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大调第三交响曲》(英雄)
但凡提到贝多芬,首先映入人们脑海的应该就是规模宏大、气势磅礴的九部交响曲。九部交响曲是贝多芬至高音乐的象征,不管岁月如何变迁,他的音乐依旧可以撼动时代脉搏,在音乐界卷起狂澜。有音乐家将他的九部交响曲这样划分:英雄性、戏剧性的《第三、第五、第九交响曲》;生活风俗性和抒情性《第一、第四、第八交响曲》;群众性、舞蹈性《第七交响曲》;综合性《第二交响曲》以及融自然与哲理与一体的《第六交响曲》。《bE大调第三交响曲》,是刻画和描写英雄形象和英雄性格最为逼真、最为深刻的佳作,就连贝多芬本人在回答诗人克里斯多夫·库夫那,八部交响曲最喜欢的是哪一部时(当时第九部作品还没有开始创作),毫不犹豫地答道:“《英雄》。”可见这部作品对于作曲家的意义。
《bE大调第三交响曲》(英雄)作于1803年,是在法国大革命的浪潮中起笔,贝多芬原来是想将其献给义无反顾的反封建帝制,将光明普及人心,是他和人民心中的英雄的拿破仑,贝多芬投注了大量精力和热情,经过几番修稿后,终于成形。但是,巴黎传来拿破仑称帝的消息,失望、恼怒的贝多芬一气之下将原先的献词涂去,改为“纪念一位伟人”的英雄交响曲。
几经波折,这部交响曲终于于1804年,在银行家伏特和费尔纳组织的一场周日早晨音乐会上首度上演。但是,首演的结果出乎意料,这部作品的批评声盖过了褒扬声,更有报纸评论说这首曲子太过怪异,丧失了整体感。但是,他的友人却不以为然,他说,真正知道音乐的人会发现这是一部史无前例的宏伟巨著,只待大众的艺术修养升高而已。的确,没有低谷的失落绝望,哪有高峰时候的妖娆美丽。贝多芬的友人是对的,前瞻性的断言,一针见血。
《英雄》交响曲是贝多芬个人风格完全成熟的标志。这部交响曲气势之恢宏是海顿和莫扎特的交响曲所没有的。他多次打破规整的古典形式,构思大胆,用天马行空的想象创作一个又一个新奇的主题和音乐成分。全曲始终贯穿着英雄的调子,着重刻画一个矛盾、惊险的新世界,那就是英雄为了争取人类的幸福而献出宝贵的生命。第一乐章,阐述英雄的性格、取得的业绩和不懈的奋斗;第二乐章,葬礼进行曲,全人类抬着英雄的棺木,痛哭流涕;第三乐章,英雄倒下去,数万计人民站起来;第四乐章,人民群众欢呼胜利,为英雄的斗争高唱赞歌。具体分析如下:
第一乐章,快板,bE大调,奏鸣曲式。这一乐章是全曲的重点,集中显示了贝多芬大胆的独创意识。主题动机的展开和变化密集有序,使旋律运动不止,并且看似简单的主题材料渗透在整部作品各乐章的主题音调中。该乐章,各个部分相对独立又相辅相成,音乐充满内在的矛盾、紧张感和戏剧性冲突。
简明扼要的两个和弦音是本曲的引子,从织体和结构的感觉上与主题形成对置。值得一提的是,自海顿时期,引子在奏鸣曲式中已然是重要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但是,之后的莫扎特在他的交响曲中却开始省略引子。贝多芬作品中的引子既没有长篇累牍的大量使用,也没有一劳永逸的完全删掉,他要的只是取精用弘,简洁有力。
弦乐器的震音加重情绪上的不安,随后音色低沉浑厚的大提琴奏出主题旋律,稳定的bE大调的三和弦,像是英雄伟岸的身躯,昂然挺立。第5小节时出现长音#C的长音,为了使接下来调性频繁的转换顺理成章。随后,急速下行音阶将主题交由单簧管和圆号演奏,音色明亮,丰盈,长笛的加入,在高音区上带来舒展色彩,仿佛不卑不亢的英雄在激情澎湃的发出战斗的号召,慷慨、庄严。再现部,乐队全奏,音响振聋发聩,预示着战斗的辉煌和壮丽。
谱例53
副部主题有两个主题构成,在贝多芬之前的音乐家中,这种结构安排方式并不多见。第一主题,动机式的下行音阶分别由双簧管、长笛、小提琴接连不断演奏,创造无穷动力。
谱例54
另一主题利用柱式和声织体,音域不断上升,色彩变化层出不穷,仿佛挺拔的英雄正在做深刻的思考。
谱例55
音乐随后进入重头戏——展开部。在这里,情绪、调性、和声、织体的复杂变化和严密布局,是整个展开部达到白热化局面,四处都充斥着浓烈的紧张感和丰富的戏剧性冲突。主部主题,弱奏出现,与副部主题的音乐材料交相呼应,之后调性的多次转变打破这原有的宁静,音乐铿锵有力,仿佛英雄的战士们在战场上英勇奋战,拼死抵抗。
再现部,模进是重要的发展手法,并且充分运用主、属复合功能制造紧张度。主部主题动机在弦乐器组的上升模进演奏中,力度逐渐减弱,最后只剩下小提琴震音弱奏bB、bE两个音,并以此作为背景音,引出由圆号演奏的原调上的主部主题。这种配器上的安排方式大胆新颖且是成功的,贝多芬的独创性胆识再次被体现。然后,音乐继续昂扬的气势迈进尾声。(www.xing528.com)
有第二展开部之称的尾声,充分发展主部、副部、插部材料,结构、内容宏伟,统一。
第二乐章,慢板,复三部曲式。采用流行于法国大革命时期的“葬礼进行曲”体裁,虽然曲调略显悲观、哀鸣,但是这种慢板的使用,更加烘托了音乐庄严、凝重的气氛。
第一部分,c小调,阴暗、悲悯的小调如同噩耗传来,竭力诠释着英雄的不幸逝去。小提琴率先奏出附点节奏的音符,有进行曲的性质,彷徨、迷茫。然后,双簧管再一次重现主题,音色清晰庄重,像是心中无比的悲痛的人们以缓慢、沉重的步伐接送由远及近的英雄的身躯。
谱例56
第二主题,忧郁,抒情,人民仍然沉浸在深深地伤痛中。
中间部分,C大调,双簧管依然挑大梁,浓郁的音色配合明亮的大调,音乐的悲情气氛驱散不少,但是英雄的伟大形象永远矗立在他们心中。
谱例57
再现部分,音乐转回阴郁的c小调,结构规模得到进一步扩展,赋予原来的哀歌史诗般的激昂、慷慨。第一主题缩减再现后迎来小提琴奏出的新主题,并由此构成一个赋格段,调性上有所变化,抑扬顿挫中在陈述难以抑制的悲痛萦绕在人们心中。
结尾部分,使用第一主题的音乐材料,间断式的音调落在小提琴上,人民向英雄致敬、道别。
第三乐章,很快的快板,复三部曲式。该乐章没有选择幽默、风趣的小步舞曲,而是使用戏剧性变化丰富的谐谑曲,这种形式在贝多芬的《第二交响曲》中已初露端倪。小提琴的跳音和悲伤地木管遥相辉映,音乐中蕴藏着强大的动力,引导仍在伤痛的人民继承英雄的遗志,奋发图强,将战斗进行到底。中间部分,圆号奏响号角,激励人民继续前进。
第四乐章,变奏曲式,是整部交响曲的高潮所在。在这里,贝多芬采用他曾经写的一首乡村舞曲,用在《普罗米修斯》、《钢琴变奏曲》以及《十二首康特儿舞曲》中的音乐材料作为主题,但是舞曲主题所承载的内容远远高于舞曲本身欢乐的性质。引子之后微弱的弦乐演奏,仿佛充满疑问,踌躇不定,茫然失措。
谱例58
之后,贝多芬采用双主题的变奏手法刻画了丰富的音乐形象,极为生动的描绘了人民群众斗争取得胜利并开心庆祝的场面。最终,乐队合奏,发出雷鸣般的音响,辉煌、壮美。
《英雄》交响曲,实为法国大革命时期新思想的缩影。雄伟的英雄性主题贯穿始终,四乐章结构独立,内容统一,严格的调性布局,新颖的形式结构,都超越了维也纳古典交响曲的风格和意义,的确是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