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经典音乐名作赏析:《d小调第九交响曲》合唱版

经典音乐名作赏析:《d小调第九交响曲》合唱版

时间:2023-12-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d小调第九交响曲》(合唱)无论如何都不能不谈贝多芬的《d小调第九交响曲》,这部宏伟壮丽、卓越不凡的音乐巨著,是贝多芬在交响曲领域的最后的杰作和至高峰。30年后,这首小曲成为贝多芬《d小调第九交响曲》第四乐章《欢乐颂》的骨架,主题就是在这首小歌的曲调上形成的。

经典音乐名作赏析:《d小调第九交响曲》合唱版

《d小调第九交响曲》(合唱)

无论如何都不能不谈贝多芬的《d小调第九交响曲》,这部宏伟壮丽、卓越不凡的音乐巨著,是贝多芬在交响曲领域的最后的杰作和至高峰。

1785年,生活潦倒的诗人席勒莱比锡,有感于友人精神和生活上的支持,于是创作了诗篇《欢乐颂》。此时的贝多芬正在“音乐之都”维也纳,跟随多位老师学习作曲知识,同时,贝多芬对当时的时政、思想学术、科学发现也都很关心,而且,受启蒙运动的影响,他对文学也开始关注起来,这其中,歌德和席勒等狂飙运动代表人物的作品对他产生了很深远的影响。1794年,贝多芬为狂飙运动的林苑派诗人毕尔格的一首诗谱曲,叫做《同情互爱》。30年后,这首小曲成为贝多芬《d小调第九交响曲》第四乐章《欢乐颂》的骨架,主题就是在这首小歌的曲调上形成的。也正因为如此,作曲家在这一乐章中首创性的加入合唱,也就有了《合唱交响曲》之称。

1824年5月7日,《d小调第九交响曲》在维也纳剧院首演,贝多芬亲自指挥,演出获得巨大成功,剧院响起长达五次的热烈鼓掌,使他受到了超过奥地利皇帝的礼遇(在维也纳,皇族的驾临也只不过行三次鼓掌礼)。只不过,早已失聪的作曲家不知道他的作品已经引起“轩然大波”,直到一位女演员转过他的身子,他才看到了欢呼鼓掌的观众,心中无比激动、欣慰。

《d小调第九交响曲》从贝多芬最初萌生想法到首演成功,历时31年,是他穷其一生,殚精竭虑的遗世之作,是贝多芬人格力量和艺术理想的实现。作品宣扬人类平等、友爱,歌颂了上升时期资产阶级为争取自由,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美好理想。一乐章表现艰苦斗争;二乐章将动乱现实与和平生活的憧憬两相对照;三乐章深思熟虑;四乐章江河朝宗归大海,通向欢乐和自由。

贝多芬在创作这部交响曲时,胸中已有浩然之气,竭力追求气贯长虹的气势,交响曲四乐章的框架不足以容纳他要表现的思想内容,他把每一乐章的篇幅大大扩充,使整部交响曲各乐章渗透着奏鸣曲式特有的巨大张力;在和声、配器、曲式上都有创新,其动力性发展和调性回归的手法贯穿始终,连续五度或者大幅度跳动的旋律进行,切分式的或固执重复的节奏音型,高叠和弦的运用,都带有浪漫色彩;第四乐章将分节歌形式与变奏曲式、回旋曲式和奏鸣曲式原则相结合,开混合曲式先例。《d小调第九交响曲》气势宏伟,又颇有戏剧性,前三个乐章都是为第四乐章的《欢乐颂》做铺垫,表现人类悲剧性得穿越苦难,走向胜利和欢乐,其中有苦难也有斗争,有痛苦的忧郁也有魔幻般的热情,有激越的呼号也有严肃的沉思。当末乐章以深厚庄重的宣叙音调响起“欢乐女神,圣洁美丽……”的颂歌时候,这部交响曲想要传递给人们“从痛苦到欢乐”的信念也就大功告成。

第一乐章,适度的快板,奏鸣曲式。开始有一段篇幅较长的引子,由圆号空五度的微弱持续长音和第一小提琴四度、五度下行的附点音符组成,渲染了一种茫然和不安的气氛。

主部主题,d小调,材料来自引子中第一小提琴的附点音型,乐队全奏的巨大音响豪迈有力,斩钉截铁。音乐之后的调性有所变化,加强了引子中所塑造的紧张感,同时体现了不畏强暴的反抗精神和艰苦斗争的形象。

谱例78

温柔抒情的连接部,仿佛是对美好、快乐的渴望,有“欢乐颂”的影子。之后,悠扬如歌的副部主题在木管乐器上演奏出来,低回、哀婉,与主部主题的刚劲豪情相比,就像痛苦不堪的呻吟声,连绵不断。在这一部分中,既有舒展优美的旋律,又含有急切如梭的级进音阶,配合bB大调的明朗,共同描述艰苦斗争必胜的信念和对美好生活的无限憧憬。

谱例79

展开部,就像罗曼·罗兰所言:“它好像是以排山倒海的声势来冲破一切障碍物的进军,仿佛是所向无敌的军队。”该部分同样发展了引子的材料,通过一系列的变化,增强了戏剧性冲突,形成一股昂扬、坚定、不折不挠的气势。

再现部,激情悲壮,在原先呈示部的基础上,大大扩展。明朗的大调上,尾声降临,在弦乐器的持续低音上,管乐器以势不可挡的音调体现英勇、悲壮的革命气魄。

整个第一乐章,光明与黑暗斗争,欢乐与悲伤抗衡,既有激烈的斗争场面,又有美好的生活向往,所有的一切相互交织,慷慨、不凡。

第二乐章,活泼快速的谐谑曲,复三部曲式。通常,在贝多芬的作品中,谐谑曲用在第三乐章,在这里,贝多芬打破自己的常规,为了使情感内容表现得更为充分,他把谐谑曲放到了第二乐章,来延续第一乐章的战斗激情。这样的改变,使前一乐章的悲剧色彩结尾在一开始马上变得明朗、积极起来。短小精悍的引子依然是来自第一乐章的材料,振奋、充满活力,奠定了整个乐章的音乐格调。

第一主题,小提琴演奏,这一基本主题是贝多芬在正式创作这部交响曲之前的八年写出的,具有奥地利兰德勒舞曲风格。音乐采用五声部的赋格段描述,在此之后,乐队全奏,振聋发聩的音响极富英雄气概,音乐充满动力。

谱例80

在第一主题的节奏衬托下,C大调上的第二主题欢乐,活跃。(www.xing528.com)

中间部分是一幅田园般的画作,清新、自在,在木管乐器、圆号和小提琴上反复变奏出来,再一次隐现出第四乐章的“欢乐颂”主题。

第三乐章,如歌的柔版,双主题变奏曲式。慢板乐章体现经过激烈搏斗后的深思熟虑,富有浓郁的诗意。

极具幻想式的引子之后,第一主题中,bB大调,弦乐器奏出悲戚、沉思般的旋律,大管饱满的音色遥远、空洞,贝多芬在该标题的开始处的小提琴谱下特别注明用“半音”演奏,诸如此类的选择和用意,都是为刻画梦幻、华美的情境服务的。

谱例81

第二主题,D大调,旋律优雅柔美,有圆舞曲的风格特点,富有浪漫色彩。

谱例82

这一部分,经过主题的多次变奏,极大地丰富了音乐的色彩感,旋律丰满、雀跃。第一变奏,和声保持不变,只是多加旋律的装饰;第二次变奏,第二主题在G大调上呈现,改选乐器,由圆号演奏;第三次变奏,第一主题在bE大调上变化,圆号吹奏出田园诗意般的乐句;第四次变奏,改变拍号,选用复拍子改用十六分音符组成,圆号和木管组乐器演奏;在乐章结尾部分,英雄的号角声打破恬静、安详的气氛,但是这种带有激励性质的音响没有持续多久,这一乐章最后还是在一片宁静、祥和的气氛中结束。

第四乐章,分为器乐和声乐两部分,混合曲式,分节歌形式与变奏曲式、回旋曲式和奏鸣曲式原则相结合。

贝多芬在这一乐章中,巧妙地将前几个乐章的主题综合起来,并且极富创新性的将“合唱”引入进来。这些改变不仅拓宽了乐章的规模,而且为了音乐效果的完美塑造,贝多芬扩乐队的编制,加进了短笛、低音大管、大鼓、钹和三角铁,这一乐章用宏伟的音响表现出“通过斗争走向欢乐”的胜利主题,激情四溢。

引子,嘹亮宏伟,管乐器急如骤雨,惊心动魄。这段引子,曾被瓦格纳称为“可怖的号角合奏声”。但是它很快被大提琴低音提琴齐奏的宣叙调打破,音乐悲怆、恢宏。

悲壮的引子过后,是第一乐章主题的再现,只是时间短暂,低音提琴迅速插了进来,宣叙调式的宣示:“我要摒弃这种悲伤,我要欢乐的音调。”紧接着是第二乐章的主题呈现,轻快、喜悦,可是,低音弦乐器又一次打破,再一次宣示:“不,不,我不要戏谑性的旋律,我要比这更美好的。”第三乐章,优雅抒情的旋律才刚开始,就被大提琴以十分肯定的音调堵了回去,好像在说:“这音乐太纤弱了,我要的是振奋人心的东西。”

最终,经过多次选择和改变,贝多芬找到了体现全人类的胜利和欢乐的主体音乐,即“欢乐颂”主题。首先,木管乐器组缓缓吹出主题音调,在乐队深处,弦乐器组低声附和着,像是找到了要找的东西,欣慰、愉快。随后,音乐变奏,从弦乐器到管乐器,力度逐渐增强,最后扩展到乐队全奏,场面壮观、浩大。

突然的号角声预示人声的进入,男中音用大提琴缓缓说道:“不要再重温过去的老调了,来一些更欢快、愉悦的歌声吧!”在此之后,贝多芬以神来之笔将“欢乐颂”的音乐推到我们面前,男中音一领众和,合唱队反复演唱副歌部分,尽情讴歌“自由、平等、博爱”,好一派的圣洁庄严,光辉灿烂。

谱例83

“欢乐颂”的主题以装饰、变奏,在男中音、男高音、女高音之间穿梭,壮阔而富有生气,把音乐推向恢弘的高潮。,节奏从4/4拍子转到6/8拍子,颇有进行曲的特征,而且一些打击乐器的加入,气氛更加火热、激烈。男高音继续高歌咏唱,在开阔的间奏中音乐更加富有激情。然后,合唱队唱出了近似众赞歌的旋律,庄严宽广、气魄巍然。

“欢乐颂”的最后一次变形,用四重唱演唱,打击乐极具爆发力地敲打着,把音乐推向壮丽无比的海洋,强大的声响,滚滚而来,响彻寰宇。音乐在这无与伦比的豪情和激情中,热情的歌唱人类的团结友爱,在一片炽热声中,全曲结束。

这部交响曲博大精深,不仅包含了贝多芬本人的人生体验和总结,也深藏着他对人类终极价值的关切,对上帝、宇宙、自然和人世的思考和憧憬,在交响曲的外表框架中深邃的哲理动人心魄的气势水乳交融,神圣的崇高感和发自内心的欢乐颂歌同在。贝多芬曾说:“音乐当使人类精神爆出火花。”《第九交响曲》(合唱)就是贝多芬用生命之火点燃的启明人类精神的火炬。罗曼·罗兰说得对:“贝多芬一生并没有享受过欢乐,但他却把伟大的欢乐奉献给了所有的人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