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城堡》:解析20世纪外国文学的多面向

《城堡》:解析20世纪外国文学的多面向

时间:2023-11-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城堡的一切出自善意,由于K不了解城堡而不能真正认识它。指出《城堡》中的人物、事件同卡夫卡身处的时代、社会、家庭、交往、工作、旅游、疾病、婚事、个性等等有密切的关系。2.为什么《城堡》会有多种解释《城堡》的多解性是由小说各方面的不确定性带来的。这种不确定性主要表现在:1)“城堡”意象的朦胧性。2)K进入“城堡”的过程的朦胧性。

《城堡》:解析20世纪外国文学的多面向

1.《城堡故事梗概

K自称是城堡雇佣的土地测量员,孤身一人,踏着雪向城堡——统治阶级衙门所在地——走去,为了请求当局批准他在附近一个村子里安家落户。城堡就矗立在前面的小山丘上,看起来近在咫尺,但道路迂回曲折,怎么也走不到。K走进村子里打算找个客栈住一宵再说。第二天,他要求一个名叫巴纳巴斯的旅客充当他去城堡的向导,结果一直走到天黑,到达的却不是城堡,而是巴纳巴斯的家。城堡方面明明知道它根本没有招聘过土地测量员,但并不否认K是这一职务的承担者,并给他派来了两名助手。K想见城堡的长官CC伯爵,但此人虽人人皆知,却谁也没有看见过。

K一心想找有关当局的负责人克拉姆面谈,但找不到联系的途径。为此他在一家客店勾引了克拉姆的情妇弗里达,企图通过她与克拉姆取得联系。因此得罪了客店的女店主,这更成了K与克拉姆晤面的障碍。K在弗里达的坚持下,不得不离开客店,屈尊去给学校当门房,作为权宜之计。然而K看不惯教员们的神气,终于被他们轰了出来。他又回到名为“贵宾招待所”的客店。听说那里正住着一位大老爷,K怀疑是克拉姆。侍女告诉他,克拉姆正准备驾车出门,K立即转身去找那辆车,好不容易等到“大老爷”出现了,原来这位“大老爷”并不是克拉姆本人,而是他的一个秘书。此人以克拉姆的名义向K提问,K拒绝回答,他认为他有资格见克拉姆本人。

K离开旅店后,又碰见了巴纳巴斯,原来他就是克拉姆的通讯员,他给K带来了一封克拉姆的信。信中对K的土地测量工作表彰一番,并鼓励他继续努力。K被弄得莫名其妙,因为他根本没有进行过土地测量工作。原来这是从档案柜里翻出来的多少年前的旧指示。但K心犹未死,仍要巴纳巴斯给他带口信,要求克拉姆接见。

日子一久,弗里达对K渐渐产生了疑忌,由于客店女店主告诉了她K与她同居的动机,她埋怨K向她隐瞒实情,以致她始终不知道K究竟从哪里来,将向哪里去。这时候,K的一个助手朱雷玛乘虚而入,他嫌K对待他们太刻薄,扬言要把弗里达从K手中“解救”出来,“解救”的手段就是与弗里达调情。但K的房东巴纳巴斯一家始终是同情K的。巴纳巴斯的大妹妹阿玛丽亚向K透露她妹妹奥尔嘉对他有爱情。K拒不接受,说他已经有了未婚妻。他仍死心塌地地等巴纳巴斯带消息回来。在这种情况下,奥尔嘉不得不向K透露她哥哥巴纳巴斯给城堡的克拉姆当信差的苦衷:原来这位信差自己也从来没有见到过克拉姆,也不知道谁是真正的克拉姆。因此他每次去城堡几乎都是空跑。所以K指望巴纳巴斯取回信件根本是不可能的。她还认为,K已经卷进他们的漩涡了。K与奥尔嘉姐妹的这种友情,引起弗里达的醋意,她干脆向K宣布,她已与她少年时期的伙伴同居了。这时K谴责他的助手朱雷玛奉别人的旨意存心破坏他与弗里达的关系。最后克拉姆的一个秘书艾蓝格尔召见K,命令他立即把弗里达送回客店,还给克拉姆。至此,K与城堡联系的一切可能性都断绝了……

2.对于《城堡》的几种主要解释

《城堡》是一部具有多解性的作品,不同的研究方法和出发点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即使同一研究方法也可以得出相反的结论。对《城堡》的解释主要有以下几种(教材中介绍的有7种),其中神学观点、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形而上学观点中又有不同的解释:

神学观点:虽然都是持神学观点,但他们得出的结论不尽相同。1)城堡是神和神的恩典的象征,K追求的是最高的和绝对的拯救。2)以城堡比喻神,然而K的种种行径都是旨在反对这种现有秩序,想证明神是不存在的。3)城堡根本不代表神,假若城堡里头有神,这也是一位躲藏起来不让人见的神。4)K处于基督教义上的信与不信之间,代表没有神可以依赖的人类的悲哀。5)K的处境就是犹太教、犹太人的处境,一切的努力在于得到非犹太世界的承认。

心理学观点:城堡客观上并不存在,它是K自我意识的外在折射,是K内在真实的外在反映。

存在主义观点:城堡是荒诞世界的一种形式,是现代人的危机。K被任意摆布而不能自主,他挣扎着,意欲追求自我和存在的自由,他徒劳地努力,从而代表了人类的生存状态。(www.xing528.com)

社会学观点:城堡中官僚主义严重,效率极低,城堡里的官员既无能又腐败,彼此之间充满矛盾,代表着崩溃前夕的奥匈帝国的官僚主义作风,同时又是作者对法西斯统治者罪行的预感,表现了现代集权统治的症状。

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同样持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人,也有不同的看法。1)K的恐惧来自于个人与物化了的外在世界之间的矛盾。小说将个人的恐惧感普遍化,将个人的困境作为历史和人类的普遍的困境,对促进社会发展没有益处,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积极向上的文艺观。2)《城堡》中描写的不只是历史的真实,在社会主义世界中也有现实意义,并且K努力克服自己的处境,要求自己的权利,有积极向上的一面。

形而上学的观点:1)K努力追求和探索的,是深层的不可知的秘密,他在寻找生命的终极意义。2)城堡的一切出自善意,由于K不了解城堡而不能真正认识它。3)K的目标不明确,他只是为了寻求而寻求,而寻求是必要的,寻求可以显出生命的强力,可以显出人格的力量。

实证主义观点:详细考证作者生平,以此说明作品产生的背景。指出《城堡》中的人物、事件同卡夫卡身处的时代、社会、家庭、交往、工作、旅游、疾病、婚事、个性等等有密切的关系。也有结合生平从其他研究入手,认为K寻找的是现实生活的稳定。(《卡夫卡的作品与现实》,谢莹莹,《外国文学研究》1996年2期)

2.为什么《城堡》会有多种解释

《城堡》的多解性是由小说各方面的不确定性带来的。这种不确定性主要表现在:1)“城堡”意象的朦胧性。它既像一个真实的存在,又不像一个真实的存在。2)K进入“城堡”的过程的朦胧性。它既像一个真实的过程,又不像一个真实的过程。

“城堡”的意象是朦胧的,不确定的。K首次到村子时,天已经很晚了。“村子被厚厚的积雪覆盖着。城堡山笼罩在雾霭和夜色中毫无踪影,也没有一丝灯光显示巨大城堡的存在。K久久站立在由大路通向村子的木桥上,仰视着似乎虚无飘渺的空间。”第二天天亮后,K终于看见了城堡。“从远处看,城堡大体符合K的预想。它既不是一座古老的骑士城堡,也不是一座新的豪华府邸,而是一个庞大的建筑群,由几幢两层楼房和许多鳞次栉比的低矮建筑物组成”;“可是当他走近的时候,城堡却使他失望,原来它只是一个相当简陋的小市镇,由许多村舍汇集而成,惟一的特色就是也许一切都是用石头建造的,可是墙上的石灰早已剥落,石头似乎也摇摇欲坠。”(《城堡》,高年生译,外国文学出版社,1998年)而在这破烂不堪的城堡里,住的却是高不可攀的达官贵人。这些描写都使人感到城堡是一个巨大的幻象。

K企图进入城堡的过程也是亦真亦幻的。K先是花了一天的时间在冰天雪地里跋涉,但最终非但没有到达看似近在咫尺的城堡,反而离它越来越远。并且这一天的长度也真假难辨:因为天黑了,所以K认为自己已经出来一天了,但仔细想想好像才出来一两个小时。此后,K放弃了很快进入城堡的念头,在村子里住下来,开始进行长时间的努力。他吃苦耐劳,不惜做杂役,讨好每一个人,甚至去勾引CC伯爵身边克拉姆部长的情人,但这一切都失败了。他想通过部长身边的送信人巴纳巴斯接近部长,但后来才知道巴纳巴斯也没有见过部长本人。他勾引部长的情妇是为了进入城堡,没想到竟得罪了部长,断绝了与城堡的一切联系。城堡就在眼前,它剥落的石灰、摇摇欲坠的石头甚至清晰可见,并且它并没有警卫看守,但K却穷其智慧和精力而不能进入。城堡的可望而不可即,进入城堡的荒诞的、具有巨大象征意义的过程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像空间。

除了K想方设法进入城堡这条主线以外,环境描写、其他人物以及这些人物的故事也是荒诞不经的。城堡的虚幻、进入城堡的离奇古怪的情节、神秘莫测的人物都使《城堡》成为一座解释的迷宫。每个读者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经历、学识、信仰来理解“城堡”,赋予它不同的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