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犹太人教育智慧:重视知识,教子有方

犹太人教育智慧:重视知识,教子有方

时间:2023-11-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五章犹太人教育智慧:重视知识,教子有方知识是获取一切财富的根本,是惟一可以开启财富之门的钥匙。聪明睿智的犹太人也对这一观点深信不疑。犹太民族虽然是一个灾难深重的民族,但犹太人民却凭着他们自己的聪明智慧,成为世界上赚钱最多的民族。无论在全球金融界、商界还是科学界,他们拥有的财富比重始终独占鳌头,这与犹太人独特的教子方式、教育方法密切相关。

犹太人教育智慧:重视知识,教子有方

第五章 犹太人教育智慧:重视知识,教子有方

知识是获取一切财富的根本,是惟一可以开启财富之门的钥匙。聪明睿智的犹太人也对这一观点深信不疑。

犹太民族虽然是一个灾难深重的民族,但犹太人民却凭着他们自己的聪明智慧,成为世界上赚钱最多的民族。无论在全球金融界、商界还是科学界,他们拥有的财富比重始终独占鳌头,这与犹太人独特的教子方式、教育方法密切相关。

知识是获取财富的法宝

犹太人认为,有知识的人是智慧和真理的化身,是上帝派来引导大家过上幸福生活的人,他的身份是最尊贵的,他的地位比国王还要尊贵。

他们认为,拉比要比父亲更值得让他们尊敬,因为拉比是整个群体中最有智慧的人,所有的人都应该尊敬这位智慧和学识都非常高的人。假如一个犹太人为自己的女儿选择夫婿,他会毫不犹豫地选择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青年,而不会选择一个除了金钱什么都没有的青年。

犹太人追求热爱知识,是因为他们认为,知识是唯一的、永远也夺不走的财富。在这个世界上,除了知识之外,什么都不重要。世俗的权威、利益不重要;财富不重要;只有知识才是最重要的。权威需要受到人们的拥戴和支持才能形成,财富会随着时间慢慢发生变化,而知识是不变的,它是使人生存和发展的可靠保证。

在犹太人小的时候,他们的母亲会经常地提出这样的问题:

“如果有一天,你的房子被大火烧了,财产也被盗贼抢光了,你会带着什么东西逃跑呢?”

假如孩子回答是“钱”或者是“金银财宝”的话,他们的母亲就会进一步地问:“有没有什么东西比这些更重要,它没有形状没有颜色、没有气味,你们知道是一种什么东西吗?”

如果孩子回答不上来,母亲就会说:“孩子,你们带走的东西,不应该是金银财宝这一类东西,而应该是你们获取的知识。因为知识是任何人也抢不走的,只要你还活着,知识就会永远伴随着你,无论你到任何地方都不会丢失它。犹太父母就是这样教导孩子:知识是获取一切财富的根本,是惟一可以开启财富之门的钥匙。

有很多关于犹太人的历史,它验证了知识的永久价值。

曾几何时犹太人不断地被驱逐、追杀,他们的财富被任意地掠夺,然而抢不去的是他们获取财富的知识。正是因为他们拥有这样无往不胜的法宝,才一次次的东山再起。知识已经成为犹太人生活中最宝贵的东西了。

犹太智慧

知识是获取一切财富的根本,是惟一可以开启财富之门的钥匙。

金钱与智慧是最完美的组合

犹太人将知识视作一种财富,用智慧谋取财富。这种把智慧与金钱相互统一的教育原则,也许是犹太民族成为世界优秀民族的重要原因。

世界上每个民族的人都很聪明,但是只有犹太人是最能够运用智慧的,因为他们知道如何把自己头脑中的智慧变成他们手中的金钱,这就是犹太人的聪明之处。

犹太人对知识的渴望和敬爱之情达到了近似疯狂的程度,因为这些知识不只是显示他们的博学,最关键的是这些知识教会了他们如何赚钱。可以想像,假如这些知识没有给他们带来现实的收获,他们是不会去学习的。

犹太人说:“手艺人比宗教家更值得尊敬。”因为宗教家虽然拥有知识,但是他的知识只是照本宣科,没有发挥作用,这样的知识等于没有。

而手艺人虽然知识不多,但是他们却把自己仅有的一点知识也发挥出来了,这样他的智慧虽然少,但却起到了作用,更值得尊敬。

他们认为如果知识不能运用到实践中去,知识没有转化为金钱也是没有价值的。

犹太人对那些整天只知道学习而不能实际运用的人的看法是:“有此人过度钻研学问,以至于无暇了解真相,真让人感到可惜。”

知识虽然是劫不走的财富,但它毕竟不是真正的财富,要将知识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财富就要靠运用智慧,运用智慧就是把所学知识,转化为掌握、驾驭知识的能力。

知识是后天学习而得来的,而智慧更体现在潜移默化的民族特性当中。

有位叫拉巴的外科医生非常有名,他给人看病是收费的。

当时人们认为医生是救死扶伤的天使,收费是不合理的。

可是这位医生却在大街最抢眼的位置摆上一只箱子,向路人募捐。人们纷纷指责这位医生,但是拉巴告诉他们:“不收费的医生是不值钱的医生。”

犹太民族是一个崇尚智慧和知识的民族,但他们认为智慧与知识是有区别的。

在他们看来,只有你能够创造财富,你才懂得智慧,也就是说能赚钱是有真智慧。

假如你是个拥有硕士、博士学位的人,但是你却不能用你学到的知识去赚钱,那你顶多被称为是个学富五车的学者,但不是智者。

相反,假如你是个穷光蛋,也没有读什么书,但你能够靠自己的智慧一夜成为富翁,犹太人肯定会对你很佩服,因为他们认为你已经真正拥有了赚钱的智慧。

塔木德》说:“智慧胜过勇力,然而贫穷的人的智慧被人藐视,他的话也无人听从。”到了这种时候,智慧只有深深地埋藏了,不能很好地体现它的价值。

犹太人热爱智慧,那么他们认为的真智慧又是什么呢?犹太人中间流传着这样一则笑话,谈的是智慧与财富的关系,回答了这个问题。

两位拉比在交谈:

“智慧与金钱,这两种东西哪一样更重要?”

“当然是智慧更重要。”

“既然如此,有智慧的人为何要为那些有钱人做事?而那些有钱人却不为有智慧的人做事?为何大家都看到,学者、哲学家老是在讨好那些有钱人,而那些有钱人却对有智慧的人摆出轻狂的态度呢?”

“这个道理很简单。有智慧的人知道金钱的价值,而那些有钱人却不知道智慧的重要。”

在这个故事里,拉比认识到金钱的重要性。他说的很对,有智慧的人应该知道金钱的价值,智慧不应该和金钱相脱离。

犹太人认为真正的智慧是和金钱联系在一起的。没有金钱的智慧是没有用的智慧,甚至没有什么价值。而智慧和金钱结合,智慧的价值才显露出来。假如金钱是衡量智慧的价值标准,那么,智慧的价值又怎么体现呢?

因此,真正有智慧的人,懂得金钱的重要性,懂得如何利用自己的学识来获取金钱,用自己的知识来创造现实社会的财富。拉比是犹太教教士,也是犹太人生活等各个方面的“教师”,经常被称作为智慧的化身。所以,这则笑话实际上也就是“智者说智”。

拉比的说法不能说没有道理,有智慧的人正因为知道金钱的重要性,才会去为有钱人做事;有钱人不知道智慧的价值,才会在智者面前露出轻狂的态度。

但笑话明显的调侃意味又体现在什么地方呢?

如果一个拥有知识的人,也拥有了智慧,但却只会靠为富人效力,以求获得生存,试问这智慧的价值又有多大呢?这样只能把自己的智慧白白地浪费,还能称得上是智慧吗?

所以,学者、哲学家的智慧即使可以称得上智慧,也不是真正的智慧。因为它同金钱无缘,而金钱正是智慧价值的表现。

让有钱的人在有智慧的人面前施展他们的权威,显露他们的轻狂的态度,这算是有智慧的人吗?真正拥有智慧的人会通过自己的智慧,来获取相应的财富,匍匐在金钱脚下的智慧那不是真正的智慧。

在有钱人的狂态面前俯首帖耳的智慧,怎么可能和金钱同日而语昵?

相反,有钱人没有学者的智慧,但他却拥有驾驭金钱的能力,拥有聚敛金钱的智慧,又通过金钱驾驭智慧,他的智慧才是犹太人认可的真正智慧。有了这种智慧,穷可以变成富,这样的智慧比金钱重要。

很多人拥有智慧,但是他们的智慧都没有用来赚取价值,所以他们始终是十分贫困的。学者运用自己的知识来获得智慧,而且学习那些真正的、可以赚钱的智慧。

智慧可以分为“死”的智慧和“活”的智慧,而“死”的智慧是没有任何价值的智慧。只有用于实践并产生了效益的智慧才可算作真正的智慧,这样的智慧才是重要的。

如果这样的话,金钱又成了衡量智慧的标准,金钱反变得比智慧更重要了。有人问,这两者不是互相矛盾的吗?

其实,两者并不矛盾:活的钱,也就是能不断生钱的钱,比死的不能生钱的智慧重要得多;但与死的钱相比较单纯的财富——不能生钱的钱又没有活的智慧即能够生钱的智慧重要。

那么,活的智慧与活的钱相比较哪一个更重要呢?从犹太商人的实际经营活动中,就能得出一个回答:

只有在金钱之中的智慧,才是活的智慧;只有融入了智慧之后的钱,才是活的钱。

活的智慧和活的钱不能隔离,因为它们都遵守一个道理:智慧与金钱要完美结合。

由此不难看出,在犹太人的心目中,金钱和智慧二者是相辅相成的。一位成功的犹太人,是能把金钱和智慧完美结合的人。这样的结合,在犹太民族中尤为突出。

犹太智慧

世界上每个民族的人都很聪明,但是只有犹太人是最能够运用智慧的,因为他们知道如何把自己头脑中的智慧变成他们手中的金钱,这就是犹太人的聪明之处。

真正的贫穷者是没有知识的人

“知识就是力量”,这是每个人都认可的观点,聪明睿智的犹太人也对这一观点深信不疑。他们认为:没有知识就没有智慧,没有智慧就不可能成为一个成功的商人,既然不是成功的商人,就没有和他做生意的必要。犹太人尊重有文化、有修养的人,对没有文化、没有修养的人最瞧不上眼。

很多犹太商人都学识渊博、头脑机敏。他们认为,拥有知识胜过拥有财富,智慧是致富的武器。他们希望用自己的智慧来获取巨大的财富。

因此这成了犹太民族比其他民族更重视教育的原因之一,也是他们成为世界上最优秀民族的原因之一,同时也是他们杰出智慧的表现。

很多人都知道,学校是获取基础知识的场所,很多专业知识及操作技能要到实践中去掌握,只有实践和理论相结合,才能使自己的学问得到增长。

此外,受不同情况的影响,他们发现正规教育和自教自学的结果也不尽相同。因此,犹太人的学校采取正规教育和自教自学相结合的教育方式。

在犹太人眼里,知识和智慧是成正比例增长的,智慧和金钱又是成正比例增长的。只有丰富的阅历和广博的知识,才能使人有过人的智慧。有了过人的智慧就能在生意场上少走一些弯路、少犯错误,这是赚钱的根本保证,也是商人的基本素质。

在他们的生活中流传着许多富有教育意义的故事,其中就有这样一个故事:

在一条大船上,船客多是腰缠万贯的大富翁,但船上还有一个特殊的船客犹太拉比。富翁们聚在一起彼此炫耀着财富的多寡,拉比听后说:“我认为我才是最富有的人,不过暂时不向各位展示我的财富。”

航行途中,客船遭到海盗抢劫,富翁们的财产都被抢劫一空。海盗离去之后,客船好不容易才抵达一个港口。拉比的高深学问立即受到港口人民的赏识,他开始在学校开班授徒。

不久,这位拉比遇到先前同船而来的富翁们,他们一个个处境凄惨落魄。这时他们看到拉比受人尊敬的样子,明白了当初他所说的“财富”,感慨地说:“你以前说得对,受过教育的人才是最富有的人。”

犹太人用这个故事来勉励后人——知识夺不走且能常怀于身,知识才是人类最重要的财产,知识胜过钱财。

犹太人很重视知识,他们认为,无知的人不可以做商人,仅能从一个角度去观察问题的人,不但不配做商人,也不能算是一个健全的人。而犹太人做生意,也容易与学识渊博的人达成交易

一个做钻石买卖的犹太商人曾这样问他的合作伙伴:“你知道大西洋底部有多少种鱼类吗?”合作伙伴乍一听这个问题,感到很搞笑,因为做钻石生意和大西洋底部的鱼类根本没有联系,怎么会问这样一个毫无价值的问题呢?

这就是犹太人的特殊想法:一个钻石商人需要的是精明的商业头脑,如果对方连大西洋有哪些鱼类都了如指掌,可见对钻石这个行业也同样熟悉,和这样的商人合作肯定能营利。

知识具有很高的价值。犹太人认为:“世界上没有人是贫穷的,除非他没有知识。”

犹太智慧

有了知识,那他就有了智慧,有了智慧他就能应付各种各样的情况。这样智慧的人做起生意来,必将如鱼得水,大量的财富怎会不滚滚而来?

学问精而事业兴

圣经》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犹太人曾被多次招集起来学习上帝授予他们的律法。摩西这样命令各长老:“把你们各支派的男人、女人、孩子都招集来,将这些律法说与他们听,让他们研读。”

摩西死后,约书亚成为犹太人的领袖。上帝第一次召喻他就说:“这《律法书》不能离开你的嘴,要日夜诵记,好使你谨守书上所写的每一句话。”

正是继承了这种优良传统,使犹太人不管流散到何方,其民族的文化素质都比别的民族要高。以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为例,在金融、商业、教育等文化行业中,美籍犹太男子占70%以上、女子占40%以上,而同期全美国平均仅仅有28.3%的男子和19.7%的女子占有这样的比例。在收入最高的两大职业:医生和律师中(他们要求文化素质特别高),犹太人位居首位。如20世纪70年代,美国共有3万多名犹太医生,占美国医生总数的14%;另外有约10万名律师,占美国律师总数的20%左右。

犹太人依靠较高的文化水平,在择业和收入方面胜人一筹。在美国,一个高中毕业生一年的收入,比一个同样工种的初中毕业生一年的收入多出一倍;一个大学毕业生一年的收入又要比一个高中毕业生一年的收入多出一倍。在美国的200多万犹太人中拥有高中毕业学历的占64%,大学毕业的占32%。而在美国总人口中,高中毕业仅仅占35%,大学毕业只占17%。正是由于文化水平的差异,使在美国生活的犹太人的收入比全美国人口平均收入高出许多。

据统计,1964年在美国生活的犹太人家庭平均收入为12280美元,而这时美国的平均家庭收入只有8860美元,犹太人家庭收入比美国的平均家庭收入高出了34%。

在犹太人中有一种说法:他们一生有三大义务,而他们的首要义务就是教育子女。这充分说明教育在犹太民族中的重要地位。教育之所以受到犹太民族这样的重视,是因为犹太人已经从自身长期的生活中体验到:学问的多少决定着事业的兴衰。

犹太智慧

在犹太人中有一种说法:他们一生有三大义务,而他们的首要义务就是教育子女。这充分说明教育在犹太民族中的重要地位。

读书自有妙用

犹太民族是“书的民族”,犹太人对书的崇拜,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已经不能用一般的求知好学来概括了。

用他们的话来说,书就是他们一切智慧的根源,也是获取一切财富的根本,他们对书的喜爱达到了嗜书如命的地步。这样爱书的民族怎么能不富有呢?

说犹太人的书多,是有根据的。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调查表明,在人均拥有图书的比例上,以色列为世界之最,超过了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

除教科书外,以色列出版的图书品种达几千种。13岁以上的犹太人平均每月读一本书。

全国公共图书馆和大学图书馆共有几百所,平均几千人就有一所公共图书馆。国内办出的借书证有上百万,相当于以色列全国500多万人口的1/5。

以色列城市的最佳风景咖啡馆和大大小小的书店。以色列人的每一天往往是从一张报纸、一杯咖啡开始的。而大学生则愿意在幽静的书店中度过周末。

以色列几乎每年都要在耶路撒冷举办国际图书博览会。博览会期间,很多世界各地的图书爱好者或商人前来洽谈、参观,选购者都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书。

当地每年还要举办“希伯来图书周”,这是以色列人自己的图书节。不少犹太人很早就准备一部分钱,像盼望盛会一样等待图书节的来临。

犹太人对书倾注这么多的感情,源自他们对知识的渴望。著名典籍《塔木德》上这样记载:把书本当做你的好友,把书架当做你的庭院,你应该为书本的美丽而骄傲!采其果实,摘其花朵。

在每一个犹太家庭里都会有着世代相传的规定:书橱及学习用具只可放在床头,不可放在床尾。这样世代相传的规定就是告诫本民族的人,书是神圣的、不可侵犯的,不能对书本有所不敬。

在犹太人的居住区,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如果一个人在旅途中,发现了他们未曾见过的书,那么这个犹太人一定会买下这本书,带回去与家乡人共同分享。因为他们认为外来的书籍和知识是别人智慧的结晶,应充分地学习和利用,为自己的未来打下深厚的基础。

在日常生活中,犹太人还有这样的规定:生活很困难的时候,如果不得不变卖物品度日,你应该先卖房子和土地,到了最后不得已的关头,才可以出售图书。

对于这样的规定,犹太人是这样解释的:世间的一切金银珠宝、房屋、土地都会变化消逝的,而知识却可以长久流传。

因此,不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不能抛弃书本。犹太人认为,人们之间可以有各种恩怨,然而知识却是没有界线的,它是属于全人类的,不能因为存在偏见而影响智慧和真理的存在及传播。

为了保护书籍的传承性,并且把它真正地给予所有热爱它的人们,犹太人在1736年做了一个大胆的规定,在拉脱维亚的犹太社区通过了这样一项法律。

该法律规定:当有人借书时,如果书本的拥有者不把书本借给需要它的人,应罚款;如果有人去世了,要在棺材里放几本他生前喜欢的书,让书伴随他死去的躯体,宽慰他的灵魂。这些都充分地体现了犹太人对知识的态度:生命是有限的,但学习却不会终止,学习可以让人获得对生命的期望和更多的奖赏。

有一则这样的故事:

在以色列,有一个富翁的儿子对学习毫无兴趣,最后,他的父亲放弃了所有努力,只是教他《创世纪》一书。

后来,侵略军攻打他们居住的那座城市时,俘虏了这个男孩,并把他囚禁在一个很远的监狱里。

几年过去了,国王来到了这个城市,视察男孩被囚的那座监狱。在视察时,国王要看一看监狱中的藏书,结果他发现了《创世纪》这本书。

“这可能是一本犹太人使用的书,”国王说,“这里有人会读这种书吗?”

“有!”典狱官答道,“我这就带一个人来见你。”

男孩被典狱官从监狱里提出来,说:“如果这次你不能读这本书,国王就会把你的脑袋砍掉。”

“父亲只教我读过这一本书。”男孩答道。

他被典狱官打扮得光鲜亮丽,带到国王面前。

国王把那本书拿给他,男孩就开始大声朗读,从“起初,上帝创造天地”一直朗读到“这就是天国的历史”。

这显然是《创世纪》的第一章和第二章其中的一部分。

国王听完说:“这显然是上帝让我打开囚禁他的监狱,把这孩子送回到他父亲身边。”

于是,国王送给男孩一些金银,安排两名士兵护送他回到父亲身边。

这个普通的故事已经在犹太民族中流传很久,它教给每个犹太人这样的道理:虽然这孩子的父亲只教会他读一本书,赐福的上帝就奖赏他了。那么,如果一个父亲能不辞辛苦地教他的孩子读会《圣经》、《密西拿》和《圣徒传记》,那他该得到上帝多大的赐福呀!

由此可见,读书自有妙用。

犹太智慧

书就是一切智慧的根源,也是获取一切财富的根本,犹太人对书的喜爱达到了嗜书如命的地步。

没有创新的学习只是一种模仿

犹太人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犹太人在长期的民族灾难中,背井离乡,流散于世界各地。他们顽强地保持着自己的文化,同时也吸收了所在国的文化精华。犹太民族杰出的科学创造力,源于这个民族特有的开放式社会文化形态。许多犹太家庭主动与其他民族接触,大量地汲取其他民族的文化养料,这样就有了更加开阔的视野和更加丰富的知识养料。美国的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心理学家弗洛姆等,都是在这复合型文化的形态下破土而出的科学人才。

爱因斯坦的成就,就与他在童年时代受到良好教育有关。这得益于他母亲的音乐熏陶,得益于叔父的数学启蒙,得益于他的父亲在他做出了蹩脚的小板凳后仍加以鼓励的情感教育。

理性的思维方式就是犹太人的思维方式。诺贝尔奖获得者、美籍犹太人赫伯特·布郎说:“我的祖父常问我,为什么今天与其他日子不同呢?他总是让我自己提出问题,自己找出理由,然后让我自己知道为什么。我的整个童年时代,父母都鼓励我提出疑问,从不教育我依靠信仰去接受一件事物,而是一切都求之于理。我以为,这一点是犹太人的教育比其他人略胜一筹的地方。”

他们有着永恒的探求心境。他们崇尚创新,认为没有创新的学习只是一种模仿,有人称犹太民族是一个企图揭示自然和人类秘密的哲学家民族。喜欢思考宏观的、深层次的问题,喜欢抽象,喜欢逻辑,铸成了犹太人们的家庭教育的核心。

犹太的商人们非常相信“知识就是力量”这句培根所说的话,他们认为,没有知识的商人不算真正的商人,而既然你不是真正的商人,我就没必要和你做生意。他们最看不起没文化的商人,而犹太商人绝大部分学识渊博、头脑灵敏,他们相信,知识就是致富的力量!通俗地讲,犹太人很希望自己的胸中有墨,只有这样才能黄金万两。

犹太商人看起来更像是学者,他们学识渊博,风度儒雅,身上普遍透着一股书卷气。这并非因为犹太商人都有高学历,都在学校学习过许多年(事实上,老一辈的许多犹太商人因各种原因多半没受过多少正规学校教育),而是因为犹太民族的学习传统和钻研习惯。他们很早就将它们上升到“资本”、“资产”的高度,把它们比作是“既抢不走而且又可以随身带着就走的聚宝盆”。

犹太人们对于知识是无比的敬重,犹太人从很小就把学习知识、钻研学问都当做是他们毕生的义务,时间长了,这就成了一个人的习惯,成了民族的传统。

犹太民族在这样的一种宗教的影响下和文化氛围熏陶下,全民族学习蔚然成风。尽管早期的犹太民族的学习主要以神学研究为取向,涉及知识面十分狭窄,但后来随着犹太民族受迫害流散于世界各地,他们的学习很快扩展到吸纳世界各国的文明成果的范围。更值得一提的是,他们勤学苦研的传统从未中断,这就使犹太人特别是犹太青年在调节其心理、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和激发求生存、谋发展的创造力上,也具有更大更多的能量。

犹太人都把知识看做是财富,认为“知识可以不被抢夺且可以随身带走,知识就是力量”,所以他们十分重视教育。犹太人有个说法,犹太人一生有三大义务,第一义务就是教育子女。他们教育子女,目的在于让后代能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壮大自己和民族的力量。犹太人对教育问题的认识已跳出了宗教和神学的范畴,认为现代社会经济生活处于越来越迅速的发展变化之中,科学知识日新月异,如果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就会落伍,就会在激烈的竞争中被淘汰,不仅是从事科学技术的事业是这样的,而且经商做买卖也要这样子。

根据数字统计,最近这10多年发展起来的工业新技术,今天已有30%过时了。电子产品的寿命周期已经缩短到3年左右,超导技术和信息高速公路的崛起,又预示着一次新的工业革命的开始。当今世界正处在经济和科技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中,知识型经济成为争夺相对经济优势的主要手段。处在这样一个多变的世界里,任何故步自封、因循守旧、缺乏远见和不求上进的人,都难以避免失败的厄运。犹太人深明大义,不但自己不断学习,更新知识,更着力培养后代,让他们成为文化素质较高的人才。确实,犹太商人的观念是正确的,他们把那些知识都看做是致富的力量了,所以世界上也就诞生了一流的犹太商人。

犹太智慧

犹太人都把知识看做是财富,认为“知识可以不被抢夺且可以随身带走,知识就是力量”,所以他们十分重视教育。

善于学习,勤于思考

犹太人善于学习,但也同样善于思考。在其经典《塔木德》中就曾记载:“不去自己思考和判断,就是把自己的脑袋交给别人,让别人帮你看管。”的确,犹太人从不崇拜任何偶像,从不跟随大众的潮流,他们用一种质疑的眼光看待这个世界。

在犹太小孩上学的时候,他就经常被鼓励去勇敢地提出问题。在孩子放学之后,他的父亲就会问他,“孩子,你今天向学校里的老师提问题了吗?是什么问题啊?”孩子说:“我问老师,鱼用嘴巴呼吸,为什么不是用鼻子呼吸,它的鼻子在哪里?为什么人不能像鱼一样在水中游来游去,而不必出来换气?为什么人们过马路的时候红灯总是亮的?老师今天为什么穿了一件白色的裤子?”

开始提出问题的时候,有些问题也许会让人觉得幼稚可笑,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问题就已经很难让人回答了,甚至有一些问题连专业的教授都回答不了。

一个犹太人打电话给日本朋友,要借他的车出去旅游。日本人知道他的朋友第一次来日本,对什么都不了解,于是热情地说:“你要游览东京的名胜古迹,我当你的义务向导怎么样?”

然而,犹太朋友却回答:“谢谢你的一番好意,不过我想用不着了。因为我对东京一带游览区的情况都有充分的了解,我还买了地图和观光指南之类的书,有这些旅游就足够了。”

几天以后,犹太朋友回来了,把车还给日本朋友,并请他共进晚餐。在进餐的时候,犹太朋友便开始提出了一连串他觉得不了解的问题。

“为什么日本式的裙子非要用白颜色的布做呢?白色不是很容易脏吗?

“日本男人外出应酬时不穿和服,为什么回到家中反而穿和服呢?

“为什么你们要用筷子吃饭而不用勺子呢?是不是你们的祖先太穷了?

“……”

日本朋友被这些问题搞得晕头转向,因为在日本没有对每一件事都问得十分详细,否则决不罢休的现象。

犹太人非常喜欢提问,因为他们认为,思考是求得智慧的条件。不会思考的人,也肯定不会学习,思考让人懂得为什么要去做一件事情,做这件事情对自己有什么好处。他们从来不认为提问题是一种无知的表现,谁懂的东西比他多,他们就请教谁。这有问题必提的习惯,使犹太人积累的知识越来越多。

犹太人都很善于学习,他们总是用一种挑剔的眼光看待出现的问题,他们怀疑一切,质疑一切。《圣经》有诺亚的第十代孙亚伯拉罕对上帝进行怀疑的记载:

上帝曾经怀疑有两个城镇之中的人民违反了他的谕旨,便准备毁灭这两个城镇所有的人,作为对他们违反谕旨的惩罚。亚伯拉罕听到这个消息便代表人民和上帝进行谈判。

他质问上帝:“如果城里有100名正直之人,难道也要跟随那些恶人一起遭受毁灭吗?”

上帝没有回答,亚伯拉罕进一步问道:“难道上帝不愿看在有正直之人的份上而去宽恕其他人吗?”

上帝自己觉得理屈了,只好说:“如果该城有100名正直的人,那么就看在他们的份上饶恕这个城镇所有的镇民。”

亚伯拉罕想到,难道要有100个人才可以原谅该城的所有人吗?于是他接着问:“如果仅仅缺少5个人便凑足100人,是不是还要毁灭所有镇民呢?”

上帝又做出让步,他应允如果有95个正直的人,也饶恕所有的镇民。

亚伯拉罕更加怀疑上帝了,于是他继续问道:“如果是90名正直的人呢?”

上帝在亚伯拉罕不断的提问下,真的是没有说词了,但是作为万物的主宰,自己的话不能说出去不算数。于是,他还是寻找各种理由为自己的行为辩解着。

亚伯拉罕义正词严地问上帝:“把拥有正直之人的城镇毁灭,合乎正义吗?”

上帝终于被他质问住了,最后他答应:“如果有10位正直的人,就不毁灭这个城镇。”

这就是犹太人,他们质疑一切东西,即使是高高在上的上帝。他们决不会不问是非就相信一切,他们不相信任何貌似强大的东西,更不会被它们吓倒。在犹太人的眼里,对任何偶像迷信和崇拜的行为都是不可取的,那些偶像不过是一些哄骗人的表面的东西,是不被他们看重的。他们看重的是自己所想的东西,自己认为非常正确的东西。

正是由于有了这种思想上的独立,才使得犹太人不把他们的领袖视为偶像,就连带领犹太人逃离埃及、摆脱埃及统治的犹太领导者摩西也不是犹太人崇拜的偶像。在犹太人心中,摩西具有很高的地位,但是却不把他视为崇拜偶像。他们不要偶像去支配自己的命运,他们崇尚的是一种独立的思考和判断力。

犹太人心理学大师弗洛伊德对犹太人的这种不顺从社会潮流、怀疑一切的态度,这样解释道:“因为我拥有犹太人的怀疑和思考,所以我发现自己没有受到错误的影响,而其他的人在运用他们智力的时候却受到了不同的限制。作为一个犹太人,我随时都准备反对任何错误的意见。”

大师的这些话深刻地解释了为什么犹太人在许多领域都有很高的成就,主要是因为他们总是用怀疑的眼光看待问题,从来不受社会的既定成见影响。这种怀疑的态度可以使人摆脱那些对事业毫无帮助的束缚,自由地发挥自己的才智,抓住一切单独思考的机会,取得令人心动的成就。

犹太智慧

不会思考的人,也肯定不会学习,思考让人懂得为什么要去做一件事情,做这件事情对自己有什么好处。

注重学校教育

学校是育人的地方,在犹太人的心目中,长期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有些资料中表明,犹太人最早的学校是以会堂的产生为开始的。

随着家庭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学校逐渐脱离会堂成为独立的教育场所。流散时期的犹太人更注重学校教育,当他们在某一处站稳脚跟后就立即创办学校,使学校成为犹太社团存在的标志。

犹太人对学校教育的重视程度从上海犹太难民身上可以窥见一二。20世纪30年代,在德国实行的灭犹政策的威胁下,大约有3万名德、奥犹太人远渡重洋在黄浦江畔登陆,来到了上海滩。

来到上海后,待生活稍有些好转,犹太人便急于为自己的孩子寻找求学的地方。

在著名的犹太财团嘉道理家族的慷慨援助下,1938年和1939年抵达的120名犹太儿童被送进了上海犹太学堂,由嘉道理家族主持的“上海犹太青年协会”代付他们的学费。

当时上海犹太学堂已人满为患,但陆续而来的难民儿童却与日俱增,因此,为了解决实际困难,上海犹太社团又先后办起了几所学校,其中最有名的是“上海犹太青年学校”(即嘉道理学校)。他们聘请了经验丰富的教员,传授数学、美术、历史、语言(包括汉语、英语、法语)等课程。

由于教学严谨、治学有方,1946年,这所学校的学生参加了剑桥入学考试,并在竞争中取得很好的成绩。而那些前往美国的学生,也先后进入了名牌大学。

当时一位著名的教育家在参观了嘉道理学校后留言:“欢乐的笑声一直回荡在这个已经忘记了怎样笑的世界里。”

一些经历过上海犹太社区生活的犹太人,回忆这段岁月留给他们的感触时说:“青少年教育是上海犹太人生活中的一个亮点”。

1919年,在巴勒斯坦的犹太人与当地的阿拉伯人发生冲突的时候,位于耶路撒冷的希伯来大学的动工奠基仪式未受任何影响。此后,不断的阿以冲突和接连出现的资金问题都未能阻止它的建设进程,终于,在1925年希伯来大学落成。

以色列建国之后,学校建设被列入了国家的主要计划,在很短的几年内就建立了各级门类齐全的学校。

现在小小的以色列拥有7所在世界上知名度很高的大学。这些学校不仅拥有美丽的校园,还配有先进的设备和丰富的藏书,每年都有许多发达国家的留学生到以色列去学习。

犹太人非常注重学校建设,一种原因是由于他们的文化传统;另一种原因是由于他们对学校教育各种层面上的不同认识。他们认为,学校的责任不仅是培养人才,更是“维护民族共同体的重要途径”;通过正规的学校教育,才能保证其后代们很好地维护犹太人的民族身份,发扬犹太人的民族精神。

这一观念正如犹太哲人约哈南·本·扎凯阐述的一样:只要学校在,民族就不会灭亡。

约哈南·本·扎凯是《塔木德》中记载的哲人之一。

传说公元68年前,耶路撒冷正陷于罗马军队的包围之中,城内的犹太人面临灭绝的危险。

当时,在怎样对待罗马人的态度上,犹太人内部分成相互对立的两派:一派是主张以武力相拼的鹰派,另一派是主张通过和平方式解决的鸽派。

相互对立的两派形成了针锋相对,剑拔弩张的气势。鸽派斗争失败后,约哈南被鹰派关押在耶路撒冷的监狱中,各方面都受到了严格的监控。

这时,约哈南突然想到了一个办法。他假装生病,所以许多人闻讯前来探望。

之后不久,从监狱中传出了约哈南的死讯,并且很快传遍了耶路撒冷的大街小巷。

信徒们把约哈南的遗体装进棺材,这样约哈南以下葬为名,逃出了鹰派的看守,来到罗马军队驻守的阵地前。

罗马守兵正要用刀刺入棺材来验尸,约哈南的信徒们纷纷跪地求情说:“如果罗马的皇帝死了,你们是不是用刀验尸?我们现在已经没有武装,还能做出危害罗马军队的事吗?”

最后他们一行终于闯过了罗马军队戒备森严的防线,来到了罗马统帅部。

这时,约哈南走出棺材,要求拜见罗马军队的统帅。

约哈南目光专注,直视着司令官韦斯巴芗的眼睛,说道:“一直以来我对将军阁下和罗马皇帝怀着非常高的敬意。”约哈南想的是,韦斯巴芗不久将会成为罗马帝国皇帝。

粗暴的韦斯巴芗对这位长者所给的头衔摸不着头脑,并怀疑约哈南在羞辱他,因为这时他的职位还离帝国皇帝的职位差得很远。

约哈南此时看出了韦斯巴芗的不悦,极为冷静地解释道:“请您相信我的话吧。阁下不久就会成为罗马帝国的皇帝。”

韦斯巴芗看到约哈南十分认真的样子,火气大消,说道:“我仿佛明白你的话。那么,你来拜见我的目的是想做什么呢?”

约哈南回答说:“请您答应我一个请求:给我留下一个能容纳10多个拉比的学校,并且永远不要破坏它。”

韦斯巴芗认真地点了一下头,并说如果他能到耶路撒冷,约哈南保存学校的愿望就会得以实现。

那一年,罗马帝国处在阴谋和动乱之中。先是尼禄皇帝突然遇害;不久,执掌大权的三员大将又相继被暗杀;韦斯巴芗作为帝国最有贡献的将军成为帝位继承人中的预选者,这时他自称国家元首。其帝位被元老们认可。

韦斯巴芗登上皇帝宝座之后,也许是为了感谢约哈南拉比对他做出的预言,也许他还没有认识到一所学校对一个正在沦落的民族所起的精神作用。

当罗马军队血洗耶路撒冷时,他发出了一道命令:留一所能容10个拉比学习的学校。这样位于沿海平原小镇亚布内的圣经学院才得以幸存。

实际上,约哈南拉比早就想到罗马军队最终会杀进城来,血洗耶路撒冷。为了保留民族生存的希望,他才冒着生命危险保下了这所学校。

当然,约哈南考虑的不仅仅是10多位拉比的生命,而是要发扬拉比们所代表的一种精神。约哈南的这种行动为犹太民族以后的发展指出了明确的方向。

犹太智慧

学校是育人的地方,在犹太人的心目中,长期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随着家庭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学校逐渐脱离会堂成为独立的教育场所。

像尊重上帝那样尊重教师

在其他的民族将王侯、贵族、军人或商人的地位放在学者之上时,犹太人却认为学者比国王伟大。犹太人历来尊崇学者,使拉比——教师和智慧的人得到极高的声望。在古代的犹太社会里,凡是被称为“他尔米特·赫里姆”,即精通犹太法典者,都不必缴税,因为大家认为他们已经付出了很多心力,对整个社会有着莫大的贡献,所以不但不让他们缴税,而且要以整个社会的力量去帮助他们。

有一条犹太格言是这么说的:“为使女儿嫁给学者,即使变卖一切家当也值得;为娶学者的女儿为妻,纵然付出所有的财产也在所不惜。”在犹太社会里,教师甚至比父亲还重要。假如父亲和教师双双入狱,而且仅能救出其中一人的话,孩子一定会救出教师,因为在犹太社会里传授知识的教师非常重要。

当学者的声望从宗教学问转移到世俗学问上时,大学里的学位特别是高学位成了犹太学生追求的目标。对一个犹太家庭来说,没有比家庭中有一位或几位博士更为荣耀的了。其结果是在犹太人中产生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学科领域中的代表人物以及各种专业人才,其数量之多远远超过他们的人口占世界人口的比例。

在犹太的历史上,“教师”这个词的确切内涵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早期的犹太社会中,教育尚处在以神学教育为主要内容、以家庭教育为主要形式的初级阶段。那时,社会上并不存在专职的教师职业,教育子女的任务主要是由父亲和拉比分别完成的。在家庭里,父亲承担着教育子女的重任,他把“智慧之言”及为人处世之道传授给自己的子女,因此,父亲就是教师,教师就是父亲。在希伯来语中,“父亲”一词本身就具有“教师”的含义。如今在西方语言中以“Father”(父亲)来称呼教父,正是希伯来习俗的延续。在社会上,教师的职责由象征着智慧与权威的拉比来完成。在遍布各地的犹太社团中,拉比不仅是神职人员、律师、法官、牧师、医生,而且是教师。因为在希伯来语中,“拉比”一词的第一涵义就是“教师”。在现实生活中,拉比们就是各地犹太学校(早期的学校往往与教堂合二为一)的负责人与职业教师。他作为智慧的化身,不仅要为学生解答学业上的难题,而且还要指点生活中的迷津。人们一遇到难处,往往要求助于拉比,而拉比的言语往往被视为至理名言。在公元6世纪,就伴随着学校与教堂的分开,教师与父亲和教师与拉比的两位一体化的职能才开始慢慢的逐渐分离了,在现代意义中,教师的职业才应运而生了。

在犹太的传统中,教师的地位是极高极高的。在犹太人看来,教师的职业是一种神圣的职业,因此,“每一个人要像尊重上帝那样尊重教师”。犹太经典《密西拿》中把有学问的教师(犹太人习惯上把有名望的法学家也称为教师)叫做“塔尔米德哈卡姆”,意为“圣贤的门徒”。犹太人对那些获得“塔尔米德哈卡姆”身份的人极为尊重,并明文规定:凡是侮辱了“塔尔米德哈卡姆”的人都必须罚以重金,情节严重者还有可能被逐出犹太区。如果能与“塔尔米德哈卡姆”的女儿结婚,那么就会被视作是一种高尚而且很值得去炫耀的行为。

《塔木德》一书中也曾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两位视察员受拉比之命来到一个镇上,要求拜见镇上的守卫之人。镇上的警察局长闻讯后匆匆出来迎接,视察员却说:“我们要见的人不是你,而是守护镇民的人。”这时,守备局长又跑出来迎接,视察员仍然摇头,他们说道:“我们想见的既不是警察局长,也不是守备局长,而是学校的教师。警官和部队都会破坏市镇,真正守护市镇的是教师。”由此可见,在拉比们和视察员们的眼中,教师才是民族利益的真正守护者,教师这一事业则关系到了整个民族的未来。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各地的犹太人们都形成了一种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他们使“拉比——教师和有智慧的人得到极高甚至可以说是过高的声望”。此外,犹太人在婚姻嫁娶问题上的态度也从侧面反映出他们对包括教师在内的学者的敬重。自中世纪以来,在欧洲尤其是中欧的犹太人中形成了这样一种观念:最理想的婚姻是有学问的教师、拉比或法学家同富翁的女儿结合。《塔木德》中也说过:宁可失去所有的财产,也要把女儿嫁给学者。关于这种价值取向,对犹太民族颇有研究的中国学者顾骏先生称之为“学”与“商”的联姻,一种独特意义的“门当户对”。顾先生对此发表了一番幽默风趣且耐人寻味的感叹:这样一种婚姻安排对犹太民族的生存价值自不待言:生意上精明的人(成功的商人)和学问精明的人(拉比或智者)肯定是最能应付犹太人生存环境恶劣的挑战的人……其实,犹太人的这种“门当户对”,不仅仅是从生物学意义上保证了优秀基因的传递,而且也从社会学、经济学、文化学的意义上都保证了这种传递。

“学”与“商”两者的联姻,从价值观念上保证了那些“卑俗”的生意人对知识和学问的认同,从而实际上除掉了其身上的卑俗气。而在经济上,非生产的学者可以通过联姻而得到资助,因为犹太人亲属之间的某种财产再分配倾向历来很强。而在民族凝聚上,钻研《托拉》的学者无疑是传统最忠诚的维护者,学者走进商人的圈子可以把那些最易“迷路”的羔羊留在上帝的栅栏内。智慧的犹太民族做出的这些智慧的安排,比那种让学者“下海”搞第二职业,不知要聪明多少倍了。商人们有一些学者气这是文明的进化,而如果学者就只剩下了一点商人气,那么这绝对是文明的退化。

犹太智慧

在犹太的传统中,教师的地位是极高极高的。在犹太人看来,教师的职业是一种神圣的职业,因此,“每一个人要像尊重上帝那样尊重教师”。

一个人的成材不在先天,而在后天的教育

以色列开国元勋古里安曾说“没有教育,就没有未来”。在犹太社会中,文化教育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犹太人认为,人生的第一义务是教育子女。在犹太典籍《圣经·箴言》中常见到这样的话:“父亲给子女的教诲,就是智慧之言”;“孩子,要听你父亲的教诲,不可背弃你母亲的教导。”

由此可见犹太人把教育儿童作为毕生的事情。犹太人之所以如此强调对子女的教诲,是因为他们意识到一个人的成材不在先天,而在后天的教育。

早在中世纪的时候,遍及欧美的犹太社团都极为重视教育与学术研究。虽然犹太人在很长一段时间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但对教育事业始终没有放弃。为了让孩子成为有知识的人,犹太人对教育怀着极高的热忱。

以色列建国以前,犹太复国主义者就决定把教育作为复国的手段之一。建国后,以色列历届领导人都很重视教育事业。正如前总理夏扎尔所说:“教育是创造以色列新民族的希望所在。”

为了振兴以色列的教育事业,很多以色列国家领导人从领导岗位退下来之后,又全身心投入到教育事业当中来。如前总统纳冯教授在卸职以后又勤勤恳恳地当上了教育部长,而且还全身心投入其中。这在其他国家是极为罕见的,但在以色列却是很平常的事,其原因就在于他们真正认识到了“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先决条件之一”。

1978年,著名科学家卡齐尔在卸任总统职务后,便到魏茨曼科学研究院和特拉维夫大学从事学术研究,而且常常给学生们上课,三尺讲坛成了他工作中难以割舍的一部分。

尽管以色列历届政府随着客观环境不同,施政纲领也不同。但在教育问题上的政策却始终如一。他们都“视教育为以色列社会的一种重要财富,它是开创未来的关键”。他们教育的目标是把一个人造就成对国家、对民族富有责任感的成员。

犹太人对教育的重视不是空喊口号,而是实实在在地投入,政府会千方百计地为教育创造各种优厚的条件。

《塔本德》上曾经指出:如果学习是最高尚的事,那么,创造学习的机会便是仅次于学习的事。所以,许多犹太社团都把教育投资视作一种责任与义务。

一本关于犹太人的书上这样介绍他们的教育观:每一个社团都要提供年轻人去各种学校学习所需要的经费。他们还支持每个年轻人辅导两个小孩,以便他能和孩子们口头讨论他已学过的《革马拉》,从而体验《塔木德》观念的实质。小孩将由社团慈善基金会或公共食堂提供伙食。

如果社团是由50个家庭组成的,那么它至少要抚养200个青年和儿童。一个家长将被指定抚养一个青年和两个儿童。在整个以色列的犹太家庭中,几乎没有不潜心钻研《塔木德》的人。

在每个社区,学院的院长都享有盛誉。在这里学习的每一个人,不管是富人或穷人都听从他的教诲,每个人都顺从他的吩咐。也没有人对他的权威性表示疑问,当然他的学识很渊博。他手持木棍和鞭子,惩戒和责打越轨者,颁布学院法令和禁令。但是,每个人都热爱学院的院长。

由于学习和研究需要花费大量的资金,单靠社团本身来筹措,往往力不从心。因此,犹太人把教育事业与慈善机构结合起来。把“什一税”作为追求学问的经济支柱。

关于“什一税”的用途,犹太教律法上也没有明确的规定,但有一点极为明确,即“什一税”首先要用在“那些把时间都花在研究《圣经》和其他典籍的人身上”。

此外,一些发迹的犹太人也纷纷解囊,为教育和研究提供经费。在他们中间早已达成一种共识:赚钱营利并非最终目的,而是要用赚来的钱“购买知识与经验”。

直至今天,犹太人捐款的第一投向仍是学校建设。在以色列的一些大学里,奖学金、研究基金都由外国犹太商人提供。希伯来大学、特拉维夫大学、以色列理工学院这三所最有名的大学中,至少有一半董事是外国人,尤其是美国犹太人。在他们看来,帮助以色列兴办教育才是民生大计。

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以色列教育经费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一直很高,甚至超过了许多发达国家。能做到这一点,对于资源贫乏、军费高昂的以色列来说,确实极为不易。

犹太智慧

在犹太社会中,文化教育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犹太人认为,人生的第一义务是教育子女。

只要教育得当,人人都可以成为大才

1. 天才的特征

犹太教育专家把毕加索身上的特点归纳为天才的一个最根本特征,那就是超常的“好奇心”可称为“兴趣”。

戈迪默那种对事业的“执著”和“勤奋”,也是天才的一种表现形式。

通过测试,智商在125以上的孩子通常被叫做“天才儿童”。爱因斯坦的智商高达160,美国纽约也发现过智商超过140的孩子。

当然,智商并不是判定是否为天才的唯一因素,有些天才儿童或许在智力测验中没有杰出的表现,而在某一方面具有特殊的才能,如音乐、绘画等。

还有人把创造性也作为衡量标准之一。记忆力好、想像力丰富是天才儿童的突出表现。

超常儿童有不同的性格,但他们求知欲强,喜欢问一些教师和成人难以回答的或视为“怪异”的问题;喜欢同年龄大一些的孩子玩,与同龄孩子为伍时却不合群;容易受欺负,经常遭嫉妒,因为他们自视甚高,容易不尊重他人,甚至教师和家长。

在以色列,学校会选择在班里名列前茅的3%的天才儿童,只要通过了资格考试以后,便可以参加全日制专业学校或校外学习政策的深造课程学习。

天才儿童课堂的特点表现在:学生的水平高,学习内容深,课堂特别要求学生把掌握的知识应用到其他学科,而不仅仅侧重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知识。参加学习的儿童,还要学会独立钻研和掌握新教材。

以色列的天才教育获得了丰硕成果,只有50多年历史、只有500多万人口的一个小国家,到目前为止,竟然产生了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就是一个明证。

2. 如何鉴别天才儿童

美国人类潜能开发专家葛兰·道门医生认为:每一个正常的婴儿在其出生的时候都具有莎士比亚、莫扎特、爱迪生、爱因斯坦等人那样天才的潜能,关键是后天能否把这种潜能开发出来。他认为:“聪明和愚笨同是环境的产物。”

法国教育家爱尔维修说:“即使很普通的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会成为不平凡的人。”

美国的心理学家塞德兹博士说:“只要教育得当,人人都可以成为大才。”

这就是说,每个孩子都有“神童”的潜能,关键是能否通过早期开发,教育得当使其成为“神童”。如果孩子成了“神童”,能不能鉴别出来,然后再给予超常教育?

对“神童”的鉴别是一项极为复杂的工作,往往需要采用多指标、多途径和多种方法进行鉴别,并且要通过实施超常教育的过程来进一步验证。

所谓多指标,就是不能光看孩子的一门专长或特长来判断是否超常,而要从知识面、记忆能力、判断推理能力等综合智力因素来判断。比如说,有些孩子3岁时能背诵很多唐诗宋词,还有些孩子很小就能弹奏比较复杂的乐曲,显得比其他孩子要“超常”,但是这种能力是可以通过机械训练和反复强化而获得的,如果只具备这样的能力,并不能表明该孩子智力超常。

所谓多途径和多种方法,就是不能只凭考试或测智商来判定;要从各种途径和方法来判断、检验和鉴别。不仅要看智力因素,还要看非智力因素。比如说,有个孩子很小的时候,家长对其进行语文和数学训练,上小学前认字上千,能作一二年级的数学题;还有的孩子测智商得分也不低,这也可能是训练的结果。语文、数学的知识可以通过训练获得,智商的测试题也可以通过模拟训练提高成绩。

因此,鉴别一个孩子是不是“神童”,通常要通过专家和专门系统的测试方法才能做出判断。

3. 发现儿童超常潜质的方法

那么,一般家庭中如何来判断孩子是否超常呢?家长往往可以通过感觉来做出一些定性的判断。通常情况下,超常儿童和一般儿童相比,有以下不同的特征:

(1)好奇心强;

(2)兴趣广泛;

(3)善于提问;

(4)做事专注;

(5)思维敏捷;

(6)阅读能力强;

(7)记忆力好;

(8)有毅力;

(9)勇于尝试;

(10)愿意思考事物的关联;

(11)不愿意接受太多的帮助;

(12)不愿意做“填充时间”的事;

(13)喜欢搜集各类信息;

(14)喜欢与年长的孩子为伍;

(15)发展指标总是提前达到。

如果一个孩子同时具备了上述特征的绝大部分,而不是其中的一两项,那么大致可以认为,这个孩子不同于一般儿童,具有“超常”的潜质。家长在今后的教育中,应当注意运用不同于普通儿童的教育方法,并在实践中注意观察和判断孩子的潜质。

犹太智慧

每个孩子都有“神童”的潜能,关键是能否通过早期开发,教育得当使其成为“神童”。

从小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是日后成功的根本原因

1. 天才的成功得益于早期家教

爱因斯坦、玻尔、洛克菲勒、哈默的成就,是世界上1600万犹太人成功的缩影。教育专家认为,他们的成功无一不是得益于他们父母进行的早期教育。

爱因斯坦再伟大,也该感谢他的双亲。爱因斯坦取得的一切成就,都与他在童年时代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有关。他既得益于他母亲的音乐熏陶,又得益于叔父的数学启蒙,还得益于父亲在他做出了蹩脚的小板凳后仍加以鼓励的情感教育。数学教育培养了他非凡的思维能力,而音乐熏陶则成就了他丰富的想像能力。

因为父亲是哥本哈根大学的生理学教授,玻尔从小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是他日后成功的根本原因。(www.xing528.com)

早期的财富教育造就了世界上第一个亿万富翁洛克菲勒,他对商业的敏感帮助他的事业一帆风顺,甚至他一生中重要的几次行动和日后的经营风格,在他早年就能看到端倪。

总之,所有这一切都来自犹太民族特有的早期家庭教育。

2. 家庭宗教教育

古代犹太人极度重视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当然,那时的早期教育实际上是宗教教育。

古代犹太人的“先知”以赛亚主张婴儿断奶时就应开始受教育。另一位伟大先知斐诺也主张孩子在襁褓中就应该知道上帝是宇宙的惟一神和创造者,让他从小“感受上帝的灵气”。

犹太人一般认为,儿童刚学会说话,就应该教他说“西玛”,开始教孩子说:“听着,以色列人啊,耶和华是我们的牧者,是唯一的神。”然后逐渐教孩子背诵祈祷文、箴言,学唱赞美诗。

早期希伯来教育和其他原始民族的教育一样,尚处在萌芽阶段,当时没有正规的学校和教师,家庭便成为孩子们接受教育的场所。

早期希伯来人家庭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宗教神学,注重品德培养胜于传授知识,尤为注意培养儿童敬畏上帝,养成谦逊、节制、仁慈、诚实等品质。教育的直接目的是培养孩子对上帝的敬畏心理以及身为犹太人的使命感与优越感,启发他们对正义与信念的献身精神。

尽管当时的家庭教育还比较原始,比较狭隘,远未形成完备教育体系,但它却在犹太民族的发展史和世界教育史上占有一定地位。“正是这种浸沉着浓厚宗教气氛的家庭教育,使得每个犹太人家庭都是一个牢不可破的堡垒。正是这种把一切统摄在笃信上帝、充当上帝的子女的教育之下,使得犹太人尽管此后散居各地、被掳往异乡,仍能继续生存、发展,保持其传统习惯、宗教信仰。”一名著名学者这样说。

在“巴比伦之囚”时期,犹太人接触先进的异族文化,在国破家亡的惨痛中追忆和反省历史,同时整理和修订上帝的律法诫命。与此相应,在祭司之外,一个文士阶层开始形成。文士是经典的抄写员、律法的解释者和传统的捍卫者。至波斯统治时期,他们与祭司共同领导重建圣殿和复兴犹太教的工作。以斯拉规定每周一和周四共同诵读经典的制度,使文士的地位有所提高,诵读必然伴随着讲解和传授。至公元前4世纪,犹太人放弃希伯来语改说阿拉米语,学习语言和翻译经文成为教育的重要内容。圣殿被毁后,各地出现会堂逐渐成为人们学习和礼拜的中心,精通律法的文士自然取得会堂的领导权,被尊称为“拉比”(老师)。会堂也成为他们传授律法的场所。

公元前3世纪,一些会堂开始招收儿童,办班讲学。这时的律法也把青少年教育看成是保持民族传统的重要环节,要求父母亲尽可能早地开始对孩子的宗教教育,甚至要求孩子刚学会说话就要接受教育,犹太律法要求牙牙学语的孩子首先应该学会背诵这样的诗句:“摩西将律法传给我们作为雅各会众产业。”尔后要逐步学习背诵祷词、圣诗、格言、谚语及圣典上的一些简单内容。如果父母有能力的话,幼儿时就应该教孩子识字,并学习书写。

公元前1世纪,在会堂之外出现一些学校,主要向儿童传授读书识字的基本技能。大一些的孩子则进专门学校,系统学习犹太教经典。

公元前75年,耶路撒冷犹太教公会族长西姆昂—本—舍塔赫颁布法令,规定犹太社区必须资助公共教育,十六七岁的青年都要接受正式教育,教师由耶路撒冷任命。一个世纪后,第二圣殿最后一任大祭司耶霍舒阿—本—加姆拉重申前述法令,规定每一个犹太社团都必须设立学校,6岁至10岁的儿童必须入学,在老师监督下学习,并规定在各地任命教师的制度。这一法令标志犹太教初级教育体制的建立。在此之前,儿童可在父亲的耳提面命下学习,但是失去父亲的儿童却无人教育。现在律法规定每个社团都必须出资聘请教师,以保障所有的儿童都能受教育。这一传统以后一直为犹太人所继承,并逐步为世界其他民族所接受,成为现代义务教育体制的先声。

《塔木德》说:“愿拉比耶霍舒阿—本—加姆拉因此善行而被怀念,如果不是他,《托拉》就会在以色列被遗忘。”

当时教学的目的就是学习律法,教材就是犹太教经典。

在《阿伯特》中,拉比耶胡达—本—提玛有一段指导意见:5岁开始学习《圣经》,10岁诵读《密西拿》,13岁接受诫命,15岁研读《塔木德》。通用的教学方法是背诵,先熟记后理解,有所谓“读101遍比读100遍好”的说法。教师在学生熟记后逐段讲解,有时也采用讨论的方法,巩固所学的知识。鞭挞和体罚是允许的,认为是获取知识和增长才智的有效方法。

对儿童早期教育的高度重视,是古希伯来人重视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

3.“先起步”的优势

以色列的教育从幼儿开始,目的是使儿童的教育有“先起步”的优势,特别是在儿童适应社会生活和语言发展方面。

一般情况下,幼儿从2岁开始接受教育,主要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身体运动能力及对周围环境的认知能力。3~4岁的儿童要进入系统的知识训练。

许多2岁幼儿以及几乎所有三四岁幼儿都参加某种学前班的学习。学前班多数由地方当局主办,有些学前班在日托中心开设,由妇女组织管理,其余则是私立的。教育部专门拨款,资助贫困地区的学前教育。

为5岁儿童提供的幼儿园是免费和义务教育性质的。课程目的是教给儿童基本技能,包括语言和计算能力,培养认识和创造能力并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所有学前教育课程均由教育部指导并监督,以保证为未来学习打下坚实而全面的基础。一些贫困地区的学前教育要由教育文化部拨专款资助,因为按国家教育法规定,这一年是免费义务教育的开端。

据1986年由英国出版的《中东经济手册》统计,以色列6岁儿童中接受学前教育的达97%,这一比例在世界上名列前茅。

1993~1994年,在以色列学前教育系统学习的儿童达32万名,年龄在2~6岁之间,占适龄儿童的90%以上。

以色列的学前教育成就很早就引起了联合国及一些国际教育机构的关注。国际教育计划学院在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所作的比较研究中指出,以色列的幼儿教育系统最为完善,其数量与质量均令人满意。

发达的学前教育,不仅使孩子们从小就开始接受基本知识教育,而且培养了他们的创造能力、判断能力、分析能力、学习能力、社交能力及审美能力,使儿童从小养成热爱知识、热爱集体、热爱劳动、遵纪守法、讲究公德的良好习惯。

4. 一个真正的天才

1905年,对世界物理界来说,是革命的一年:相对论诞生了!

在这一年,莱比锡出版的《物理学纪事》杂志上发表了三篇论文,作者是同一个人——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伯尔尼专利局一个只有大学文凭的、默默无闻的小职员。

一个26岁的青年,利用业余时间进行科学研究,在物理学三个未知领域里,齐头并进,同时取得巨大成果,这在科学史上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也许只有1665~1666年可以和1905年相媲美。当时瘟疫席卷英国,剑桥大学被迫关闭,23岁的牛顿回到故乡乌尔索普村。在乡居期间,他发明了微积分,发现了白光的组成,并且开始研究引力问题。

天才,一个真正的天才!人们只好这样解释。

犹太智慧

发达的学前教育,不仅使孩子们从小就开始接受基本知识教育,而且培养了他们的创造能力、判断能力、分析能力、学习能力、社交能力及审美能力,使孩子从小养成热爱知识、热爱集体、热爱劳动、遵纪守法、讲究公德的良好习惯。

有特色的家庭教育

为了解释犹太人在智力取向的活动中的优势之谜,人们提出了无数的理论。其中,国外一位作家在书中写道:“犹太人家庭是学问受到高度评价的地方,在这个方面非犹太人的家庭相形见绌。就是这一个因素,构成了其他一切差异的基础。”为此,我们来了解一下,犹太人的家庭教育究竟都有哪些特点。

1. 热爱图书

犹太人爱书的传统由来已久,深入人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88年的一次调查表明,在以犹太人为主要人口的以色列,14岁以上的以色列人平均每月读一本书;全国的公共图书馆和大学图书馆1000多所,平均4000人就有一所图书馆。在有500万人口的以色列,办有借书证的就超过100万人。在人均拥有图书馆和出版社及每年人均读书量的比较上,以色列超过了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成为世界之最了。

2. 发问和答案一样重要

犹太人不仅非常重视知识,而且还非常重视才能。他们把只有知识而没有才能的人喻为“背着很多书本的驴子”。他们认为,一般的学习只是一种模仿,而没有任何的创新,学习应该以思考为基础。思考则是由怀疑和答案所组成的。学习就是经常怀疑,随时发问。怀疑是智慧的大门,知道得越多,就越会产生怀疑,而问题也就随之增加,所以发问能使人进步,发问和答案是一样的重要。正是基于这种认识,犹太人家庭特别注重与孩子们的思想交流,孩子也一直受到成人的教诲和指导。孩子们可以同成人谈话并讨论问题,在讨论中成人还会同孩子们缠个没完,这就是有意的在引导他们投入到学习与研究上去。无疑,犹太人出色的口才和智慧测试中的高分同这一点不无关系。

各种各样的杰出的犹太人,他们的事业成功无不与勤于读书和善于学习有关。犹太人由于其民族遭受过的迫害,2000多年来流散在世界各地,受尽歧视和排挤,迫使他们要掌握一门或更多的科学技术本领作为谋生资本,也是因此而形成了一种勤劳好学的风气和传统。那些优良的学习风气就是造就人才的摇篮和保姆。

正如培根所说:“知识就是力量”,谁掌握了知识,谁就有力量。知识来自于自己的实践和别人的经验。个人的实践由于受时间、范围和条件的制约,总是极有限的,更多的是来自别人的经验。书本是一些经验和新知识、新技术的“仓库”,它汇集了各种知识和经验,或起码汇集着指导学习、启迪思路的方法。所以,俗语说:“开卷有益,一字千金”、“读书能求理,越读越有味”、“一日读书一日功、一日不读十日空”等等,还有很多很多。

读书所用的方法和途径可以是学校的正规教育,也可以是自学。犹太民族十分注重正规学校的学习,他们不论家庭条件好坏,都设法让自己的孩子进学校读书,有些家庭经济不允许,则待孩子读上大学时实行半工半读,因此犹太人的文化素质普遍较高。就拿今天的以色列为例来说吧,它确立的是以教育为本的国策,一直都是把发展有关教育的事业列作是民族的首要任务,他们的教育经费的开支在整个国民经济预算中所占比例,仅次于国防开支。据统计,1984年-1985年,以色列大学生人数达9.9万人,即每1000个劳动力有77名大学生(美国为111名,日本为42名,英国为30名,法国为50名),可见以色列在这方面是处于前列的。

犹太人不仅注重学校的正规教育,而且注重自教自学。众所周知,学校是获取基础知识的场所,而很多专业知识及实际操作技术要通过实践或专业学习才能得到。另外,由于个人及其条件不同,受到正规教育的程度也很不相同。因此,犹太人很强调具有自己独立获取知识的技能。只要是事业有成的犹太人,他们都会有一套高效的读书方法:

善于收集学习所用的资料。他们根据学习的目标,收集所要学习的资料,包括书籍、杂志、报纸、文献、录音带、录像带、网上信息资料等;确定精读的资料,下工夫读懂读透;按学习所划定的范围泛读,以取广采博收之效;借用别人的头脑“读书”。人所要学习的内容很多,而时间又极有限,要解决这个矛盾,除了自身努力外,还可借助别人的力量。比如把一些需要学习和了解的书、资料交给下属中有一定素养的人阅读,让他读通后把核心内容和要领归纳告诉自己。听了他的介绍后,如发现有需要进一步了解的,自己再有重点地阅读;定向选读。如自己需要攻克某个方面的技术或项目而缺乏相关知识,即选定相关的书籍、资料阅读和学习。比如,爱因斯坦为了创立相对论,即针对自己非欧几何知识缺乏的情况选学这个学科的有关书籍,效果立竿见影;通过多形式获取知识。不仅从书本、资料获取相关知识,还可以通过与人交往来学习。据了解,今天人们接受的信息,来自文字的不到五分之一,而来自语言的超过五分之四。如通过交谈、讨论、会议、报告、电视、广播等这些手段,它使人们可以吸取大量的知识和信息。

犹太智慧

犹太人不仅注重学校的正规教育,而且注重自教自学。众所周知,学校是获取基础知识的场所,而很多专业知识及实际操作技术要通过实践或专业学习才能得到。

犹太人早期天才教育法

1. 重视模式学习

犹太“先知”们认为,婴儿在0~3岁之前与他余下的人生获取知识的方式不同:前者是一种模式学习,即“无意识学习方式”,后者则被称之为“主动学习方式”。

犹太人特别重视孩子的“无意识学习方式”,即孩子的无意识模仿学习。重视“模式学习”是犹太人获得高智商的最重要因素。

一位名叫洛伦斯的犹太生物学家曾做了如下实验,证明动物也有类似现象:

他将一些刚刚出生不久的小鸭子与它们的母亲分开,让它们分布在他的周围,他在它们周围踱步。后来,当他故意走开时,那些小鸭子都会跟着他走,原来这些小鸭子把他当成了它们的“妈妈”。此后,再把它们的母亲放出来,尽管母鸭对小鸭子百般“示爱”,但小鸭子却“视而不见”,不再理睬它们的妈妈。

原来,小鸭子存在一个认亲关键期,这个关键期是小鸭子出世后的十几个小时,在这个关键期内首先出现的动物会成为它们的“妈妈”。这就是动物的“追随现象”。

犹太教育专家说,婴儿有辨别母亲面孔与声音的能力,而机器人无论多么先进也不能达到这一点;机器人会潜水,能下国际象棋,却无法认识一个人的脸。

婴儿的这种模式记忆能力,既是最原始的,更是最高级的智能。早期教育要重视婴儿的这些卓越能力,使孩子最为珍贵的能力得以保存。

2. 天才是人人都有的一种能力

资深的犹太教育专家约瑟伯约说:一棵树在理想的生长条件下能长到30米高,我们就说这棵树的“潜能”是30米。同样道理,一个儿童,如果按照理想状态成长,能够发展100度的能力,那么我们就说这个儿童具备100度的“潜能”。具有这种“潜能”的人就是天才。

因此,天才并不是我们常人所认为的那种只有少数人才有的禀赋,而是人人都有的、潜藏在每个人内部的一种能力。如果教育得当,就算生下来智商只有50的智力偏下的孩子,他未来的智力也会优于生下来禀赋为150而得不到有效教育的孩子。

教育的目标就是使儿童的潜能达到最高,并得以充分发挥,只要充分发挥出这种潜在能力,他们就能做出不平凡的事业来。

在现实生活中,令人遗憾的是,很多孩子由于教育不得法,他们的潜能没有得到一点发挥,以至于智力不好,然后,世人会说这孩子天生智力不好,差一点儿的还被视作“痴呆”,甚至被社会所抛弃。

3. 如何塑造天才

前人为我们做出了最好的榜样,那就是从孩子出生的那一天起,从生活的方方面面做起,尽早挖掘出孩子的潜能。

婴儿期的孩子犹如一张白纸,成人在上面“画”什么样的画,就会产生什么样的图画。又如做瓷器的泥土,用什么样的“模型”就出什么样的陶瓷。

犹太教育家说,父母应该了解,幼儿的教育与成人的教育方式并不相同,目前有些专家发现6岁以前大脑所发出的脑波大都为阿尔法波(ɑ波,每秒波动数为8~14菲尔)。这种强烈的脑波能够帮助儿童学习新事物,而且能够直觉地、全盘地加以吸收,因此这时期的记忆能力可以说最为发达。如果孩子这段期间移居国外,可以学得与外国孩子一模一样的发音和语调,学习的效果也可以说是事半功倍,最为理想。莫扎特之所以3岁就会弹钢琴,主要还是出生后就不断地听他大几岁的姐姐经常练习弹奏名曲,自小听多了,自然就牢牢记住这些曲子,所以“音乐世家”(其他世家也一样)最易培育杰出的英才,其理由也在此。

6岁之后,大脑所发出的脑波主要是贝塔波(β波,每秒约为14~30菲尔)。这种脑波主要在帮助判断和推理,而本身并无学习的能力。因此6岁以后的学习主要都是有意识的学习,而且大都属于推理性的记忆,在学习时均须逐项地加以认知,然后再设法加以记忆。因此记忆能力与6岁以前所特有的直觉性记忆相比较,自然相差甚大。这就是为什么人长大后再学外文或记诗歌,总是觉得事倍功半,效果不彰,理由便在此。

因此,小学以后属于说教和推论的教学方式并不适用于学前阶段的幼儿园。

对于幼儿,我们必须注意使用直觉性和感性的教学方式,让幼儿明了这些教材所代表的意义之后便直接去记忆。如果要教他们目前还难以体会的诗词之类的教材,则不必过分强调儿童事先必须完全了解其中的内容或意义,他们只要牢记了这些材料,将来长大经验成熟之后,自然会加以领悟和贯通的。

父母应该发挥爱心,注意教育年幼的儿童,而且经常在行为举止谈吐方面给予儿童最好的榜样,讲话时要说标准的发音、优雅的措词,表现出高尚的仪态、道德的行为以及良好的习惯,如果能够这样经常以身作则,则长期熏陶的结果,儿童必然可以在无形中潜移默化,得到最佳的教养。

为了孩子的成长,父母每天应该挤出一定时间陪孩子,听孩子讲话,讲故事给孩子听,与孩子一起从事孩子感兴趣的活动,指导孩子认字,或带孩子到大自然中去,让他认识大自然中的事物和它们的原理,并鼓励孩子多发问,多寻求真理,增加孩子的生活经验。

犹太智慧

父母应该发挥爱心,注意教育年幼的儿童,而且经常在行为举止谈吐方面给予儿童最好的榜样,讲话时要说标准的发音、优雅的措词……

教育孩子,要恩威并用

犹太民族虽然是一个灾难深重的民族,但犹太人民却凭着他们自己的聪明智慧,成为世界上赚钱最多的民族。无论在全球金融界、商界还是科学界,他们拥有的财富比重始终独占鳌头,这与犹太人独特的教子方式、教育方法密切相关。

在每一个犹太人的家里,当小孩稍微懂事时,他们的母亲就会翻开《圣经》,滴一点蜂蜜在《圣经》的上面,然后叫小孩去舔书上的蜂蜜。这种仪式的用意不言而喻:书本是甜的,他们要从书本上得到教育,得到知识。

传说在古时候,犹太人的墓园里常常放有书本,他们相信那些死者在夜深人静时会走出来看书。尽管这种传说具有某些迷信色彩,但其象征意义却对现实的人很有教育意义:即生命有结束的时刻,虽然生命到了尽头,但求知却是永无止境的。

犹太人从来都不焚烧书籍,即使它是一本攻击犹太人的书。在人均拥有图书馆、出版社及每年人均读书量的比较上,犹太人(以色列人)超过了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堪为世界之最。犹太家庭还有一个世代相传的说法,那就是书柜要放在床头,要是放在床尾,会被人们认为那是对书的不敬,进而他们会遭到大众的唾弃。

犹太家庭中的每一个孩子,几乎都要猜出一个谜团,就是上面所说的:“假如有一天,你的房子被烧毁,你的财产被抢光,你将带着什么东西逃命呢?”如果孩子回答说是钱或者钻石,母亲将进一步问:“一种没有形状、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宝贝,你知道是什么吗?”当孩子无法回答时,母亲就会说:“孩子,你要带走的不是钱,也不是钻石,而是智慧。因为智慧是任何人都抢不走的,你只要活着,智慧就会伴随着你的一生,它是任何人都抢不走的。”

人不能像走兽那样没有追求的活着,而应该追求知识和美德(但丁语)。犹太人教育孩子重视对知识的追求,实际上是教导孩子如何做一个真正的人,他们的人生应该是怎样的。

身为父母应该向犹太人学习,懂得用书本来武装自己孩子的头脑,给他们以丰富的智慧。通过人性与科学的结合,使孩子们能体会到智慧的魅力所在,像犹太人那样,以独特的教育方式结合教育理念,来教育孩子们,使孩子们透过现象而更深一层地认识到教育的本质。

知识来源于书本,知识更活用于书本,教育子女要把知识演变成智慧,体现出智慧本身的重要性。

因此,家长们要从小培养孩子们读好书的习惯,使他们知道书中赋予他们智慧的力量是无穷无尽的。

在研究《塔木德》的学院里面的学生们,很多都是从早到晚一直学习的。经常可以看到他们捧着书,口中不住地读着什么。这种学习热情真让人感慨万分。

犹太民族的学习方法也可以被叫做是“投入学习法”吧。他们在学习的时候,会动用全身的器官进行辅助。按照我们的做法,学习就是默读课文,重要的地方用红线和蓝线标出来或将其抄到笔记本上进行整理。这样虽然可以为了应付考试时而有效地背诵,但在考试结束以后,所记忆的东西就会大半都忘掉了。

就如前面所说的,犹太人学习是将眼睛看、口读、耳朵听等各种方式综合起来,而不是单纯地阅读。课文虽然单调,但他们可以用一种旋律来吟读。这种旋律和他们以圣歌为原形改造的歌曲(做礼拜时吟唱)的风格一样。不管是《圣经》也好,还是《塔木德》也好,总之他们都是用这种旋律来吟读的。

在犹太人读书的时候,除了抑扬顿挫地朗读之外,还要按一定的节律左右摇摆。他们一边用右手按着课本,一边动用所有的身体器官,按照文章的意思,将自己完全投入进去。同时使用看、读、听,这比单纯默读的学习效果要好得多。

犹太人的早礼拜的祈祷文就有150页左右,如果每天早晨都反复朗读,谁都可以记住。一旦你的记忆容量变大了,那么你的大脑也就有能力继续不断地储存新的信息。

在普通的犹太人中间很少有人能用希伯来语把《圣经·旧约》全部背诵出来。《塔木德》的研究者中有人能记住经文的全部内容,他们就是用带有节律的吟读的方式将《塔木德》“印”到大脑里面去的。他们在记忆文章的时候,经常先背诵某一提示性的句子,然后再反复诵读《圣经》和《塔木德》,直到眼前能出现所背文句的出处。如果能做到这样子,就算是手中没有书,他们也仍可以被当作是正确的《圣经》或是《塔木德》用来请教。

例如,海歇尔博士就有这种卓越的记忆力。有一次,一个学生给他借来一本非常珍贵的书。因为不断地遭受迫害,犹太教的典籍多数已经流失,那本书就属于残存不多的孤本之一。布鲁克林的古籍书店表示要把这本书送给他,而东岸书屋表示要帮他影印。海歇尔博士用两三天读完了这本书,便对学生说,“谢谢你了。这本书已经全在我的脑子里了。”于是,他就没有必要拥有这本书或是它的影印本了。

犹太人的孩子们的教育从三岁就开始了。父母们可以为孩子选择交费的私塾,也可以选择免费的公立学校。刚入学的时候,孩子们就会受到高年级学生所创造的学习氛围的感染,接着一点点地学习由希伯来文写成的简单的知识板块。在学校里面,他们一开始是记忆简单的文字,而后来则可以背诵祈祷文。

在3岁开始教育时,犹太人的目的不是让孩子们去理解文章的意思,而是让他们背诵。犹太人认为,如果培养不出一个好的记忆力,以后就没有办法学习其他事物。

孩子们到了5岁,就必须要开始接受正式的教育。学习《摩西五经》和祈祷书以及它们的注解。到了7岁,就要学习《圣经·旧约》的其他部分,即先知书和圣著,而且还要接触《塔木德》的基础知识。到了13岁的时候,他们就要举行成人仪式,而在举行此仪式之前,孩子们要学完犹太教法所有的基础知识。

可能会有人对于这些根本难以了解,也许对没有接触过的人来说当然难以了解,但是对于犹太人,无论是哪一段,他们都能说出有关的民族历史和传说。老师们会把这些知识分解开来,深入浅出地教给学生们。学生们回到家,会得意地向父母报告一天所学。比如说:“今天我们学习了诺亚方舟的故事”。而父母们则会说:“你学得真不错啊”,来鼓励自己的孩子。犹太人经常会是学校和家庭进行紧密协作,一起来培养他们孩子的求知欲。

在犹太人的世界里,父亲则有着教育儿子的责任,而母亲就有着教育女儿的责任。学校虽然作为教育机关,却不负有这种责任。《圣经》要求“尊敬你的父母”,反过来,父母必须能够做到让孩子们尊敬自己。教育的本质不限于知识这个层次,还有人和人的关系,个人和社会的关系,以及在这种关系上产生的敬畏和尊重的意识。这些就是犹太人对教育的认识。如果只是让孩子们学习,他们自己却只关注电视和高尔夫什么的,这样的父母是没有教育子女的资格的。因为,首先应该学习的是父母,父母是孩子们的启蒙老师。这些也反映出了犹太人教育的现实情况。

体罚则是受到承认的。犹太教认为“如果容忍孩子的反抗,会让他们没有约束,产生仇恨。”盲从和反抗都会对社会造成危害。对社会来说,对有远见卓识的权威的服从是绝对需要的。进行体罚,也绝对禁止对孩子的身体造成伤害。不管是老师们还是父母们都应该牢记着“爱抚加惩罚”是种恩威并用的教育方式。

这种教育方式既不是威胁也不是哄骗,更不是通过练达的手段来调教人、就像“爱你的邻居像爱自己一样”,教者需先尊重自己然后才能得到学生的尊敬。所以,犹太人认为:教师只在讲台上高谈阔论不是为师之道。同样的,如果老师们和学生彻底地打成一片了,也没有了主宾之分,那么老师就失去了自己的权威。

老师们站在讲台的中央时,他们便是支配者和权威,或者就是学问和《圣经》本身。学生在权威面前应该谦虚,但是有时候学生也同样可以提出老师没有想到的知识点或者是自己的灵感。

在犹太民族当中,老师和学生的关系是超越形式的、相互尊敬的关系。

犹太智慧

知识来源于书本,知识更活用于书本,教育子女要把知识演变成智慧,体现出智慧本身的重要性。

放开手脚,让孩子自力更生地解决问题

使我联想到有关子女教育的事,是一次我在希伯来大学留学时,在奥拉·利弗希茨女士的家中遇到约瑟夫·克里亚时,他所说过的话。

由于利弗希茨女士是利弗希茨财阀的独生女儿,所以她住在耶路撒冷最高级的公寓里面。此外,在这栋公寓里还住着世界犹太复国主义机构(联合全世界犹太人的国际组织)当时的议长纳夫姆·戈德曼、前驻英大使阿鲁托鲁·鲁利雅、律师约瑟夫·克里亚等人,他们都是耶路撒冷的一流人物。

克里亚16岁的时候曾到英国伦敦留学。在他出发的时候,他的父亲把100英镑现金交给他,并对他说:“小子,这是你留学的全部费用。切记,不要在留学的时候把这些钱全都花光。4年后回来的时候要原封不动把这100英镑还给我。”

连自己的父亲都这么小气吗?克里亚当时这样想。可是,如果不把这100英镑还给父亲,那么在父亲面前一辈子都会抬不起头来。所以,无论如何在毕业的同时一定要想办法把这些钱一分不少地还给父亲。这是关系自己名誉的事情。有了这种想法,他就积极思考起来。

一到伦敦,他就把一部分钱投资在股票上,并开始留意学习股市状况方面的知识。终于,在毕业的时候,他已经成长为一名投资家。当然也把那100英镑连本带利还给了父亲。

所谓教育,在某一时段,是无需手把手来教的。不如放开手脚,使其自力更生地解决问题,这是非常重要的。

所以,公元1世纪时,曾对埃及的亚历山大大帝颇有影响的犹太哲学家费农,对于教师的条件作了这样的界定:“教师必须给学生独自实践的机会。这时,教师必须提供建议。由此,可以使学生拥有无法忘却的纯粹的记忆。”

这才是真正的教育。通过这种方式掌握的知识,是通过实践和经验证明有效的知识,是不会被忘却的知识。教育必须使人在成年的时候能够独立地生存,而打造这样的基础就是教育的本质所在。

从这个意义上讲,人们所需要的最低限度的知识并不太多。

钢琴家弗拉基米尔·霍洛维茨曾说过:“现代人必要的教育是学会读书、算术、历史、文学以及少量的音乐知识。要是有了这些知识,在社会上生活就不会有很大的困难。此后,再按照个人的工作、专业,深入学习必要的技术和知识就可以了。”

换句话说,重要的是对本职工作的有关知识能够深入到何种深度。犹太人的高级学校伊西巴只允许对《塔木德经》有研究能力的人入学。不擅长研究《塔木德经》的人、或者说不适合成为犹太教学者的人,还是尽早从事一般的职业为好。这是犹太人的想法。

犹太智慧

所谓教育,在某一时段,是无需手把手来教的。不如放开手脚,使其自力更生地解决问题,这是非常重要的。

按孩子该走的路来认真地教育他

犹太人教育孩子非常讲究艺术。他们教育孩子的方法是:“要按孩子该走的路来认真地教育他。”

《塔木德》上说:“一个教师所教的学生不得超过25名,如果一个班的学生多于这个数,就得雇助教。好学生要和差学生坐在一起,借以带动差学生。要奖励学生的成就,而不去惩罚他们的失误。”

如果孩子们在上课时走了神,教师可以像拉比犹大那样用不可思议的事情来使孩子们精神起来。

有一次拉比犹大在演讲,他发现听众都睡着了,为了听众都振奋起来,他突然高声叫道:“一个埃及妇女一次生了6000个孩子!”

一位听众一下子就从困倦中惊醒了,他大声问拉比:“这怎么可能啊?”

拉比却大声说:“确有其人,她就是约克贝德,她生了摩西,因为摩西就等于6000人。”

拉比犹大在提高学生注意力方面,的确做得很好,他的这种做法值得教师所仿效。

犹太人认为,教育孩子要一手抓紧、一手放开,不能像约书亚那样,把学生的两只手都放开了。

约书亚是怎么做的呢?

一次,约书亚带着他的学生从亚历山大到耶路撒冷,途中经过一个小酒店,酒店的主人知道约书亚是个有知识的人,所以对他异常尊重。

“这个aksania可真漂亮啊!”约书亚说。

aksania有两层意思,可以指酒店也可以指酒店老板。显然,约书亚是在夸酒店。

“噢,只是她的眼睛太小了。”他旁边的学生说道,显然这指的是酒店的老板娘。

“没有道德的家伙!”约书亚叫道,“这就是你整天想的事吗?”于是,约书亚将这个学生逐出了师门。

这个可怜的学生知道自己错了,他多次找到约书亚,请求让他继续留下来,但是约书亚拒绝了他。

一天,约书亚在祈祷的时候这个学生又来了,约书亚这次被感动了,他决定继续收留这个学生,于是他向这个学生先做了个手势,意思是等他祈祷完毕再说。

这次这个可怜的学生理解错了,他以为又被老师拒绝了,于是,他黯然地离开了老师。

犹太人认为,这样的老师是不合格的老师。

同时,从这件事上,犹太人也对学生提出了忠告:

不要光说,更不能说没用的话和越礼的话,言辞要谨慎,如果有空的话,要拼命地学习。

对于学生的学习方法,犹太人总结出了许多条,供学生采纳借鉴:

(1)反复学习。一个把知识复习了1000遍的人,是一个把知识复习了100遍的人永远也比不上的。

(2)认真阅读。写完东西以后,不要认为完事大吉,要再读一遍,因为任何人都不能避免疏漏。哪怕是一封短信,也决不能因为匆忙而不去再读一遍。

(3)在写文章时要正确使用语法和准确用词。因为一个人在写作上出现的错误会给他带来不良的声誉,并且人们会一直记着他的这些错误。

犹太智慧

犹太人认为,教育孩子要一手抓紧、一手放开,不能把两只手都放开了。

不言而教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

1. 小提琴大师梅纽因

小提琴大师梅纽因还没有满两周岁,父母就抱着他去听交响音乐会。

刚开始梅纽因总是在睡觉,时间长了,小家伙听到音乐一响就醒过来了,对乐队的表演很有兴趣。乐队的演奏员全都认识并且非常喜爱这个不同寻常的小听众。

梅纽因的母亲酷爱音乐,既会弹钢琴又会拉大提琴。梅纽因年满5岁时,就开始了小提琴生涯。

由于梅纽因的两只小手天生短粗,因此学琴生涯非常艰难。每当他气馁时,母亲都会给他巨大鼓励。在严格的训练和多位名师的指导下,梅纽因终于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2. 父亲是上帝委派的第一位教师

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写道:“犹太人家庭在学问方面应受到高度评价,在这方面非犹太人的家庭相形见绌。这个因素,构成了其他一切差异的基础。”

希伯来人非常强调父亲对子女的教育。在他们看来,父亲是上帝委派的第一位教师。父亲的职责不仅仅是要把子女抚养长大,而且要第一个把神圣的契约与律法传授给他们,教会他们如何做一个犹太人。

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特殊地位,也许与当时希伯来人所处的社会阶段有密切的联系。因为随着迁出埃及和对迦南地的征服,希伯来人逐渐由游牧文化转入农业文化。父权制社会逐步形成,家庭成为较为稳定的社会组织,父亲便成为家庭中的核心人物。既然教育子女是“神所吩咐的诫命”,这一崇高的责任自然就落到了父亲的肩上。《圣经》中4次提到,父亲有责任将从埃及出来的事,上帝吩咐的法度、律法和典章告诉他的儿子。这反映原始的教育状况,不论是宗教礼仪还是生活技能,都需要父亲传授。

3.父亲是人生的一部大书

“父亲,您的独立自持能力好强啊,才13岁,您就以自己的早熟和勤奋,充当了同学们的私人教师,从而维持自己的生活。

“父亲,您是那样的热情好学,德语是家庭用语,俄语是国语,法语是学术用语,意大利语是贵族用语,世界语、波兰语、塞尔维亚语,您一共通晓十几门语言,真是太伟大了。同时,您不但学习文学,还学习医学,还深谙数学、生理学,还有农学。

“父亲,您深受托尔斯泰的影响,后半生戒除了烟酒和肉食,成为一名素食者和人道主义者,南方公路、堪萨斯农场、塞拉斯山峰,到处都留下了你的身影……

“父亲,您做过工厂的学徒,您当过农民,您曾在商店里做过清洁工,您创造了机遇,抓住了机会,经过艰苦的努力,成了一名合格的中学教师,最后竟成为闻名世界的哈佛大学教授。

“父亲,您是人生的一部大书。”

上面一段话的作者是世界“控制论之父”诺伯特·维纳——美国最著名的学者之一,曾受教于20世纪最伟大的数学家罗素和希伯特。

父亲是维纳心中的楷模。维纳亲眼看见,父亲在两年内完成托尔斯泰24卷作品的翻译工作,因而拖垮了身体。父亲渊博的学识与坚强的意志,影响了维纳的终生。

这样的父亲有这样的儿子是顺理成章的事。

4. 父母的“不言而教”是最好的教育

早期希伯来教育十分强调家庭环境及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子女的影响。当儿童从学校教育中获取广博知识之后,能否把这些知识付诸实践并以此来约束自己的言行,家庭对此负有监督责任。

犹太人认为,父母的“不言而教”才是最好的教育。生活中,父母的言语、行为和姿态会自然而然地传递给孩子,从而影响孩子的能力与性格的形成。父母日常的所作所为,就是对孩子的身教。

没有什么比强制和压迫更能抑制孩子自觉性的了,父母的暗示教育是最为孩子所接受的教育方式。

《圣经·申命记》中多次提到“要告诉你的儿女们”,第六章中说:“听着,唉,以色列,耶和华,我们的上帝,是唯一的主,你要尽心尽性,尽力爱耶和华,你的上帝。我今日所吩咐你的话,须铭记在心。也要殷勤教训你的儿女。”

《圣经·箴言》更明确地告诫以色列人要把教育儿童作为毕生最重要的事情,书中说,“父亲要给子女的教诲,就是智慧之言”;父母要“教养孩童,使他走当行的道,就是到老他也不偏离”。而孩童则“要听你父亲的训诲,不可离弃你母亲的法则”。还说“不忍用杖打儿子的,是恨恶他。疼爱儿子的,随时管教”。

犹太人之所以如此强调成人对子女的教诲与指导,是因为他们很早就意识到了虔诚、平和、优雅的个人性格是后天教育的结果,而后天教育越早越好。

从总体上看,这一时期的教育是宗教的组成部分之一,主要通过孩子父亲的口头和非正式的方式传授。

在近代,犹太人的教育责任是落在母亲身上。母亲对犹太人而言,是一项尊贵的头衔。她们是整个家庭教育的灵魂人物。她们知道真正的智慧是在上帝那里。她们教育成功的真正原因,是因为她们相信圣经,而且相信这位又真又活的神是智慧的源头,所以她们常到上帝面前寻求智慧。

6.妈妈的榜样

戴尔电脑公司总裁戴尔上小学时酷爱集邮。

他曾悄悄地到街头的餐馆打工,用赚来的钱买邮票。他发现同一张邮票能卖出不同的价格,而且差别不小。

那时候,戴尔的妈妈经常买卖股票,赚了不少钱。妈妈得意之余,经常在晚餐后向全家“炫耀”自己的成绩,这给年幼的戴尔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妈妈用股票赚钱,我难道不能靠拍卖邮票赚点钱?”戴尔突发奇想。

12岁的戴尔说服小伙伴把各自的邮票交给他处理,然后又在杂志上以“戴尔邮票社”的名义刊登广告,还用电脑打印邮票名录四处寄发……

充满好奇心的戴尔巧遇邮票价格攀升,他靠邮票赚了2000美元!

4. 父亲的影响

雅可布·弗洛伊德是一位心地善良、助人为乐的犹太商人。后来,弗洛伊德有一次谈到他父亲的为人时说,他是一个乐天派,“始终都充满着希望地期待着未来”。

雅可布·弗洛伊德总是好心地看待别人和周围的事物。他虽然经商,但为人诚实、单纯。这些性格,对弗洛伊德有很大的影响。

弗洛伊德的朋友钟斯为了写弗洛伊德的传记,问弗洛伊德的女儿安娜:“什么是弗洛伊德的最突出的性格?”安娜毫不犹豫地说:“他的最突出的特性,就是他的单纯。”

弗洛伊德从父亲那里继承而来的这种突出的性格,一直伴随了他的一生,并体现在他的一举一动上。

弗洛伊德的父亲传给弗洛伊德的性格,对于弗洛伊德的研究工作和思想方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弗洛伊德的这种性格,在他的漫长的一生中,由一种单纯的生活习惯而慢慢地发展成一种思想方法和世界观。

弗洛伊德之所以能将极其复杂的精神现象分析成最单纯的“潜意识”和“性动力”,就是因为他酷爱事物的单纯化结构,并因而怀抱着某种想把一切都还原成最简单的元素的愿望。在弗洛伊德看来,不仅万事万物都是由最简单的元素组成的,而且,即使是它们的那些在表面看来极其复杂和令人眼花缭乱的变化,也必然遵循着一条极其简单的规律。

5. 教育孩子的艺术

犹太人很讲究教育的艺术。他们有句至理名言:“要按照孩子该走的路来充分地训练他。”犹太人认为,一个孩子能看懂《圣经》,却看不懂《犹太法典》,那么就不能试图通过教他《犹太法典》来促进他进步。如果他看得懂《犹太法典》,就不要逼他学《圣经》。要在他可能懂得的事情上训练他。

在教育孩子时,犹太人们认为,如果老师教的课学生不理解,那么,老师不应该大发脾气或对学生们发火,而应该反复重复课程,直到学生们完全理解并掌握为止。

在学习过程中,犹太人认为,一个学生在听了好几遍课之后才能掌握所学的,他不应该在那些只听一两遍课就能掌握的同学面前感到羞愧。

可见,从古代开始,犹太人就知道对孩子进行分级教育。

但是,这个学生的不理解只能是因为课程本身难或者是由于他们的智力不足的情况。如果学生在学习时粗心大意和懒惰,那么老师就应该斥责他们,并由此而激励他们。这就是老师的责任。

但是,老师不应强行给孩子们上重轭,因为指令只有在轻松愉悦地传达时才有效率。要给孩子们小小的奖励来让他们高兴。一个专心的学生会自己阅读,如果一个学生不专心,那么就把他安排在一个勤奋的学生旁边。

一个老师应该在他的学生面前露出“破绽”,通过提问,激发学生们的才智,并探知学生们是否记住了他所教的东西。

父母的职责就是观察孩子的好恶,给予孩子所需要的、积极的正面刺激。强迫孩子接受他不感兴趣的事物,只会起到负面的作用。

很多的教育家认为:不言而教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自己的孩子能说本国国语,任何父母也不会认为是自己教了才会说的。事实上,这就是一种不言而教的教育。在生活中父母亲的言语、心态、动作会很敏感地传给孩子,形成孩子的能力与性格。母亲的日常生活状态,就是对孩子的身教。母亲教给孩子某种事物,固然是教育的手段之一,但不是所有的教育方式。

教育家曾说过:没有什么比不用强制压迫,而给予正当动机的教育,更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了。惟有父母亲用心给予孩子深切的理解,才是正确的教育。

采取强制或勉为其难的方法教育幼儿是有害的。在童年期的儿童特别容易受到暗示教育的影响。这个时期正是为父为母者悄悄潜入儿童之中,用他的意志激发儿童的意志,使儿童发生变化的关键时期。

6. 方法得当,事半功倍

犹太人对孩子的品德教育从很小就开始了,一方面用言传身教的办法,另一方面寓教于乐,当孩子遇到类似事件时,就事论事,既形象又直观,很容易在孩子的心灵中留下深刻印象。

像下述故事中的父亲,他并没有直接告诉孩子不要犯罪,而是用冷水浴比喻犯罪,告诉孩子一开始犯罪时,其感觉是兴奋的“啊哈哈”,然后会是后悔而吃惊的“哎呀!”,从而启发孩子不要犯罪。

由此可见,教育子女,方法非常重要,方法得当,可以事半功倍。

7. 一双木鞋

著名经济学家戴卫·李嘉图是一名犹太人。在他9岁时,有一次,父母带他去商店。他在一家商场的橱窗里看到一双带皮毛的皮鞋非常漂亮,非常喜欢,于是吵着要父母买下。母亲同意了,但是父亲一直不同意,他认为那双鞋不适合孩子穿。

戴卫哭闹着,执意要买,最后父亲同意了,但要他承诺,买了必须穿。

买了以后,戴卫发现是一双木鞋,走起路来喀哒哒响,非常不舒服,确实不适合长时间穿。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却受了很多罪。到了这时候,他才知道父亲不让买的原因。

那时候,为了摆脱这双鞋子,戴卫愿意付出一切代价。

善良的父亲再也没有逼戴卫穿这双鞋,但戴卫没有原谅自己。他把那双鞋,挂在自己房间容易看到的地方,让它时时提醒自己再也不要任性,不要贪图虚荣。

8. 冷水浴和犯罪

一个犹太父亲带儿子去澡堂洗澡。当儿子艾什卡站在淋浴喷头下打开阀门时,冷水一冲而下,艾什卡不由得大叫:“哎呀,爸爸,太冷了!”

父亲赶紧把艾什卡拖过来,帮他披上厚厚的毛巾被。

“啊哈,太舒服了,爸爸,啊哈!”艾什卡愉快地叫着,身子蜷缩在毛巾被里。

“艾什卡,”父亲做出深思的样子对儿子说道,“你知道冷水浴和犯罪之间的距离吗?”

“当受到冷水冲击的时候,你发出的第一个声音是惊叫声‘哎呀’,暖和后才是舒服的‘啊哈哈’。但当你犯罪的时候,你的第一个反应是兴奋的‘啊哈哈’,然后一定是‘哎呀!’了。”

犹太智慧

父母的职责就是观察孩子的好恶,给予孩子所需要的、积极的正面刺激。强迫孩子接受他不感兴趣的事物,只会起到负面的作用。

注重孩子兴趣的培养

一天,父亲发现毕加索很早就回家了,便皱着眉头问道:“病了吗?哪里不舒服?”

“从头到脚,”小毕加索说,“全都不舒服。”

“那好,咱们到学校去,到了学校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我正是因为去学校才病的。”

父亲大笑起来,不由分说地把毕加索送到学校。但是,毕加索最讨厌的就是老师的那套烦人东西。他的眼睛老是盯着那只挂钟,盼望那该死的指针能走快一些。

“先生,我要去厕所。”

“不是刚上课吗?”被打断了讲课的老师非常不耐烦,“去吧!去吧!”

毕加索很快溜出教室,东逛一会儿西逛一会儿,实在无处可去了,才回到教室,但过不了多久,他又坐不住了。

“先生,我能为您画张像吗?”他脱口而出。

“什么?你给我画像!”老师气坏了,瞪着他说道,“去吧,去吧,上厕所去吧!”

毕加索3岁开始就喜欢上了绘画,当他被送进学校后,老师们发现,这个能灵巧地画毛驴和狗的“小神童”在其他科目上却是一个“白痴”,非常厌学,逃学和旷课成了家常便饭,成绩一塌糊涂。

知子莫如父。不久,父亲把毕加索送到当地有名的美术学校,并亲自担任儿子的辅导教师。

对于美术,毕加索表现出了惊人的耐力,他可以一连几个小时不放下画笔,与他在课堂上的表现判若两人。

1893年秋天,12岁的毕加索为一家周刊画了一幅画,画面上表现了一场风暴掠过城市,街道上的行人踉踉跄跄,人们在大风中都试图保持身体的平衡和优雅,女孩子的裙子被大风掀了起来……

这幅画震惊了世人——又一个“绘画天才”诞生了。

犹太智慧

知子莫如父。不久,父亲把毕加索送到当地有名的美术学校,并亲自担任儿子的辅导教师。

从童年就开始培养爱好和兴趣

1879年3月14日,德国乌尔姆小城,诞生了一个世界伟人——爱因斯坦,爱因斯坦的双亲都是犹太人。

在爱因斯坦的幼年,父亲的大自然教育和母亲的音乐教育,培育了爱因斯坦的无穷想像力。

小爱因斯坦落地不久,父亲赫尔曼·爱因斯坦先生在乌尔姆的小本经营就遇到了麻烦。带着对未来的憧憬,1880年,赫尔曼全家迁居到慕尼黑,他们的新企业开了张。但在1894年,赫尔曼·爱因斯坦先生又一次不得不带领全家,去意大利寻求新的谋生之道。

在赫尔曼·爱因斯坦先生的经历中,慕尼黑的14年,惨淡经营,充满苦涩的味道;可对于小爱因斯坦,这却是温暖、安宁、幸福的14年。从一个懵懵懂懂的婴孩到一个初具知识、略显个性的少年,乃至爱因斯坦之所以能在日后震惊世界,慕尼黑的时光总是值得回味的。

慕尼黑是德国第三大城市,巴伐利亚州首府。巴伐利亚海拔约519米,南距阿尔卑斯山边缘48公里,伊萨尔河从市中心穿过。慕尼黑德语称“明兴”,意为“僧侣之乡”。约公元750年建立隐修院,标志城市的发端。后来又兴建了许多文艺复兴式建筑,风格多样,景色迷人,历来被认为是欧洲最美的城市之一。

慕尼黑郊外,遍布清新的田野和幽静的森林。爱因斯坦一家的住处位于慕尼黑郊区的林德林地区,浓荫蔽地,绿茵环抱。天性浪漫的赫尔曼·爱因斯坦先生做生意之余,最爱做的事情就是带领全家郊游,有意识地让孩子们接触大自然。

小爱因斯坦似乎天生醉心于大自然,他常常瞪着两只好奇的眼睛,紧闭双唇,默默地跟着父母,默默地注视着眼前的自然景色。自然界的美与神秘,一次次冲撞着爱因斯坦的心扉。大自然的静谧养成爱因斯坦独自沉思的生活、研究方式,也给了他无穷的灵感、启迪,给了他排除人世纷繁烦恼的慰藉。直到以后,爱因斯坦也总是寻求远离繁华都市的乡村作为居住地。

毫不夸张地讲,爱因斯坦日后无与伦比的创造性思维,正源自于他对生生不息的大自然的感应和醒悟。就像德国古典的园林毫无创造性,只有拙劣的模仿一样,没有身处原始自然风光中的自由呼吸,人是很难让个性自由伸张、让思维迸发出创造火花的。

爱因斯坦的母亲像大多数犹太女性一样,贤惠能干。她的家境优裕,受过良好的教育,文化修养极高,爱文学,更爱音乐。

在爱因斯坦6~13岁的这段日子里,由于他那拥有音乐天分的母亲的鼓励,他一直持续着学习小提琴的课程。爱因斯坦后来成为一个不错的小提琴家,并且终其一生热爱演奏。

说起爱因斯坦与音乐的故事,人们都不会忘记一幅著名的漫画:爱因斯坦的脸被画成一把小提琴,琴弦上既有音符,还有那个著名的物理学公式:E=MC2。

音乐以它那温柔而深邃的怀抱接纳了爱因斯坦,让他吸吮着人类文化最甘甜的乳汁,给他一个安宁的精神家园,也给了他日后作为一代物理学大师的超凡想像力。

爱因斯坦不仅仅属于科学,科学也并不是与艺术毫不相干。对于伟大的科学发现来说,抽象的逻辑思维倒总是验证非凡想像力的工具。所以,爱因斯坦始终没有成为数学公式的奴隶,“我相信直觉和灵感。……有时我感到是在正确的道路上,可是不能说明自己的信心。当1919年日食证明了我的推测时,我一点儿也不惊奇。要是这件事没有发生,我倒会非常惊讶。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说,想像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

科学和艺术的互补性与统一性,使音乐成为爱因斯坦的“第二职业”。他总是身不离提琴,甚至参加柏林科学院的会议,也要随身带着琴盒,以便会后拜访普朗克、玻尔时,能在一起拉拉弹弹。在紧张思索光量子假说或广义相对论的日子里,爱因斯坦一旦遇到困难,思索陷入困顿时,他就会不由自主地放下笔,拿起琴弓。那优美、和谐、充满想像力的旋律,会在无形中开启他对物理学的思路,引导他在数学王国作自由、创造性的遐想。音乐往往催化出爱因斯坦的科学创见和思维火花。在音乐的自由流淌中,深奥的理论物理学有了美妙的旋律。

爱因斯坦与同时代的物理学家们有过许多理论上的争吵,也有深厚的并肩战斗的友谊。在他们的交往中,音乐常常起到妙不可言的作用。

爱因斯坦和荷兰莱顿大学物理学教授埃伦费斯特是终身挚友,但在相对论问题上,又总是争论不休。遇到无法统一的争论,两个好朋友会自动休战。爱因斯坦在埃伦费斯特的伴奏下,提琴演奏定是光彩四溢。有时,一支乐曲奏到一半,爱因斯坦会突然停下,用弓敲击琴弦,让伴奏停止演奏。或许是一段优美的旋律触动了灵感,争论又开始了。争着、争着,爱因斯坦又会突然停下,径直走到钢琴边,用双手弹出三个清澈的和弦,并强有力地反复敲打这三个和弦,像是在敲“上帝”的大铁门:“嘡!嘡!嘡!”弹着弹着,“上帝”之门打开了,沉默的大自然与这些虔诚的探索者接通了信息管道。两个好朋友笑了,欢快悠扬的乐曲又响起来了。

爱因斯坦毕生痴迷音乐,尤其痴迷西方古典音乐,酷爱巴赫、莫扎特、贝多芬的作品。应该得出的答案是,从童年就钟情于音乐的爱因斯坦早就视音乐为灵魂的安息地,它就是和谐,就是完美。和谐、完美是真实的基础,是人生的目的。

犹太智慧

从童年就钟情于音乐的爱因斯坦早就视音乐为灵魂的安息地,它就是和谐,就是完美。

从小培养赚钱的能力

“要想变得富有,你必须向富人学习。在富人堆里即使站上一会,也会闻到富人的气息。”

“一个人的赚钱能力不是天生的,但却是可以从小培养的。”

1.穷人和富人

穷人见富人生活是那么舒适和惬意,对富人说:“我愿意在您家里为您工作3年,我不要一分钱,但是您要让我吃饱饭,给我地方住。”富人觉得这真是少有的好事,立即答应了这个穷人的请求。3年后,穷人离开了富人的家,不知去向。

10年过去了,那个昔日的穷人已经变得非常富有了,而以前那个富人相比之下,就显得很寒酸。

于是,富人向昔日的穷人请求:愿意出10万元买他富有的经验。

那个昔日的穷人听了,哈哈大笑:“我是用从你那儿学到的经验赚得了大量的财富,而今你又用金钱买我的经验呀!”

2. 变成富人的途径

根据犹太人的经验,智慧源自于学习、观察和思考。

变成富人的第一条途径是向富人学习。上述那位穷人就是靠同富人共同生活,在富人的“言传身教”中学到了富人的经验和智慧,才使自己有了智慧,于是也就有了金钱。

学习可以磨练人的心性,活跃人的思维,只要不断地学习,就能使自己处于一种不断完善自己的状态中。我们知道,知识源于实践,但我们个人受时间和自身条件的限制,不可能什么都自己去实践、去经历,因此我们的经验更多地来自于他人既有的经验。

书本无疑是知识的主要载体,它是新知识、新技术的“宝库”,读书可以使我们头脑丰富,启迪我们的头脑。因此,学习是我们拥有智慧的第一个途径。

据统计,最近新涌现的工业新技术,10年内有30%会过时;电子产品的寿命周期更短,只有3年;“摩尔定律”告诉人们,IT技术的更新换代更快。

在这样一个迅猛发展的社会里,任何故步自封、因循守旧、不求前进都会走向失败。

犹太人不但要求自己不断学习,更要求自己的后代有不断进取的精神,使他们成为高素质人才。

至于学习的方法,犹太人认为:一是要善于学习书本。二是要有重点,对重要精要部分要读懂。三是要向他人学习,与智者交流、讨论。四是要利用电视、广播、网络,这些都是知识与智慧的来源。

第二条途径是观察。知识是死的东西,我们只有通过它来观察世界、分析问题时,它才能“活”起来。知识只有通过人的规察和思维,与现实的事物、存在的问题发生联系时,其价值才得以体现。所以,观察是学会运用知识的重要步骤。

连锁店先驱卢宾的创新是对自己已有的销售方式的一种拓展,是一种突破,他成功的基础是他深谙销售和顾客消费心理知识,因为他善于观察、发现问题,因而能有针对性地运用自己的知识解决问题。

三是要善于思考。所谓“思考”,不只是指对知识的理解,更是指对环境、对变化的一种反应。这个世界一直在变化中,但我们经常不能看到这种变化,对变化的趋势更是无法把握。善于思考的人,可以具有远见卓识和非凡的洞察能力,预见到这些变化趋势,从而获得超额利润,这就是富人的头脑。

3. 美国连锁店先驱卢宾

美国连锁店先驱卢宾是一个善于观察、思考的人。他最早在美国西部的淘金热时开店,靠买卖一些生活用品赚了不少钱。经过8年的发展,他的生意越来越大。但是卢宾发现,另一个人的发展一直比他快。经过调查,他发现那个人开店的时间长,拥有更多的顾客;而自己商店之所以顾客少,是因为当时的商品不标价,顾客不可能到处比较价格,靠买卖双方讨价还价的交易方式,总是消除不了顾客对新商店的不信任感,很难给自己带来新的顾客。

针对这些情况,卢宾反复思考,终于开设了世界上第一个“明码标价商店”。这种商店既提高了交易的效率,又赢得了顾客的信任。他的生意一时非常火爆,但其他商店很快就可以把他的“创意”学到手。

竞争的压力使卢宾一直在思索采用一种新的经营方式以留住顾客。随着顾客的增多,他又发现,大量顾客的光顾造成了购物空间的拥挤,一方面浪费了顾客的宝贵时间,时间长了,顾客也会跑掉;另一方面,由于商店辐射范围的限制,很多顾客并没有到他的商店购物。于是,他又发明了一种新的经营方式——连锁经营:即在一定的范围内开多个商店,每家店同货同价,且店面设计、布局、装潢也相同。这样,就相当于将一家店开在了很多地方,于是他的顾客大大增加了,当然生意就越做越大了。

犹太智慧

变成富人的第一条途径是向富人学习,第二条途径是观察,第三条是思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