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交响曲之父”的称誉之外,海顿同时拥有“弦乐四重奏之父”的美称。所谓的弦乐四重奏,在海顿之前只不过是将四种乐器合在一起进行演奏的音乐形式,而且乐曲多表现出嬉戏性且带有浓郁舞曲风情的音乐性格。直到海顿首创性的将弦乐四重奏与交响曲中的奏鸣曲式结构相结合,确立并规范了这一体裁的写作模式,至此,拼凑性质的古老的弦乐四重奏才开始逐渐淡出人们视野,慢慢消逝。
海顿一生创作了83首弦乐四重奏,其中,最为脍炙人口,也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当属这首作于1790年前后的《D大调弦乐四重奏》,标题之所以为“云雀”(Lerchen),着实因为曲调轻盈跳跃,舒展悠远,像是一只鸟儿在宽广无垠的天空中自由自在的高声歌唱,振翅飞翔。这部作品可以说是海顿集30多年的创作经验所得,丰富的想象力与娴熟的创作技巧完美结合,使这部作品具有不朽的艺术价值。乐曲有四乐章构成,
第一乐章,D大调,2/2拍子,中等的快板,采用奏鸣曲式。主部主题中,前奏是由第二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演奏出来,共持续八小节。前奏音响孱弱,像是云雀在数万里的高空啼叫。紧接着小提琴的加入,于高音区奏出明快欢乐地旋律,在其他乐器的配合下,仿佛那只鸟儿由远及近,悠然的飞入我们的视线,在不远的天空高声歌唱着。
谱例13
副部主题使用二分音符的切分音进行和声重叠,律动性较强,却不乏平淡,温婉。在小节尾处,有下行的三连音,欲在描述鸟儿从高空滑落,优美,流畅。在呈示部的结束部分中,音乐采用的是主部主题片段材料,前后呼应。
展开部的音乐一开始就把调性转至下属调G大调上发展,而且这里的音乐材料显然是来自呈示部中的两个主题。在展开部中,三连音和切分音仍然作为主要节奏型支撑音乐结构,在连续的三连音之后,音乐回归到呈示部的D大调上,旋即进入再现部。
再现部,较之呈示部,动力性加强,首先,音乐将主部主题在原有的调性上完全再现,增强了结构的统一性。然后,变化并再现一次主部主题。最后,省略了连接部,直接再现副部主题,并将调性回归主调,完成调性上的统一。这一部分的出现,一来完善了音乐结构,使其更为密实,二来增强并强调了音乐内容,将云雀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使人印象深刻。再来,音乐材料上的大致相同,并不影响我们对这一部分具有新鲜感情趣的把握。
第二乐章,A大调,3/4拍子,如歌的柔板。这一部分在创作时采用了三段式结构,并且使用了对位式写作方法。主题在十六小节甜美的旋律中进行,音乐明朗,动人。(www.xing528.com)
谱例14
副主题是一样的优美、舒展旋律,只不过调性变为同名小调,这样的转变促使音符之间有一种哀伤、消极的情绪蔓延,直到中间部分的到来,调性回到明亮的A大调上,这种悲伤情绪才消失。中间部分运用复调手法将第一主题的音乐材料变化发展,同时采用装饰音,给旋律增添了瑰丽色彩和披上一件华美的外衣。
第三乐章,D大调,3/4拍子,小快板,小步舞曲,复三部曲式。乐曲由D大调开始,大音阶进行,铿锵有力。中间部分,不管在调式调性、织体结构、音乐性格上都与前者不同,而且使用对位手法,对比色彩明显。d小调上的八分音符表现的跳跃、轻盈,将天空中舒展的云雀描绘得活灵活现。
第四乐章,D大调,2/4拍子,活泼的快板。这一乐章动感十足,快速行驶的十六分音符流畅,伸展。这一动机式的节奏型贯穿始终,好比天空的云雀不停的欢快的唧唧喳叫。在这里,海顿没有给伴奏声部太多的笔墨,反而显得简洁有力。
中间部分的旋律,海顿巧妙地将其驾驭在两声部的赋格段,上方旋律轻快、生动,下方旋律是持续的律动,用对位手法写成。
谱例15
没有太多发展,简短的再现部之后,音乐就到了尾声,延续之前的音乐情感,直到乐曲终了,音乐所塑造的云雀仍在高空快活的啾叫。
海顿用音乐创造的这只云雀,历经几个世纪,生命力依然旺盛,为世人津津乐道,这与海顿臻熟的写作技巧和对音乐独特的悟性分不开。他将弦乐四重奏这一音乐体裁形式发挥到了极致,他所奠定的写作模式对当时和后来的音乐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后来的“神童”莫扎特,为了向前辈海顿表示敬意和感恩,才创作了题为“献给海顿的六首弦乐四重奏”,这些经典从侧面也反映了海顿在弦乐四重奏领域的至高地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