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一本新的辩证唯物主义教科书(1)
萧前、李秀林、汪永祥同志主编的《辩证唯物主义原理》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编写的第一本供高校哲学专业用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科书,问世以来受到普遍的欢迎。
一本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对提高专业教学质量乃至广大群众的思想水平的作用是非常之大的。人们早就渴望编出这样的好书,并且提出了多方面的要求。但是由于历史造成的状况,要在短期内全部满足这些要求是不现实的。人们欢迎《原理》,我想并不是认为它已经是一本十分合乎理想的教科书,而是认为它吸收和发扬了以往教科书和其他同类作品的长处,克服了它们的某些短处,从而在某些主要的方面前进了一步。
全面准确地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在任何时候都是这类教科书应当满足的首要要求,在今天更有突出的意义。长期“左”的影响使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许多原理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形,十年动乱更使马克思主义哲学遭到空前粗暴的蹂躏。遗患之一,就是不少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了一种漫画化和滑稽化的理解,而又用这种理解去观察问题和处理问题;有的则因此不相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真理性。以教科书的形式全面准确地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恢复它的本来面貌和科学地位,无疑是改变这种状况的最有效的措施之一。《原理》在整体安排和具体阐述上都力求全面准确,努力纠正流行已久的错误观点。例如编者针对脱离科学性去突出“革命性”的错误,着力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和科学性的有机统一;针对脱离唯物论而大讲“辩证法”的错误,着力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唯物论和辩证法的有机统一;针对忽视联系而片面强调发展的错误,设专章论述了唯物辩证法是关于普遍联系和发展的科学。在量变与质变、同一与斗争、实践与理论、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真理与谬误、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实践标准与逻辑证明等一系列关系问题的论述上,都做到了比较全面准确,力求避免片面性。
如果只限于宣布正确的论点而没有科学的论证,那只是格言汇编而不是教科书,只能教读者背诵结论而不能让读者从中学到哲学,这是读者最反感的。《原理》的编者很注意这个问题。即使是“众所周知”的哲学命题,也没有当作“当然如此”的东西简单宣布了事,而是力求作出令人信服的论证,在“众所周知”的东西里讲出并非“周知”的道理,给读者以思维的训练和智慧的启迪。例如对唯心主义、形而上学以及现代资产阶级哲学,编者就不是采取简单骂倒和一笔抹煞的办法,而是从历史渊源、阶级根源、认识根源以及在不同具体条件下的不同作用诸侧面进行比较周详的分析,使读者懂得马克思主义者对待它们的正确态度。对多年来大家感到不易讲清楚的问题(例如矛盾同一性的相对性和斗争性的绝对性),编者也没有回避,努力作出了自己的论证。
哲学原理的研究和宣传落后于世界科学的发展,与当代人类知识状况不相称,是许多同志共同痛感的弱点。《原理》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这个弱点:对现代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天文学乃至某些边缘科学和横断科学的重大成果作了哲学概括,对现代科学提出的某些哲学问题作了回答,对现代资产阶级哲学的某些流派也有所触及。这就使本书具有时代气息,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
反映世界一般规律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没有“国籍”的。但这不等于说各国人民不应该总结自己的独特历史经验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人写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应该有自己的特色;中国人现在写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应当总结迄今为止的我国历史经验,特别是建国以来革命和建设的丰富经验,从这个宝库中提炼出更深刻的哲学道理。《原理》在这方面的优点也很值得重视。书中对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相互关系以及两者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作用的细致分析,就是显著的一例。这是非常吃力的工作,但编者还是知难而进。这对于引导读者以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分析四化建设中面临的新问题,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历史性变化,将起重要的良好作用。(www.xing528.com)
虽然我国学术界对辩证逻辑的看法存在着较大的分歧,许多问题还需要长期研究和讨论,但编者考虑到读者的需要,还是增设了这一章,这应当说是一个创新。编者对这一章的内容的处理是慎重的,很少涉及争议很大悬而未决的问题(例如有没有与形式逻辑相对立的辩证逻辑的推理形式的问题),而只就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辩证思维的论述作了集中连贯的阐发。而这些知识对读者是很有帮助的,不少读者对这一章很有兴趣。
听到有的读者反映,《原理》在体系方面基本上还是沿袭“四大块”的“老框框”,比较“保守”。我认为对此应当具体分析。过去教科书的表述体系确有缺点,应该有所突破,有些同志也正在致力于此,这是极有意义的工作,但很难一蹴而就。作为一本适应当前急需的教科书,与其匆忙地按照不成熟的新体系来写,似乎还不如暂时基本沿用已有的体系为妥。事实上这里说的体系并非指理论本身的内在结构,而是指表述的体系,也就是篇章节目如何安排的问题。这当然不能说与理论内容无关,但与内容相比毕竟是次要的。已有的表述体系也似乎还不好说已经到了无法表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内容的程度。何况《原理》的编者在那些由于体系安排而可能引起割裂感的地方采取了一些文字上的措施,使读者不至于发生误解。这就使体系问题并未成为此书的一大缺点。至于改进体系的工作,当然也不会因为此书的问世而受到束缚。
《原理》也确有令人未能满意的地方。我觉得显著的缺点之一,就是虽然注意论证而论证终嫌不足,虽然力求准确而疏漏仍然不免。例如,在论述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时,把“科学证明”和“哲学证明”分开论述,本来意在创新,但可惜并未讲清这两种证明的原则区别何在。事实上恐怕也难以讲清,因为离开哲学概括的“科学证明”和离开科学成果的“哲学证明”都不可能成为哲学命题的证明。编者在“哲学证明”的标题下讲述的内容也无非是对证明哲学命题提出了一些应该遵循的原则,并没有对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给出“哲学证明”。又如对时空的无限性的论述仍然没有突破以往教科书中那种以描述代替论证、以机智的反诘代替正面的回答的办法;把现代天文学的成就与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分别说成对时空有限论的“反面否证”和“正面确证”也很难说是严密的论证。至于对时空有限和无限及对立统一关系原理的四点概括,我认为在概念上尚有些不够清晰之处,举例也不尽当。此外,《原理》在行文上虽有生动流畅、血肉丰满的长处,但作为教科书似乎还应该更注意洗练一些。
总之,我认为《原理》是一本“大醇小疵”的优秀教科书,值得向读者推荐。本书将会在广泛听取读者的意见后作更大的改进,其他优秀的哲学教科书也一定会接踵问世。我们还热切地期待着此书的姊妹篇《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以更新的风貌早日呈现在广大读者面前。
【注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