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宁波帮:五金火油致富,诚信为本,三多为宝

宁波帮:五金火油致富,诚信为本,三多为宝

时间:2023-12-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十二章诚信为本叶澄衷办五金火油致富三多为宝朱葆三任上海商会要职(一)国文课本《诚实的孩子》1843年,上海开埠。叶澄衷与其兄合作摇舢板船,往来于黄浦江上。想不到叶澄衷硬是不收。原因之二,是叶澄衷善于掌握商情的变化动向。随着租界的扩大,地价持续上涨,叶澄衷开始将资产投入另一热销的火油业。叶澄衷还向美孚建议火油到货时的数量只有美孚大班和他知道,对第三者保密。

宁波帮:五金火油致富,诚信为本,三多为宝

第十二章 诚信为本 叶澄衷办五金火油致富 三多为宝 朱葆三任上海商会要职

(一)国文课本《诚实的孩子》

1843年,上海开埠。几年之后,上海便成了中国沿海第一航运和贸易大港,平均每天约有十多艘洋轮进出港口。这些船只中有许多中国人从未见过的商品和机遇。就在此时,叶澄衷也到了上海。

叶澄衷

叶澄衷(1840—1899),字成忠,浙江镇海庄市镇人。父亲叶志禹,世代务农,家境贫寒,兄弟三人,澄衷居次。6岁时父亲因病去世,母亲洪氏只有几亩薄田,凭从事纺织难以维持生计。他9岁时,其母送他到书塾,只读了两年书,初识一些古文,即中途辍学。11岁时,在本地某油坊当学徒,年工资仅1银元,另给油1担。14岁那年,由红帮裁缝族亲叶启信带往上海,原想在裁缝铺学业,未成;再经亲戚介绍来到法租界的一家杂货店当学徒。在3年学徒生活中,叶澄衷经过童年时所遭遇的挫折,磨炼了他的意志,平日干活勤快,晚间自修古文、尺牍、算术,满师后他感到必须设法自找生活出路。

当年叶澄衷在黄浦江上划的小舢板

叶澄衷见兄嘉宝已在黄浦江上摇小舢板,兼做荤素菜,名为“小菜船”,专事兜揽洋船上的生意,另外向船上洋人兜售烟酒罐头食品,统称“交办食品”买卖。叶澄衷与其兄合作摇舢板船,往来于黄浦江上。摇船挣来的钱与其兄对半拆账。由于叶澄衷勤奋好学,日子一长,他渐通洋人语言,又能默察洋人习惯,按其所需服务,因而受到洋人信任,逐步当起中介人角色。有些洋人不仅向他采购食品,还委托他代购船上需要添置的五金器材,生意开始做得相当顺利。不久,又发展到凡轮船上所需要的食物、油漆、五金用具等杂物,统由他承办,轮船上不用的新旧五金等杂物,也由他在码头附近设摊出售,获利甚丰。除了经营上述杂物外,还经营洋油、洋烛、洋线针、洋线团等日用洋货。

随着叶澄衷与洋人交往增多,他深感自己英语水平太低,尤其是与五金等有关的专业性的英语知识不够。他从宁波方言注音的《英语津梁》开始,一有空便取出来练习,还经常把英国水手当成练习口语的对象,他的英语水平开始突飞猛进。

有一天,他遇到一位英国洋行经理要到黄浦江对岸办事,在乘坐他的舢板时,因有急事把一只皮包遗忘在舢板上。叶澄衷发现后打开皮包一看,包内装有数千英镑支票、手表等物,心中大吃一惊,于是生意也不做了,守在自己的船上。他想到幼时父亲给他取“成忠”为字,又想到在书塾里读到《论语》中“为人谋而不忠乎”,所以十分耐心地等候着失主。直到夕阳西下,失主才急步赶来,叶澄衷认出他是失主,当即将原物归还。这位洋行经理拿过皮包打开一看,原物一件不少。洋经理想不到一个中国的年轻“苦力”竟然如此诚实,内心颇受感动,当即抽出一沓钞票塞到叶澄衷的手里,表示谢意。想不到叶澄衷硬是不收。洋经理见眼前的年轻人为人诚实可靠,便约他到自己的洋行里,在交谈中得知叶澄衷正想做五金生意,于是不仅答应帮他开设五金店,还愿意帮他提供货源。这次与洋经理的交谈改变了他的一生,给他带来一个难得的机遇。这位洋商后来成为他做五金生意的合作伙伴。这段故事曾在民国初年编进国文课本,题为《诚实的孩子》,经久流传不衰。

(二)经营五金火油,财源滚滚

叶澄衷在摇舢板过程中,已经感觉到新式五金业是一个投资不大而利润较大的行业。1862年,叶澄衷在那位洋经理的资助下在虹口百老汇路开设了一间五金洋杂货店,取名“顺记号”。后来“顺记”逐渐发展,又开了一家“新顺记”,几年后在汉口等地增开了18家分号,生意越做越大。十里洋场,“五金大王”的名头逐渐响亮起来,摇舢板的苦力成了大老板。

叶澄衷的顺记号为什么发展这么快?为什么在当时的同行中能当老大?

原因之一,由于合作伙伴洋商的介绍,结识了许多洋商客户,如与英商耶松船厂和清政府创办的江南制造局等都有贸易往来,因此在船舶五金业务方面有较大的发展。

原因之二,是叶澄衷善于掌握商情的变化动向。有人评价叶澄衷“乐观时变,默揣中外财计物产盛衰息轻之故,久之,得其肯綮”。如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某德商被召回国,其可炽煤行想盘出,叶澄衷得知此信息即盘入这一外资企业,掌握了钢铁企业的大量资产,取得沪上最大的大五金货源。

原因之三,扩大经营范围,从小五金发展到机械、军需器械及陆海军制服等。1878年,他经销由外国制造,可行驶苏杭内河的“小火轮”一艘,时速30里。在当时《申报》上刊出广告,使“顺记号”声名鹊起。

原因之四,是讲究从业者的业务效益。湖北提督张之洞所办的汉阳钢铁厂,曾想请叶澄衷当总管,叶澄衷得知该厂人员冗杂,拿干薪而不办事,即拒绝张之洞的邀请。叶澄衷的长孙叶惟永回忆当年叶澄衷在老顺记与同事吃年夜饭时,要排清座位:分号经理中赚钱多的坐在他旁边,亏本的坐在最对面,而这人就是要被辞退的。

最后是同业拆借,就是承接生意的这家店铺可以到同业去拆借,按照进货的价格上浮95%的利润,其利润由两家经营的店铺互拆、平分,顾客到手的是市场价。五金行通过行业内的协作,用小资本做大生意,造福了整个行业,而叶澄衷的老顺记资本浓厚,从来是低价拆借给对方,从不向别家拆借,叶的声誉大振,而被称为“五金大王”。

上海城市的发展,少不了钢铁,叶澄衷的老顺记生意越做越红火,他把资金还投入了地产。随着租界的扩大,地价持续上涨,叶澄衷开始将资产投入另一热销的火油业。

1870年,美国洛克菲勒创立美孚石油公司,10年后进入上海,但敌不过英、俄石油公司的夹击,正在一筹莫展时找上了叶澄衷。

叶澄衷不愧是位精明能干、头脑灵活的宁波商人。他不是马上答应美孚,而是先向对方表明亚细亚和德士古两家也想在中国寻找代理商。美孚公司听了后答应将代理佣金提高到25%,同时同意回笼资金也可由叶澄衷先来使用。除了这两条外,叶澄衷又提出两个条件:一是美孚公司不得再与第二家中国公司打交道,由老顺记在全国独家承包经营;二是因国内交通不便,贷款结算时间为90天。经过一番商谈,双方终于达成合同。这一合同体现了叶澄衷“借洋鸡生蛋”的经营思想,当时在国内可谓独创。

叶澄衷还向美孚建议火油到货时的数量只有美孚大班和他知道,对第三者保密。若来货少,则存放一时,以待涨价;若货源多了,就大批放出,从而左右油价,操纵市场,使双方获得更多的利润。美孚方面对这建议表示赞赏。美孚给叶澄衷的放货款期间有90天,而在叶澄衷放出货款只需25~30天,他可利用这货款周期做地产及钱庄存放生意。

叶澄衷另一精明之处,是他向美孚公司建议重新生产一种体积很小,装油少、燃油也少的“洋油灯”,并每购买一箱赠送一灯两罩,因为玻璃灯罩很薄,容易碰碎。另外油箱不必回收,让使用者可做成洋铁垃圾簸箕。叶澄衷毕竟从经营杂货店起家,能够提出为中国内地广大农村所乐于接受的好点子。实践证明,叶澄衷在10年的代销美孚火油期间,从上海老顺记的虹口码头,把美孚火油源源不断地销往中国内地。叶澄衷在经营火油方面的赢利,在10年间即达10万元之巨。

叶澄衷一贯重视调研市场信息,为符合中国农村市场的需要,他开发了字板铁、剪口铁板和钉条铁等十余种农具,这些产品受到广大农民的欢迎,也给各地顺记号带来了新的活力。

此外,叶澄衷还于1890年创办近代工业燮昌火柴厂,日产火柴50箱(36万盒),成为当时沪上最大的火柴厂。1894年又开设纶华丝厂,有缫丝车800部,员工近千人。另外,还投资升大、衍庆等11家钱庄。至1899年叶澄衷去世时,其全部财产竟高达800万两。叶澄衷在事业成功以后,深感:“中国之积弱,由于积贫,积贫由于无知,无知由于不学,故兴天下之利莫过于兴学!”

1899年,在叶澄衷六十大寿时,他做出两项决定:在家乡建“叶氏义庄”,义庄内设义塾;在上海虹口拿出自己一块24亩好地,出资10万两兴建一所洋学堂——澄衷业学堂,后改名为澄衷中学。该校曾由蔡元培任校长,在澄衷就读和任教的有竺可桢胡适、卢于道、丰子恺、殷夫等文化界名人,还有包玉刚邵逸夫企业家

(三)创办慎裕号,高朋满座

1926年9月2日,79岁的朱葆三逝世。上海租界内第一条以中国人的名字命名的马路称为“朱葆三路”(即现在的溪口路)上,朱葆三的灵柩经过时,沿途三步一停,五步一站,丧仪进行时犹如一条“白龙”,整个上海滩的马车都被包下来接应宾客。送丧者每人发白衣白帽,佩戴朱葆三肖像纪念章一枚,人数达万人。上海军、政、商、学等各界不少知名人士护送朱葆三的灵柩抵达他的故乡定海。这样隆重的祭仪,是因为朱葆三生前连任两届上海总商会会长,在辛亥革命时担任过上海都督府财政总长,在宁波旅沪同乡会成立时任首届会长,在上海政商界是一言九鼎的巨头,上海绅商的第一闻人。

朱葆三出殡队

与诸多宁波帮名商一样,朱葆三(1848—1926)出身贫寒之家,其父朱祥麟在道光年间任定海游击,把家眷移至定海县东乡的北蝉村。时年朱葆三才11岁。他每天清晨为母亲做完早餐后,需来回步行30里自村至县城买完日常家用食品归来侍奉母亲,不管风雨春秋,习以为常。三年后父亲患病,在回家养病时,求医用药耗费陡增,家境日趋困难。翌年,母亲方氏在无可奈何之下托人将朱葆三带往上海学艺。(www.xing528.com)

朱葆三

年仅14岁的朱葆三在离开家乡时,随身所带仅一个旧铺盖和一只旧竹箱。

南市协记吃食五金店是朱葆三涉及十里洋场上海滩的第一个驿站。儿童时代的生活磨炼,铸就了他吃苦耐劳、刚毅不屈的个性。在当学徒期间,每想到父病家贫和母亲的谆谆嘱托,便激发他奋发图强的精神。在店里,他工作勤快,禀性淳朴,每晚自学商业尺牍,练习算数,直到夜深人静,他还书写一手清丽毛笔字。19世纪60年代的上海,华洋杂处,洋行势力极大,聪颖的朱葆三产生了想学习英语的念头。离店铺不远有一家私人创办的英语夜校,邻居李某也是一名学徒,一日他对朱葆三说:“来上海的不少学徒,学了洋泾浜英语后当上了洋行跑楼、买办,像镇海叶澄衷因懂得几句英语认得了洋人,现在已成‘五金大王’。”朱葆三回答说:“不瞒你说,我早想自学英语,从朋友处借来一本《洋泾浜英语速成读本》,里面全是汉字读音,什么‘来叫客门去叫惰,一块洋钿混淘箩’,简直让人无法卒读。补习夜校学费要三元,我的月规才三元钱呢!”朱葆三接着向李某介绍了自己家中境况,李某听后深受感动:“这样吧,我收你五角钱的讲义费,每星期夜晚我把课堂上老师教的内容给你补习。”

朱葆三求知若渴,勤奋工作,又掌握了经营管理知识,年仅17岁就被店主破格任命为总账房兼营业主任。不久又升至经理。此时的朱葆三已成为一个颇有积蓄的小商人。三年后,他在新开河开设了一家慎裕五金号。30岁时,朱葆三深知选用人员上须特别谨慎,经过几次选刷,聘请了曾任北洋政府外交部长的顾维钧的父亲顾晴川为总账房。顾晴川不仅精通账务,且颇有交际手腕。朱顾两人一主外一主内,相处融洽无间。慎裕号业务蒸蒸日上,但朱葆三并不满足眼前单做小五金的规模,他日夜想扩大经营,做大五金生意,结交像叶澄衷那样的上流人物。

一日,他从顾晴川口中得知叶澄衷开设的顺记五金号的地址,便来到福州路13号一座大厦。在叶府,叶澄衷在与朱葆三交谈中,见朱虽比自己小8岁,可胸怀大志,又精通洋文和五金业务,且品性淳朴,尤其是两人均出身镇海贫困农家,自幼丧父,随人到上海当学徒,叶朱两人遂成为至交。

乡亲帮乡亲是宁波商帮传统文化的特色。叶澄衷见朱葆三头脑聪敏,善于交际,是位可塑之材,便把自己发祥之地福州路的公司大厦的一层让给了朱葆三。在叶澄衷的劝导下,朱葆三开始涉足大五金——机器业,再投资房地产、钱庄,几年里他的慎裕号资本翻了几番。

一个人的发迹除了靠诚信交友,另一个还要靠机遇。朱葆三与叶澄衷之间都有着诚信助人的相同品性,共同走过一条“白手起家,贵人相助”的创业之路。朱葆三在经济实力充裕之后,不断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广交朋友,除了结交绅商等名人,还结识官府头目。在一次偶然的机会,朱葆三与时任苏松太道兼上海道袁树勋成为知友。由于袁树勋爱好文物字画,见朱葆三写得一手宋徽宗的瘦金体,常至慎裕五金号闲聊。在聊天时朱葆三得知苏松太道正在经手庚子赔款。凭着超乎常人的领悟力,朱葆三敏锐地感到这是一个不可错失的大商机。他决心“舍车保帅”,忍痛割爱,将总账房顾晴川推荐给袁树勋。一天,他与顾晴川作了一次谈话。

“慎裕号发展到今日的规模,离不开顾先生的鼎力相助,为了慎裕今后的大发展,想请先生暂时移就高处任职。”朱葆三接着便将袁树勋将办大笔庚子赔款的事详细地说了一遍,看看顾晴川脸上有什么反应。

“朱先生的意见我明白。俗话说:‘背靠大树好乘凉’,‘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能够参与庚子款项,对慎裕带来好处我也知道。不过……”

朱葆三早已料到顾晴川的顾虑,便开门见山提出:“先生不必顾虑。那些各省每月所解巨额赔款均由我来介绍那些殷实钱庄,所有生意均由顾先生处计账。至于事成之后,所余之款,太道官府、顾先生和我各三分其一,如何?”

顾晴川一听,慌忙起身作揖:“素闻先生诚信待人。我如进入官府一定恪守其责,至于三分其一,鄙人深感受之有愧……”

“不,不,先生是慎裕的一员大将,我这番忍痛割爱是经过慎重考虑: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先生应该明晓。”

经朱葆三向袁太道一番推荐,顾晴川遂担任出纳银库主任。庚子赔款系由清政府以海关关税作为担保,并令各通商口岸海关关税收入归数解交上海关道,由上海海关负责拨解洋债的赔款。上海道库保管的这笔赔款,为数非常可观。袁树勋将各省每月所解巨额赔款,经过顾晴川记账统计,委托朱葆三存放在上海殷实的钱庄内生息。袁树勋上缴清政府的利息,仅以寻常官利计算,但存在上海各钱庄的拆息按行市计算,较官利为高。中间差额就为他们的收益。

朱葆三要为上海钱庄存款的消息一经传出,各庄“阿大先生”(经理)纷纷来到慎裕号,一时慎裕号客厅高朋满座。慎裕号一时掌握了上海各钱庄拆放权。

朱葆三在放款时有他的两项原则:一是殷实的汇划钱庄,二是宁波帮所办钱庄优先。

朱葆三拆放给钱庄的头寸以宁波帮为最多,如镇海叶澄衷家的大庆元、升大、衍大、大庆4家,叶家姻亲湖州许家的余大、瑞大、志大、承大4家,镇海万家的同裕、尔康、延康、寿康、安康、允康等16家,慈溪严信厚家的源丰润票号及分支17家,镇海李家的慎余、立余、同余、会余、恒兴等5家。

在这次庚子放款中,朱葆三结交了上海钱庄业的许多巨头,同时由于这些受到拆放的钱庄把这笔公款利用到经营存放业务中,既有助于金融界的资金周转,又促进了上海工商企业的发展。从此,朱葆三在金融界声名鹊起。

(四)办企业多、办福利多、人际关系多

朱葆三事业的成功有人归结为“三多”。

一是办企业多。朱葆三自30岁经营慎裕号以来已跻身上海五金行业,后渐渐成为企业家中的名人。他一生所投入的企业有许多方面:

投资或创办或参股金融业方面,如中国通商银行、浙江实业银行、浙江兴业银行、四明银行、中华银行、江南银行,还有华安保险公司、华兴水火保险公司、华成保险公司、华安合群人寿保险公司等;

在发展公用事业方面,如开设上海华商电车公司、定海电气公司、舟山电灯公司、上海内地自来水公司、汉口自来水公司、广东自来水厂等;

在建造工矿企业方面,有上海绢丝厂、上海华商水泥公司、柳江煤矿公司、长兴煤矿公司、大有余榨油厂、海州赣丰饼油厂、龙华造纸厂、日华绢丝公司、上海第一呢绒厂、中兴面粉厂、立大面粉厂、和兴铁厂、宁波和丰纱厂、同利机器纺织麻袋公司以及马来亚吉帮橡胶公司等;

在交通运输业方面,有宁绍轮船公司、长和轮船公司、永安轮船公司、永利轮船公司、舟山轮船公司、大达轮埠公司以及法商东方航运公司等。

二是办福利多。由于朱葆三在上海商界已成为举足轻重的名人,在许多福利事业中均被人荐举,如1905年夏,上海城中绅士以马路工程局官办腐败为由,申请改为绅办,以试行地方自治。是年11月,遂有上海城厢内外总工程局之设。上海道袁树勋在上海绅商名人互选和推荐的76人中,朱葆三被选为办事总董,即是一例。朱葆三为宁波同乡作保荐者不知其数,而为人赔保损耗累巨万,但他从不追问当事者。在许多民族资本企业中,朱葆三往往以助人为乐的精神担任挂名职务,如刘鸿生创办的上海水泥股份有限公司聘他出任董事长;上海南洋兄弟烟草股份有限公司扩大改组招收外股,聘他为发起人。这些都表现了朱葆三助人造福的品德。朱葆三晚年致力于社会福利事业,先后创办和投资的有:中国红十字会、华洋义赈会、济良所、广义善堂、仁济善堂、感众善堂、四明公所、定海会馆、四明医院、吴淞防疫医院、上海公立医院、上海孤儿院、新普益堂、普益习艺所、妇孺救济会、同义慈善会、联义慈会、平民平粜局、上海时疫医院等。另外,还创办了同济医工学校、定海公学、尚义学校、宁波益智学校等教育事业。朱葆三的老家定海九次遭灾,每一次都是他出钱渡过了难关。当时,他每年收入3万元,除了1万元用于家用,剩余的两万元都投入了慈善事业。1926年夏,上海时疫流行,朱葆三创办的时疫医院病人骤增,经费短缺,为此他冒暑前往察看,并顺道去友人处劝募捐款。后因伏暑积劳,受到了感染,一病不起,与世长辞。可以说朱葆三的去世是在他所办的福利事业中。

三是人际关系多。朱葆三为人忠信仁义,30岁后逐渐发迹于上海滩,成为工商界的名人。他善于协调各方面的关系,广泛结交各界人士,在清朝官府、外国领事乃至革命党人中间,都有他的朋友,这既为发展其事业提供了机遇,又使他在各种风险危境中能左右逢源,化险为夷。有人评说他的社会人际关系网络时说:“这是他投资近代民族工商业的一种社会资源。”

朱葆三出任过上海总商会会长,又是英商平和洋行买办,还捐过清廷二品衔候补道,也担任过上海都督府财政总长,他一身兼绅、商、官,可以进行官商的协调。可在当时,要协调、沟通这种隔阂并非易事。如1911年11月,沪军都督府拟动用前清政府上海道存放于各钱庄的庚子赔款,但公款存折被上海道刘燕翼带走,各钱庄按规定无凭折不能交款,在无奈中由朱葆三出面发信给各钱庄权当收据,诸庄才一一同意为都督府提款,遂有“道台一颗印,不及朱葆三一封信”之说。

由于朱葆三有此“三多”,于是成为一言九鼎、信誉卓著的海上闻人,于是才有他去世时如本节开头一段盛大丧仪的景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