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 社会结构体制的转型
在城市化进程加快的同时,我国城市社会结构体制正处于转型期。这主要表现为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以及由此带来的其他社会结构体制及其要素的转变。城市由“单位型管理”向“社区型管理”转化是其重要内容之一。
改革开放及社会政治经济体制的转型使我国长期的“单位体制”格局彻底改变。“大政府、小社会”的社会结构逐渐向“小政府、大社会”转变,实行“政企分开”“政社分开”“企社分开”。企业比较纯粹地履行其经济职能,原来由企业单位承担的社会职能逐步还给社会。而能承担起这些社会职能的基本载体只有社区[13]。现代社区的基本特征是它独立于政府之外和社会生活中的民众自治。中国城市社会结构体制的这一转变被社会学家称为“社区整合”。通过社区整合,将使社会形成这样一种格局:“使企业和行政事业成为真正的社会劳动单位,而让生活社区承担更多的社会整合功能,特别是认同性整合功能”[14]。(www.xing528.com)
然而,由于单位型的社会结构目前在中国城市社会结构变迁中仍具有“惯性”(这不仅指原有单位形式依然存在,而且一些新生的机构与经济组织仍不自觉地模仿原有单位体制),而且在一部分人的心理中对单位仍有很强的依附性,从而使得目前城市居住空间的现实形态与社会结构转变的客观需求之间相差甚远。反映到现实中则是:在物质空间层面,人们习惯于传统功能齐全的“单位大院”居住环境,从而使得人们对目前市场开发的内部配套齐全、与外界隔离的“封闭式住区”情有独钟;而在社会空间层面,人的流动性越来越大,以业缘关系、邻里关系等“首属群体”[15]交往为主导的单位大院生活模式已经瓦解,传统“单位意识”逐渐衰退,然而新的“社区意识”却并未能及时建立,新的社会交往网络并不成熟,适应新需要的居住空间环境设施、社会化服务体系以及居民的社区归属感不能形成。
总而言之,当前城镇住区建设的快速发展是在我国深刻的社会经济与政治体制变革的历史进程中进行的,即当今的城镇住区这一微观场域,正处于宏观上的政治、经济体制变革与物质空间的集中大量建设浪潮的交汇之处,从而使其具有鲜明的时代烙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