的《第八(未完成)交响曲》,它创作于1822年,但是在一直到舒伯特死后的1865年12月才被公之于世,它被叫做“未完成”交响曲是因为它不像传统古典交响曲一样,有四个乐章,而是只有两个乐章,但它真的未完成么?后来有一些大作曲家想要给它“补全”但都以失败告终。相传,舒伯特本人也曾为它写了第三乐章的部分,但后来还是决定取消这个“尾巴”,只保留两个乐章。还有人推测舒伯特在写这个作品的时候已经身心俱疲,创作灵感枯竭,导致后面的没有写,但在这部作品之后,舒伯特又生活了六年,而且先后有两部交响乐作品问世,这么看来,他是有时间和精力去继续写下去的,可他没有这样做。其实从这两个乐章来看,乐思已经发展的很完整了,如果硬要给它加个结尾,难免有画蛇添足之感。
舒伯特的交响曲创作分为两个时期,早期的作品如《c小调第四交响曲》《C大调第六交响曲》等在音乐风格上更接近同时代的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的作品,而其后的作品,也就是1822年之后的作品如《b小调第八未完成交响曲》《C大调第九交响曲》等,则继承发展了维也纳古典音乐的传统,他的作品在吸收了本民族民间音乐特点之上又加上了自己多年在歌曲创作中所积累的经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交响曲风格特点,这种风格与他的前辈海顿、莫扎特、贝多芬截然不同,由于他受到当时欧洲文学艺术新潮流——浪漫主义潮流的影响,这种风格被称为浪漫主义风格,而《b小调第八未完成交响曲》便是具有这种风格的代表作品之一。
乐曲的一开始采用大提琴微弱的低声部,神秘地奏出暗淡而忧伤的八小节的引子,这种沉重而忧伤的情绪一直在呈示部中延续的升腾,我们仿佛能感觉到舒伯特缕缕的愁思,这短短的八小节是高度的总结,是整个乐章音乐发展的基础,如果我们把这部交响曲欣赏完后,就会发现整个曲式的各个部分都有引子的影子,它为整个曲子的发展划出了方向。
谱例114
第一乐章是中庸的快板(Allegro Moderato),奏鸣曲式,b和声小调。
谱例115
主部主题由双簧管和单簧管用较弱的力度奏出,忧郁,神秘而又富于幻想。这个旋律与传统的贝多芬海顿主题旋律比起来,不再是那种短小而分割性质的动机性质,它具有易于抒发情感的歌曲性质,好像一个孤独者在吟唱一首悲伤的歌,这种忧伤在音乐的发展过程中越来越明显,仿佛可以听到它那痛苦的呻吟声。随后通过一个短小的连接句的过渡,过渡到具有田园风格的优美的第二主题上。
谱例116
第二主题是一个著名的旋律,具有某种特性,音乐的扩展较大,单三部曲式。它把人引入梦幻中的光明之境。这一美轮美奂的主题是由大提琴陈述,小提琴复奏的,并随即被一低沉的强奏的和弦所打断,来描述美梦被打破,造成具有戏剧性效果的转折。这是第二主题本身带有的矛盾冲突,即忧郁和明朗的对比,而后又是第一部分明朗而富有田园意味的曲调,是弦乐在高音声部的重复,最后来说一下结束部,结束部很短小,又是一次弱弱的力度,在一个持续音的背景进行下行的拨奏,整个音乐的情绪再一次急剧下沉,仿佛第一主题忧郁悲伤的情绪卷土重来。(www.xing528.com)
展开部的旋律是在引子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并且很有戏剧性色彩,这一点与传统的展开部主体材料的选择是不一样的,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展开部的开始是忧郁的引子在e小调上的陈述,这痛苦的呻吟仿佛越加的清晰。无数次的追问与抗争,仿佛并没有结果,这种情绪的张力和气势无限的扩大,音乐内在的潜力被充分地发挥。从低音区向上挺进的强音震音,充分展示了音乐的跌宕起伏,诠释出了乐曲中要表现的从悲叹和梦幻中惊醒,同命运抗争的情绪走向。随后忧郁情绪的再次出现,这时候在大家面前展现的是一个孤独者的形象,没有理解,没有支撑,只有无尽的灰暗。
再现部与呈示部稍有变化,经过一系列的转调安排使得旋律更具动力性。第一乐章的结尾从引子开始,这样的安排使得结尾和展开部很像,但随后第一乐章给自己作出了最后的总结。不难看出,引子在整个音乐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几乎所有重要的穿插都运用它的旋律,也就是说引子的情绪作为一种暗示背景被贯穿始终,这种叹息和深深的忧伤表明了作者在这里并没有真正引导人们对恶势力进行反抗和斗争,而是把人们引向绝望,悲伤和痛苦的境界,这就是第一乐章的主导思想。
第二乐章,行板回旋曲式E大调。第二乐章的整体音乐情感是抒情而优美的,速度上没有太大的对比,但情绪变得明朗,它好像是作者内心的表白,倾诉着内心世界的感受。
谱例117
第一主题是抒情而轻柔的,由小提琴声部奏出,就好像是在旷野中回荡着的亲切而轻柔的呼唤。仿佛一首优美的田园诗,但在这个主题发展过程中,几次被属七和弦强烈的打断,但总的气氛还是安宁,平静的。
之后的第二主题又开始了有些忧伤的情绪,第二主题以上行三度音程的动机连续向上模进构成,在平静,单纯的外表下,潜藏着异样激动的内涵,像是在祈求,追寻着什么,在力度的不断变化和切分音的大量使用下,安详、恬静的主题下显现出主人公内心的不安。
第二乐章和第一乐章一样都有个简短的引子,它巧妙的引用了第一乐章的引子的最初的三个音为动机。有趣的是第一乐章的调性为b小调,而第二乐章变成了E大调,它们的关系是和声上的D——T的关系,这样的关系让第二乐章变成了第一乐章的必然结果,加上两个乐章的大小调对照,这样精致的对仗布局,也许就再也容不下多余乐章的插入了吧!
《未完成交响曲》是一部悲剧性的作品,它通过两个情绪相互对比的乐章,深刻地表现了舒伯特对现实生活的痛苦体验,正如舒伯特自己所说的:我的音乐作品是从我对音乐的理解和对痛苦的理解中产生的,而那些从痛苦中产生的音乐,将为世界带来欢乐。《未完成交响曲》的两个乐章就反映了痛苦的挣扎和祈求光明的两个侧面,充分地展现了作曲家这种纠结的矛盾感,这部作品在抒情性和戏剧性的结合,乐章调性的安排以及整体结构的编排上都有它独特的一面,他成功地塑造了浪漫主义幻想者的典型形象,在保持古典音乐大师的传统的同时开辟了一个新的阶段,揭开了浪漫派交响音乐创作的新的篇章。如果说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的音乐反映了维也纳的精神风光、理想高度,那么舒伯特的交响乐表现出的就是维也纳的人与自然与社会的关系,精神和理想隐约可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