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小调第14号钢琴奏鸣曲(月光):经典音乐名作赏析》

《小调第14号钢琴奏鸣曲(月光):经典音乐名作赏析》

时间:2023-12-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c小调第十四钢琴奏鸣曲》(月光)贝多芬一生写有32首钢琴奏鸣曲,钢琴奏鸣曲的创作几乎贯穿了他的整个创作生涯。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像他的交响曲一样倾注了他全部的生命热情,《#c小调第十四钢琴奏鸣曲》就是这样一部作品。

《小调第14号钢琴奏鸣曲(月光):经典音乐名作赏析》

#c小调第十四钢琴奏鸣曲》(月光)

贝多芬一生写有32首钢琴奏鸣曲,钢琴奏鸣曲的创作几乎贯穿了他的整个创作生涯。它们不仅反映了他创作发展的过程,而且记录了贝多芬个人生命的历程。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像他的交响曲一样倾注了他全部的生命热情,《#c小调第十四钢琴奏鸣曲》就是这样一部作品。

这部作品作于1801年,标题《月光》是后加上的,是德国诗人、音乐评论家雷斯塔那在听完乐曲之后,在他的音乐评述中说道,“乐曲使我联想到瑞士琉森湖畔上的月色”,因此得名。事实上,雷斯塔那的“月光”理论只适合第一乐章的格调,这个富于浪漫色彩的乐评拿到几乎具有葬曲性质的第三乐章,只会格格不入。所以,严格地说,这个标题与乐曲内容在本质上没有什么联系。

至于《#c小调第十四钢琴奏鸣曲》创作故事有不同的“版本”,虽然细节描述各有差别,但是故事情节出入不大,不外乎:贝多芬晚上在波恩城外散步,忽听有悦耳的钢琴旋律萦绕四周,循声找去,在一间小房子里,一个穷鞋匠的妹妹正在演奏着,月光如水照在端庄纯洁的姑娘身上,贝多芬大受感动,立即飞奔回家,即兴创作了这首《月光奏鸣曲》。其实,这段叙述大凡有研究的人都会知晓它是虚构的,原因有二,一是贝多芬写这部作品时已过而立之年,早已迁居维也纳,所以不可能散步于波恩湖畔,二是姑娘所演奏的《田园交响曲》是在这首奏鸣曲之后的八年才问世,所以这位姑娘不可能提前演奏出来。真正的故事是,此曲是贝多芬献给他的钢琴学生、恋人、贵族小姐朱丽叶·琪察而第的,但是由于两人身份悬殊,两人的感情不得不划上休止符,贝多芬有感而作。

贝多芬在失恋和耳疾的双重打击下,把个人生活体验的柔性、甜蜜、热情、痛苦、幻想、悲愤等极为复杂的感情都倾注在这部作品中。乐曲没有采用传统的奏鸣曲式,省略了第一乐章,由三乐章组成。

第一乐章,#c小调,单三部曲式。音乐一开始就用了慢板,舒缓匀称,在流动的三连音分解和弦的背景下,既没有主题的对比,又没有力度的对比,仿佛内心有无尽的哀伤,如泣如诉的旋律又像在隐忍着,喃喃低语中将忧伤的情绪描述的情真意切。

谱例37

第二乐章,bD大调,复三部曲式。这是一支变化了的小步舞曲,优雅轻盈的音调与第一乐章的悲伤哀婉形成鲜明对比,同时是进入激烈冲突的第三乐章的过渡。

第一部分,单二部曲式,音乐行进中,采用变奏方法,大量运用延留音,主题是:

谱例38

中部依然采用单二部曲式,调性变化不大,和声多是不完满进行,音乐材料较集中,带有谐谑性色彩。

谱例39(www.xing528.com)

第三乐章,#c小调,,奏鸣曲式。该乐章是全曲的高潮所在。在这一乐章里,暴风雨般的戏剧性冲突,如一股不可遏制的热情,在猛烈地冲破来自任何方向的阻碍,这是贝多芬对世俗的扫荡和傲视。

主部主题在一系列十六分音符的上升型分解和弦上奏出,由低到高,像是压抑很久的情感一股脑发泄出来,热烈、狂暴。

谱例40

#g小调的副部主题与主部主题形成情绪上的对比。这部分一开始旋律性加强,似是在高音朗诵、抒发着什么,随后,主部主题材料的侵入,将这种难得的兴奋淹没。

谱例41

呈示部的结束部分,重复式和弦进行,音区的对比、强弱力度的对比,渲染了紧张气氛。

展开部,以主部材料引入,在中间部分展开副部主题材料,并运用旋律左右手的交替卷起戏剧性发展的新高潮,使情绪更为激动。

再现部,主部主题完全再现,省去连接部直接进入副部。而结束部规模较大,像第二个展开部,感情汹涌澎湃、激昂猛烈。

尾声,是主部材料的进一步展开,11小节的华彩乐段,优美、绚丽、卓越。然后,连续的下行快速琶音,用暴风雨般的激情将全曲推向高潮,乐曲完满终止。

贝多芬标记该曲是“幻想似的奏鸣曲”,指出了曲子的自由和即兴特征。在这部作品中,贝多芬将封建等级制度加在他身上的痛苦和愤怒,痛快的发泄出来,完成一次精神上的升华,音乐形式上的不受拘束、肆意放纵的情感变化,它体现了贝多芬敢与命运作斗争的人格力量。我们在欣赏这部奏鸣曲时,获得的不仅是美的享受,更重要的是体验理性和意志的力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