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科学管理之父”泰罗,到“科学组织之父”法约尔,都仅仅把企业组织看作是企业管理的一项职能。企业组织论作为企业管理学的分支,在国外开始自立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也只是最近若干年的事情。在我国,目前企业组织在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被企业界和理论界重视,不少学者开始了这方面的研究,但至今这方面的专著和教科书尚不多见。笔者试图对这一新学科作初步探讨,据此提出了由组织结构、组织意识和组织机制三部分所组成的企业组织学的理论体系。
从人类学角度讲,组织是人群的“有机体”,是一个“力量协调系统”,并具有共同目标、相关结构和共同规范等特征。企业组织也是这样一个“有机体”和“力量协调系统”。但它除了具有上述一般组织的本质特征外,还具有区别于其他一般组织的重要特征,这就是它是进行生产活动和经营活动的经济组织。特别是工业企业组织中的“人”,不是单纯的“人”,而是同机器密切联系在一起,甚至可以说是成为“人机统一体”的人。可以说企业组织是以人为主体、由人机系统组成的有机体。
(一)企业组织是一个人机系统
由于企业组织中的人拥有生产技术、使用机器进行生产经营活动,因而企业组织的结构和形态直接受人机关系的影响,不同的机器、不同的人机系统会形成不同的企业组织。于是,企业组织的概念中渗进了物的要素,并因此使对企业组织中人的研究,还要涉及对企业内物的研究。
(二)企业组织还是一个富有生命力的有机体
正像人体是由血液循环、呼吸、消化、生殖、神经等分系统组成的有机系统一样,企业组织也是一个相似的有机系统:水电动力是它的“循环系统”,运输是它的“运动系统”,购—产—销是它的“呼吸、消化系统”,基建与扩大再生产是它的“增殖系统”,信息和经营决策则是它的“大脑神经系统”。由众多分系统组成的企业组织要随时适应市场环境的变化,并不断变革自己。
在企业组织这个有机体中,既有作为组织主体的人的组织,又有由人机系统所规定的物的组织。企业组织中的“物”依附于“人”,而不构成组织的独立要素,但人机系统的存在,使企业组织与一般组织相比,具有其独自的特点。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这样概括企业组织的概念:企业组织是一个以企业全体人员为主体,由人和物按照一定关系组成的有机组合体,企业全体人员围绕企业的共同目标,建立组织结构,确定职位,划分职责,交流信息,沟通协调,并形成独自的规范和文化,以团结全员在实现企业目标中获得最大效率。
(一)企业组织学科的简介
企业组织学,顾名思义就是研究企业组织规律的科学,迄今它还是一门非常年轻的学科。企业组织学是伴随着企业管理学的发展而出现的,从历史原点来看,组织与管理同时出现,甚至在逻辑关系上组织还先于管理。但长期以来,在管理学家们看来,企业组织不过是管理的一项职能而已,不是一个学科。后来,随着人们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对组织重要性认识的提高,企业组织学才成为企业管理学的分支而独立成为一个学科。在我国,企业组织学基本上还没有成为一门独立学科,而仍作为企业管理学的一个内容。
企业组织学要成为一门学科,必须有独立的研究对象、明确的研究范围和完整的学科体系。企业组织学研究企业组织的产生、发展、演变过程及其客观规律,目的是提高企业组织的活力和凝聚力,实现企业组织的合理化和现代化,从而发挥企业组织的最大效率。关于企业组织学的研究范围,国内外学术界主要有以下两种主张。
1.狭义说
认为企业组织学就是企业的组织结构学,研究企业的组织形式、权责结构、层次授权、部门化分工等企业组织的各类静态结构和形态。它是围绕企业的“组织图”进行的研究,而不研究企业组织的文化和精神,认为那是行为科学和组织行为学的任务。它更不研究组织作为“动词”的组织工作,认为那是企业管理学的任务。由此可见,组织结构学的研究对象和范围,类似于企业管理学中的“组织机构和组织体制”部分。
2.广义说
认为以企业的组织结构和组织活动为对象,既研究组织的设计、设置,又研究组织和“包括所有参加组织的人的一切行为”。如把企业组织按照静态和动态分析,既研究静态的组织结构,又研究动态的组织管理活动。也就是既把组织作为“名词”来研究,又把组织作为“动词”来研究,既研究组织的机械性,又研究组织的社会性。这样,它就不仅包括了狭义的组织结构学和组织行为学的内容,还囊括了企业管理学的大部分内容。国内出版的《组织管理学》就是如此。国外也有这种情况。
狭义企业组织学仅仅限于企业组织机构的研究,忽视了企业组织有机体的性质,也忽视了对企业组织主体——人的研究。这种研究过窄和过于单薄,并且带有机械性,似乎没有跳出以往企业管理学研究的圈子,很难说这种研究已成为一门学科。与此相反,广义企业组织学则是从企业组织的角度进行研究的企业管理学,又与企业管理不相混同,因而也不能构成独立的学科。有人提出企业组织学应是组织结构学和组织行为学的结合,这种说法同狭义说和广义说相比,似乎克服了它们各自的缺陷,但却忽视了企业组织机能的研究,陷入板块式结合论。
要把企业组织学从企业管理学中独立出来,形成自己的一套理论体系,既要跳出单纯把企业组织作为企业管理的一项职能来研究的圈子,又要克服企业组织与企业管理的混淆和重合。笔者认为,对企业组织的研究,不要按对组织体的静态或动态研究来划分,而应着眼于组织体的自身和组织体的外部活动来划分。企业组织体的外部活动,如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计划、调度、过程组织,是企业管理学的研究内容,而组织体的自身才是企业组织学的研究范围。至于企业组织体自身的研究包括哪些方面,我认为可借鉴生物学、人体医学的研究成果,把企业组织体作为有生命的有机体来分析研究,定能从中获得启发,找到出路。现在经济学和管理学中经常使用的许多概念,如结构、机制、机能、活力、有机体、新陈代谢等等,都是从生命科学中借鉴和引申而来的,不少著名的经济学家和管理学家正是通过这种借鉴,产生了许多很有建树的学术思想。
如前所述,企业组织体也是一个像人体一样能吐纳、能生长的有机体,因而可以把企业组织体人格化,借鉴人体的体系来研究和探索企业组织体的内涵。
考察人体可以看出,人体的体系包括作用各不相同而又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三个分体系,这就是肌体、意识和自动调节。肌体就是人的物质构成,是人的各种意识和机制所赖以存在的基础和依托。和外在的肌体相对应,意识则是人体内在的精神。而自动调节则是肌体和意识这两个方面相互作用所产生的机制。因而,人这个生命有机体就是由肌体、意识和机制构成的生命有机体。
企业组织体也是包括“肌体”、“意识”、“机制”三个方面的有机体:企业的组织结构就是它的“肌体”,企业的组织文化就是它的“意识”,企业组织的自动调节,就是它的“机制”。组织结构是企业组织的基础,是企业组织的职位、职责、权力关系和协作关系的外在体现;组织意识同组织结构的外在性相反,它是企业组织“内在”的精神;组织调节机制则是静态的组织结构所内含的动态性功能。这样,组织结构、组织意识和组织机制分别从物质和精神、外在和内在、静态和动态等不同的方面体现了企业组织的特质,这样,企业的组织结构、组织意识和组织机制作为三个分体系鼎足而立,立体地构筑起企业组织学的理论体系。
建立这样一个企业组织学理论体系,是很有意义的。首先,这一体系比较全面系统,不像组织结构学那样片面和单薄,而是把企业组织系统概括为三个不同的分系统,使企业组织体系全面而立体化、丰富化。这也符合组织体的客观实际。其次,这一体系使企业组织学同企业管理学区别开来,取得了学科的独特个性。我们设计的理论体系始终只是围绕组织体本身进行研究,组织结构和组织意识是作为组织体的“肌体”和“灵魂”,而组织体的自动调节则是组织体自身的机制。正像一个人体的自身调节同人体的工作活动那样,虽然都是动态的,但一个在自身,一个在外部。例如,人在读书时,神经系统会马上给心脏传递信息,心脏就会自动给大脑增加供血量。其中读书是人体的外部工作,而传递信息和增加供血量则是人体的自身调节机制。企业组织体也是这样。企业组织体的自身调节,如信息沟通、适应环境都是企业组织体生存的基本机能,同企业组织体的外部经营、管理活动,即企业管理学的研究内容应该区别开来。当然企业组织学作为一个学科分支,对企业管理学不是绝对独立的,前者基本上被包容在后者之中,而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前面说的组织体自身调节机制也属于管理学问题,但组织体外部的经营管理活动却不属于企业组织学范畴。
(二)企业组织学的主要内容
如前所述,企业组织学主要研究企业组织的结构、意识和机制,下面对这三个部分的基本内容分别作简要阐述。
1.组织结构
所谓企业组织结构,就是企业组织系统的构成形式,即目的、协同、人员、职位、责任、关系、信息等组织七要素的有效排列组合方式。其内容就是把企业的目标任务分解为职位,再把职位综合为部门,由这些众多的部门组成垂直的权力系统和水平的分工协作系统的一个整体机构。组织结构作为企业组织的有肌体,是很重要的,它是企业的组织意识和组织机制所赖以存在的基础。
组织结构包括六个相关的研究专题:
(1)组织结构设计原理。研究的是建立组织结构的基本客观依据和规律。主要包括基本要素和基本原理二部分。面对以往学者的众多的要素论和纷繁的原则论,本人根据对企业组织的考察和研究,提出了“的、同、人、位、责、系、讯”七要素论和原理论。在分析了以往的组织论学者提出的组织原则之后,指出了原理同原则的概念不能混淆,并概括为幅度层次原理、直达简化原理、惟一核心原理、能级原理、职权责任对称原理、协作制衡原理、系统原理等反映组织结构客观规律的基本原理,并指出这七条原理的有机联系。(www.xing528.com)
(2)企业组织的规模。主要研究规模发展趋势、影响规模的因素和规模的合理性。企业组织的规模包括一般企业的规模、联合企业的规模和企业集团的规模。对其规律性分别进行了探讨。
(3)企业领导组织结构。主要研究企业最高领导集团的职能结构、成员机构和领导体制等结构。职能结构包括决策、指挥、监督、顾问咨询四个分系统。成员结构要保证领导成员在年龄、知识、智能、气质、作风五方面互补,形成整体最佳的群体结构。在总结国内外企业领导体制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完善我国企业领导体制的原则和途径。
(4)企业的直线组织结构。直线组织结构中存在二类等级链:生产性部门等级链和职能性部门等级链。直线组织的基本结构形态是上层、中层、下层。各层职能作用各不相同。除上中下三层的基本形态之外,还有三种演变形态:简化掉中层的简化形态、中层复杂化的复杂形态和增加“超上层”的发展形态。
授权是直线组织的重要问题,授权类型有集权型和分权型。授权要适度,但这个度是变动的,要受若干因素影响。要掌握好授权的原则和方法艺术。
(5)企业和职能组织结构。直线与幕僚的区别不能依业务来划分,而应依职权关系来划分。职能组织是幕僚的发展。职能组织在管理专业化、分工精细的大趋势中,表现为有增、有裁、有分、有合的复杂过程。此外,专业职能部门对生产单位的集中与分散问题,也是职能组织的重要问题。职能组织,按照职能的性质可以综合为筹划、执行、监控三大类,职能部门之间是协作、制约的关系,它们之间的矛盾可以概括为二大类:客观性矛盾和主观人为性矛盾。前者是积极性矛盾,大约有六对矛盾,应予以科学地认识,自觉地利用,后者是消极的。应通过人际关系润滑来克服。
(6)企业组织形式,受不同条件、因素影响,具有多样性和适应性。传统组织形式主要有:直线制、职能制、直线参谋制和直线职能参谋制。现代组织形式主要有:事业部制、超事业部制、矩阵制、多维立体组织结构等。
2.组织意识
组织意识包括三个研究专题;企业集体意识、企业内部职工所在小单位的集体意识、非正式组织的团体意识。
(1)企业职工的组织集体意识是加入企业组织之后,在接受教育和参加实践中产生培养的,必然呈现层次性,可以概括为成员归属意识、利益共济意识、情感一体意识、忘我献身意识,这样由低到高由易到难的四个层级的企业组织意识。
组织意识是组织之“魂”,是人的积极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是企业凝聚职工的粘结剂。组织意识层次和组织凝聚层次存在一个对应关系模型:组织外围层——成员归属意识;基本层——利益共济意识;中坚层——情感一体意识;核心层——忘我献身意识。研究组织凝聚力必须掌握这一对应关系的客观规律。
企业集体意识是通过建设企业文化来培养的。企业文化的内容可以概括为企业哲学、企业精神、企业形象和企业规范四个方面。国外企业建设企业文化的经验值得借鉴。建立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必须注意中国企业的特点,要弘扬我国企业的优良传统。企业改革要有利于企业文化建设,如给企业真正商品生产者的地位;实行固定工、合同工、临时工多层次的用工制度,与组织意识和组织凝聚层次相适应;坚持职工的民主管理;激励措施要着眼于组织的整体效能提高。
(2)班组是企业内部的基本单位。西方的作业组合研究值得借鉴。我国培养班组集体意识和经验可以概括为:在组织上把班组建设成内聚力强、单核心、多层次的组织统一体;在劳动和管理中,把班组建设成满足“自我实现”需求,进行自我管理的自治联合体;在利益分配上,把班组建设成为同舟共济的利益共同体,在情感上把班组建设成团结友爱的情感联合体。
(3)非正式组织的初始概念是一种无形的组织,现在,有两种非正式组织,一种是无形的,组织的成员和领袖既未任命也没选举,组织也无名称,是一种心照不宣的“情感组合”;另一种是有形的,有确定的组织名称、成员和领袖,是正式组织以外的“自发组织”。我们研究的主要是情感组合。
非正式组织由于成因不同,呈现若干类型:情感型、爱好型、利益型、亲缘型等等。
国外学者对非正式组织的内部人际关系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团体成员关系分析和相互作用分析。
非正式组织与正式组织的关系存在三种类型:方向一致、方向相反、稍有偏离。现实生活中,大量的是第三种。
我认为非正式组织一方面确是一个客观存在,另一方面它的作用的强弱,直接取决于正式组织对成员情感需求和利益需求的满足程度。
社会主义企业对非正式组织应注意引导,应从组织上、思想上、生活上、信息上、工作上自觉利用非正式组织的积极作用,限制其消极作用,为增强企业集体意识服务。
3.组织机制
组织机制是组织的内在自动调节功能。它与企业管理活动的区别在于:组织机制是组织体的“自身调节”,而管理活动则是组织体的“外部工作”。
组织机制包括三个研究专题:企业组织对于实现目标的调节机制、企业组织内部的沟通协调机制、企业组织对外部环境的应变机制。
(1)目标调节包含二个意思:一是更积极更迅速地实现目标,二是防止对目标的偏离。因此,企业目标调节机制包含着动力机制和自我约束机制这二个相辅相成的侧面。社会主义目标调节机制共有约束无动力、有动力无约束、有动力有自我约束三种类型。应在改革中积极创造第三种类型。
(2)企业组织的正常运行要求组织各部门、各个人具备协调机制,要协调必须加强沟通。组织沟通的概念、作用、分类分别予以阐述。组织沟通的网络结构包括链式、轮式、环式、星式、Y式等多种结构形式,各种结构有其不同特点和各自适用条件。沟通指数为分析各种结构的沟通效用提供了科学依据。妨碍沟通的主要因素是信息不全不真、层次过多、思想作风浮夸、沟通网络选择不当、感情心理障碍、通讯设施和条件不佳等等。要实现有效沟通,除了变革、完善组织结构和改善信息网络之外,还要注意双向沟通、沟通语言艺术和开会艺术问题。
(3)企业组织的对外应变机制是关系到企业生死存亡的重要机制。现代企业环境的复杂多变,要求企业必须健全应变机制,随机应变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权变理论是西方兴起的应变理论。它把企业同环境的关系看作是一种函数关系,是一种“如果——就要”的关系。按照权变理论,没有绝对好和绝对坏的组织结构、领导方式、人事管理方式,而只有同环境适应与不适应的区分。日本企业在经济急剧增长中,所面临的也是急剧变化的国内外环境,应运而生的“蜕变”理论对日本企业的随机应变起了很好的指导作用。企业最主要的应变是对市场的应变,共有以生产为中心、以市场为中心、生产导向和市场导向相结合的三种市场经营观念。第三种市场经营观念是“以企业的优势适应市场”的正确观念。我国的企业已经和正在经历这三种市场经营观念的变化,环境应变机制正日趋完善。
企业组织学按照上述密切相关的组织结构、组织意识、组织机制三大构成来论述,就可以建立起一个比较完整、比较科学的企业组织学学科体系。
[1]本部分内容的原文见郑海航:《建立企业组织新学科刍议》,载《中国社会科学》1993年第1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