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经典音乐名作赏析

《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经典音乐名作赏析

时间:2023-12-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845年3月13日,大卫——这个当然的独奏者在Gewandhaus举行了《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的首次公演,由于门德尔松生病的原因没能够出席这次演奏会,由丹麦作曲家尼尔斯代为指挥。遵从于当时传统的协奏形式,门德尔松的《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共有三个乐章。

《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经典音乐名作赏析

《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

在19世纪的欧洲乐坛上,有这样一位令人羡慕的音乐家,他没有贝多芬同命运搏斗的坚定步履:没有舒伯特在赤贫中蹒跚行进的足迹:也没有柴可夫斯基心灵中的悲怆的慨叹……在那个阴霾漫天的岁月中,唯一一个没有痛苦的遭遇和坎坷生涯的艺术家——门德尔松

风格如其人。一旦门德尔松的艺术灵光闪现,那敞开的心扉便会涌出清亮甘甜的涓涓细流。水过之处,留下片片珍花奇卉,而其中为小提琴家菲迪南德·大卫而写的《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是最能代表门德尔松艺术成就的一部,是他音乐创作风格的集中展示。这部作品的创作始于1838年,在1844年才完稿,历时6年,这是他创作后期最成熟的器乐代表作之一,这部作品集中体现了初期浪漫主义音乐的风格以及个人的创作特征。由于这部作品非凡的艺术魅力以及在小提琴创作上的特殊地位,人们把它与贝多芬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勃拉姆斯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以及柴可夫斯基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同时被誉为“世界四大古典小提琴协奏曲”比较之中,门德尔松的音乐显示出自己的独特的个性。英国的音乐评论家本奈特说过:“贝多芬的小提琴协奏曲,本质上是英雄的,男性的。而门德尔松的小提琴协奏曲,本质上是优美的,女性的。若是将前者比喻为协奏曲中的亚当,那后者就该是夏娃了。”

追求完美的门德尔松在总谱交给出版商之后仍然和大卫(小提琴演奏家)反复讨论这首曲子,并多次进行改动。比较简单但又具有效果的华彩段似乎是被有责任心的大卫填充上的。门德尔松常常被认为是位折中的作曲家,他运用了古典音乐的形式,却用雅致而媚人的音乐来填充他们。在这首协奏曲中,虽然与古典协奏曲的许多传统特征不合,但这种创作却获得了很大的成功,以至他吸引了一个世纪的作曲家们尾随于他。

1845年3月13日,大卫——这个当然的独奏者在Gewandhaus举行了《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的首次公演,由于门德尔松生病的原因没能够出席这次演奏会,由丹麦作曲家尼尔斯代为指挥。

遵从于当时传统的协奏形式,门德尔松的《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共有三个乐章。第一乐章采用奏鸣曲的形式。主题的开始是热情的快板,没有采用惯用的乐队的引子,由于他所处的时代,乐曲的开头是破例的,不是平凡的古典式的由乐队开始的序奏来展现的主题,而是由小提琴的独奏表现热情的主题旋律,由此第一乐章被构成:一个热情飞翔着的旋律线条,尽管它最开始是柔和的,但它产生了极其强烈的音响效果。

谱例101

在这支旋律中,作曲家用温柔的小调色彩仔细的涂抹着每一个音符,勾画出一条娟秀细腻的旋律线;它就像是门德尔松的音乐肖像,无论什么时候,当人们听到它时,都会脱口呼出:这就是门德尔松!

按照常理,演奏大调式时应该要表现出明朗、庄严、坚定、有力的色彩,而小调恰恰相反,以柔美、抒情、多愁善感为主要的表现方式,可是在门德尔松的这部作品中,我们听到的大小调式所表现的色彩却与我们熟知的一般情况相反,主部主题虽然采用的是e小调,但表情却是:快板,热情的、高昂激越的情绪占据了主导的地位,也就是说,这个主题在调式上虽然是小调,但在旋律上却表现了类似大调的热情。这是这首曲子很有趣的地方,进入连接部后,它的情绪更为激动,进行更为急速。

谱例102

连接部的旋律与主部主题气质相近。首先由双簧管奏出,随后跟随着小提琴的独奏段落,连接部是传统的三步段落,采用了音阶式。双音震音和三连音,分解和弦的手法,像一座精致的“桥梁”。在独奏小提琴持续音的衬托下,副部主题出现了,首先在木管乐器组中奏响,随后小提琴自然的以相同的旋律衔接。

副部主题,色调淡雅,音响轻盈;大三度的大调基本音调为骨架,散发着明快的色彩。但是,同音重复的节奏性产生的不稳定感,隐隐的透漏出惆怅的情思,这不是作曲家对暮年的不祥预感,而是内心深处对于岁月流逝的一种依恋……虽然副部主题是由e小调转入G大调,但旋律反而温暖,甜美和平静,让人听起来有一种小调式的抒情感

谱例103

这种严谨而又有效果的格调是当时人们喜欢的,小提琴似乎是从最高峰向最低谷的音符的浮动,并保持了这个音,单簧管长笛在这个持续音的上方和缓的用一种忧伤的音调演奏出短小而低沉的旋律音型。

小提琴独奏的华彩段并不是传统方式般在乐章的结尾进入,而是在重要的主题再现之前,在最有效果的地方进入。当乐队的主题进入时,小提琴仍在继续展示它的华彩中的快速的琶音,让我们有了这样的一种印象,即小提琴作为伴奏来衬托整个乐队。

主副部主题就好像一对姐妹,她们的容貌各异,但是性情相同。也就是说,主副部主题没有一般奏鸣曲中两个主题间那种强烈的对比冲突。独奏小提琴在这两个主题的呈示上,主题音调又有所发展,这就使得第一乐章的发展部更为的精炼集中。(www.xing528.com)

发展部中间部就好像是两个姐妹的频繁易装演出,在色彩不断的碰撞中,发出动人的美感。当逐步主题由e小调转为G大调时,音乐仿佛越来越焕发出明丽的光彩,在悠扬抒情的旋律中隐隐的透出庄严的味道。

谱例104

此时的小提琴再也按捺不住激荡的心潮,便开始以多姿的技巧,展开奏鸣曲中一贯的华彩乐段的演奏。华彩乐段在当时一贯是由演奏者的即兴发挥。但门德尔松为了表示他对这段华彩的重视,亲自写出了这段华彩。作为这个协奏曲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在一段汹涌欢腾的华彩乐段背景中,再现部悄悄地到来了。

再现部由e小调开始,首先在第一小提琴、长笛、双簧管声部再现。过渡段后,副部主题再次出现时,转到明朗的大调。在大管奏出的一个悠长的音符中,结束第一乐章,并引向第二乐章。

门德尔松是个爱好旅游的人士,在他写这部协奏曲是,他的足迹已经遍及了欧洲各地。喧嚣的巴黎闹市,浪漫的苏格兰海岸,瑞士那令人向往的田园风光,以及威尼斯充满梦幻的水城都曾经留下过他的身影。在这样的生活感染下,他把第二乐章写成了没有小标题的各地风光大融合,仿佛一个旅人的游记,我们仿佛听到作者沉醉于大自然的心声,向我们诉说着一幅幅优美的风景音画。

第二乐章是那样的柔美,好像一首无词的船歌,用三段体的形式写就,最开始的主题在C大调上陈述。

谱例105

这个主题运用6/8拍子的节奏营造出了一片湖光山色的美好的氛围,甜美怡人。但在景色中也注入了作曲家的浓郁的情感;景色与情感的交融使得这幅音画更加的美妙动人,虽然不能说出它所表达的是哪一种情感,哪一片景色,它就好像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它能够把你带入你心中的那个最柔软的部分,也许是一种深切的思念,也许是对某人的爱慕眷恋,抑或无限的惆怅,每个人心中都有不同的答案吧!

随着音乐逐渐恢复平静,由C大调开始并结束的第二乐章为自己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第三乐章采用了回旋奏鸣曲式,Allegro molto vivace(很活泼的快板),利用一个短小的引子重现了上个乐章中段的主题,而后加快速度,在类似号角般木管演奏和小提琴的华丽的预示性的乐句之后,定音鼓的敲击仿佛春雷,随即管乐开始强劲的呼唤,弦乐也耐不住寂寞开始欢腾奔涌,汇成热烈的春之交响曲。这时小提琴开始进入一连串的舞蹈性的精巧的演奏,让人们忽而回想起门德尔松的另一部作品《仲夏夜之梦》中谐谑曲的段落。

谱例106

快速的十六分音符,不断变幻着的调性,如一股强劲的旋风,奔泻而出,将管弦乐的声音推向全曲的高潮。在巨大的音浪声中,第三乐章的第二个主题由乐队的全奏而出。休止符的分割赋予旋律一种雄壮的动力,形成了这个主题在这首曲子中的独特的铿锵进行的节奏。而这个乐章中的跳进与模进的音型又与《仲夏夜之梦》中的“婚礼进行曲”有些相似,显示出了作曲家身上所拥有的高雅庄重的气质。

在随后的奏鸣曲式的再现部中,旋律从小提琴独奏移向了弦乐组,重现的音乐主题变得越加的紧凑和炙热,仿佛作曲家已经预感到自己人生的最后时刻快要来临,急切的想要把一切美好的东西都揽入自己的怀抱之中。在最后的再现部中,表现出作者对生活的巨大热爱,那充满青春活力的音调中,表现出门德尔松对生活无限深切的眷恋之情。

这部《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是门德尔松历时八年在他人生的最后阶段所完成的一部杰作,它是作者才华的一次最绚烂的展示,不仅作者对它视如珍宝,后人对这部作品也是赞赏有加,仅此一部作品就足以让作曲家名扬内外。虽然他的作品没有其他作家的深刻严肃,但就像作曲家鲁宾斯坦所评价的一样:他的创作是形式和技巧的完美的典范,是美好悦耳的典范……他的小提琴协奏曲新颖而美丽,是充满高尚演奏技巧的独一无二的作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