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学中率先兴起的散文作品,是议论时政的杂感短论,统称杂文。1918年4月《新青年》第4卷第4号起设立“随感录”栏目,专门刊发杂文。稍后,李大钊、陈独秀主持的《每周评论》,李辛白主持的《新生活》,瞿秋白、郑振铎主持的《新社会》,邵力子主持的《民国日报》副刊《觉悟》等,都开辟了“随感录”专栏。此外,还有不少进步报刊的“杂感”、“评坛”、“乱谈”等栏目也发表过很多杂文,各自拥有一批撰稿人,形成颇有声势的杂文创作浪潮。杂文一般短小精悍,易于出手,多在报刊上应时刊发,适合作社会批评的武器,所以先驱者最先广泛使用,“对于中国的社会,文明,都毫无忌惮地加以批评”,〔4〕而且又都倾注了探求新的社会理想的激情。杂文是最早显示白话文艺术特质的文体之一,社会影响也就格外大。最引人注意的还是《新青年》“随感录”作家群。他们大都是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其中有李大钊、陈独秀、刘半农、钱玄同、周作人等,而以鲁迅的杂文最具代表性。这个作家群奠定了杂文在中国现代散文史上的地位,而且影响所及,自《新青年》到《莽原》、《语丝》,直至30年代以后的《萌芽》、《太白》、《中流》,可以找出一条发展轨迹。而《新青年》、《语丝》分化后,在周作人麾下聚集的自由主义作家群,所谓“言志派”散文流派,以后发展到《骆驼草》、《水星》、《论语》等,与前一派自是路向不同;不过,在“五四”初期,大体上还是取同一创作立场的。《新青年》上的杂文,大都以随感形式对现实做敏锐的反应,不见得如何缜密漂亮,却是充分体现“五四”的青春精神,而每位作者又都保持着鲜明的个人风格。李大钊较早发表有《青春》一篇,便发出时代的振聋发聩之音。他的《今》、《新的!旧的!》、《新纪元》等,都进发着昂扬奔放的改革激情,抒发追求新世界的理想。他还有《政客》、《太上政府》、《宰猪场式的政治》等短小的随感,燃烧着讽刺的火焰。李大钊将宣传鼓动性与散文诗的艺术两相结合,形成他的特色。陈独秀也是“随感录”文体的开创者之一。作为新文化运动的首倡者,他在“五四”初期写的杂文,几乎每发表一篇都有影响,《新青年》、《每周评论》上多有他的充满战斗意气的呼声。他的《偶像破坏论》写得气势轩昂,与封建主义思想势不两立;“随感录”《下品的无政府党》、《青年底误会》和《反抗舆论的勇气》,鲁迅曾给予“独秀随感究竟爽快”〔5〕的赞语。和陈独秀杂文的激烈畅达较相似的是钱玄同,鲁迅也曾以“颇汪洋,而少含蓄”〔6〕概括其文风。他是当时提倡白话,批评儒家思想的一员猛将,其《随感录四十四》、《随感录四十五》,是痛快淋漓的文字,颇适合当时激进的阅读心态。刘半农也是《新青年》里的一个战士,他的《奉答王敬轩先生》、《作揖主义》、《悼“快绝一世の徐树铮将军”》,等等,以及稍后所写的一些论争文章,都坦诚爽快,寓庄于谐,嬉笑怒骂,皆成文章。他的风格是善夸张,富想象,好用反语,讽喻性强,读起来畅快轻松,对论敌能加以不容置疑的驳难。他的杂文显然要比前几位写得更有艺术气味。“随感录”作家群的杂文大都是应时的急就章,论战色彩浓厚,只有联系当时特定的时代氛围来阅读,才能更好理解其价值。
鲁迅是《新青年》作家的主将,又是《语丝》派的坛主之一。中国的现代杂文,基本上是由这两个前后承接的流派开辟的,鲁迅正是这种文体的奠基人。(www.xing528.com)
鲁迅又是现代散文诗的鼻祖。早在1919年8月和9月间,他就开始尝试这种以散文体式表现诗意题材的艺术形式。此期间写下的《自言自语》、《古城》等篇什,意境深远而美丽,是现代散文诗最早出现的精品。然而引起文坛普遍注意并长久被视为散文诗经典的作品,还是20年代写的《野草》。而写于1926年的《朝花夕拾》则表现另一种优美余裕的风致。鲁迅不愧为散文巨匠,他对现代散文多种文体的创造都达到了很高的艺术境界。鲁迅这方面的贡献,在《鲁迅》专章里已有详尽论述,此处从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