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1904—2005年)出生于四川成都一个封建官僚家庭,原名李尧棠,字芾甘。“五四”运动后,巴金受新思潮影响,积极参加一些反封建的社会活动,1923年离家到上海、南京求学,1927年赴法国留学。年轻的巴金最初的志向是要献身社会革命事业,他被无政府主义激进的思想所吸引,曾经翻译克鲁泡特金等无政府主义者的著作,向往俄国“民粹派”,还直接参与过无政府主义的运动。作为一种道德人格的追求,巴金在这些活动中,成为一个真诚的理想主义者,但政治活动的失败、理想的失落又使巴金陷入痛苦和矛盾,转向以文学来宣泄自己的感情,于是产生了1928年处女作《灭亡》,后来连续发表的作品都带有这种情绪格调,自然也能警醒当时因种种原因而陷入感情痛苦的青年知识分子。巴金是以战士的姿态从事创作的,他的小说大都是写旧家庭的崩溃以及青年一代的叛逆反抗。前期的作品带有无政府主义的色彩,但更引人注目的是那种叛逆与追求的躁动情绪,其主导面是反专制反封建的。作为一个敏感、单纯、热情而富于诗人气质的小说家,巴金以创作作为自己生活的有机部分,坦诚地记录和描写自己的生活经验,表达自己对生活独特的理解和追求。在他那里,生活与艺术、人品与文品,是二而合一的,加上他又总是笔锋常带感情地描写和讴歌青春,抒发青年人的时代苦闷,所以他有点像20年代的郁达夫,首先被广大青年读者所欢迎,成为青年所信赖的朋友。
巴金在现代文学三十年的创作历程可以分为前期和后期。从1928年9月写《灭亡》起,到抗日战争爆发为前期;从抗战爆发到全国解放为后期。前后约二十年的时间,巴金写了20多部中、长篇小说,70多篇短篇小说,以及大量的散文随笔等,还有30多种外国文学译作。但影响最大的还是小说创作,特别是中长篇小说创作。巴金所提供的带有强烈主观性、抒情性的中、长篇小说,与茅盾、老舍的客观性、写实性的中、长篇小说一起,构成了现代文学第二个十年中、长篇小说的艺术高峰,而巴金小说所创造的“青年世界”是30年代艺术画廊中最具有吸引力的一部分,巴金也因此为扩大现代文学的影响,做出了不可替代的卓越贡献。(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