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钱业巨子 秦润卿锐意改革 领导公会 钱业界渡过风险
(一)程庄主临终授命
秦润卿,名祖泽,生于1877年,慈溪人。自幼家境贫寒,迫于生计,仅读八年书塾。15岁经表叔林韶斋介绍入上海协源钱庄学业。协源为苏州典当业巨商程衡斋的子孙辈所开设的一家著名钱庄(后改名豫源,又更名为福源)。学徒期间,秦润卿在干各种杂务中,不辞辛劳,勤勉好学,深得庄主赏识。20岁后从账房、信房升到外场(跑街)。在外场期间,恪尽职守,从未收过非分之财。每做一笔信贷,都事先考察该企业是否真有发展前途,以及业主之能力与人品。其间从未发生过倒账、滥账事故。
秦润卿
1909年,店东程觐岳擢拔33岁的秦润卿为豫源钱庄经理。1923年,程觐岳和儿子们作了一次临终谈话,说:“秦润卿是个人才,他15年前从烟台收账回来,途中匪徒横行,回来时我见他背心袋汗渍斑斑,其味难闻,所有账款分文不少;最近一家钱庄以重金礼聘他为经理,但他不为所动;去年你们被绑架,全赖他托人保释回家,所以我授命于他总揽庄内一切,我去世后尔等要一切听从于他。”程觐岳去世后,程家除任秦润卿为福源钱庄经理外,又聘他为福康、顺康两家钱庄督理。秦润卿不辱使命,数十年来将该三庄发展为沪上著名钱庄。后人周湜赞曰:“白帝卧龙,通商惠工。唯信是崇,百业朝宗。”
(二)稳中求变,改革庄规
秦润卿经营稳健,富有魄力,在稳中求新,稳中求变,刻意进取。诚如他自己所说:“猛进者固多危险,退守者未免消极。保守虽属老成,渐进乃为干练。虽未必登峰而造极,亦不屑故步以自封。”他坚持积极稳妥原则,对旧式钱庄实行多项改革。
其一,改革钱庄旧式宕账制度。旧时钱庄,职工薪金菲薄,因而规定除学徒外,每位职工可陆续透支若干,名为宕账,不计利息,三年结算时扣还。经理在店东默许下,可透支数万两,甚至十余万两,用来存入钱庄生息或经营投机生意。这样,不但影响庄内资金周转,一旦投机失败,无力清账,还会累及钱庄安危。秦润卿任经理后带头取消宕账制度,同时适当提高职工工资,并规定职工不得进行任何投机活动。
其二,坚持做“多单”,不做“缺单”。“多单”是指放款不超过客户存款及本庄资金,“缺单”是指放款额大于存款额及本庄资金。秦润卿认为,钱庄既是授信用的机构,就必须保持稳健经营方针,不做“缺单”,以确保信誉。
其三,逐步向银行经营方式靠拢。过去钱庄只做信用放款,易发生倒账、呆账。秦润卿主持钱庄后,逐步收缩信用放款,改做抵押放款,并以纺织等工业为重点。这对发展民族工业起到雪中送炭的作用。
1933年秦润卿主持建造的福源钱庄营业大楼
其四,改进钱庄外部形象,革新钱庄内部业务。旧时钱庄的营业用房相当简陋。秦润卿于1933年在宁波路建造一座钢筋水泥的福源营业大楼,其气派和规模堪与几处银行大厦相媲美。此楼落成后,福源声誉大大提高,当年年底的存款总额竟增至500万两以上,跃居同业之首。在内部业务方面,如增设受托部,设立保管库,代客户管理房地产业等。此外,还废除老式记账制度,全部采用新式复式会计。通过以上改革,秦润卿在钱业界之威望卓著。
(三)会长任上,屡闯风险
秦润卿自1920年至1935年历任上海钱业同业公会会长近15年。在任期间,他努力扩展钱业业务,办了不少实事,留下了良好的声誉。
——他推动制定公会章程,修订钱业业规,并汇编成集,使会员有规可依,有章可循。
——他创办《钱业月报》,积极向同仁灌输新观念、新知识,刊登《同业录》,率先公布各庄股东、经理姓名、资本总额,成为沪上钱业的喉舌。
——他主持有关钱业的重大问题。1934年,南京政府实行“废两改元”,后又实行“法币制”,他曾连续两次主持召开会议进行讨论,并发表《钱业公会为废两改元问题敬告国人书》,坦陈钱业界意见,向国人表明钱庄的态度。(www.xing528.com)
上海钱业会馆
上海钱业公会新会所(1923年落成)
——他引导公会坚持爱国立场,积极投入抗日斗争。1919年五四运动中支持钱业界罢市一周,并积极参加抵制日货运动。1925年五卅惨案发生后又支持上海各钱庄参加罢市,以示抗议。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他发动上海各钱庄断绝与日商往来。1932年一·二八战事爆发后,他组织钱业界捐募衣物钱币,支援十九路军。
上海沦陷后,日伪曾企图胁迫秦润卿担任伪职,他蓄髭明志,匿居他处,拒任伪职,显示了国人高尚的民族气节。
20世纪以来,上海的钱庄曾迭经多次“风潮”,秦润卿在历次风潮中沉着应付,屡闯难关,显示了他善于排难应变的能力。如在“橡皮股票”风潮中,他与钱业公会总董洪念祖、董事朱五楼等人请求政府办理善后,又采取多项防范措施。他所主持的福源钱庄坚决不参与做投机买卖,从而有效地提高抗风险的能力。
在“信交”风潮中,他以钱业公会会长身份召开会议,通告各庄禁止投机买卖,力劝同业勿贪图近利,收缩股票押款。当时不少信托公司、交易所纷纷倒闭,唯独钱业无一受累,安渡难关。
在1924年江浙战争时,上海市民纷纷提款,银根奇缺,秦润卿一面积极协助有关钱庄进行清理,一面召开会议,提议同业通力合作,对困难庄户由同业垫款支持以维护钱业信誉。以后战争发生,但钱业照样安度如常。
1935年,在美国“白银法案”影响下,上海白银外流,市面萧条,引起10多家钱庄倒闭。秦润卿受钱业公会之托,赴南京与孔祥熙交涉,由财政部决定从金融公债中拨出2000万元,由需款的钱庄凭金融公债券向放款委员会借款。实施这一办法才使这次风潮得以平息。但南京政府又在法币政策上借机控制上海钱业,秦润卿意志消沉,回沪后在钱业公会会上决定辞去会长之职。
(四)育才崇教,大节可风
秦润卿自感幼年失学之苦,素有育才崇教之志,对办教育和社会公益事业特别热心。早在1915年,他就开始捐资办学,曾与乡友李寿山、王荣卿等人一起集资数百,在家乡慈溪县城内西营旧址购地一处,兴建“普迪学校”,聘请鄞县名士谢缄三为校长。初时即有学生数百人,学校不仅免收学费,还供给课本文具。数年后因学生人数激增,校舍不敷,又在慈城原考棚旧址另建“普迪二校”,两校学生共有2000多人,所聘教师多为饱学之士,其中有现代著名文学家柔石、巴人等,该校因之成为浙东著名的小学。当时该校还特别规定,本校毕业生可免费保送入慈溪中学;若不升学,则可介绍到上海五和织造厂、大有余榨油厂、鸿章纺织厂做工;若文科优异者可介绍入钱庄或银行做练习生。对此,故乡人士有口皆碑。
在此之后,秦润卿又与乡友杨逊斋等共同捐资,在慈城原慈湖书院附近购地数十亩,扩建校园,创办慈溪县立中学,使该校成为浙东一所布局整齐、治学严谨的著名学府。同时,他还应乡友陈布雷之请,担任宁波效实中学的校董,尽力资助办校经费。
在上海,秦润卿也同样热心于捐资办学之举。1923年,他在河南北路塘沽路口原钱业会馆创办“修能学社”,专收钱业同仁子弟入学,延聘江南学者冯君木、杨历樵为正副社长,教师皆为名流、学者,其中有陈布雷、钱太希、沙孟海、王个簃、冯定等。该社后迁至牛庄路,改名为“储能中学”,先后聘请乌崖琴、段力佩任校长,周建人、杨晦、汪刃锋、冯宾符等都曾任教职。抗战时期此校曾一度成为效实中学的上海分校。1924年10月,秦润卿又倡议钱业公会筹设钱业公学,自任校董会主席。1929年后又改称钱业中小学。
除捐资助学外,秦润卿还热心造福乡梓。他曾积极帮助家乡发展蚕桑养殖;在家乡受灾之年,想方设法组织平粜粮,资助乡民。他还同陈谦夫等在慈城倡设保黎医院,并长期为之募集资金,增添设备,扩建房所,使之成为一所有良好设备的医院。为保存、弘扬民族文化,他还在家乡创办一所藏书楼,名抹云楼图书馆,购置慈城冯氏“醉经阁”藏书及各种中外古今书籍共4万多册,新中国建立后全部捐献给国家。
秦润卿一辈子从事钱银事业,不仅善于理财,也善于用财,还严于自律。在用财方面,他抱的是“取之于社会,用之于社会”的宗旨,把自己身兼各种董监事的酬劳,大部分都捐献给了社会福利事业。在自律方面,他对自己的要求十分严格,坚持自奉俭约,不饮酒、不玩牌、不赌钱、不纳妾、不常添置衣服,且公私分明,不准家人乘其公用汽车。他平时生活极有规律,早眠早起,常阅读书报以自遣,并每日写日记,经年不断。每逢喜庆人家请他证婚,事后要酬谢他时,他都劝告人家去捐赠医院、学校等公益事业单位,而不要酬谢他个人。1946年秋,他离沪去慈溪避七十寿辰,家乡各界人士要为他摆寿宴,他拒不出席,众人遂改孔庙聚餐,以每人馒头两个、清茶一杯为他庆寿。后慈溪坊街盛行“润卿馒头”于一时。他这种严于律己的精神,在十里洋场的旧上海,堪称难能可贵,不少金融界人士把他看成是“正宗”宁波帮的楷模。
秦润卿不仅自律甚严,在一些大是大非问题上也态度鲜明。当国民党蒋介石政府日益显露其反动本质时,他常表示对当局弊政的不满。新中国建立前夕,有人劝他去台湾,他不为所动。上海解放后,他曾任上海市第一、二、三、四届政协委员,积极拥护党对私营银钱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2年上海公私合营银行成立后,他被推荐为副董事长,并坚持天天步行到行办公。1966年7月他因病逝世,享年90岁。身后仅存一些建设债券,没留任何金银和房产。秦润卿不愧是一位爱国爱乡、善于理财用财、严于自律的金融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