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文献的概念、性质与特点

文献的概念、性质与特点

时间:2023-12-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地方文献在区域性上有狭义与广义之分。地方文献的内容带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它所记载的是产生在某一区域范围之内的,或属于与某一区域有关的事件和现象。

文献的概念、性质与特点

一、文献的概念、性质与特点

1.文献的概念

“文献”一词,源于孔子的《论语·八佾》:“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

“文献”原指典籍与贤者(《辞海》)。朱熹亦注:“文,典籍也;献,贤也。”将“献”解释为“贤者”,即见识多、读书多、掌握典故多的人。

元代马端临在《文献通考》中给“文献”的定义是:引古今史谓之文,参以臣僚奏疏诸儒议论谓之献。这里的“文献”已经是介于文学资料与口头议论之间的概念了。

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记录知识的载体、记录符号、记录状态、记录手段都发生了深刻的革命,“文献”的概念不断延伸,“文献”一词已被时代发展赋予更广泛的含义:文献是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文献著录总则》中指出:文献囊括了普通图书、连续出版物、非书资料、古籍、档案、地图、乐谱等。

文献的记录、存储、积累功能和文献交流传递是文献的两个基本功能。文献记录与交流活动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基础结构,其产生与发展不但使人类文化信息的脑外记忆存贮和交流成为可能与现实,而且用文献这种物化的文化信息形态直接介入交流活动本身,并与其他交流媒介相互作用,极大强化了人类交流活动的社会功能。

2.地方文献的性质、特点(www.xing528.com)

地方文献是一种以内容或形式上的地方区域特征作为反映对象,在查考与重复使用上具有资料价值,在记录方式及载体的表现上文献形式较为多元,在特定地域阶段性发展的反映上存有历史累积性的文献。

地方文献在区域性上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地方文献,是指仅在内容特征上反映地方区域性的文献;广义的地方文献,是指除了在内容特征上,还在其他非内容的“本地”形式特征上反映地方区域性的文献,如本地(含籍贯)组织或个人撰写的文献,反映本地人物(包括原籍在本地的,或原籍虽不在本地但曾在本地任职、居住,并有影响的所谓“寓贤”)或组织情况的文献,本地采用出版等形式形成的文献等。

地方文献是有关地方的一切资料,表现于各种记载形式的,如图书、杂志、报纸、图片、照片、唱片、拓本、表格、传单、单据、文书、手稿、印模、簿籍等。凡有历史价值的,即“断简量篇”、“片纸只字”,也在收集之列。凡与“地方”有关的一切资料才可作为地方文献。其特点:

(1)地方文献内容的区域性。地方文献的内容带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它所记载的是产生在某一区域范围之内的,或属于与某一区域有关的事件和现象。

(2)地方文献内容的资料性。资料性是指地方文献的内容广泛而丰富。地方文献是一种重要的情报源,因为它全面地反映了某一地区的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化教育的概貌。

(3)地方文献内容的百科性。地方文献中的地方史、地方志、地方地理、地方档案、地方丛书、地方笔记杂著、地方专著、地方书目、地方年鉴等,内容涉及许多学科领域,从行政区划、行政管理、城市设计规划、社会经济、工农业生产、民风民俗、中外文化交流、旅游事业,到名胜古迹保护、地质资源普查等,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