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评《简明哲学辞典》同一性条目释文-陶德麟文集观点

评《简明哲学辞典》同一性条目释文-陶德麟文集观点

时间:2023-12-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关于“矛盾同一性”的一点意见——评罗森塔尔、尤金著《简明哲学辞典》“同一性”条目释文《哲学研究》1955年第4期第155页上,读者杨君瑞同志提出了一个问题:苏联罗森塔尔、尤金合编的《简明哲学辞典》对“同一性”的概念的解释与毛主席在《矛盾论》中对这个概念的解释有分歧,应该如何理解?《辞典》对“同一性”的定义是“表示事物、现象同它自身相等、相同的范畴”。

评《简明哲学辞典》同一性条目释文-陶德麟文集观点

关于“矛盾同一性”的一点意见——评罗森塔尔、尤金著《简明哲学辞典》“同一性”条目释文(1)

《哲学研究》1955年第4期第155页上,读者杨君瑞同志提出了一个问题:苏联罗森塔尔、尤金合编的《简明哲学辞典》对“同一性”的概念的解释与毛主席在《矛盾论》中对这个概念的解释有分歧,应该如何理解?编辑部认为这个问题有待于讨论。现在我想提出一点不成熟的看法和同志们讨论。

我认为首先可以肯定,《简明哲学辞典》(以下简称《辞典》)和《矛盾论》对“同一性”的解释确有不同,问题在于哪一种解释是正确的。

《辞典》对“同一性”的定义是“表示事物、现象同它自身相等、相同的范畴”。可不可以这样定义呢?从一定的意义说,也未尝不可。因为按照这个定义,“同一性”反映的是事物、现象在一定时期中的质的相对稳定性,即事物、现象处于量变状态时的质的相对稳定性或不变性。这种质的相对稳定性或不变性是客观存在的,否认了这一点就等于否认了事物、现象的区别,否认了认识的可能,也否认了形式逻辑同一律的客观基础,我们的思维就会陷于一片混乱。有人攻击唯物辩证法不承认事物的质的规定性和质的区别。恩格斯在反击杜林时写道:“无论如何,最令人吃惊的是杜林先生宣布:从马克思的观点看来,‘归根到底一切都是一个东西’;所以,对马克思来说,例如资本家和雇佣工人,封建主义的、资本主义的和社会主义的生产方式,‘都是一个东西’。而最后连马克思和杜林先生也‘都是一个东西’。”(2)从杜林这类人的曲解可以看出,坚持事物、现象的质的相对稳定性或不变性,对于正确地理解唯物辩证法是完全必要的。在这个意义上,《辞典》的解释有合理的成分。

但是即使如此,《辞典》的解释在逻辑上也并没有一贯到底。《辞典》在第156页否认“像战争与和平、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生和死等等现象”有同一性,所持的理由就是“因为它们是根本对立和互相排斥的”。这就使人有理由发问:既然同一性是“表示事物、现象同它自身相等、相同的范畴”,那就应该说任何两种不同的事物、现象之间都没有同一性,特别把“根本对立”、“互相排斥”作为没有同一性的理由提出来岂不是多余的吗?

而且,主要的问题还不在这里,而在于一部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编写的哲学辞典,把同一性规定为“事物、现象和它自身相等、相同的范畴”是否恰当,是否符合辩证唯物主义对这个概念的理解。

如前所述,唯物辩证法当然也承认“事物、现象同它自身相等、相同”。但是,这是形而上学也承认的东西,甚至是一切人的“健全的常识”都承认的东西。如果唯物辩证法的“同一性”概念的内涵不过如此,那么唯物辩证法就同形而上学、甚至同常识没有区别了。唯物辩证法比形而上学和常识高明的地方恰恰在于它不仅看到了事物(现象)的自我同一,而且进一步揭示了事物(现象)内部的矛盾。唯物辩证法所理解的同一,不是没有内在差别的同一,而是包含着内在差别的同一。作为唯物辩证法范畴的“同一性”,就应该是指对立面的同一(或统一),即指共处于统一体中的对立面互相依存、互相联结的关系。例如资本主义社会这个事物中的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个对立面之间的相互依存、互相联结的关系,有机体这个事物中同化和异化两个对立面之间互相依存、互相联结的关系。为了证明这种说法,不得不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摘引几段话:

(1)恩格斯:

大多数自然研究家还认为同一和差异是不可调和的对立物,而不是各占一边的两极,这两极只是由于相互作用,由于把差异性纳入同一性之中,才具有真理性。(3)

(2)恩格斯:

在进行较精确的考察时,我们也发现,某种对立的两极,例如正和负,是彼此不可分离的,正如它们是彼此对立的一样,而且不管它们如何对立,它们总是互相渗透的。(4)

(3)列宁:

对立面的同一(它们的“统一”,也许这样说更正确些?虽然同一和统一这两个术语在这里并不特别重要,在一定的意义上二者都是正确的),就是承认(发现)自然界的(也包括精神的和社会的)一切现象和过程具有矛盾着的、相互排斥的、对立的倾向。要认识在“自己运动”中、自生发展中和蓬勃生活中的世界一切过程,就要把这些过程当做对立面的统一来认识。(5)

这样的论点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是非常多的,这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唯物辩证法没有把同一性这个范畴解释为“事物、现象和它本身相等、相同的范畴”,而是解释为相互排斥的对立面之间互相渗透、互相联结、互相转化的关系。因此,我认为毛主席在《矛盾论》中对同一性范畴的解释是正确的,而《辞典》的解释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原意的。

《辞典》认为像生与死、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战争与和平等等“根本对立和互相排斥的”事物、现象之间没有同一性,这种观点对不对呢?我认为不对。这恰恰说明《辞典》的作者是用形而上学的观点看待同一性的。

举例:生与死。生与死当然是“根本对立和互相排斥的”,这一点谁都知道。但是,生与死之间决不是像《辞典》作者所理解的那样互不关联,彼此隔着不可逾越的鸿沟,二者恰恰是“相反相成”的。恩格斯对这一点发表过很精辟的意见,例如他说:

今天,不把死亡看作生命的本质因素(注:黑格尔《全书》第1部第152-153页)、不了解生命的否定本质上包含在生命自身之中的生理学,已经不被认为是科学的了,因此,生命总是和它的必然结局,即总是以萌芽状态存在于生命之中的死亡联系起来加以考虑的。……生就意味着死。(6)生理学证明,死亡并不是突然的、一瞬间的事情,而是一个很长的过程。同样,任何一个有机体,在每一瞬间都是它本身,又不是它本身;在每一瞬间,它同化着自外界供给的物质,并排泄出其他物质;在每一瞬间,它的机体中都有细胞在死亡,也有新的细胞在形成;经过或长或短的一段时间,这个机体的物质便完全更新了,由其他物质的原子代替了,所以,每个有机体永远是它本身,同时又是别的东西。(7)

这就说明了生和死之间具有互相依存、互相转化的关系(即《矛盾论》中说的“没有生,死就不见;没有死,生就不见”),这正是唯物辩证法的同一性。《辞典》断言生与死之间不能有同一性,是不合乎科学揭示的事实,不合乎辩证法的同一观的。(www.xing528.com)

再举例: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二者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是敌对阶级,它们之间有对抗性的矛盾。但是决不能说,对抗性的矛盾就没有同一性。相反,正因为它们具有同一性,能够共处在一个统一体中,才有可能形成对抗性的矛盾(例如战争与石头之间就不可能发生矛盾)。事实也正是如此: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一方面,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进行着斗争;另一方面,只要资本主义社会存在一日,它们就互相依赖一日,并且它们的统治与被统治的地位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不这样也是不可能的。假如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不是共处于同一个资本主义社会之中,假如它们之间不发生千丝万缕的经济联系,那么它们之间的斗争、它们之间的“根本对立和互相排斥”从何处产生呢?斯大林说过:

以为有了残酷的阶级斗争,社会似乎就分裂成了在一个社会中相互间再也没有任何经济联系的各个阶级,这当然是不正确的。相反地,只要有资本主义存在,资产者和无产者相互之间便有千丝万缕的经济联系,他们是一个资本主义社会里的两个部分。资产者如果没有受他支配的雇佣工人就不能生活和发财,无产者如果不受雇于资本家,也不能继续生存。中断他们之间一切经济联系,就是中断一切生产,而中断一切生产就会使社会灭亡,阶级本身灭亡。很显然,没有一个阶级情愿使自己灭亡。因此,阶级斗争不管怎样尖锐,是不会引起社会的分裂的。(8)

既然如此,怎么能说共处于一个资本主义社会中的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没有同一性呢?

关于战争与和平等等,也应当这样看。这类现象都不过是统一体的两极,斗争而又联结,对立而又同一,互相依存,无此即无彼,并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辞典》的编者以“根本对立”、“互相对立”为理由,断然否定了它们之间的同一性,这是不正确的。这种把“对立”和“同一”机械地对立起来的观点,是恩格斯早就批驳过的形而上学观点。

《辞典》用的“根本对立和互相排斥”一语的意思也是不精确的。什么是“根本对立”?它同“非根本”的对立的区别何在?完全没有解释。至于“互相排斥”,那本来就是任何矛盾双方之间的一种关系,无此关系就根本不成其为矛盾双方,又何止存在于生与死、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战争与和平等等之间?

总之,我认为《辞典》对同一性范畴的解释是不符合唯物辩证法的。(9)

【注释】

(1)本文作于1955年5月,原载《哲学研究》1956年第2期。

(2)恩格斯:《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65页。本文集的引文均用现行新版本,原引文的文字与新版本有差异的也据新版本作了调整。

(3)恩格斯:《自然辩证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22页。

(4)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35页。

(5)列宁:《哲学笔记》。《列宁全集》第55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306页。

(6)恩格斯:《自然辩证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70页。

(7)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35页。

(8)斯大林:《马克思主义与语言学问题》。《斯大林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512页。

(9)《辞典》再版时已接受本文的批评,作了原则性的修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