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是关键的一环。全民族的素质不能不落实到人的素质。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又是提高人的素质的根本。“三观”问题说到底也就是如何对待人生的问题。人生问题可以说是惟一属于人“自己”的问题,所有的人都不能不关注和思考,只不过关注和思考的自觉程度不同,方式不同,结论不同而已。自古以来中外各派哲学研究的问题可以经常“转向”,但其出发点和归宿点也毕竟还是人生。至于专讲人生哲学的书,古今中外也卷帙浩繁。然而喻承久、余伦信同志的新著《人生澄明之境》仍然是一本别开生面的佳作。我读了原稿,感到本书有几个鲜明的特点和优点:
(一)立意高远,方向正确。作者在构思全书时,不囿于一般为人处世的委琐之谈,而能从人生终极关怀的大处落墨,以宏大的气象启示人们认识生命的高贵,把握生命的真谛。本书在绪论中开宗明义,指出人生的价值在于对人类、社会、民族、祖国的奉献。作者以确凿的论据和犀利的笔锋令人信服地鞭挞了极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等腐朽的人生观,揭露它们的悖谬和危害。这是有重大现实意义的。当前,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市场经济的席卷全球,一方面为人类的最终解放创造了必要的前提,另一方面也不可避免地带来很大的负面效应。物欲横流,人性扭曲,生态失衡,使人类生存的精神家园甚至物质家园都面临被摧毁的危险。如果不以正确的人生哲学为指导,没有广大社会成员的自觉行动,而是听其泛滥,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就将是一句无法实现的空话。作者怀着极大的社会责任感和满腔的热情敲起了警钟。全书都有立有破,切中肯綮,贯串着对人类的深切关怀,昭示着正气、锐气和朝气,有一种催人奋进的力量。
(二)说理透辟,论证谨严。马克思和恩格斯说过:“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2)全书力图贯彻这一科学的根本方法,并取得了相当的成功。本书不是就事论事地宣布一些道德训条,而是首先力图对一系列前提性、本原性的理论问题(即所谓“元”问题)展开充分的论证,力求正本清源。作者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批判地吸取了古今中外有重大影响的哲学家的思想,作出自己的诠释与发挥,厘清阻碍人们认识的理论迷雾和世俗偏见,因而对具体问题的分析也能抓住根本,体现出高屋建瓴的优势。
(三)贴近生活,切中时弊。本书虽然探讨了许多高度抽象的理论问题,但作者的目光始终倾注于普通人的现实生活,倾注于当前最迫切的现实问题。作者运用自己阐发的理论,以大量的篇幅分析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具体问题,以“案例”的形式作出细致的分析,既给予处理的建议,又帮助人们提高到人生哲学的境界,产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在语言表达方面,作者也避免了那种令人望而生畏的枯燥说教,而采取了与读者谈心说理、对话交流的方式,娓娓道来,熔哲理与情趣于一炉,使人有亲切之感。
黑格尔说过:“时代的艰苦使人们对于日常生活中平凡的琐屑与兴趣予以太大的重视,现实上很高的利益和为了这些利益而作的斗争,曾经大大占据了精神上一切能力和力量以及外在的手段,因而使得人们没有自由的心情去理会那较高的内心生活和较纯洁的精神活动,以致许多较优秀的人才都为这种艰苦环境所束缚,并且部分地被牺牲在里面。”(3)黑格尔说的这种情况,现在也并没有消失。现在不少人不是常常慨叹“活得累”吗?就是因为不得不为现实的利益而“斗争”。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这是不可避免的,因为他们要生活。我们不能要求一个为衣食发愁的人抛开“平凡琐屑”的谋生活动去过“纯洁”的精神生活;也不能笼统地指责人们去追求更高的物质利益。但是,我们应当提醒人们,不要为艰难所屈,不要为物欲所蔽,不要放弃了人之所以为人的最本质的东西。这就是哲学工作者的天职。我以为本书的作者是有责任心的。本书也一定会引起读者的共鸣,产生良好的效应。我希望作者以本书的成就为基础,继续探索,为社会提供更深邃的作品。(www.xing528.com)
2003年9月28日
【注释】
(1)喻承久、余伦信著《人生澄明之境》一书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