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特权论:李守庸与彭敦文合著的专著研究成果

特权论:李守庸与彭敦文合著的专著研究成果

时间:2023-12-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系统探讨特权问题的专著——李守庸、彭敦文著《特权论》一书读后腐败现象是广大群众极为关注并深恶痛绝的现象,也是党中央高度重视并决心消除的祸害之一。李守庸、彭敦文教授在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下撰写的《特权论》,是一部积十年之功的科学专著。这些工作是迄今为止国内外有关特权问题研究的著作中所缺乏的。何况为一己之私而维护特权、为特权辩护的人固然存在,一面谴责特权一面谋取特权的人也并不罕见。

特权论:李守庸与彭敦文合著的专著研究成果

系统探讨特权问题的专著——李守庸、彭敦文著《特权论》一书读后(1)

腐败现象是广大群众极为关注并深恶痛绝的现象,也是党中央高度重视并决心消除的祸害之一。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这一纲领性文献中指出,一定要从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高度充分认识反腐倡廉的重大意义。腐败与特权并不是同一个概念,但特权的存在确是滋生腐败的土壤和条件。邓小平同志在论及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和干部制度时早就尖锐地指出,“形形色色的特权现象”是“主要的弊端”,并指出如果不坚决消除这一弊端,“势必使我们的干部队伍发生腐化”。(2)因此,特权问题是我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目标进程中必须正视和解决的根本性问题之一。但是,要解决这个复杂繁难的问题,单靠道义的评价和感情的抒发无济于事。这里需要的是科学的认识和基于科学认识的对策。李守庸、彭敦文教授在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下撰写的《特权论》,是一部积十年之功的科学专著。这部专著以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为指导,把理论、历史和现实有机地结合起来,对特权问题作了系统深刻的剖析,提出了一系列精辟见解。我对这一问题没有研究,读了这部著作之后深感获益匪浅。我认为这部著作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至少在以下三个方面有突出的贡献:

第一,本书是站在当代的高度,立足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现实,全面系统地阐述特权问题的第一部专著。发现人类社会有特权现象存在并对特权现象进行论说,是很早就有的事。近代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对特权问题作过相当系统的分析(如卢梭)。但是,这些批评的对象都只限于特权的某种特殊历史形态——封建特权和宗教特权,使用的武器是抽象的人性论和资产阶级的平等观。狭隘的阶级眼界使他们不可能通观特权发生发展的历史和前途,不可能触及资本主义的特权问题。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分析奴隶制度、封建制度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特权问题时具有完全不同的眼界,他们提供了观察这一问题的科学方法,得出了许多有重大指导意义的结论。但是他们也不可能具体地预见近代以后特权的发展变化的情况,尤其不可能在没有实践提供的经验事实的情况下对社会主义社会的特权问题作出凭空的判断。这个任务只有生活在当代社会主义社会中的马克思主义者才能作出具体的探讨。本书作者以对人民事业的满腔热忱和对科学认识的执著信念担当了这一任务。本书以宽阔的视野对特权的发生、发展和走向消亡的轨迹作了历史的考察,对各个领域(经济政治文化、宗教)的特权作了分类的和综合的论述,对人类社会各种特权的历史形态的演变及其根源作了清晰的梳理,对社会主义社会特别是我国当前社会的特权问题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和探讨。这些工作是迄今为止国内外有关特权问题研究的著作中所缺乏的。应该说,本书的理论内容是具有鲜明的开创性的。

第二,本书对问题的探讨和表述体现了历史和逻辑的统一,材料和观点的统一,论点和论据的统一。全书不仅形成了一个逻辑上自洽的学术框架,而且其中的各个论点也务求缜密周全,令人信服。例如,“特权”是全书的根本概念,对这一概念内涵外延的规定关系到全书的论述。作者为了精确地界说这一概念,不仅广泛地征引了大量前人和今人的论述,而且对所有这些论述条分缕析,既吸收其合理成分,又指出其局限和不足,最后根据实际情况和研究任务的要求作出了自己的独立的界说;然后又对这一界说作了详细的解释,力求精密,避免了因概念规定的不当而产生的论断偏颇,因概念模糊而导致的理论混乱。我以为作者在作出这一界说时是极费匠心的,几乎考虑到了各种可能的漏洞。例如,如果只把特权规定为一种“权利”(right),就无异乎肯定了一切特权都是当时的法律认可的、合法的(这与是否合理无关),必然把法律规定之外的特权排除在外,大大缩小了探讨特权问题的意义。作者把“权力”(power)也纳入特权的概念之中,就弥补了这一缺陷。又如作者考虑到,如果把特权概念的外延设定得过于宽泛,认为凡法律认可而又只有一部分主体享有的特殊权利统统属于特权,也会产生问题,因为这样的权利中有一部分是促进社会发展所必需的,如果也以“特权”一词来表述,就会与主张消除特权的本意相矛盾。作者把为谋社会公共利益而享有的特殊权利以及因对社会的贡献而享有的某种特殊待遇排除在特权概念之外,就消除了这种矛盾。此外,对特权与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关系,作者也作了包容量较大的处理,指出特权并非在任何条件下都为生产资料私有制所决定,这就为往后的探讨留下了较广的空间。作者对特权概念的界说在全书是一贯到底的,没有游移或偷换。这就使全书的诸论点之间始终保持了逻辑上的自洽,构成了一个严整的理论体系。这仅仅是一个例子。书中对特权的起源、演化和发展过程的勾勒,对特权的未来走向的预测,都以大量中外史实为根据进行理论分析,而不以臆想和推测来填补未知的空缺。对征引的材料的可信的程度和可说明问题的程度,作者也作了客观的分析,力求把它们摆在恰如其分的位置,避免了凡征必信、以偏概全的毛病,更避免了以片面的或不实的材料来附会主观意见的毛病。这些都体现了作者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学风,使本书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第三,对当前我国存在的特权现象的探讨是本书的落脚点,也是最能体现本书现实意义的部分。我以为本书的探讨有三个突出的优点:(1)力求对我国现阶段存在的特权现象产生的历史条件和表现形态进行客观全面的考察,既看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又论证了解决问题的可能性。既有忧患意识,又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前途充满信心。作者断言,特权现象“完全可以通过各种途径予以遏制;如果遏制得法、得力,甚至可以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逐渐得到基本上消除”。(2)对特权问题存在的原因既看到了体制方面的问题,又看到思想意识和人的素质方面的问题。(3)既有对这一问题的理论结论,又有解决问题的对策意见。本书提出的五项措施,是符合实际,切实可行的。当前人们对特权现象的普遍不满是理所当然的,但这不等于大家都有科学的认识和合理的态度。义愤不能代替科学。何况为一己之私而维护特权、为特权辩护的人固然存在,一面谴责特权一面谋取特权的人也并不罕见。如果没有科学的认识作为向导,不把特权现象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全局和长途中作实事求是的考察,制定总体性的对策,只是就事论事,是不可能解决问题的。离开现实条件抽象地谈论公平正义等等也无济于事,偏颇的感情宣泄还可能导致事与愿违的破坏性结果。本书基于科学分析得出的结论大有助于正确认识和解决这一复杂繁难的历史性课题。有些具体问题当然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然而本书的开拓之功是无可质疑的。(www.xing528.com)

【注释】

(1)原载《经济评论》2002年第2期。

(2)参见《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27页,第322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