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健康的磨练:揭秘成就之路

健康的磨练:揭秘成就之路

时间:2023-11-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章健康是怎样“磨”出来的养生食补方治未病。本书中的养生食补方既是一种养生的饮食搭配,又是一种自然的生活态度,以此来领悟和探寻健康是怎样“磨”出来的。这其中“1”代表健康,各个“0”代表生命中的事业、金钱、地位、权力、房子、车子……保持健康是我们对生命的礼遇和尊重。健康“保本”有两种主要的思路:一是稳健型,二是投机型。

健康的磨练:揭秘成就之路

第一章 健康是怎样“磨”出来的

养生食补方治未病。

“天生万物,独厚五谷”。历经5 000年的沉淀,祖先留给我们丰富而质朴的养生宝藏,包括五谷在内的众多药食同源的食物,成为我们保健康、治未病的良方。本书中的养生食补方既是一种养生的饮食搭配,又是一种自然的生活态度,以此来领悟和探寻健康是怎样“磨”出来的。

一、“磨”出健康基础:健康是最重要的本钱

01 没有健康,一切归零

最近,我的一位同龄朋友悄然离去。身边的人也有因身体不佳而住进医院的,亚健康者更不在少数,这不禁使我再次感叹:生命中健康是何等重要!美国著名思想家爱默生曾经说过:“健康是人生第一大财富。”健康是我们最重要的本钱,是幸福生活的基石。有位智者说得好:“财富是留给孩子的,权力只是暂时的,名声乃是以后的,只有健康才是属于自己的。”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常用“10 000 000 000”来比喻人的一生。这其中“1”代表健康,各个“0”代表生命中的事业、金钱、地位、权力、房子、车子……我们往往为这些数不清的“0”投入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再加上惯有的患得患失,精神压力过大,追求这一切之时我们总会惯性忽略,甚至牺牲了一切的基础——健康。没有了这个基础,又如何能取得财富和成功?试想,一个生命垂危的亿万富豪,躺在病床上奄奄一息,即使拥有豪宅美酒、功名利禄,又何谈享受?正所谓,“1”旦失去,再多“0”,也是万般浮华皆归于沉寂了。

保持健康是我们对生命的礼遇和尊重。我们的身体好比一辆奔驰的车子,如果我们深谙驾驶技术,但不懂得日常细心保养,那么它就不能够始终保持良好的状态,一路载着我们穿越人生的旅程。忙于追逐的现代人,往往不是没有时间停下来,就是平时疏于养护身体这辆“爱车”,当车上满载成功、名利、财富时,却将最重要的东西遗忘在路上,那就是健康。

02 健康保本,是稳健型还是投机型

是纵欲,还是节欲;是执拗,还是宽容;是竞争,还是随缘;是闲云野鹤,还是克己追求;是顺应自然,还是驾驭自然……全在乎个人的意愿之中。

唐代医学家孙思邈年逾百岁,老有壮容,历四朝皇帝,史称“真人”。他最为推崇的养生运动方式是“常欲小劳”,即持之以恒的、适度的活动,且往往与日常生活结合在一起,种植药材,采收药材,炮制药材,与三两亲朋信步于门庭小径或山林小道,都是他的“小劳”。一切尽在不经意、不刻意之间,与现今之大汗淋漓、呼哧舞动的健身确实不可等同而语。

古人云:“全寿富贵谓之福。”意思是说,长寿富贵、平安康宁、健健康康地享受美好生活才是福。所以说,人生在世不仅要学习谋生的知识,更要学习养生的知识。健康“保本”有两种主要的思路:一是稳健型,二是投机型。

稳健者,对自己的身体做长线操作,小心呵护,稳扎稳打,无病防病,即病防变,已病防复,正合老子“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之意,也是中医“治未病”的基本精神。稳健者贵在坚持。

投机者,顾名思义,带有显著的“赌”意,钟情于短期行为,恣意满足各种欲望。我年轻我怕谁,我富有我怕谁,但“赌本”是自己,是健康!十赌九输,这种“投资”风险之大可想而知。

03 中医调养,辨证施养

中医强调,人生必须跳出“前半生靠健康换金钱,后半生用金钱换健康”的怪圈。实际上,从人体细胞的功能来说,人活到120岁以上没有问题。问题在于我们“以酒为浆,以妄为常,以欲竭其精”,违反了自然界的规律,精、气、神受到损伤,自然不能安享天年。

中医调养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以培养生机、预防疾病为目的,遵循阴、阳、生、化、收、藏之变化规律,通过各种方法对人体进行科学调养,保持生命的健康活力。其主要强调以下4点:

◎ 五味调和,食勿偏嗜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饮食者,人之命脉也。”

食物能滋养、补益我们的身体,因此有了“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的食养原则。3 000年前,周代就已经出现了“食医”,负责调配王室贵族饮食的寒温、滋味、营养等,相当于现代的营养师;今天,国际卫生组织将“均衡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态平衡”十六字作为健康四大基石,在其首要位置还谈到正确的饮食方法,可见古今中外对饮食调养的重视。而所谓的饮食调养,除了补给身体需要的各种营养物质以外,中医认为有两点特别值得关注:

第一,要保护好脾胃。凡调养者,无不以脾胃为根本,人只有在脾胃消化功能运行正常的良好状态下,才有可能顺利地补充所需的营养。所以,饮食调理时要注意忌饥饱、莫寒热、宜清淡、避生冷、细咀嚼。

第二,食物多样,不过于偏嗜。中医认为,饮食之五味,与五脏各有其亲和力。

饮食调养,五味调和,方能滋养五脏。若饮食过于偏嗜,会导致营养不良,诱发各种疾病。营养不良的三大表现包括:缺乏营养、营养过剩及营养失衡。在现代生活中,尤其是生活在都市中的人们,绝对的缺乏营养基本是不存在的。而营养过剩本质上就是营养失衡,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膳食结构及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变化,人们在饮食上倾向于选择肉类或高脂肪高糖的食物,热量摄入增加,但实际上许多矿物质以及其他膳食纤维却比以前获取的更少;我们的烹饪方式也对食物的营养成分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煎炸,所有维生素、天然植物酶、植物生理活性物质都会消失殆尽,矿物质也损失惨重,形成一种现今社会普遍存在的、因营养失衡导致的“结构性营养不良”。出现超重肥胖,代谢废物残留,糖尿病血压癌症脂肪肝、慢性肝肾疾病、慢性疼痛、关节炎等亚健康和慢性疾病大幅增加且年轻化,精神情志异常、心理疾病发生率上升等等。

◎ 顺其自然,天然为上

黄帝内经》告诉我们:“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天然的食物是大自然给予人类的恩赐,食物最宝贵的本质在于天然。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食物的结构与制作工艺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各种食品的添加、过度的加工扭曲了食物天然的营养成分。

物极必反,现在人类开始觉醒,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追求天然、无(少)添加、加工相对简单的食物,在可能的情况下,选择一杯纯净水,放弃一瓶饮料;选择亲手做饭,放弃在外就餐;选择天然的食物,放弃深度加工的食物。

◎ 形神兼养,动静结合

《黄帝内经》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中医养生强调天人相应、形神合一,既要注重形体的养护,又要重视精神、心理的调适。人的情志活动与脏腑、气机密切相关。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过喜伤心、过怒伤肝、过思伤脾、过忧伤肺、过恐伤肾。情志调畅,有助于脏腑功能和谐、气机平顺;情志不舒,则脏腑功能失常、气机逆乱。

知足常乐,笑口常开,无疑有益于养生保健和健康长寿。人的气血,贵在升降出入有常、运行不息。适量的体力劳动和体育运动对健康十分重要。同时,中医也强调,运动调养也要讲究适度,“动中取静”“不妄作劳”;另外,充足的睡眠、适度的修心静养和脑力劳动,可以使我们的身体得到调整和修复,排除代谢废物,保持肢体灵动、耳聪目明、思维清晰,五脏安和,气血调顺,形神健旺。(www.xing528.com)

◎ 辨证施养,贵在坚持

养生不拘于一法一式,应形、神、动、静、食、药多种途径共图,还应因人、因时、因地之不同而有不同的调养方法。所谓人生有序、体质有别、四季不同,宜审因施养、辨证施养。

金元四大医家之一张从正说:“养生当论食补,治病当论药攻。”自神农尝百草至今的几千年实践使人们明白,食物性质温和,不同于药物的偏性;安全,几乎没有毒副作用。因而成为人赖以生存的给养。食物不是药物,其作用在养不在治,因此,食养不求立竿见影,但求细水流长。

千金易得,健康难求。遵循自然是调养的最高境界,而身心合一、心态平和、动静相宜、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以及合理膳食的坚持都离不开一个“磨”字,所谓“健康是‘磨’出来的”。润物细无声,王道无近功,正确的选择加上耐心的坚持,抱着这种心态投资健康,一定可以获得好的回报。

二、“磨”出平和心态:情志心生,“磨”养天年

中医有句名言:“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就是说,如果一个人心境平和,情绪稳定,没有过多的欲望,性灵纯净,真气就顺畅、就调和;精气固摄,神气内收,疾病就可以被拒之门外。传说活了101岁的唐代医学家孙思邈总结过调养的“十二少”和“忌十二多”,强调情绪稳定的重要性。《黄帝内经》告诉我们,情志过激时会有怎样的伤害:

“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

01 过喜伤心——欣喜若狂

大家都知道范进中举的故事。范进年轻时多次进京赶考,屡考屡败,到50多岁终于中举,由于过度高兴,突然癫狂,这是典型的“喜伤心”的病例。现在的老人一年到头见不到儿女,逢年过节突然见着了,如果情绪控制不住,心脏病就很容易发作,血压也会上升。愉悦的心情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对人体是有益的,但是遇到突然的狂喜,就会喜则气缓,即心气涣散。心主血脉,心气虚则不能行血,血运无力导致血液瘀滞于心脉,出现心悸、心痛、中风甚至死亡。

02 过怒伤肝——肝火中烧

短暂而轻度的怒有利于情绪的宣泄和气机条达,积极的怒还可激发士气。但若暴怒不止,就会大动肝火、肝火中烧,就会使肝脏受损。所以既有周瑜三气之下而亡,也有岳飞国恨积郁化为力量。“怒则气上”,一发怒,气则往上走,气血上冲,就会出现头胀头痛,头晕目眩,面红目赤,甚至呕血、脑出血的症状,威胁人的健康和生命。所以,脑梗死、高血压、冠心病病人最忌讳犯怒。

03 过忧伤肺——香消玉殒

“忧则气乱”,忧虑太过会导致肺主气的功能失调,致使肺气郁结,肃降失常,从而出现抑郁、月经不调、心悸、食欲减退、失眠等种种不适。人忧虑太过,导致气机紊乱,给身体带来不利的影响。《红楼梦》中林黛玉的病态即属于典型的“忧伤肺”,见花落泪,黯然神伤,葬花吟诗,在霜冷露重的地方也能痴怔大半天,最终患上肺痨而亡。

04 过思伤脾——为伊消得人憔悴

中医认为“思则气结”,如果过思的话,脾胃就会运化失职,造成食欲降低、腹胀腹痛、形体消瘦、唇色惨白等。“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相思病也是一种情志病,情人之间思念过度,致使茶饭不思,脾胃失调,使得人体消瘦。长期从事脑力劳动、精神焦虑的人要特别注意保养自己的肠胃,数据表明,此类人群患消化性溃疡、肠胃病的几率远远大于体力劳动者。

05 过恐伤肾——吓得屁滚尿流

“恐则气下”,“恐伤肾”,惊恐过度会耗伤肾气,使得肾气下陷,二便失禁。人在剧烈惊恐之时,常会“吓得屁滚尿流”,因为恐惧过度会消耗肾气,使得“肾主水”的功能失调,导致二便失禁;“肾藏精”的功能失调,出现遗精滑泄等症,严重的会发生精神错乱,甚至惊恐致死。

06 五情相胜——调衡情绪

人有七情六欲,喜、怒、忧、思、悲、恐、惊,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固有的情绪表现。一时的情绪失控没什么,过后想开点也就好了。但要是因情绪而生病,那可就要治疗了。俗话说“心病还需心药医”,在中医上提出了情志生克法来治愈情志病,即“喜胜悲,悲胜怒,怒胜思,思胜恐,恐胜喜”。

《儒门事亲》有“喜胜悲”的医案:张从正曾模仿巫婆的样子,用怪异的动作将一位沉浸在丧父之痛的病人转悲为喜,医好了对方心窝部长出的硬块。

《筠斋漫录》有“悲胜怒”的医案:一个官吏得了眼病,请杨贲为他诊治。他谎告对方3天内大腿处将毒发身亡。官吏于是终日沉浸在悲哀之中,不料眼病却慢慢好转了。

吕氏春秋》有“怒胜思”的医案:齐闵王因为思虑过度,损伤了脾胃功能,以致积食内停,久治不愈,后经文挚用激怒的方法,使其气上,促其吐出胃中积食而痊愈。

“思胜恐”的例子:汶川大地震灾难中的幸存者回忆说,在死亡阴影的笼罩下,他们强烈地思念自己所爱的人,能使他们战胜恐惧,支撑到最后而获救。

“恐胜喜”的例子:《儒林外史》中,凶狠的胡屠夫一个巴掌,喜昏了的范进顿时晕倒于地。醒来后就神志清醒,不疯了。

07 恬淡虚无,情志养生

古代养生家嵇康说:“养生有五难:名利不去为一难,喜怒不除为二难,声色不去为三难,滋味不绝为四难,神虑精散为五难。五者必存,虽心希难老,口诵至言,咀嚼英华,呼吸太阳,不能不回其操,不夭其年也。”嵇康所说的养生五难中,与心理情志因素直接相关的就占了两难:喜怒、神虑;另外三难:名利、声色、滋味,指的都是欲望问题,也间接与心理情志相关。

在现代社会里,由升学、就业、事业、家庭等方方面面带给每个人的压力似乎是与物质的丰富程度成正比。而要能做到真正的健康,身心合一,大多不能一蹴而就。但随着生活阅历的丰富、自我不断调适,在相对较长的磨炼过程中,我们能逐渐变得心态平和、心胸豁达起来,无论面对怎样的压力和挑战,该吃则吃,该睡就睡,情绪稳定,这样“磨”出的平和心态会成为人的一生健康的良好基础。

记得若干年前,笔者见过一位患脑癌的商人,平日里他忙于生意,殚精竭虑,患得患失,无暇顾及自己的身体,更谈不上修养心灵。等到他出现频繁而严重的头痛时,检查发现他已是脑癌的晚期!医生告诉他:手术、放疗,但效果可能不太理想,因为毕竟已到晚期了;当然还告诉他,如果不治疗,生存时间不会超过3个月。这绝对是人生最难做的抉择之一。这位先生没有放弃,但也没有接受手术和放疗,他选择了曾经被定义为封建迷信的“祝由”法,民俗称为“拜神”。一年后,当再次见到他时,他面色虽说不上红润,但有光泽;精神虽说不上焕发,但还正常;食欲虽说不上旺盛,但也吃得有味。着实让笔者惊讶了一把。虽然后来他还是因脑癌离去,但可以肯定的是,他最后的日子生活质量是有保证的。这就是《黄帝内经》中“移精变气”的核心意义吧,通过转移和分散不良的情绪,减轻精神上的压力,使紊乱的气机得到疏通条畅,气通血活,达到无病防病、小病治愈、大病减缓的目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