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 快速发展的城市化
目前,中国正处于城市化加快发展时期。据经济地理学界首肯的美国地理学家诺瑟姆的研究分析发现,城市人口增长的轨迹呈“S”形曲线运动:第一阶段为城市化初期,城市人口增长较为缓慢。超过10%以后逐渐加快,当城市人口比重超过20%时,进入第二阶段,城市化进程出现加快的趋势。这种趋势一直要持续到城市人口超过70%以后,才会减缓,此后即第三阶段,城市化进程将出现停滞或略有下降的趋势。这样城市化经过发生、发展、成熟三个阶段。根据大量研究表明,“这一规律不仅限于已实现了高度城市化的发达国家,而且是一条普遍规律,适用于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9]。
我国的城市化发展在过去的三十年中已经从1979年的17.92%增加到2012年的52.6%,处于快速城市化时期。城市化的直接结果之一就是人口的高度聚集。随着城市人口急剧增加,住房成为当今城市人口最重要的需求之一。为了适应这一现状,各地政府不得不加大住房建设力度。1979—1999年,全国城镇住宅共投资29181亿元,新建住宅52.1亿平方米,是前29年的9.83倍。进入21世纪更是发展迅猛,据统计,我国城镇住宅竣工面积由1998年的4.76亿平方米增加到2009年的8.21亿平方米,年均增加5.1%。其中,“十五”期间和“十一五”期间城镇住宅年均竣工量分别为5.9亿平方米和7.2亿平方米[10],高居世界首位。如此快速的住宅建设,尤其需要科学的决策、政府及相关各界保持较理智、清醒的头脑。然而,现实却远非如此。
①不少地方政府将每年住房建设面积数量指标化、任务化,并将其视为衡量政府业绩甚至个人升官晋职的重要筹码。这必然导致过分注重量的积累,忽视住宅及其环境的质量,更甭说居民的多层次需求,甚至造成对新、旧城区风貌及社会持续发展的严重损害。虽然近年来各地方政府对此已有一定认识和改进,但目前全国集中开展的保障性住房建设运动,又有重蹈这一覆辙的趋势。(www.xing528.com)
②对城市居民而言,尤其广大的“无房户”或“住房困难户”,急于能够在城市中拥有一处属于自己的成套住房,摆脱原来狭小、拥挤的居住环境。住房的有无及其面积大小成为他们中多数人关注的焦点,却忽视了影响生活质量的其他更重要的因素。而且,在这种大背景下,居民即使有一些具体需求,也没有得以满足的渠道或方式。
③房产开发商在法规、政策不健全的条件下,以“经济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本质决定了他们的投机行为:一方面侵占本应属于住房消费者的利益,有时甚至利用欺骗、推托责任等手段;另一方面就是产生大量“寻租”行为[11]。
对于这一时期的住房建设乱象,意大利建筑专家阿贝托·卡耐塔在2000年参观了北京住宅建设后曾指出,20世纪50—80年代意大利的经济腾飞使得城市建筑的总面积超过前2000年的总和,但这一时期又被讥讽为意大利建筑史上的“悲惨时期”。“人们匆匆忙忙、潦潦草草地建造了一片又一片的住宅区,以为把昔日农民居住的低水平建筑稍加改造,就可满足大量涌入城市‘新市民’的需要……而今拥挤不堪的城市无法实现自然空间对人文空间的弥补,令人感到窒息,身心严重失衡。”[1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