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20世纪表现主义文学代表作家作品及特征简介

20世纪表现主义文学代表作家作品及特征简介

更新时间:2025-01-20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2.表现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作品表现主义是一种反传统的现代主义流派,表现主义文学是其组成部分之一。表现主义者大多是反社会者。因而表现主义最主要的特征是要求突破对人的行为的描写而揭示其内在的灵魂。表现主义者要求直接表现自我,表现生命的内在律动,而这种表现十分强烈,像火山爆发。(见教材)表现主义还努力探索新的语言形式。

1.表现主义的产生

表现主义是20世纪初至30年代盛行于欧美一些国家的文学艺术流派。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在德国和奥地利流行最广。它首先出现在绘画界,后来在音乐、文学、戏剧以及电影等领域都得到重大发展。

表现主义一词最初出现在1901年法国巴黎“独立沙龙”画展上,朱利安·奥古斯特·埃尔维展出了8幅油画,总题目就叫做《表现主义》。1911年德国《暴风》杂志刊载了希勒尔的一篇文章,首次借用这个词来称呼柏林的先锋派作家。1914年以后“表现主义”被人们普遍承认和采用。

2.表现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作品

表现主义是一种反传统的现代主义流派,表现主义文学是其组成部分之一。它兴起于20世纪初,到20年代得到巨大发展,在诗歌、小说,特别是戏剧领域产生了一大批有影响的作家。

诗歌:表现主义诗歌在主题上多为暴露大城市的混乱、堕落和罪恶,厌恶都市的喧嚣,宣扬“普遍的人性”,充满了隐逸的伤感情绪。它的特点是不重视细节的描写,只追求强有力地表现主观精神和内心激情。初期的抒情诗形式自由,句子简短,节奏鲜明,往往以音响引起联想,不受句法的约束;后来发展到极端,出现了没有思想内容,只剩下音响、节奏的纯粹形式主义的所谓“绝对诗”。奥地利诗人特拉克尔、韦尔弗以及德国诗人海姆、贝恩、早期的贝希尔都是重要的表现主义诗人。代表作品有特拉克尔的《寂寞者的秋天》、《童年》,海姆的《新日子》、《城市之神》、《柏林》以及韦尔弗的诗集《世界之友》和《彼此》等。

小说:在小说领域,奥地利作家卡夫卡的一些作品表现出表现主义的特征。卡夫卡创造出一种把荒唐无稽的情节与绝对真实的细节描绘相结合的独特艺术手法,用来表现“现代人的困惑”。他笔下的人物和故事都是现实的异乎寻常的变形或扭曲,反映出时代危机的许多重大征兆以及敏感的知识分子对现实的痛苦体验。著名的作品有短篇小说《变形记》、《在苦役营》和长篇小说《城堡》等。其他表现主义作家还有捷克的恰佩克和德国的德布林。这一流派的小说大多以离奇怪诞的情节和阴森恐怖的环境令人震惊。

戏剧:表现主义戏剧的先驱者是瑞典剧作家斯特林堡。他的三部曲《到大马士革去》是欧洲最早出现的表现主义戏剧,以独白的形式描写人与命运、异性、教会以及与自己的搏斗,为表现主义戏剧奠定了基本格局。表现主义戏剧在德国开始于1910年前后,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的经济衰退时期达到高峰,代表人物是施特恩海姆、托勒尔、凯泽。美国的奥尼尔、赖斯,捷克的恰佩克,英国的杜肯、衣修午德以及爱尔兰的奥凯西等人也是表现主义戏剧的代表人物。表现主义戏剧的共同特点是:内容荒诞离奇,结构散乱,场次之间缺少逻辑联系,情节变化突兀,往往鬼魂与活人同时出现在舞台上,生与死、梦幻与现实之间没有明确的界线。人物类型化,经常没有姓名和鲜明的个性特征,只是共性的抽象和观念的象征。在语言上往往用简短、快速、高声调、强节奏的冗长的内心独白来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因而剧中人的语言像电报似的短促而不连贯,充斥口号式的套语和声嘶力竭的喊叫。(参照《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文学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2年)

3.表现主义文学特征(www.xing528.com)

参加表现主义运动的人,在政治信仰和哲学观点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也很少有始终如一的“纯粹”的用表现主义方法创作的作家。但他们也有一些共同的思想倾向和艺术特点。

在思想倾向上,他们不满社会现状,要求改革,要求“革命”。表现主义文学表现的一般都是厌恶现代西方都市文明的主题,对西方社会对人个性的压抑、人的异化以及帝国主义战争进行揭露和批判。表现主义者大多是反社会者。他们认为,社会已坠入深刻的危机之中,人类面临着不可避免的灾难,濒临灭绝。表现主义通常通过“父亲”和“儿子”的矛盾来表现年轻一代对专横残暴的旧制度的反叛和抗议,如卡夫卡的《判决》、瓦尔特·哈森克莱维尔的《儿子》。表现主义还表现了“异化”的主题,如卡夫卡的许多作品。表现主义作家大多否定资本主义物质文明和科学技术。他们认为,社会对现代化的追求是造成人欲横流、战争四起、人的异化的原因,机器文明给人类带来了混乱和不安。(参见《20世纪欧美文学热点问题》,曾繁仁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

在艺术观念上,首先,表现主义要求揭示事物的内在本质。表现主义作家“不满足于对事物的摹写,要求进而表现事物的内在实质;要求突破对人的行为和人所处的环境的描绘而揭示人的灵魂;要求不再停留在对暂时现象和偶然事件的记叙上而展示其永恒的品质”(《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文学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2年)。

德国表现主义文学理论家埃德施米德说:“世界存在在那里。再三地去审视它,那是毫无意义的事。艺术的伟大任务,是在探求世界的核心,而重新创造它。”同样,在他们眼里,“一个妓女不再是个物体,她不再以这一行业的装饰品来打扮自己,她要在没有香水、没有色彩、没有手提包、没有摇晃大腿的情况下出现,而她的真实的本质必定从她自身中显露出来”。“只有当艺术家的手透过事实抓取到事实背后的东西,事实才有意义。”因而表现主义最主要的特征是要求突破对人的行为的描写而揭示其内在的灵魂。

在艺术观念上,表现主义还要求表现强烈的内心感受。表现主义者要求直接表现自我,表现生命的内在律动,而这种表现十分强烈,像火山爆发。有人形容画家蒙克著名的表现主义绘画《呼喊》恰好能表现这种情形。“人从他的灵魂深处发出尖叫,整个时代变成了一声奇异的刺耳的呼嚎。艺术也在尖叫,尖叫着进入深沉的黑夜,为求救而尖叫,为灵魂而尖叫,那就是表现主义。”(R.S.弗内斯著《表现主义》,转引自《20世纪欧美文学热点问题》,曾繁仁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

在具体的表现方法上,表现主义强调想像,强调对世界的虚拟和变形的夸张与抽象,强调幻象在文学想像力中的作用。“表现主义艺术家的整个用武之地就在幻象之中。他并不看,他观察;他不描写,他经历;他不再现,他塑造;他不拾取,他去探寻。于是不再有工厂、房舍、疾病、妓女、呻吟和饥饿这一连串的事实,有的只是它们的幻象。”(见教材)

表现主义还努力探索新的语言形式。他们通过对语言的抽象、压缩、变形,使语言具有最大的张力以表达他们内心最强烈的感受。例如哈森克莱尔的剧本《人类》中有一段著名的台词;“青年:谁在这里?”“少女:一个尸首。”“青年:你是谁?”“亚历山大:我活着。”少女在同青年接过吻后,高呼:“我偷过人了。”这种语无伦次、让观众莫名其妙的对话被认为是表现了时代的怪诞和荒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