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快速识别心理障碍:人格、性心理、习惯与冲动控制障碍

快速识别心理障碍:人格、性心理、习惯与冲动控制障碍

时间:2023-12-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六章人格障碍、性心理障碍、习惯与冲动控制障碍第一节人格障碍人格障碍有八种,不知何时悄起病;偏执猜疑易记恨,分裂怪异情感淡;反社会冷酷易违法,冲动争吵冲突多;表演夸张戏剧性,强迫谨慎求完美;焦虑安全自信少,依赖凡事无主见。性心理障碍是指患者对正常的异性性生活没有欲望,却对病态性行为具有强烈欲望,且反复发生,其他精神活动均无明显障碍。

快速识别心理障碍:人格、性心理、习惯与冲动控制障碍

第六章 人格障碍、性心理障碍、习惯与冲动控制障碍

第一节 人格障碍

人格障碍有八种,不知何时悄起病;

偏执猜疑易记恨,分裂怪异情感淡;

社会冷酷易违法,冲动争吵冲突多;

表演夸张戏剧性,强迫谨慎求完美;

焦虑安全自信少,依赖凡事无主见。

【概述】

人格障碍是指人格特征明显地偏离正常,使患者形成了一贯性的异常行为模式。这种模式显著偏离特定的文化背景和一般认知方式(尤其在待人接物方面),明显影响了患者的社会与职业功能,造成社会适应不良,患者为此感到痛苦,并已具有临床意义。人格障碍在人群中有较高患病率(2%~10%),与其他精神疾病伴发或共患机会也较多(10%~20%)。

【可能病因】

1.生物学因素 研究者发现,在人格障碍和精神病患者亲属中,患人格障碍和精神病的比率明显高于一般人群。有自杀倾向以及有冲动攻击行为的患者,5-HT水平低。人格障碍在颞上回、旁海马、侧脑室颞角区、脑胼胝体、丘脑以及脑脊液容量等方面均与精神分裂症有着相似的异常。

2.心理发育异常。

3.社会-文化因素。

【预警症状】

1.偏执性人格障碍 广泛地猜疑和不信任,患者感到自己遭受不公并怀恨在心。

2.分裂样人格障碍 观念、行为、外貌装饰奇特,情感冷漠,人际关系明显缺陷;内向孤独、被动退缩,与家庭和社会疏远;言语结构松散离题,但无智能障碍;可有牵连猜疑、偏执观念及奇异感知体验,常被称为怪人。

3.反社会性人格障碍 冲动性行为;少儿期即开始有品行问题,成年后(指18岁后)习性不改,行为不符合社会规范,甚至违法乱纪;极端自私与自我中心,损人利己或损人不利己。

4.冲动性人格障碍 易因一些微小精神刺激和他人发生强烈争吵和冲突。

5.表演性(癔症性)人格障碍 极端地自我中心,处处设法招惹他人注意。

6.强迫性人格障碍 观点僵化,缺乏想象力;追求完美,沉浸于琐事细节之中,不堪其累;犹豫不决,难以决断。

7.焦虑性人格障碍 缺乏安全感,缺乏自信,过分敏感,渴望被接纳。常有回避行为。

8.依赖性人格障碍 凡事不愿自己做主,将自己的需要附属于所依赖的人。

【问诊关注】

应结合患者自述以及亲友提供的情况,内容涉及人际关系、生活习惯、心境情绪、价值取向等各个方面,如:

1.是否容易与他人建立良好关系并能维持长久的友谊

2.如何安排日常生活,喜欢交往还是倾向独处,有何兴趣爱好。

3.平时情绪状态如何,稳定还是易变,是否易受环境影响,外露还是内敛。

4.宗教信仰、道德标准、对人对事态度如何。

5.是否自信、易受伤害。

6.是否易与人吵,行为带有冲动性。

7.是否关心或过分依赖他人。

【诊断依据】

1.患者通常从童年青少年时期开始,现年18岁以上,至少已持续2年,逐渐形成持久的异常行为模式,长期持续发展至成年或终生,仅少数患者成年后可能在程度上有所改善。

2.患者的行为模式表现为极端或明显偏离特定文化背景和一般认知方式,对社会环境适应不良,明显影响其社会功能与职业功能,常自感精神痛苦。

3.目前尚无特异性的生物学指标。心理测验也只能起到辅助诊断的作用,不能完全依赖之。

【处理原则】

尽管人格障碍很难矫正,但采用心理和药物等综合性手段有助于患者避免激烈人际冲突,更好地适应环境。

1.心理治疗 一般的指导性和支持性心理治疗对大多数患者来说都是需要的。个别心理治疗旨在帮助患者认识人格缺陷,改变异常人格,树立自信,改善人际关系等。集体治疗通过集体活动控制和改善患者偏离行为,在反社会性人格障碍中较常用。

2.药物治疗 药物不可能改变患者的人格结构,但可一定程度上缓解症状。有认知/知觉障碍和古怪行为者可使用抗精神病药物。情感不稳者可使用心境稳定剂。伴发抑郁者可使用抗抑郁药,尤其是SSRIs。焦虑症状突出者可用苯二氮类药物处理,但应注意避免药物依赖。

3.有明显的冲动行为的患者可收住院行精神外科治疗,但这类手术可能会导致不可逆性的脑局部损伤,应慎之又慎。

【典型病例】

一般情况:吴某,男,40岁,大专文化,已婚,工程师。

现病史:患者从小性格倔强,坚持己见,较固执,听不得别人的意见。自尊心强,受不得批评。上小学三年级时,语文老师批评其不能正确使用“的、地、得”,患者觉得老师轻视他,曾有三天对老师不理不睬。同学未能将书借给他,则耿耿于怀,后捡到该同学的词典,有意藏着不给。打扫卫生时,故意不扫该同学的座位。被同学骂为“小心眼”,全班没人愿意跟他同桌。一直没有要好的同学、朋友。平时心胸狭窄,时常怀疑别人要伤害或利用自己,哪怕是一句玩笑,患者也觉得对方故意嘲笑他。大学毕业后,在一家事业单位做工程师,称自己能力很强,但认为领导不重视,时有怀才不遇感,郁郁寡欢,其实工作能力一般。因与同事、领导格格不入,聘副高职称时未能通过民主评议,患者认为大家有意报复他,反复向局里上告,并消极怠工。婚后,看见妻子与异性讲话便不满,限制妻子和异性交往,为此夫妻经常吵架,多次殴打妻子。事后患者又后悔,觉得对不起妻子,承认妻子贤惠忠贞,但不久又旧态萌发,声称控制不住。

既往史:有“胃溃疡”史,已愈。

个人史:系独生子,早产2周出生,当时有缺氧。体格发育及智能正常。四岁时父母离异,与父亲相依为命。父亲性格内向,沉默寡言,父子交流少,关系平淡。上学时成绩中上等,但性格偏执,敏感、自尊心强、害羞。

家族史:两系三代否认有精神疾病史。

体格检查:无阳性体征。

精神检查:神志清,接触好,无幻觉,有牵连观念、嫉妒观念、被害观念,但未达到妄想程度,声称自幼敏感、内向,抱怨别人对他不尊重,将恶劣的人际归咎于他人之错,千方百计为自己辩解、诡辩。意志增强,对自身人格缺陷无自知力。

诊断:偏执型人格障碍。

第二节 性心理障碍

正常性事无兴趣,病态行为欲望强;

反复要求改性别,不爱异性爱同性;

遗传环境均有关,心理治疗为关键。

性心理障碍是指患者对正常的异性性生活没有欲望,却对病态性行为具有强烈欲望,且反复发生,其他精神活动均无明显障碍。依照临床特征可分三类:①性身份障碍:指患者有变换自身性别的强烈欲望,主要指易性症;②性偏好障碍:指患者采用与常人不同的异常性行为来满足性欲,包括恋物症、异装症、露阴症、窥阴症、摩擦症、性施虐与性受虐症等;③性指向障碍:指不引起一般人们性兴奋的人物或情景,对患者却具有强烈的性兴奋作用,包括同性恋和双性恋

一、性身份障碍(易性症)

【概述】

易性症属于性身份障碍,患者对自身性别的认定与其解剖生理上的性别特征相反,持续地存在厌恶和改变本身性别的解剖生理特征以达到转换性别的强烈愿望,并要求变换为异性的解剖生理特征(如使用手术或异性激素),期望成为异性并被别人接受,其性爱倾向为纯粹同性恋。

【可能病因】

其发病与幼年性取乐经历、个性特征及创伤性心理诱因有关。

【预警症状】

患者对自身性别的认定与其解剖生理上的性别特征呈逆反,持续地存在厌恶和改变本身性别的解剖生理特征以达到转换性别的强烈愿望。

【问诊关注】

1.是否持久和强烈地因自己目前的性别而感到痛苦。

2.是否渴望成为或坚持自己就是异性,并专注于异性的常规活动。

3.是否持久和强烈地采取实际行动(如使用手术或异性激素)来转换性别。

4.转换性别的认同持续有多久。

5.既往有无内分泌或染色体异常疾病史。

6.幼年时性情特点、喜好的游戏等。

7.家庭结构、父母性格特点、家庭成员间关系等。

【诊断依据】

1.患者期望成为异性并被别人所接受,常希望通过外科手术或激素治疗而使自己的躯体尽可能与自己所偏爱的性别一致。

2.转换性别的认同至少已持续2年。

3.无生殖器解剖生理畸变与内分泌异常。

【处理原则】

1.性心理教育 涉及性别角色性知识和性道德教育。儿童期是性身份识别的关键时期,性别角色的健康教育在此阶段极为重要。

2.心理治疗 采取引导性和支持性心理治疗,缓解人际冲突和社会性困境。

3.躯体治疗

①性激素治疗:男性患者可使用雌二醇,女性患者使用睾丸酮,但激素治疗有诸多不良反应,对青少年或年轻人不适合。

变性手术:一般应先进行心理治疗与激素治疗。术后解剖和社会方面的效果是有区别的,且手术本身也存在费用高、风险大、亲友反对等问题,应慎重选择并履行相应的法律手续。

二、性偏好障碍

【概述】

性偏好障碍指患者采用与常人不同的异常性行为来满足性欲,包括恋物症、异装症、露阴症、窥阴症、摩擦症、性施虐与性受虐症等。

【可能病因】

病因复杂多样,个体差异极大。遗传、亲子关系、父母对性作为的态度等,均与发病有关。

【预警症状】

1.在强烈的性欲望与性兴奋驱使下,反复收集异性使用的物品,并作为性刺激的重要来源及获得性满足的基本条件。

2.对异性衣着特别喜爱,反复出现穿戴异性服饰的强烈欲望并付诸行动。

3.反复在陌生异性面前暴露自己的生殖器,以满足性欲。

4.反复窥视异性下身、裸体或他人性活动,甚至大小便的行为,以获取性快感,或达到性兴奋。

5.在拥挤场合或趁对方不备之际,伺机以身体某一部分接触和摩擦女性身体的某一部分。

6.向性爱对象施加或接受对方施加肉体上或精神上的痛苦,来达到性兴奋。

【问诊关注】

1.平时能否建立正常的性关系和胜任性活动。

2.平时与异性交往是否存在障碍。

3.所恋物品是否为直接与异性身体接触的物品,或女性身体的一部分。

4.穿着异性服装是为了激发性兴奋和获得性满足,还是为了满足改变性别的要求。

5.露阴是否为获得性满足的唯一方式。

6.窥阴是否为获得性满足的唯一方式。

7.摩擦行为是否为获得性满足的必备条件。

8.暴力是否为最重要的刺激来源或性满足的必备手段。

9.反复持续时间是否超过半年。

【诊断依据】

1.患者存在预警症状中的一条症状。

2.所有行为均为达到满意的性反应所必需。

3.症状至少已持续6个月。

【处理原则】

1.心理治疗 可应用厌恶条件反射、系统脱敏等行为疗法,或采用精神分析认知疗法等。

2.药物治疗 可服用适量的奎硫平、利培酮等药物抑制性欲冲动。焦虑、恐惧或抑郁明显时,可用氟西汀等抗抑郁药对症处理。

【典型病例】

一般情况:患者吴某,男,36岁,大学文化,已婚,汉族,网络工程师。

主诉:喜搜集异性用品、喜着异性服装10余年

现病史:患者10年前上大学期间,与一女同学相爱,并有密切的肉体接触,触摸到对方的乳罩和内裤,产生性兴奋,但当向女方提出发生性关系时,对方没有接受,反而进行了语言攻击和污蔑,两人的关系进入僵局。很快面临毕业,两人分道扬镳。之后的很长时间,该女同学的影子和密切接触的一幕始终在他脑海里闪现,后来对女性的内衣和内裤极感兴趣,开始到商店去买,后来偷偷收集,到女工宿舍去偷女人用的乳罩和内裤,逐渐发展为到女厕所中看或闻女人用过的卫生巾卫生纸,穿女式服装。吴某到女厕中去并没有强奸女性的想法,只是感到不去难受,焦虑不安,进去后感到舒服和满足,穿上女人的服装有一种说不出的愉快感和满足感,但夫妻之间的性生活几乎没有,对女性也不感兴趣。妻子经常哭泣,周围邻居也对此意见纷纷。

既往史:既往体健。

个人史:患者系足月平产,第二胎,母孕时体健。母乳哺养至2岁,1岁半能走路,2岁多会讲话。父亲性格较暴躁,对患者管教甚严;母亲个性温和,对患者溺爱。患者自幼较乖巧,与母亲较亲近,10岁以前常与父母同床睡眠读书成绩优良,历任班级干部和学校三好学生

家族史:姨表哥诊断为青春型精神分裂症,服用氯氮平治疗,病情基本平稳。外祖母年轻时精神受刺激,出现短暂精神异常,治疗后缓解未再发作,具体诊断治疗情况不祥。

体格检查:未发现异常。

精神检查:患者神志清楚,衣饰整齐,对答中肯,未发现思维结构障碍,未见幻觉、妄想。智力水平可,理解判断能力与其年龄及文化水平相符,常识具备,对自身行为有辨认,但表示难以控制。交谈过程中显得较平静,未发现明显焦虑、抑郁情绪,未见怪异行为。承认自己的男性性别,了解自己的社会角色,对女性用品有别样的兴趣。

辅助检查:血常规、尿常规、生化大全套、肝炎全套、甲状腺功能化验,各指标均在正常范围。心电图、脑电图腹部B超、胸部摄片、头颅MRI检查:未发现明显异常。

诊断:性心理障碍(异装癖)。

三、性指向障碍(同性恋)

【概述】

同性恋属于性指向障碍,指正常生活条件下,从少年时期就开始对同性成员持续表现性爱倾向,包括思想、感情及性爱行为。表现程度不一,有些为纯粹同性恋,只对同性个体产生性爱而对异性毫无性爱。国外统计此类男性占3%,女性占1%。另一些同性恋者,既对同性,也对异性产生性爱。

【可能病因】

形成病因目前无一致看法,与遗传、父母对性教育的态度及社会不良影响有关。

【预警症状】(www.xing528.com)

对同性成员持续表现性爱倾向。

【问诊关注】

1.在同性恋行为中处于主动还是被动地位。

2.是否也对异性产生性爱。

3.有无不希望如此或犹豫不决的想法。

4.是否为同性恋行为感到焦虑、抑郁及内心痛苦,并试图寻求治疗加以改变。

【诊断依据】

1.同性恋 系指正常生活条件下,从少年时期就开始对同性成员持续表现性爱倾向,包括思想、感情及性爱行为。对异性虽可有正常的性行为,但性爱倾向明显减弱或缺乏,因此难以建立和维持与异性成员的家庭关系

2.双性恋 系指正常生活条件下,从少年时期就开始对同性和异性两种成员均持续表现性爱的迷恋倾向,包括思想、感情及性爱行为,因此难以建立和维持和谐的家庭关系。

【处理原则】

1.性心理教育 涉及对患者的性别角色、性知识和性道德教育。同性恋者的亲属常常寻求帮助,并寻求转为正常化的可能性,对此可提供一些科普性的教育资料。

2.心理治疗 如行为矫正、厌恶疗法、精神分析法和认知治疗。心理治疗并不是针对同性恋本身,而是针对冲突的、自我不和谐的性体验。

3.躯体治疗 可根据心身症状合理使用性激素、精神药物等。

【典型病例】

一般情况:陈某,男性,42岁,大专文化,离婚。

主诉:自幼爱慕同性,与同性同居12年,企图跳楼徇情2天。

病史:患者幼年开始喜欢男孩,只和男生活动,对女生不屑一顾。中学开始对中意的男生主动追求,送东西示好,有空即往对方家里跑,周末吃住在一起,甚至要求形影不移。先后与数名男孩有密切接触,被对方家长发现阻止。其后患者在家人的严加看管下,将主要精力集中到学习,看到帅气有个性的男性仍会心动,但不敢表白,怕吓跑对方,内心感到痛苦,通过发奋学习考入大学并取得毕业。患者外表形象佳,且工作表现突出,惹来许多女性追求者,很多人热心为其介绍女友,患者均以各种理由推脱拒绝。28岁时在家人威胁要求下始与一女子交往,患者勉强配合,常常心不在焉,独处时亦不主动与女友亲热。半年后女方主动提出结婚,患者勉强同意。婚后患者总是早出晚归,寻找种种理由不回家,妻子刚怀孕就提出分居。妻子发现其与一男青年交往已经数年,男青年和他有同样的性倾向,愿意为他洗衣、做饭,两人相处很愉快。妻子为保全婚姻,苦苦相劝,精心打扮,仍不能引起患者注意,反遭其厌恶。孩子15岁时,妻子提出分手,患者未作挽留。其后仍与男青年同居,不久男青年因在酒吧与另一男子“眉目传情”被患者发现,患者当时醋意大发,回家即把男青年赶出家门,事后又后悔,要求对方原谅。屡次发生后男友逐渐心灰意冷,拒绝回到其身边。分手后患者感到内心十分痛苦,以跳楼自杀求男青年回心转意。

既往史:幼年体弱多病,6岁因“支气管肺炎”高热住院,治疗好转。11岁因“急性阑尾炎”行阑尾切除术,术后恢复良好。

个人史:患者系第3胎,母孕期正常,足月顺产,体格与智力发育均正常,童年无不良遭遇。适龄上学,成绩中上等,大专毕业后进入某大型化工厂。

个性特征:忠厚老实,内向而不稳定,不好交际,但待人尚热情,肯帮助他人,工作认真负责。

体格检查:未见异常。

精神检查:意识清楚,对答切题,表情生动丰富,叙述问题时矫情,未引出明确的幻觉妄想,异常性指向,自知力完整。

辅助检查:血液生化、血常规、尿常规结果均正常范围;肝炎全套阴性;艾滋病抗体阴性;心电图、脑电图、头颅CT:未发现明显异常。

心理测验:HAMD17评分:8分。

诊断:性心理障碍(同性恋)。

第三节 习惯与冲动控制障碍

自知不当难控制,反复发生无动机

事前紧张不快感,事后放松心满足

行为认知来治疗,服用药物亦有效

习惯与冲动控制障碍又称意向控制障碍,为一组少见的、无清楚合理动机而反复出现的精神障碍,包括病理性赌博、病理性纵火、病理性偷窃和病理性拔毛发。其临床表现有以下共同特征:①患者自知行为不当,但难以控制;②行为无任何明显的外目的;③行为前紧张或不快感加剧;④行为中可体验到快感或心理满足;⑤反复发生,间歇期无明显精神障碍。

一、病理性赌博

【概述】

病理性赌博是指患者有难以控制的赌博欲望和浓厚兴趣,并有赌博行动前的紧张感和行动后的轻松感;赌博的目的不在于获得经济利益,其行为对社会、职业、财产及家庭价值观念与义务都已造成损害。

【可能病因】

有一定的遗传倾向。

【预警症状】

有难以控制的赌博欲望和浓厚兴趣,并有赌博行动前的紧张感和行动后的轻松感。

【问诊关注】

1.赌博行为是否有明显的目的,如为了赢人钱财、消遣娱乐或寻求刺激等。

2.参与赌博前是否有明显的紧张或不快感,且逐渐加重。

3.在赌博过程中是否体验到快感或心理满足。

4.赌博行为是否有反复发作的特点,频度如何。

5.与生活中所处应激状态的关系如何。

6.赌博行为间歇期有无明显的精神异常表现,有无自杀消极观念或行为,是否合并物质滥用或依赖。

7.赌博行为是否已对患者的社会、职业、财产及家庭价值观念与义务造成了损害。

8.患者对其赌博行为是否自知不当,能否有效地加以控制。

【诊断依据】

1.自己诉说具有难以控制的强烈赌博欲望,虽然努力自控,但不能停止赌博。

2.专注于思考或想象赌博行为或有关情境。

3.这些赌博发作没有给个人带来利益,或尽管对自己的社会、职业、家庭的价值观和义务均有不利的影响,仍然赌博。

4.在1年中,至少有过3次赌博发作。

【处理原则】

1.根据条件反射原理,使用“负性强化”来消退赌博行为。如使用“厌恶刺激治疗仪”电击;默想赌博造成的种种被辱场面,戒则予以温情关心,赌则对之冷漠疏远。其具体措施因人而异,但必须具备一位令之很信赖的人监督实施。

2.参与戒赌自助性组织。病理性赌博者彼此在一种没有压力与批判的环境下自由讨论,相互鼓励支持,达到不再赌博的目的。

3.若伴有焦虑和抑郁,可用抗焦虑或抗抑郁药物,如SSRIs。

二、病理性纵火

【概述】

病理性纵火是指患者有纵火烧物的强烈欲望和浓厚兴趣,并有行动前的紧张感和行动后的轻松感,经常思考或想象纵火行为及其周围情景。纵火并非为了获得经济利益、报复或政治目的。

【可能病因】

根据社会学习理论,个体的一系列成长经历、应激事件、认知看法和期望等,影响并促成了个体的纵火倾向,特别是习得性的敌对或攻击行为。也有报道指出,一些染色体异常疾病可能在纵火者中比例较高。

【预警症状】

患者有纵火烧物的强烈欲望和浓厚兴趣,并有行动前的紧张感和行动后的轻松感。

【问诊关注】

1.纵火行为是否有明显的外目的,如对他人进行打击、报复,或为了毁灭犯罪证据,或出于某种政治目的,或为了获得经济利益(如得到保险赔偿)等。

2.是否经常沉溺于思考和想象纵火行动或行动时的周围环境(例如纵火工具、用法、后果、面对火场、救火车或消防队出动的情景)。

3.纵火前是否有明显的紧张或不快感,且逐渐加重;点火后目击燃烧,或参与火灾善后时,是否体验到强烈的愉快、满足或轻松的感觉。

4.纵火行为是否有反复发作的特点,即多次蓄意而有目的地纵火,其频度如何。

5.与生活中所处应激状态的关系如何。

6.纵火行为背后有无明显的精神异常表现如幻觉妄想、情绪高涨或低落等,是否有过自杀消极意念或行为。

7.患者对其纵火行为是否自知不当,能否有效地加以控制。

【诊断依据】

1.自己诉说有强烈的纵火欲望,并有行动前的紧张感和行动后的轻松感。

2.专注于想象纵火行动或行动时的周围环境。

3.至少有过1次无明显动机的纵火行为或企图。

【处理原则】

1.病理性纵火者的纵火行为反复发生,缺乏预见,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应争取实施监控或封闭管理作为开展其他一些积极治疗措施的基础。

2.可选择系统脱敏疗法与厌恶疗法等。

3.认知治疗可着重于改善患者的不良社会关系,尽量帮助患者学习和选择适当的交流方式,以替代纵火这种非语言的表达方式。

4.可尝试使用SSRIs。

三、病理性偷窃

【概述】

病理性偷窃也称偷窃癖、偷窃狂,是指患者有难以控制的偷窃欲望和浓厚兴趣,并有偷窃行动前的紧张感和行动后的轻松感;偷窃的目的不在于获得经济利益。经常沉浸于对偷窃行为或有关情境的思考或想象中。患者尽管明白其偷窃行为对自己的社会、职业、家庭的价值观和义务均有不利的影响,仍然反复地偷窃。

【可能病因】

早年的父母养育行为可能参与了疾病的发生。

【预警症状】

患者有难以控制的偷窃欲望和浓厚兴趣,并有偷窃行动前的紧张感和行动后的轻松感。

【问诊关注】

1.偷窃行为是否有明显外目的,如为了个人需要、获得经济利益、发泄愤怒或报复等。

2.偷窃前是否有明显且逐渐加重的紧张或不快感,偷窃过程中是否体验到快感或心理满足。

3.单独还是伙同他人作案,之前有无周密计划,如何处理偷窃所得物品。

4.偷窃行为是否有反复发作特点,频度如何,与生活中所处应激状态的关系如何。

5.偷窃间歇期有无明显的精神异常表现,是否经常沉浸于对偷窃行为或有关情境的思考或想象中,有无自杀消极观念或行为,有无物质滥用或依赖。

6.偷窃行为是否已对患者的社会、职业及家庭价值观念与义务都造成了损害。

7.患者对其偷窃行为是否自知不当,能否有效地加以控制。

【诊断依据】

1.自己诉说具有难以控制的强烈偷窃欲望,虽然努力自控,但不能停止偷窃。

2.专注于思考或想象偷窃行为或有关情境。

3.这些偷窃发作没有给个人带来利益,或尽管对自己的社会、职业、家庭的价值观和义务均有不利的影响,仍然偷窃。

4.在1年中,至少有过3次偷窃发作。

【处理原则】

1.主要应用系统脱敏疗法与厌恶性条件反射疗法。

2.最常用的药物是SSRIs和锂盐。

四、拔毛症(病理性拔毛发)

【概述】

拔毛症(病理性拔毛发)是指患者有拔除毛发的强烈欲望并付诸行动,并有行动前的紧张感和行动后的轻松感。虽然企图控制这一行动,但经常失败,结果引起毛发缺失。

【可能病因】

拔毛症可能存在遗传倾向。

【预警症状】

患者有拔除毛发的强烈欲望并付诸行动,并有行动前的紧张感和行动后的轻松感。

【问诊关注】

1.毛发显著缺失是由于患者自己反复拔毛所致,还是自动脱发并有皮肤疾病的表现。

2.拔毛前或试图阻止拔毛时是否有明显且逐渐加重的紧张或不快感,拔毛过程中是否体验到快感或心理满足。

3.是否反复发作,其频度如何,与生活中所处应激状态的关系如何。

4.拔毛间歇期有无明显的精神异常。

5.是否自知不当,能否有效控制。

【诊断依据】

1.引人注目的头发缺失是由于持续的控制拔发的冲动失败所致。

2.患者诉说有一种强烈的拔发欲望,伴有一种行动前的紧张感和之后的轻松感。

3.并非皮肤疾病,如皮炎所致,也不是对精神症状如妄想或幻觉的反应。

【处理原则】

尚无特效治疗,目前主要依赖精神科医师和皮肤科医师的共同努力,综合应用药物和心理行为治疗进行处理。

1.可局部使用类固醇类药物。不管是否存在抑郁,抗抑郁药能促进脱发皮肤的康复。抗抑郁药可选用氯丙咪嗪和SSRIs。

2.可行内省性心理治疗、催眠治疗、生物反馈治疗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