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品质,理念的“软实力”
理念的体现是品质。什么是品质?也许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定义。谁也不会承认自己没有品质,谁也不愿意承认自己品质差。但实践结果却是检验人生品质的一面镜子。有时候,我们残缺不全的品质,连我们自己都看不到,也没有勇气去承认!还请重视自己的品质,重视自己的“软实力”啊!
一、唐僧的“软实力”
唐僧的“软实力”,好比我们周围那些不温不火的人,他们不刻意进行自我标榜,不显山露水,但却深深地知道事情的分寸和道理。他们会时刻保持一颗清醒的头脑,不受外界的左右和干扰,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自己控制自己的情绪才可以更好地影响他人)。这份力量,甚至在某些方面超过他人的“硬实力”,不可小视啊!
当“软实力”碰上“硬实力”的时候,“软实力”往往会成为真正的赢家。“软实力”是对于一个领导的真正要求。
在观音禅院,唐僧师徒碰见了老和尚,老和尚招呼他们坐下来喝茶。唐僧夸老和尚的茶具不错。没想到,这一夸,却触动了老和尚好卖弄的性子(好卖弄,往往是因赞美的话开始燃烧。喜欢臭美的、爱慕虚荣的,一听你说她(他)这个好、那个好的时候,马上就膨胀)。老和尚于是说:“这茶具啊,不算什么啦,我的袈裟有好多好多,几箱子呢,都是世界顶级的名牌货呢!那个才叫精彩!”
行者和老和尚,其实都是好卖弄的德性,棋逢对手。他根本不买老和尚的账,于是,两人就开始打赌,看谁的袈裟漂亮。
孙行者兴冲冲地要和老和尚比袈裟,然而唐僧却不同意。他说了一番四平八稳的话:“珍奇好玩之物,不可使见贪婪奸伪之人,倘若一经入目,必动其心;既动其心,必生其计。事不小矣。”唐僧的“软实力”可见一斑。
孙行者满不在乎,打出包票“都包在老孙身上”(假如这袈裟是企业的一项核心技术,孙行者把他炫耀给别人 ,你说哪个老板和总经理会赏识孙行者呢?)。事情最后的结果是:老和尚真的“贪”上了袈裟,还要杀害他们灭口,以达到占有袈裟的目的。后来,袈裟又被黑风山的熊罴精抢走。真是一波三折。
唐僧的话其实说得很明白。卖弄的实质就是比较和炫耀,它可能引发人们心理上的不平衡:“有的”人还想更有,“没有的”人想证明自己拥有;“有的”人觉得自己很神气,很得意,“没有的”人却会嫉妒、不服气。特别是不能向那些贪婪、虚伪的人卖弄,否则,事情就会弄得不可收拾。老和尚就是这样一个不知深浅,又十分贪心的人物。
孙行者不是说自己很有能耐,甚至连玉皇大帝都不放在眼里吗?“软实力”不是说出来的,靠的是真实的表现。
我们不妨再反过来想想:如果行者听从唐僧的忠告,就不会有那么多的麻烦。看起来,打打杀杀很热闹的《西游记》,实际上按照唐僧的“软实力”处理方法,是可以省去很多磨难的。人生多磨多难,何尝又不是因此而引发的呢?下面我们看看生活中一些核心的品质。
二、核心品质
(一)行善与作恶
“灭法国”与“钦法国”
人生就如开车,随时在转动着向善或向恶的“方向盘”。我们所做的每件事,是善还是恶呢?
因遭僧人诽谤,灭法国国王发誓要杀够一万个和尚解恨。唐僧等人赶到灭法国的时候,他已经杀了九千九百九十六个,还差四个就圆了他的“梦想”。唐僧四人都是和尚,他们得过去,就得想办法。孙行者偷来老百姓的衣服,把取经团成员打扮成老百姓的样子,准备蒙混过去。想不到,他们后来还是被官兵抓住了(蒙混过去,难道就算逃过劫难了吗?再说,不杀你唐僧几个,还不是要拿另外的四个和尚来顶缸!可想,这不是数字的问题。说不定,杀过瘾了,他还要杀)。不过,孙行者太聪明,太有领悟力了。他很快就想到一个绝妙的计谋,这条计谋简直可以评选当年最具有创意的“金点子奖”!只见他呼啦啦地从身上拔出毫毛,变出几百个小行者,趁国王、后宫王妃、宫女、大臣等熟睡之际,全部给他们剃了光头。
行者的创意是:“好啊,国王啊,你不是觉得杀人家和尚过瘾吗,我就让你来体验一下做和尚的滋味。现在你自己也是和尚了,我看你怎么办?你们这些宫中人士和大臣,不是视而不见或助纣为虐吗?也让你们全部尝尝做和尚、尼姑的滋味!”毫无疑问,行者抓住了问题的根源!
一个人产生不公、嫉妒、仇恨、愤怒的情绪时,他的不良品质就开始涌现,他的善心就开始失去了,恶心就开始萌生了。其后果就类似于“灭法”。不是吗?我们经常听到“天下男人没几个好东西”“女人都爱男人的钱”“无商不奸”“女人嘛,就是那回事”的言辞,其言下之意又是什么呢?不是“灭法”,不是“一棍子打死”又是什么?
曾经闹得沸沸扬扬的影视圈“性交易”丑闻,就是典型的例子。似乎天下导演一般色。这显然不公平。没有人要求某人为了名和利交易自己,我们可以选择不这样做。没有法律规定,我们必须付出身体获得戏份。是我们自己的品质理念出了问题啊!我们为什么不重视自己的尊严?我们可以有很多种生存方式啊!
一个人抓住别人的短处可以穷追不舍,妄加对待。伤害别人的时候可以肆无忌惮,甚至引以为乐,而一旦自己被伤害的时候,又大呼小叫,抱怨世界不公。我们需要时刻有感同身受的体验。我们所做的事情是代表了行善还是作恶?我们的做法是客观还是偏颇?我们的心灵是纯洁还是罪恶?我们的做法是包容还是报复?……
也学学唐僧吧!他给国王上了生动的一课。他说:“我们到您国家来,听说您要杀够一万个和尚,不得已才化装成普通百姓,结果还是被您发现了。其实我们可以不化装,我这些徒弟都是有本事的,不过,我们不想和您对着干。还请您放过我们!”唐僧的话,心平气和,春风拂雨,没有一点架子和盛气凌人的气势!好个唐僧!要是换个人,也许会说:“我们神仙和你们凡人斗,还怕你吗?干脆把你绑到广场上去,好好斗一斗,叫你游街,看你服气不服气!不整死你就不错了!看你还杀不杀和尚!”
国王从孙行者的做法中大受启发,又被唐僧的话深深感动,于是决心归善,还把“灭法国”改成了“钦法国”。
人生的事情,是善是恶,也许自己不一定知道,但人们的眼睛和事情的结果却会告诉你!
(二)付出与索取
老鳖的脾气
取经回来,大家兴高采烈地经过通天河,老鳖再次来驮他们过河,行者高兴地说:“你果有接待之心。”(瞧这话说的!)老龟把他们驮在河中央,问唐僧:“上次我托你问如来‘我何时成人身’,如来怎么回答的啊?”唐僧一时答不上来。原来,他一心拜佛,却把这事忘了。老鳖觉得很不爽,一时来了情绪,就把他们连人带马和行李掀到了河里,经书也被打湿了。唐僧等人真是“阴沟里翻船”啊!
这个事情的真相是——人们往往认为,别人为自己付出是天经地义的,而不必在意他人的需求和处境,不关注乐意为他人付出。
大家将心比心地想一想:老鳖也是一个生命,它修炼了一千三百多年啊!它没有太高的生活要求,只希望得到一个人身,脱掉身上的壳,有一个堂堂正正做人的机会!“我驮你们过河,心甘情愿,但只是托你(唐僧)问一下如来而已。就算你帮我个小小的嘴皮忙,没有什么过分的呀!何况我还驮你们过河呢!而且你唐僧当时也答应过我的啊!如果你唐僧有心,怎么会忘记这样一个生命的要求呢?”老鳖一定有这样的想法。老鳖就是我们周围的人啊,有多少次,我们错过了他们,忽视了他们啊?!
这件事情证明:唐僧太在意自己,以致忘记了别人,忘记了自己应该做到的承诺,忘记了付出和索取的关系,忘记了这种关系可能带来的后果。人际关系往往就是从这样的时刻开始断裂的啊!
关注他人的存在和要求,为他们真心付出,而不是停留于“我知道”的空道理,甚至压根儿就把人家不当一回事。把别人的事情当作自己的事情一样重要,真诚地关注他人的存在,人家才会尊重你,双方的付出与索取关系才会平衡。要不,这个人际的杠杆就会翘起来,平衡不了。企业与员工的关系、家庭关系、朋友关系,莫不如此!
同样的故事发生在藏经阁。两位传经书的尊者阿难、迦叶向唐僧索要“人事”(天经地义啊),可是居然有那么多的人认为那是受贿!那不是受贿,是交换,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没有“人事”,就只能传“白本”的无字经书啦!如来的解释很有道理:“以前我们在舍卫国,只诵读了一遍经书,就换来了好多米,还有黄金、白银,我们还说忒贱卖了,教后代儿孙没钱使用。你空手来取,是以传了白本。白本者,乃无字真经,倒也是好的。因你那东土众生,愚昧不悟,只可以此传之耳。”懂得这个道理的人,怎么还会白吃人家的“午餐”呢?怎么可能不主动给“人事”,还要人家索“人事”呢?(这里的“人事”与官场的贿赂完全是两码事。)
想想也是,经书需要人去编写,需要印刷,需要纸张,需要人力,需要保管,需要搬运,需要发行吧?这些都是要发生费用的啊!钱从哪里来?“经不可轻传,亦不可轻取”是完全正确的呀!可是,我们已经习惯于从别人手里拿东西,好贪便宜,因此认为不正常。“倒也是,你们(唐僧)连这个道理(付出与索取)都搞不懂,你们也就只能拿这无字的经书走!”如来说。第二次传经的时候,是在阿难、迦叶收取了“人事”后,才传递有字经书的,这是多么具有教育意义的事情啊!
白手传经,继世后人当饿死!这是人生最大的道理啊!一心做善事的佛家,都不会白传经书,哪里还有可以完全索取的世界?连我们的父母都需要回报(养老啊),哪里有只有索取的事情呢?
(三)成就他人与成就自己
唐僧“圆满”寇员外
天竺国铜台府有个寇员外,一心向佛,只差斋奉4个和尚,就凑整了一万个,完成了他“万僧圆满”的心愿功果。他要求唐僧等人住在他家,呆上数日,等做完了“圆满道场”(佛教仪式)再走。唐僧十分欢喜,就答应了下来。
事实上,唐僧的确帮助寇员外做完了“圆满道场”,总算了却了老人家的一腔心愿。这一来,取经团就耽误了半个月的时间。一心向西的唐僧,本可以拒绝寇员外的要求,但他并没有因为要赶路而拒绝他人,体现了他“成就他人”的优秀品质!唐僧在“成就他人”的过程中也顺利地通过了如来的考验,成就了唐僧自己,为自己增添了事业的功果。不成就他人,赶到西天去又有什么用?又怎么可能到得了西天?
要是换作一般人,他(她)也许说:“你寇员外圆满不圆满,和我有什么关系呢?我凭什么要花那么多时间来给你做道场?我还有重要的事情要做。你快点让路,我还要赶路呢!”
成就他人和忽视他人的区别就在这里。成就自己和不能成就自己的区别也在这里!
生活中,我们如何去学习圆满他人、成就他人?我们是否明白成就他人其实也是在成就自己呢?我们又做了多少圆满他人、成就他人的事情呢?
(四)他有与私有
八戒“拿”背心
有一次,行者化斋去了,猪八戒四处乱走,不觉走进了一座宅子。在宅子里,猪八戒发现了三件纳锦背心,他才不管那么多,拿着就跑去找师父:“师父,师父,这里有三件纳锦背心,被我拿来了。也是我们的造化(福气),正好现在天气冷,师父你把它穿在身上吧,免得受冻。”三藏道:“不可,不可。法律上说了‘公取窃取皆为盗’,假若有人知道了,一定是个偷盗之罪。还不送回去放到原处!”八戒说:“周围都没有人,谁人知道,哪里有什么公取、窃取?!”三藏又说:“你乱来!难道你没有听说过在黑处做坏事是亏心的吗?难道你没听说过人们的眼睛像电光一样明亮吗?快点给我送回去,不要喜欢这些非分的东西!”
八戒真是个呆子,偏不听师父的话,想投机取巧,于是和沙僧两个人一人弄了一件穿上。结果,两个家伙刚穿好,就被背心绑缚了手,怎么解也解不开。真是“莫伸手,伸手必被捉”!
生活中,我们要仔细区分:哪些是“他有”的东西,哪些是“自有”的东西。许霆案取款事件虽已落案,但还有多少“许霆”仍在因此骚动呢?怎么界定这个尺度,怎么维护这个尺度,就印证着我们的品质水平。
(五)做“分内事”与做好“分内事”
做好撞钟的和尚
“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通常被理解为“得过且过”。我们是否可以理解为“做一天和尚,就得要撞好一天的钟”呢?两者的区别大矣!《西游记》里有这样一段:
那和尚同三藏、行者进了山门。山门里,又见那正殿上书四个大字,是“观音禅院”。三藏大喜道:“弟子屡感菩萨圣恩,未及口谢。今遇禅院,就如见菩萨一般,甚好拜谢。”那和尚闻言,即命道人开了殿门,请三藏朝拜。那行者拴了马,丢了行李,同三藏上殿。三藏展背舒身,铺胸纳地,望金像叩头。那和尚便去打鼓,行者就去撞钟。三藏俯伏台前,倾心祷祝。祝拜已毕,那和尚住了鼓,行者还只管撞钟不歇,或紧或慢,撞了许久。那道人道:拜已毕了,还撞钟怎么?”行者方丢了钟杵,笑道:“你哪里晓得,我这是做一日和尚撞一日钟的。”
撞钟,本身就是某些和尚的工作内容。我们的工作职责和角色,也是社会所赋予我们的。我们以什么样的心态,去尽到自己的职责,做好自己的角色,又如何撞好钟,是很值得深思的事情。
为什么要撞这个钟,每个人有自己不同的理解。有些人说是被强迫“撞钟”的,自己根本就不喜欢这个工作!有些人说自己根本不知道怎么撞,随便糊弄几下就算了吧!可是,你知道他人(社会、人民、企业、组织)为什么要给你提供这个“撞钟”的机会吗?
身在其位,就得撞好钟。“撞钟”,是基本的职业道德和生活道德。一个人最可怕的是忘记自己的职责。
撞钟的和尚啊,这钟是为谁撞的呢?为你自己撞的啊!现在你是个“撞钟”的,只是现在的一刻而已啊!三五年后,你或许就是“方丈”了呀!“撞钟”的世人啊,我们不是在为别人“撞钟”,而是在为自己撞啊!我们不仅要“撞钟”,还要撞好这“钟”啊!
撞钟,看起来很简单。但撞好钟也不是那么容易。生活很简单却不是如此轻松。我们为了撞钟而撞钟,仅仅把它作为一种漫不经心的求生手段,最后只能遗憾终生。
优秀是一种习惯。优秀,从尽责开始。认真对待分内事,才是卓越和优秀的基础。
佛家认为:人生有一百零八种烦恼,这些烦恼有必要早晚警示,否则烦恼会随时入侵。以往,按照佛家的规矩,晨昏时刻要各撞一百零八下钟,以消除这些烦恼,就是我们常说的“闻钟声,烦恼清,智慧长,菩提生”。烦恼没有了,智慧就会增长。要达到这样的效果,当然不是胡乱撞几下就可以的,必须掺杂生命的理念才可,必须懂得方法才可。撞钟也有学问。据说要先七紧后八缓地撞,然后平平撞二十下,此为一通。重复这样,连续三通,共一百零五下,最后再撞三下,才圆满结束。用心去撞,钟声就会洪亮、雄浑、深沉、悠远,才可以达到真正的意义。我们怎么在撞我们的“钟”呢?
既然在生命、工作的路途上,就得好好撞钟,哪怕是做一会儿和尚,做一天和尚。这是一种对于生命、他人、自己负责任的态度,一种值得别人尊重你、你被别人尊重的态度,也是一种踏实生活的态度。
(六)感恩与应该
行者“笑”唐僧
唐僧是个很可爱、很可敬的人,他很懂得感恩。感恩,看起来似乎是个简单的词汇,实际上能量无限。它让人明白一切的来之不易,明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程度。
生活中有两种主要的人际关系情感,一个是“感恩”,一个是“应该”!怎么说呢?人们往往知道自己与社会或他人的关系,却不知道它的意义,他们多从“我要……,你就要给我”的角度思考。例如:孩子们会想,爸爸妈妈应该供我上学、养育我啊!但他们是否真正明白他们和父母之间的关系意义呢?对于父母关系、朋友关系、同事关系……如果我们不知道感恩,就会认为“他人的付出是应该的”(你欠我的或那是你该做的)。例如:婚姻中,“你是我老婆,你为我做什么都是应该的”;企业中,“你是我老板,我给你打工,互不相欠”;朋友相处时,“你是我朋友,为我做点事情,也是应该的,不算过分”;家庭中,“你是我爸爸妈妈,抚养我是应该的”。如果人们都如此“应该”地去看待生命的关系,那么,他们的理念、行为,就和知道“感恩”的人有偏差。还是让我们拿《西游记》中的经典片段来演绎一下吧!
每一次,无论唐僧是受人恩惠或者帮助、指点,他都会表示感恩之心,又是道谢,又是磕头礼拜。在观音收伏白龙马后,唐僧一听说是观音帮了忙,马上就要拜谢,连忙问:“菩萨何在?”从唐僧的行动中,我们看到的是他的态度,他的真诚。
再回过头来看看行者,我们就知道其中的差距到底有多大。收伏白龙马后,行者对土地、山神这些提供情报和线索的基层人员,不但不予以感谢、表扬和鼓励,反而喝退了他们。这意思不就是明摆着:“你们做这事情是应该的,我现在不需要你们了,滚吧!”需要与不需要的关系和选择,时刻微妙地、势利地左右着我们!
同样的事情又发生了。收伏白龙马后,马上要过河涧。这时,水神变成个渔翁来接他们。唐僧急忙从怀里掏出大唐的几文钱,对他表示感谢。你瞧孙行者怎么说:“他是这里的水神,不来接我老孙,老孙还要打他呢!如今免打就已经不错了,还敢要钱?”呵呵,类似的事情是否也发生在我们的身边呢?
还有更要命的呢!师徒过了河涧,很快就走到了“里社祠”,一个老者出来迎接。刚收的白龙马,没有缰绳和鞍辔,不好打理。这时,行者看到老者家门口有一条绳子,他连个招呼也不打,就扯下来拴马。(如果换作是你,你会怎么看待行者的行为?我们是否也做过类似的事情?当我们需要什么东西的时候,只要我们需要,也不管人家是否同意或者符合行为规范或法律,拿来再说。)孙行者的行为立即引起了老人家的反感,老者开玩笑说:“那马一定是偷来的,要不怎么连拴马的绳子都没有?”唐僧哭笑不得,又解释了半天。最后,老者才答应送他们鞍辔、鞭子。
送鞍辔和绳子的老者,原来是落伽山的山神,是受了观音菩萨之托,特意送东西来的。唐僧知道后,他的第一反应是:滚下马来,朝天磕头,不计其数。你知道那猴子孙行者在做什么吗?他在一边喜滋滋地偷着乐,笑唐僧迂腐。唐僧语重心长地说:“徒弟啊,我都要磕那么多的头,你却连拜也不拜,还在一边笑,为什么呀?”你说那孙行者怎么回答的?“像他这样藏头露尾的,本该打他一顿,看在菩萨面子上,饶他就不错了,还要我老孙给他拜!就是见了玉皇大帝、太上老君,我也只是唱个诺(打个招呼)。”
我们有时候也生活在这样的迷局里,经常在“应该”和“以德报怨”间徘徊!得到则已,得不到则生怒生怨,却很少关注真正的感恩。我们迷惘、压抑得甚至都来不及感恩周围真实存在的一切,感恩自己已经拥有的一切,更无法清晰地体会到一颗感恩的心的温暖和感动!
生活就是这样,不会因为你有多大的本事、多么聪明而光辉,而是因为你知道如何感恩,才能获得源源不绝的能量和动力!
(七)自我心与同理心
行者“欺”八戒
人们往往从自己的出发点考虑问题,很少感同身受地关心对方的想法和感受,于是,误解、偏差、不和谐就自然产生了。请看看下文:
正走处,不觉天晚。三藏道:“徒弟,如今天色又晚,却往哪里安歇?”行者道:“师父说话差了,出家人餐风宿露,卧雪眠霜,随处是家。又问哪里安歇,何也?”猪八戒道:“哥啊,你只知道走路轻省,哪里管别人累赘?自过了流沙河,这一向爬山过岭,身体挑着重担,老大难挨也!须是寻个人家,一则化些茶饭,二则养养精神,才是个道理。”行者道:“呆子,你这般言语,似有抱怨之心。还像在高老庄,倚懒不求福的自在,恐不能也。既是秉正沙门,须是要吃辛受苦,才做得徒弟哩。”八戒道:“哥哥,你看这担行李多重?”行者道:“兄弟,自从有了你和沙僧,我又不曾挑着,哪知多重?”八戒道:“哥啊,你看看数儿么:
四片黄藤篾,长短八条绳,又要防阴雨,毡包三四层。扁担还愁滑,两头钉上钉。铜镶铁打九环杖,篾丝藤缠大斗篷。似这般行李,难为老猪一个逐日家担着走,偏你跟师父做徒弟,拿我做长工!”行者笑道:“呆子,你和谁说呢?”八戒道:“哥哥,与你说哩。”行者道:“错和我说了。老孙只管师父好歹,你与沙僧,专管行李、马匹。但若怠慢了些,孤拐上先是一顿粗棍!” 八戒道:“哥啊,不要说打,打就是以力欺人。我晓得你的尊性高傲,你是定不肯挑;但师父骑的马,那般高大肥盛,只驮着老和尚一个,教他带几件儿,也是兄弟之情。”……
行者哪里有站在唐僧、八戒的立场上考虑呢?仔细想想,其实唐僧也够不容易的,他是一个凡人啊,哪里能像猴子一样经受折腾?八戒也是够辛苦的,挑着那么重的担子,又跋山涉水地走那么远的路,他只是想找个人家吃点饭,休养休养精神再走,这样的要求不过分啊!可他却被行者理解为是在抱怨,还被责怪了一通。行者不仅责怪了八戒,连师父也一起“教育”了:“出家人哪里不是家,还问什么去哪里安歇?”行者啊行者,你是金刚之身,又不拿行李,当然好啊,你有没有想想别人是如何的呢?孙行者还蛮不讲理地声称自己只管保护师父,不管行李、马匹,那都是猪八戒、沙僧的事情。他还叫嚣着说:“如果你(猪八戒)做得不好,还要受棍子!”
这种现象也常见于工作、生活中。例如:企业员工常常会真诚地提出一些富有建设性的建议和合理的要求,就像唐僧和八戒一样,他们所需要的是休整而不是放弃,却通常被企业错误地以为是在找借口或者抱怨,以至对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不仅不予以理睬,而且还要责难一番,教育一番,解释一番,不做出接受同理心的积极调整。(www.xing528.com)
如果孙行者理解唐僧是个凡人,理解猪八戒十分辛苦,那么,他就建立了同理心,他对以上对话的处理方式和态度也会发生根本不同。他可能会主动帮助唐僧寻找一处好的安身住所,会主动关心他的小师弟猪八戒,必要的时候还会帮他挑行李,一起开开心心地前进,而不是一个人清高地只顾及自己,还要责怪、打骂他人。
同理心是一种品质,它需要我们放下自我,用心去体验别人的难处,真正地站在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这样,我们对别人的理解势必就加深了,对待别人的态度势必就趋好了,和别人的关系势必就更亲密了,我们受人欢迎的程度也相应增强了!
(八)个人意识与团队意识
唐僧独孤
因为打死了“眼见喜”等6个强盗,孙行者第一次和唐僧争吵起来(那时,取经队伍就他俩)。唐僧骂行者:“你的心太恶毒,做不了和尚!”行者见唐僧絮絮叨叨,受不了他的气,“呼啦”一声,跑了个无影无踪!剩下唐僧孤独一人。
看唐僧是怎样的反应。只见他点头自叹,悲怨不已:“哎,我说他几句,他就这样,真是我命苦,命中不该收徒弟,进人口。现在找也找不到他,叫也叫不应他,去就去吧!去就去吧!还是拼了命,自己去西天吧,别靠别人了,自己拿主意吧!”
这样的孤独心理何尝只是唐僧一个人有?“靠人不如靠己!”先辈们早就这么说了。不过,人生在世,单靠自己,真的就可以吗?
唐僧的一番话,自然反映了他的苦闷。同时,我们也体验到他在一个人死撑,他一个人如何去得了西天?
换句话说,一个人做公司、做事业、发展组织,能做得起来吗?“独木不成林”啊!
什么都自己拿主意,不借助任何人的力量,只会一个人死撑,最终独孤求败。
个人,永远不可能游离于他人之外。在当今团队化的时代,个人独孤只会封闭自我,成为团队的最大障碍,共赢才是我们人生的目的!
过于自我的人,往往忘记大家共同的目的,却更多地关注个人目的和喜好,结果导致团队目标无法实现,个人目标也成为泡影。
个人意识背后的潜台词是:不情愿收敛、牺牲个人意识,害怕承受融入、建立团队的代价,逃避融入、建立团队的方法,回避融入、建立团队的用心和意志!值得留意哟!
(九)守规与违规
行者喊着打观音
像行者这样的人,本事大,破坏力也大。
取经之初,孙行者严重不服唐僧管理,和唐僧公开顶嘴对骂,还扔下唐僧,四处乱跑,搞得唐僧没吃没喝没脾气。观音菩萨及时给唐僧出主意,建议给孙行者戴上“紧箍咒”,而且还亲自传授口诀。孙行者果然中计,被“紧箍咒”折磨得疼痛难忍。唐僧终于有办法制服他了。
猴子毕竟是猴子,精明!他知道是观音的主意,于是喊着要去打观音。唐僧说:“菩萨也会这口诀,你去也是找死!”猴子这才罢休。
可是,这猴子的火气还是没有下去,正找机会报复呢!好不容易盼到观音来收伏小白龙,找观音算账的机会来了。行者大老远地见观音来,就叫道:“你这个慈悲的教主,怎么变着法子害我?”菩萨嘴巴机灵:“你这个马流,不谢谢我救你出来(出五行山),反而说我害你?谁要你不受拘束,乱来一通,到处闯祸!你必须戴这个,才可以修行好!”说得猴子哑口无言,只得认账!
在这个自由泛滥的时代,我们随处可见践踏规则的情形。当我们游离于规则之外时,我们有给自己带上“紧箍咒”的意识吗?又有多少人曾经给你戴过“紧箍咒”?你是否像行者一样,喊着要去打“观音”呢?
不遵守规则,必定为无规则所缚。盲从规则,自然无法理解规则的意义。心中有规则,一切的规则约束都将显得多余(孙行者到达灵山后,“紧箍咒”自然消失)!
当一个人不守规则的时候,是该使用定心真言——“紧箍咒”的时候了!社会上,有多少颗心在漂浮不定呢?他们漂浮于工作之外,生活之外,事业之外,婚姻之外,感情之外,而连起码的规则都不加以遵守啊!
(十)爱心与错爱
灵感大王“伟大”的爱
关于通天河的妖精——灵感大王,陈家庄的百姓这样形容他:
感应一方兴庙宇,威灵千里佑黎民。年年庄上施甘雨,岁岁村中落庆云。
这形象看起来很不错哦!一个做好事的灵感大王形象!大家还没看完呢,再看下面:
虽则恩多还有怨,纵然慈惠却伤人。只因好吃童男女,不是昭彰正直神。
这形象就不是一般的不雅了,诗意是说:灵感大王给我们做好事,是对我们有恩有惠的,不过,他喜欢吃童男女,也不是什么正儿八经的“好货”!
灵感大王就是这德性:“你们每年要上贡一对童男童女给我吃,还要供奉一些牲口。等我吃饱了,就会保你们风调雨顺,吃不饱,吃不好,就有你们好受的!”
哎,可别说,社会上“灵感大王”多着呢!他们做什么事情都是有条件的,就连托他打听点消息,他都要你给他“进贡”,更别说叫他帮你做点什么实际的事情了!“灵感大王”如此错爱,也没多少人受得了啊!谢谢了!谢谢了!
(十一)负责与失责
行者和八戒“值班”
什么是负责,什么是不负责?拿猪八戒和孙行者对比一下,大家就明白了。
还是在通天河对付灵感大王的那次。话说孙行者和猪八戒变成一对童男童女,冒充陈家庄陈老家的两个孩子做“供品”,以便引灵感大王出来,然后收拾他。
人们备好供品,热热闹闹地把两个孩子(孙行者、猪八戒变的)送到供奉的灵感庙里。大家摆好了供品,烧好了纸钱,说好了祈祷的祝福语,就离开了。下面就等孙行者和八戒捉妖了。
八戒看人散了,也吵着要回陈家庄睡觉去。这明摆着是不忠于职守,不肯帮人家的忙嘛!孙行者说道:“呆子又乱谈了。既然答应了他(陈老),就应该帮他了却这桩心愿才是。”你听八戒如何说的:“你倒不是呆子,反说我是呆子。只哄他耍耍便了,怎么就和他来真的?”行者道:“为人为彻。一定要等那灵感大王来吃了,才是个全始全终。不然,又叫他降灾贻害,反为不美。” 一个没责任,一个有责任的形象展露无遗。
生活中,我们又有几多负责呢?我们到底对谁负了责呢?我们是对自己负了责,还是对自己的家人负了责?抑或是对自己的同事、朋友负了责?我们又是怎么对他人负责的呢?
(十二)承诺与失诺
唐僧的誓言
唐僧有两次大的承诺,都得到了实践。
第一次是他被选为取经人后,对唐太宗的承诺——“我这一去,定要捐躯努力,直至西天。如不到西天,不得真经,誓不回国,永堕沉沦地狱!”唐僧这个誓发得够狠,还有些唯心,不过,我们可以体察到他的决心和意志,体察到他是在发自内心地承诺,体察到他对承诺的重视程度!
取经路上,唐僧虽然面临重重困难,有担心,也有害怕,但他却没有退缩。一个人的承诺如何规范他的力量,来源于他对承诺的真诚和重视程度!太多的失诺是不是我们的情状呢?它的背后,又反映了我们什么样的生活品质和自我要求呢?
出发前,唐僧最后一次在自己的寺院上香,也有一次承诺,立下了自己的誓愿:“弟子陈玄奘,前往西天取经,但肉眼愚迷,不识活佛真形,今愿立誓:路中逢庙烧香,遇佛拜佛,遇塔扫塔。但愿我佛慈悲,早现丈六金身,赐真经,流传东土。”
事实上呢?唐僧的确是做到了。甚至有几次是冒着生命危险去上香、扫塔、拜佛。例如,他明知道小雷音寺可能有危险,可是还是要进去拜佛。
历史上的唐玄奘,其真人真事,令人钦佩。他许下了去印度取经的承诺,虽然当时的唐朝政府不支持,但他最终还是没有退缩,有几次,他还差点连命都送掉,但他履行了对自己的承诺!最终达到了西天(印度),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和对人类的伟大贡献!
敢于承诺与兑现承诺,都是一种品质。对诺言的重视和兑现程度,代表着我们品质的方向。当今社会,不重视诺言的现象比比皆是,又代表着什么呢?我们在公司失诺于同事,在家庭失诺于家人,在朋友圈子中失诺于朋友,在个人目标上失诺于自己……这又代表着什么呢?
(十三)激情与盲目
金光寺和尚的“激情”
话说孙行者等人来到金光寺,遇到了九头虫妖怪盗取佛塔舍利子的冤案。国王误以为是僧人偷了舍利子,于是大肆残害全国僧人。唐僧师徒终于查明真相,赶走了妖怪。金光寺僧人的冤案昭雪后,僧人们一路送出许多里路,有些还嚷着要和唐僧一起去取经,唐僧等人多次劝他们回去,但他们仍然不回头。孙行者无奈,于是就拔出身上的毫毛来,变成三四十只斑斓猛虎,咆哮跳跃,拦住他们前行的路。那些喊着要随同取经的僧人见老虎来了,吓得半死,方才离开。
这些僧人是出于什么动机要去西天不得而知。大抵可以猜测出来:“哎呀,你看,那些和尚去取经很好玩啊;你看,跟着他们取经,可以学习好多法术啊;你看,他们取经回来后,唐王肯定不会亏待他们呀,我们也可以沾光啊;你看,取经好啊,可以去西天旅游一下啦,总比这里好,都快闷死了……”
没有激情的人固然没有动力,但盲目的激情就成了盲从。我们如何评判自己的激情和目标之间的真实关系,又如何用激情去兑现和目标之间的紧密关系呢?
思考题:
如何打造优秀的理念系统?
近期,因传播激情(实际是色情)片段,被全国禁映的某大片,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制片方以为靠那点男女事情,靠某个明星的身体就可以吸引人的眼球,实际上却走入了三级片的俗套,可叹,可叹!真该学学什么是正确的理念、优秀的理念啊!
打造、健全优秀的理念系统和品质系统,人生才会更精彩!我们尝试性地抛砖引玉,以引导大家举一反三地建设自己的理念系统。
1、宁可庸俗(脱衣服、骂人、忸怩作态)也要出名!——凭点正当的实力出名,不就踏实了吗?
2、宁可放“卫星”也要喊做强做大!——目标实际一点,行动多一点!
3、宁可放“狗屁”也比做哑巴好!——放“狗屁”的后果是什么呢?
4、宁可说“对不起”也不去改进、完善。——“对不起”不值钱,只会害人害己啊!
5、宁可让别人同情也不愿意自我努力。——“等、靠、要”,有好结果吗?
6、我是被逼无奈的。——只有自己逼自己啊!多努力,就不会有那么多无奈!
7、不与不诚心的人交往。——他为什么不诚心?什么叫不诚心?
8、与优秀的人交友,和优秀的公司合作。——“优秀”的定义是什么?
9、宁可懒惰也要把自己搞得很伟大!——懒惰最容易找借口,还嫌不够“伟大”吗?
10、宁可不要健康也要拼命挣钱!——没有了健康,拿着钱干什么呢?
11、宁可不要安全也要投机(炒股票、房产)!——社会上那么多投机的“专业户”,谁玩得过谁啊?
12、宁可让老板吃亏也不要让我吃亏!——我吃点亏,老板就会让我吃亏吗?
13、宁可少干点活也不要多干!——干活,是给自己干的啊,付出总有回报!你要学习去发现!
14、宁可牺牲色相也要圆明星梦!——不是那块料,往那蹭什么呢?
15、宁可出卖肉体也不要做穷人!——哎,有得必有失,心灵失去了还容易找回吗?
……
好好想想,这些可不是闹着玩的呢!
心灵的力量真的很强大,它无形中创造着自己的人生,也创造着他人的人生,影响着周围的人,也创造着周围的环境!心在哪里,能量就在哪里。心无所指,能量亦无所指。有些人容易把心和脑混为一谈,误以为脑中所想就是心之所求,如此缠绕不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