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和光同尘”
根据道家“无为”的哲学智慧,道商应具有“和光同尘”的高贵品质。在老子看来,人在社会上,如果锋芒太露,言语过苛,过于突出自己,就会败亡,正如刀锥磨得太锐利,就会折断一样。所以,只有“挫其锐(挫折其锋芒),解其纷(化解与他人的矛盾纠纷),和其光(含光不耀),同其尘(与尘俗混同)”(《老子》五十六章),才能保全自己,达到最高的“玄同”(玄妙齐同)人生境界。
“和光同尘”
什么是“和光同尘”呢?老子解释说:“圣人方(方正)而不割(伤害),廉(廉洁)而不刿(伤害),直(正直、直率)而不肆(放肆),光(光彩、荣光)而不耀(炫耀、耀眼)。”(《老子》五十八章)圣人虽方正,但能“大方无隅”,与世推移,随俗方圆,这叫“方而不割”;凡是有棱角的东西都会伤人,圣人虽廉洁有棱角,但能谦和而不争,这叫“廉而不刿”;圣人虽直率,但能“大直若屈”,这叫“直而不肆”圣人虽有光彩,但能“和其光”,这叫“光而不耀”。“和光同尘”,实际上是一种不露锋芒、与世无争、“以民心为心”的处世哲学。这种处世哲学,也被后世某些人奉为至宝。司马彪《续汉书》云:“平原王君,公以明道,深晓阴阳,怀德而行,和光同尘,不为皎皎之操。”(《太平御览》卷八二八)东汉名将张奂,屡建战功,颇有勋名,但性情耿直,终为佞臣所谗。他在临终时,总结道:“吾前后仕进,十要(腰)艾银(指官印),不能和光同尘,为谗邪所忌。”(《后汉书·张奂传》)
不可让原则捆住自己(www.xing528.com)
在做人上,道商既要“坚持原则”,“刚正不阿”,又要随机应变,圆活灵通。努力做到情圆理方,切不可让原则捆住自己,失去民心,招致失败。古人说:“圆若用智,惟圆善转。”道理就在于此。
前秦王苻坚的得力大臣王猛在潞州与前燕太傅慕容评对峙。王猛派大将徐成去探查燕军虚实,令他中午回报,而徐成却在黄昏时才返回,王猛按照军纪要斩徐成。邓羌为徐成求情说:“敌众我寡,明晨即要打战,最好是宽恕了他。”王猛坚持说:“如果不斩徐成,军法威严难以建立。”邓羌回答说:“徐成违期该斩,但我愿与他一起拼死作战,以求赎罪。”在邓羌的劝说与威迫下,王猛才赦免了徐成。结果,邓羌与徐成奋战杀敌,大败燕军,以报主帅。王猛只讲军法而不讲人情,是一种理方而情不圆的做法,违背了道家的“大方无隅”的管理原则,是难以赢得部下人心的。而邓羌按照“理方情圆”的管理之道,明知徐成违期该斩,但面对当前的敌我情况,要想战胜燕军,就必须在承认徐成违期该斩的前提下,又要请求宽恕,这是“理方情圆”做事之道的一次成功运用。
宋太祖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之后,坚持以武力统一中国,灭掉南方诸侯各国,这是政治原则,不能动摇。一旦南方诸国被灭之后,如何对待这些“孤身远客”呢?是杀掉放逐他们还是厚待他们?赵匡胤按照“理方情圆”的做人道理,不但对降王赐官封侯,而且对他们的家属也百般关照。如西蜀被灭后,宋太祖拜孟昶为检校太师兼中书令,封泰国公,死后,追封他为楚王。孟昶母亲初到开封时,赵匡胤即称她为母,并表示马上让她返回蜀地。孟母奏道:“妾身并非思蜀,原先本是太原人氏。傥得归老家并州,乃妾身所愿。”宋太祖说:“如此,待朕取得太原,便送国母归去。”宋太祖厚待降王的历史事实,说明人在待人接物上,既要坚持原则,又要富有人情味,方可赢得下属的真心爱戴与拥护。这就是道家讲的“大方无隅,大直若屈”的精义所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