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外逛政府大楼
2006年时,我担任中国驻津巴布韦共和国大使。第二年12月,我和妻子从津巴布韦前往美国德克萨斯州首府奥斯汀,看望在德州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儿子。一天,我对儿子说,小布什出任美国总统前,曾在德州当州长。儿子说,小布什当年上班的州政府大楼及当年的办公室,都可以去参观。他陪同我们夫妇到了州政府。
政府大楼前的广场一侧立有一块牌子,牌子上写着州长及以下有关主要官员的名字,他们分管什么工作,办公室在几楼几号,电话号码是多少,等等。我们站在牌前看了一会。办公楼前唯一的一位持枪并来回走动的军人(也有可能是保安)走过来,了解到我们的来意后,表示欢迎我们参观州政府大楼,并提醒我们参观时务必按指定路线走,不要高声喧哗,特别是经过州长办公室时,不要影响州长工作。我们逛楼时,没什么人来找州政府办事,也没有当地人进政府办公楼参观,只有几个游客和我们一起在一位办公楼上班的女士引导下,在楼内转了20分钟左右,历任州长的大幅照片依任职前后为序并排悬挂在一个走廊的墙上。我们在当年的州长、时任总统布什的照片前多待了一会。离开办公楼时,陪同的女士请我们每人喝了一杯饮料。
2009年8月,我奉命转任中国驻苏里南共和国大使。2010年 5月31日,我取道加拿大回国述职和度假。6月3日我到达加拿大多伦多市,居住的饭店刚好在多伦多市政府旁边。我同在加拿大的中国朋友说起我曾参观美国德州州政府大楼的经历,朋友说,加拿大也一样,还说找个时间去参观一下多伦多市政府大楼。
6月6日,朋友陪我走进了市政府大楼,我们在楼内转了半小时。同德州情况一样,没几个人到政府办事,也没有什么游客。但是,在参观多伦多市政府大楼的过程中,我发现了几个与参观德州州政府大楼不同的情况:
一是政府大楼前和大楼内都没有看到警卫,大门口也没有看到传达室,进大楼无人查看证件,也不用登记。我在楼内走了几层,包括一直走到市长办公室前面,无一人阻拦我们。
二是公务员不配公车,即使是市长也不例外。现任多伦多市长,上下班骑自行车。朋友将我带到市长停自行车的地方,我亲眼看到了那辆自行车。朋友还告诉我,多伦多与中国某大城市结成友好城市,市长应邀访华,中方对来访的市长非常客气,市长在华期间的用车前后还有警车保卫。后来,中方市长回访多伦多,多伦多市长因无法提供对等的接待感到很不好意思。
三是政府大楼内图书馆对公众开放。公众凭驾照一次可以借40本书,看完后,可以把图书还给多伦多的任何公共图书馆。这些图书馆外墙上都有两个洞口,你只要把要还的书扔到洞中就行。我们在经过某个公共图书馆时,朋友告诉我还书的洞口在什么地方。
四是政府大楼内还办展览。我参观了正在展出的关于多伦多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展览,市长为展览专门写了序言,参观展览免费。
五是政府大楼内走道上配有不少饮水机,无偿提供饮用水。
六是在政府大楼内可以拍照,包括从外面对市长办公室拍照。
所有这些,都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朋友说,想不想和市长合个影,如果想,可以跟他秘书去联系一下。我婉拒了朋友的这个建议。朋友告诉我,在加拿大,市长为了拉近与市民距离,不会拒绝与访客合影,但是,加拿大人更愿意与影星、球星和歌星等合影。朋友说,不久前,几位中国游客参观政府大楼时就曾提出想与市长合影,市长爽快的答应使这几位中国游客喜出望外。(www.xing528.com)
6月7日,驱车前往加拿大首都渥太华。中国驻加拿大使馆参赞林迪夫陪我们参观了加拿大国会和加拿大总督府。
使我感到意外的是,到加拿大国会参观,不必事先预约,不必付费,不必出示证件,不必登记,游人随到随参观,非常简便,安检也不复杂。国会有安保人员,但没有固定的哨兵站岗。国会为游客们设置了专门的通道,有一些工作人员为游人服务,包括为游人开电梯,引导游客参观,回答游客提问等。工作人员多为女性,着统一服装,笑容满面,仿佛多年的老朋友见面,令游人有宾至如归之感。游客可以在大堂等地方照相。一些游客照相时,旁若无人。参加国会会议的人或国会其他工作人员对此似乎习以为常,在旁边进进出出,该干什么干什么,不以游人为扰。
当地人把加拿大国会所在的地方叫作国会山,因为国会所在地地势最高,登上国会大楼顶层,可以鸟瞰首都渥太华全景。加拿大国会工作人员喜欢问游客感觉如何、景色怎样。每当听到游客夸奖和赞叹的话,工作人员脸上会露出惬意的笑容。
国会大楼里专门有一个地方陈列着加拿大全国烈士们的烈士簿。烈士簿有很多本,按年代存放,烈士簿约2个卷宗大,很精致。国会里专门设立烈士纪念堂,有专人引导来自世界各地的游人来纪念堂。这说明了加拿大人对烈士的尊重,烈士们长眠地下,就不会感到寂寞了。
在国会参观时,林迪夫参赞告诉我,在最近举行的大选中,一位在校大学生竞选国会议员获得成功,他原本计划暑假期间去打工赚取学费,当上议员就不用打工了。可是,外交部长竞选议员失败,外交部长的位子也跟着丢了。他说,在加拿大,只有选上国会议员才能进入内阁当部长。民意这一关过不了,即使有天大的本事,关系能通天,也当不了部长。
从国会出来,林领着我们直奔总督府。总督戴维·约翰斯顿(David Johnston)是国家元首的代表,他于2010年10月1日宣誓就职。总督府占地面积很大,既是外来人的旅游景点也是当地人的休闲之处。我根本没有想到,总督府除了总督私人住宅前有人负责安全,其他任何地方都没有警卫人员。到总督府参观游览,不需办任何手续,不需付费。总督府的草坪上,有人打球,有人安坐,有人漫步。草坪有个地方是名人、要人种树的地方,江泽民、胡锦涛等中国领导人都在这里种了树。看名人、要人种的树,对游客来说,是一大乐趣。
在加拿大参观多伦多市政府大楼、国会大楼和总督府的经历不能不使我联想起在其他国家进入政府大楼的经历。
苏里南省政府和市政府的楼房都非常简陋,谈不上是大楼,就是一层或两层的房子而已,面积、装修和陈设远远比不上我国乡镇的政府,其简易程度令人吃惊。苏里南省市政府的办公场地没有警卫,进入省市政府办事非常简便,不需办理任何手续。当然,见什么人要预约,既是出于礼貌也避免扑空。苏里南的市政府只管公用设施,如路灯、自来水等的管理,只负责商店营业牌照的发放和定期审核,没有公安、教育、卫生、税务等之类的下属部门,市长权力非常有限。苏里南首都帕拉马理博的市长办公室靠近中国驻苏里南大使馆商务处,市长没有市政府办公大楼,市长下面有些办具体事的官员,但没有副市长,没有市长办公会议,没有局长,市长办公室简陋得不可思议。我到苏里南第二大城市日计里拜会市长,当地六七个侨民陪我前往。侨民告诉我,见市长非常容易。走进市政府,没见到几个官员在上班,也没有见到几个人到市政府办事。苏里南政府的各个部一般也没有持枪的警卫,只有传达。
在出任驻津巴布韦大使期间,我多次走进津中央政府大楼和省市政府的办公场所。津首都哈拉雷省没有省政府大楼,省长是中国驻津巴布韦大使馆的老朋友,他的办公室在一栋有许多单位包括一些公司共用的高楼里,办公室外有一个秘书替他接待来访人员、接听电话等,但没有警卫人员。见省长比较容易,但省长不想见谁却很难,人家来找你办事,靠一个秘书挡人是挡不住的。省长来了客人,秘书还得倒茶。省长办公室在高层,遇到停电,电梯动不了,省长也只好爬楼梯。津巴布韦经常停电,所以爬楼梯对省长来说成了常事。我到津巴布韦其他省拜会省长时也到过一些省政府机关,感觉老百姓进省政府机关见省长不是什么难事,这些省政府机关的办公场地也就如中国西北地区乡政府办公楼的水平,房子基本上是原生态,石灰墙、水泥地面,没有什么装修。相比之下,见部长要难些,但一定要见是见得到的。见穆加贝总统就不容易了,总统府戒备森严,从外面给总统府拍照绝对不行。不时有游客因给总统府拍照而被警卫人员抓了起来。有一次,一位中资企业的人员因给总统府拍照而引起大麻烦,使馆出面才把他保出来。
印度孟买是一个近2000万人口的大城市,我担任中国驻印度孟买总领事期间,总领事馆与孟买市政专员(事实上的市长,孟买市长一年一选,是礼仪性职务)为邻,市政府有专门的办公楼,但不允许参观。市政府仅负责市政管理,不像中国的市政府下面有一个又一个局,没有市一级的内政、司法和文教等机构,这些职能由邦政府负责。孟买与中国上海结为友好城市后,两城市之间的许多来往交流,如互派留学生却无法进行,因市政府没有教育局,不直接管理学校。由于常驻印度,我对印度的小政府现象有了亲身感受。印度邦政府设有一个又一个的部,相当于中国的厅局,但这些部在一栋楼内办公,每个部只有主管各自业务的官员,没有人事、保卫、后勤、纪检及工青妇之类的机构,邦政府有统一的机构管这些事。印度经常发生罢工,也经常有人上访。我几次事先约好的同当地市政专员或其他政府高官的会见,都因突发的罢工或上访而推迟。我到印度政府机关办事时也遇到过多人拥挤在官员办公室要求解决有关问题的情况。无论是罢工还是上访,当事人都能注意有所克制,例如,我遇到的罢工游行,总是四人一排走过市区,不影响公共交通;遇到的上访,当事人并不冲动,双方对话都注意礼貌。当然,遇有罢工和上访,官员不敢懈怠,都忙不迭地与罢工者或上访者对话,以求尽快解决矛盾。
在国外进政府大楼多了,难免引起一些联想和思考。在中国,各级党政机关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密切党群关系和政群关系,成效确实明显。但是,不可否认,一些党政机关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现象却仍然存在。为什么有的国家高级官员的电话号码对外公开,办公地点对外公开,却难得有上访现象,特别是难得有无理上访、越级上访、集体上访、持续上访等现象,这里面肯定有深层次的原因值得我们思考。我想,针对这些原因,依据中国国情做持续的改进,使党政机关和平民百姓之间交流更加便捷,认识更加统一,关系更加密切。一句话,使老百姓进得了门,找得到人,说得上话,办得成事应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题中应有之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