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躁狂症
躁狂症状有“三高”,情绪高涨易激惹
思维奔逸自评高,活动增多精力旺,
社会功能受损重,病程持续达一周。
【概述】
躁狂症是指一种在一段明确的时间内有异常而持续的心境高涨、夸大或易激惹为特征的精神疾病。典型躁狂症患者通常会伴有言语增多、思维奔逸、随境转移、睡眠需要减少、有目的的活动增加或精神运动性激越以及冒险轻率行为等症状。多数患者发作比较突然,在几天或几小时内迅速加重。有些患者躁狂发作会在数天、数周或数月内自行缓解。一生仅有躁狂发作的患者很少见,绝大部分躁狂症患者之前或之后有过严重的抑郁发作。
【可能病因】
1.遗传因素 双相障碍的基因定位于11p15.5。
2.5-羟色胺(5-HT)的增高与躁狂症有关;躁狂症时尿中去甲肾上腺素(NE)的代谢产物3-甲氧基-4-羟基-本乙二醇(MHPG)含量增高;躁狂发作时DA功能增高;肾上腺素能神经元过度活动,可导致躁狂。
3.躁狂发作时脑电图中多显示高α频率或出现高幅慢波。
4.社会心理因素。
【预警症状】
主要表现为“三高”症状,即情绪高涨、思维奔逸、活动增多。
【问诊关注】
1.如首次发病,应询问发病前有无应激性生活事件,有无躯体疾病、颅脑外伤、手术、滥用酒精、服用某些药物(抗抑郁药物)等情况,还要明确起病快慢程度,确立症状开始出现的时间点,明确病情由轻到重的演变过程。
2.如复发,重点询问首次发作和本次发作情况,并要询问既往躁狂发作次数、持续时间、诊疗情况、间歇期时间及社会功能情况,有无抑郁发作史。
【诊断依据】
1.出现时间界限明显的并且持续至少一周的(或更短时间,只要达到必须住院程度)情感异常表现。
2.以情绪高涨或易激惹为主,并至少有下列中的3项(若以易激惹为主,至少需要以下4项):①注意力不集中或随境转移;②语量增多;③思维奔逸(语速增快、言语急促等)、联想加快或意念飘忽的体验;④自我评价过高或夸大;⑤精力充沛、不感疲乏、活动增多、难以安静,或不断改变计划和活动;⑥鲁莽行为(如挥霍、不负责任,或不计后果的行为等);⑦睡眠需要减少;⑧性欲亢进。
3.既往可能有躁狂发作的病史,但无抑郁发作史。可有情感障碍或精神分裂症家族史。
4.严重损害社会功能,或给别人造成危害或不良后果。
5.排除躯体疾病或药物,以及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的继发性躁狂(如甲状腺功能亢进、抗抑郁药治疗以及酒精等)。
【处理原则】
1.可予碳酸锂或丙戊酸钠治疗。锂盐如要加量,必须在每周监测血药浓度下进行,安全血药浓度范围应为0.8~1.0 mmol/L。
2.在躁狂发作的急性期,必须要辅以中小剂量抗精神病药,如利培酮等。
3.对于睡眠减少的患者,可予艾司唑仑或氯硝西泮等改善睡眠,加强镇静作用。
4.加强日常监督,以防冲动行为的发生。不合作患者,建议转精神科病房住院治疗。
【典型病例】
一般情况:患者刘某某,男,19岁,高中,未婚,无业。
主诉:渐起兴奋,话多两周。
现病史:患者两周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异常兴奋,表情欢乐,心情愉快,精力充沛,逐渐加重。患者自觉能力很强,自行去英语教育行业应聘,写调解信给之前有矛盾的邻居,写散文、诗歌送给学校的老师表示感恩,并在众人面前激情演讲2小时不感劳累,自学甲骨文,买了很多书自学哲学,言语较前明显增多,语速快,“脑子里自然而然冒出很多想法”,“姑姑来了,拉住不停讲了三个小时”,讲到激动时流下眼泪,作息时间紊乱,不按平常时间进食、睡眠,夜间兴奋,常常熬夜上网、看书。患者花钱多,花数千块钱买外文哲学书籍,其父母因家庭条件较差,对其进行劝阻,就情绪激动,大喊大叫,摔砸物品。患者病程中无明显情绪差,无疑人害己,无凭空闻声视物。
既往史:无特殊。
个人史:患者第1胎,母孕期正常,足月平产,体格与智力发育均正常,童年无不良遭遇。7岁上学,成绩一般,18岁高中毕业,未考入大学,目前无业,人际关系一般。患者平时无特殊兴趣爱好,不嗜烟酒。
个性特征:发病前性格内向温和,公众场合少语,不善与人交际。
家族史:其小姑近几个月出现无故骂人、话量增多等情况,曾住南京脑科医院治疗,具体不详。
体格检查:意识清晰,生命体征正常,心肺腹(-),神经系统(-)。
精神检查:神清,定向正确,接触主动,表情愉悦,心境高涨,兴高采烈,思维奔逸,整日滔滔不绝、口若悬河,夸大观念,觉得能力非常强,是“第二个俞敏洪”,活动增多,精力充沛,在病房不停走来走去,写诗、朗诵、读外文,鲁莽行为,自控能力下降,易激惹。睡眠减少。认为自己状态很好,没有病,是因为妈妈要求才住进医院的,无自知力。
辅助检查:血常规、尿常规、生化全套、心电图、脑电图、脑电地形图均正常。B超:肝胆胰脾肾未见占位;头颅MRI:平扫未见明显异常;胸片:未见明显异常。
Young躁狂量表:34分。
诊断:躁狂症。
第二节 抑郁症
抑郁症状有“三低”,情感低落无兴趣
思维缓慢言语少,意志减退活动慢,
社会功能受损重,病程持续达两周。
【概述】
抑郁症是指在持续至少两周的每天的绝大部分时间内出现的以情绪低落或兴趣丧失为主要表现的,并且造成患者社交、职业功能损害或精神痛苦的一组临床症状群。患者除了有上述症状外,还同时伴有食欲改变、睡眠障碍、精力丧失、无价值感、犹豫不决,甚至出现自杀观念与自杀行为等伴随症状。严重者可出现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在2001—2005年中国四个省的调查中发现,抑郁症的月患病率为6.0%,农村患病率(2.24%)高于城市(1.57%)。
【可能病因】
1.遗传因素 抑郁症先证患者一级亲属中抑郁症发病率较正常人一级亲属高2~3倍,并有早发遗传现象;而且随血缘关系的疏远,患病概率下降。
2.神经生化病理假说 ①研究发现5-HT直接或间接参与调节人的心境。②去甲肾上腺(NE)假说。③研究发现某些抑郁症患者脑内DA功能降低;抑郁发作时脑脊液和尿中DA代谢产物高香草酸(HVA)水平均降低。④有研究显示抑郁症脑脊液和血浆中GABA含量下降。⑤第二信使系统。
3.神经内分泌功能失调 ①抑郁症患者垂体-肾上腺轴功能的异常与下丘脑CRH分泌的增强有关。②抑郁症患者可出现甲状腺素分泌的昼夜节律的消失,血浆甲状腺释放激素(TSH)显著降低,游离T 4显著增加。③生长激素(GH)的分泌存在昼夜节律,于慢眼动睡眠期达到高峰,而抑郁症患者这种峰值变平坦。
4.神经电生理研究 ①抑郁症患者睡眠EEG表现为总睡眠时间减少,觉醒次数增多;快动眼睡眠(REM)潜伏期缩短,且与抑郁严重程度呈负相关。②许多抑郁症患者存在EEG改变,多倾向于低α频率。③抑郁发作时BEP波幅减小,并与抑郁严重程度相关。
5.神经影像学研究 ①抑郁症患者的侧脑室扩大;壳核的体积和容积均较正常对照组小,并有萎缩现象;白质深层和皮质下灰质可检测到高强度MRI信号。②抑郁症患者左额叶局部脑血流量(r CBF)降低,降低程度与抑郁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
6.心理社会因素。
【预警症状】
临床以典型的“三低”症状为主要表现,即思维缓慢、情感低落、意志减退。患者总是高兴不起来、反复想死、不明原因的消瘦等均要引起重视。
【问诊关注】
1.如首次发病,应询问发病前有无应激性生活事件、有无躯体疾病、颅脑外伤、手术、妊娠、酒精滥用、某些精神活性物质滥用等情况,还要明确起病快慢程度,确立症状开始出现的时间点,明确病情由轻到重的演变过程。
2.如为复发,重点询问首次发作和本次发作情况,询问要点同上,并要询问既往抑郁发作的次数、持续时间、诊疗情况、间歇期时间及社会功能情况,有无躁狂发作经历。
3.有无情感障碍家族史,或精神疾病家族史,有无躯体疾病史或物质滥用史。
【诊断依据】
1.通常具有程度不同的生活事件的诱发。病情发生快慢不等,至少已持续2周。
2.临床以典型的“三低”症状为主要表现。严重者会有自杀观念和行为。有些不典型抑郁患者会伴有明显的焦虑症状或躯体不适主诉,需加以体会。
3.女性患者既往可有经前期紧张综合征、产后抑郁症及更年期综合征史。可有情感障碍或精神分裂症家族史。
4.社会功能受损,给本人造成痛苦或不良后果。
【处理原则】
1.抗抑郁药治疗 对于轻度到中度的抑郁症患者,可在门诊继续药物治疗。目前常用的抗抑郁药物如下:
①选择性5-羟色胺(5-HT)再摄取抑制剂(SSRIs):主要有氟西汀、帕罗西汀、舍曲林、氟伏沙明、西酞普兰及艾司西酞普兰。此类药物需要剂量较少,使用方便,安全性高,副作用少,已成为一线主要用药。
②选择性5-HT和NE再摄取抑制剂(SNRIs):如文拉法辛及度洛西汀。
③NE及特异性5-HT抗抑郁药(NaSSA)。
④三环类抗抑郁药(TCAs):因其副作用较多,目前临床使用已越来越少。偶用于难治性抑郁患者,或小剂量用于改善睡眠。
2.对于合并有精神病性症状的患者,可短期对症使用抗精神病药物,如奋乃静、利培酮、氟哌啶醇等。
3.对于焦虑合并严重失眠的患者,可合并使用抗焦虑药,如阿普唑仑、氯硝西泮、咪达唑仑等。
4.对有明显心理社会作用的抑郁症患者,在药物治疗的同时常需合并心理治疗,如支持性心理治疗、认知治疗、行为治疗、人际心理治疗、婚姻及家庭治疗等。
5.如患者症状严重,存在强烈的自杀企图,建议转精神科病房住院治疗。
【典型病例】
一般情况:李某,女,52岁,某河道管理处办公室职员,已婚,高中文化。
主诉:反复发作情绪低、少语、自罪四年余,再发三周。
现病史:四年前患者所在单位领导在年终总结会上发言时强调,职工利用职务之便所得物品要充公。患者当天下班回家后即表现闷闷不乐,吃饭也没胃口,当晚彻夜难眠,其后几日开始以身体不适为由请病假在家,数日后出现长吁短叹、少言寡语、食少纳差、不好活动,做任何事情都没有兴趣,对以前喜欢看的电视剧或养花也提不起精神,长时间卧床,诉周身乏力。家人反复询问,患者则回答说:“我有罪”,“我拿公家的东西”,“我是贪污犯”等等。生活对话也缓慢简短,声音低沉,一日三餐也需家人督促方可勉强进食少许。家人劝其就医,患者表示拒绝,说自己是“罪有应得”、“不要再浪费钱了”、“我还是死了的好”。去妇科就诊,查雌激素水平较低,妇科诊断为“更年期综合征”,予口服氟西汀、倍美力(结合雌激素片)、阿普唑仑等药物一月余,上述症状明显减轻,夜眠饮食恢复正常,并开始坚持每天跳操及养花等爱好。三周前患者因儿子恋爱的问题与丈夫、儿子发生激烈争执,又出现闷闷不乐、少言寡语、语声低细、语速缓慢,由呆坐发展到终日卧床不起,且彻夜不眠,不主动进食,并说自己老了、脑子迟钝了、不好使了,常忘事,趁家人不在家自开煤气欲自弃,后被亲戚发现,及时阻止,并将其送入院要求住院治疗。
既往史:既往体检,17岁曾患甲型肝炎,具体不详,后经治痊愈,无后遗症。1993年因“急性阑尾炎”行阑尾切除术,手术顺利,术后恢复良好。
个人史:患者系第四胎,足月顺产,幼年生长发育正常,8岁入学,成绩中等,高中毕业后即参加工作,被分配到某河道管理处做工人,工作认真负责,与同事关系尚可。1984年转入同单位某办公室工作,从事考核监察工作,曾连续几年被评为“先进工作者”。月经史:133-6/28绝经近3年。1979年结婚,婚后夫妻感情和睦,育有一子。
病前性格:温和、胆小怕事、不擅交际。
家族史:患者的叔叔曾患抑郁症,诊治不详,39岁时投河自尽身亡。
体格检查:生命体征正常,消瘦,双侧甲状腺无肿大,心肺(-),神经系统(-)。
精神检查:神志清楚,表情压抑,接触被动,情绪低落,觉得没有什么值得高兴的事;兴趣减退,以前喜欢看电视剧、养花,现在也提不起兴致了;思维迟缓,言语少,语速慢,语调低,觉得自己很笨,脑子反应慢;自罪观念,称自己“有罪”,“要写检讨”,“该枪毙”;无价值感,有自杀观念及行为,睡眠障碍,食欲下降,整日躺在床上,意志力减退;否认自己有病,无自知力。
辅助检查:血常规、尿常规、生化全套、甲功全套:正常;心电图:1.窦性心率;2.不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脑电图:正常;头颅CT:平扫未见明显异常。
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24):48分(严重抑郁)。
诊断:抑郁症。
第三节 双相障碍
躁狂抑郁交替发,两者分别达标准(www.xing528.com)
治疗首需稳情绪,严重抑郁亦服药
【概述】
双相障碍是指本次躁狂或抑郁发作前有反相或混合发作。《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Ⅳ)的诊断标准中认为首次躁狂发作也可诊断为双相障碍,因为终身只有躁狂发作的患者极少见。双相障碍的诊断需符合两条标准,本次发作和既往发作都应符合相应的诊断标准。如本次为某种类型的抑郁发作,则既往至少需有一次轻躁狂、躁狂或混合性情感障碍发作。
【可能病因】
1.生物学因素 5-HT、NE、DA在脑内及血浆内含量异常;神经内分泌功能失调,主要是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和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的功能失调。
2.遗传学因素 家系调查发现,双相I型障碍先证者的一级亲属中双相障碍的发病率,较正常人的一级亲属中发病率高数倍。血缘关系越近,患病率越高。
3.心理社会因素 不良的生活事件和环境应激事件可以诱发情感障碍的发作。
病因尚不十分清楚,目前倾向认为,遗传与环境因素在发病过程中均起重要作用,遗传因素的影响可能较为突出。
【预警症状】
1.既往有抑郁发作病史,目前为躁狂状态。
2.既往有躁狂发作病史,目前为抑郁状态。
3.有抑郁情绪和自杀的想法,同时激惹、行为增多、睡眠需要少、性欲增加。
【问诊关注】
1.起病诱因。
2.起病形式和病期。如有明显诱因,则起病形式和病期容易判断。若病前无明显生活事件,其病期长短则要深入查询和正确估计。
3.疾病发展和演变过程。除了首次躁狂发作外,其他双相障碍必须具有躁狂和抑郁两种发作形式。详细了解躁狂发作次数、抑郁发作次数、发作持续时间、发作频率、用药情况、间歇期时间和恢复情况、躁狂发作与抑郁发作的交替规律,以及有无混合发作等。
4.有无情感障碍家族史,或精神疾病家族史。遗传是双相障碍最主要的危险因素。
5.有无躯体疾病史或物质滥用史。
【诊断依据】
1.病史 患者本次为躁狂发作或抑郁发作。同时,既往有过与本次发作相反的临床相或混合发作。
2.临床可以表现三种发作状态,即躁狂状态、抑郁状态和混合状态。前两者表现详见躁狂发作和抑郁发作。混合状态临床上极少见,其躁狂症状和抑郁症状均不典型,易被误诊。
【处理原则】
1.抑郁发作时,在抗抑郁治疗的同时或抑郁缓解后给予情感稳定剂如碳酸锂治疗,预防躁狂发作。处方同抑郁症章节。
2.躁狂发作时,可使用情感稳定剂(锂盐和丙戊酸盐)和抗精神病药治疗,症状缓解后可逐渐减少或停用抗精神病药。处方同躁狂症章节。
3.混合发作时,首选丙戊酸盐,与它对单纯躁狂发作的疗效相近。而锂盐治疗混合发作效果较差。
4.快速循环发作时,首选丙戊酸盐,也可在双相障碍治疗的基础上使用甲状腺素。
5.避免使用引起患者情绪不稳的药物,如激素、酒精、兴奋剂等。
【典型病例】
主诉:发作性情绪低与兴奋交替三年,情绪低半月。
现病史:患者三年前因工作压力大逐渐出现情绪差,整日闷闷不乐,做事无兴趣,开心不起来,注意力不能集中,工作总是出错,经常被领导批评,认为同事也联合起来冷落她、排挤她,夜里多梦,内容多为工作中不愉快的事,在门诊诊断为“抑郁症”,服用文拉法辛75 mg/日,治疗8个月后病情好转,自行停药,生活及工作基本正常。后出现兴奋、话多,自我感觉良好,乱花钱,买一些没用的东西,急躁,容易发脾气,夜间睡眠时间少白天仍精力充沛,未引起家里人重视,未曾治疗,一个月后渐缓解,基本正常。患者于一年前及两年前分别再次出现情绪低、心烦、做事无兴趣、少语少动,给予文拉法辛治疗后好转。患者5个月前渐出现兴奋话多,心情好,自我感觉好、了不起,乱花钱,两三月花了九万多元,刷爆了数张信用卡,并且出现脾气大,争论,和家人吵架,睡眠减少,白天精力旺盛。半月前银行催账,患者觉得还不起钱,连累父母,渐出现情绪差,后悔乱花钱,烦躁,不愿出门,少语少动,记忆力差,经常忘事,认为活着没意思,曾有自弃想法,但又担心父母伤心未有行动,食欲变差,父母不催就不进食,夜里两三点钟醒后不能再次入睡,脑子想一些不高兴的事,收治入院。病程中无疑人害己,无凭空闻声视物。
既往史:无特殊。
个人史:患者系第二胎,足月顺产,幼年生长发育正常,7岁入学,成绩中等,大学毕业后在银行工作,工作能力一般,与同事相处尚融洽。29岁结婚,夫妻关系差,于6年前离异,育有一子,9岁。无不良嗜好。
病前性格:内向,温和,多愁善感。
家族史:否认两系三代精神疾病家族史。
体格检查:生命体征正常,心肺腹(-),神经系统(-)。
精神检查:神志清楚,定向正确,接触被动,表情忧伤,情绪低落(觉得花了那么多钱,对不起父母,心情很差,没有值得开心的事),兴趣减退(不喜欢出门,以前喜欢逛街现在也不感兴趣了),思维迟缓(觉得脑子像一团浆糊,反应很慢),无幻觉妄想,有自杀观念,无自杀行为,食欲减退(需父母催促才能进食),早醒(夜间两三点醒后不能再次入睡),症状晨重暮轻,意志力减退(少动,整日卧床),自知力存在(知道自己得了心理上的病,需要治疗)。
辅助检查:血尿粪常规、生化、心电图、脑电图、胸片、腹部B超、头颅MR均正常。
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24):36分(严重抑郁)。
诊断:双相障碍,目前为抑郁相。
第四节 恶劣心境
持续悲观与低落,从无躁狂来发作
人格特征有关联,社会功能受损轻
病程持续需两年,药物心理齐治疗
【概述】
恶劣心境是一种持续性的心境障碍,是一种以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的轻度抑郁状态,从不出现躁狂发作。患者的社会功能受损较轻,常有自知力,主动要求治疗。一般病程持续2年以上,期间完全缓解时间一般不超过2个月。此类心境障碍与生活事件和人格特征均有较大关系,以往称之为“抑郁性神经症”。
【可能病因】
1.性别 女性抑郁症的患病率约为男性的两倍,男性患病率低但死亡率高。
2.婚姻 一般认为缺乏亲密人际关系、离异或者单身者患抑郁症较多。
3.人格特征 具有较明显的焦虑、强迫、冲动等特质的个体易发生抑郁。
4.社会、经济状况及文化程度 低社会阶层者患重症抑郁的危险率是高社会阶层者的两倍。
【预警症状】
1.持久的心境低落,不出现躁狂。
2.常伴焦虑、躯体不适感和睡眠障碍。
3.患者有求治要求,但无明显的精神运动性抑郁或精神病性症状,生活不受严重影响。
【问诊关注】
1.起病的诱因。
2.注意询问抑郁症状的持续时间。
3.抑郁症状的具体表现,有无严重自杀企图或行为,有无主动求治,有无严重的社会功能缺损;有无明显早醒、昼夜节律改变及体重减轻等生物学症状。
4.既往有无轻躁狂或躁狂发作。
5.患者的人格特点应着重询问,因为恶劣心境患者的人格结构往往有紊乱,其中依赖、回避、边缘型和神经质型人格障碍最为常见。
6.有无严重躯体疾病史或物质滥用史。
【诊断依据】
1.患者持续存在心境低落,但症状较抑郁发作轻,同时无躁狂症状,社会功能受损较轻,自知力完整或较完整,且持续时间至少已2年,2年中很少有持续2个月的心境正常间歇期。
2.患者在大多时间里感到心情沉重、沮丧,对生活缺乏兴趣,对未来悲观失望、缺乏信心,常感到精神不振、疲乏、能力降低等,也常有焦虑、躯体不适、睡眠障碍和自主神经功能失调症状,但无明显早醒、昼夜节律改变及体重减轻等生物学症状。
【处理原则】
1.药物治疗 首选SSRIs、SNRI、NaSSA,次选TCAs。处方同抑郁症章节。如果对某种抗抑郁药物治疗有效,则需持续治疗至少6~12个月。有些恶劣心境患者对药物治疗仅有部分疗效,对这些患者加用心境稳定剂(如锂盐、丙戊酸钠)、甲状腺素、雌激素,或合并心理治疗,可获得疗效。
2.心理治疗 如认知行为治疗和人际心理治疗,应由专业心理治疗医生进行。
第五节 环性心境障碍
情绪高低交替现,人格特征关联大
持续两年及以上,正常不超两个月
社会功能受损轻,药物心理同治疗
【概述】
环性心境障碍也是一种持续性的心境障碍,是指情感高涨与低落反复交替出现,但程度较轻,且均不符合躁狂或抑郁发作时的诊断标准。其中可有情绪相对正常的阶段,但一般不超过2个月。其主要特征是持续的心境不稳定,这种心境波动与社会心理应激无明显关系,与患者的人格特征关系密切,以往称之为“环性人格”。
【可能病因】
病因仍不清楚,目前认为是环境和遗传交互作用的结果。虽然环性心境障碍患者情绪波动快速、没有规律,但是情绪波动的程度远远不及双相障碍。与双相障碍不同的是,轻度躁狂不会转为躁狂。
【预警症状】
心境高涨与低落反复交替出现,但程度均较轻。
【问诊关注】
1.起病诱因,如人际应激或失落。
2.病情演变过程,如轻躁狂到抑郁,或抑郁到轻躁狂,重点询问症状特点和持续时间,以及期间有无相对正常间歇期。
3.环性人格在早年即形成,患者会自感性情“大起大落”,难以预测心境的变化,自感心境失控,因而常常会带来麻烦,与朋友、家人及同事相处困难。这种患者往往到过很多地方,热衷于宗教祭祀,不能坚持从事一个职业。
4.有无情感障碍家族史。
5.有无严重躯体疾病史或物质滥用史。
【诊断依据】
1.患者反复出现心境高涨或低落,但症状较躁狂或抑郁发作轻,社会功能受损也较轻,且持续时间至少2年,2年中可有心境正常间歇期,但少于2个月。
2.轻度躁狂发作时表现为十分愉悦、活跃和积极,并在社会生活中作出一些承诺;但转为抑郁时则不再乐观自信,而成为痛苦的“失败者”;随后可回到情绪相对正常的阶段,或又转为轻度的情绪高涨。
【处理原则】
1.锂盐可以治疗轻躁狂,但环性心境障碍患者更迫切治疗不稳定的心境和焦虑、抑郁情绪。低剂量的SSRIs联合锂盐或其他心境稳定剂(丙戊酸盐或甲状腺素)是最好的治疗选择。TCAs则会导致转相,故建议不要使用。
2.内观疗法、心理教育和人际协调策略,有助于调节环性心境障碍患者的情感不稳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