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早期无产阶级诗歌-蒋光慈和《新梦》集的创举

早期无产阶级诗歌-蒋光慈和《新梦》集的创举

时间:2023-11-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创作实践上体现了这一要求的,是蒋光慈,他的《新梦》集开创了无产阶级革命诗歌。无产阶级诗歌把“五四”新诗“平民化”的趋向发展到极端,纳入了无产阶级革命的轨道。无产阶级诗学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强调诗歌(文学)必须向读者提供理想——蒋光慈就是最早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歌咏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把共产主义理想带进诗歌领域的诗人。

早期无产阶级诗歌-蒋光慈和《新梦》集的创举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923年早期共产党员邓中夏在《新诗人的棒喝》、《贡献于新诗人面前》等文中就在理论上明确提出:新诗必须自觉充当无产阶级领导下的民主革命的“工具”,“多作能够表现民族伟大精神的作品”,“多描写实际生活”并“暗示人们的希望”,向诗人发出了“从事于革命的实际活动”的号召。在创作实践上体现了这一要求的,是蒋光慈(1901—1931年),他的《新梦》集(1925年出版)开创了无产阶级革命诗歌。无产阶级诗歌把“五四”新诗“平民化”的趋向发展到极端,纳入了无产阶级革命的轨道。和早期象征派的“内倾于诗人感觉世界”不同,它强调直接从外部世界,即大时代里的人民革命斗争中吸取诗情。“跑入那茫茫的群众里!……歌颂那痛苦的劳动兄弟”,“从那群众的波涛里,才能涌现出一个真我”(蒋光慈:《自题小像》),诗人自觉地把自我消融于无产阶级战斗群体之中,主张革命文学“它的主人,应当是群众,而不是个人”〔50〕。这样,就从另一个角度消解了早期白话诗及抒情诗的强烈的主观性与个人性,《女神》式的对“自由、独立的个人”的肯定与表现转化为对无产阶级“战斗的集体主义”的歌颂:这显示了抒情诗发展的另一个方向,对以后左翼诗歌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无产阶级诗学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强调诗歌(文学)必须向读者提供理想——蒋光慈就是最早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歌咏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把共产主义理想带进诗歌领域的诗人。他热情地高歌:“十月革命,又如通天火柱一般,/后面燃烧着过去的残物,/前面照耀着将来的新途径。/哎,十月革命,/我将我的心灵献给你罢,/人类因你出世而重生”(《莫斯科吟》)。注重于理性理想的灌输,无产阶级诗歌必然加重议论成分,感情的抒发更加直露,想象也趋于平实:这些方面又是与早期白话诗相通的。

注释

〔1〕参看夏晓虹:《晚清文学改良运动》,《文学史》第2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226—230页。

〔2〕〔4〕胡适:《五十年之中国文学》,《胡适学术文集·新文学运动》,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版,121页、134页。

〔3〕胡适:《逼上梁山》,《胡适学术文集·新文学运动》,198页。

〔5〕〔42〕俞平伯:《社会上对于新诗的各种心理观》,《俞平伯诗全编》,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597页、606—607页。

〔6〕胡适:《〈尝试集〉四版自序》,《尝试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5页。

〔7〕康林:《〈尝试集〉的艺术史价值》,载《文学评论》1990年第4期。

〔8〕胡适:《谈谈“胡适之体”的诗》,《胡适研究资料》,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421页。

〔9〕〔10〕胡适:《论新诗》,《胡适研究资料》,372页、385页。

〔11〕茅盾:《论初期白话诗》,《文学》8卷1号,1937年1月1日出版。

〔12〕俞平伯:《诗底进化的还原论》,《俞平伯诗全编》,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639页。

〔13〕周作人:《新诗》,《谈虎集》,上海:上海书店,1987年重印,39—40页。

〔14〕成仿吾:《诗的防御战》,《成仿吾文集》,山东:山东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86页、75页。

〔15〕〔17〕郭沫若:《论诗三札》,《文艺论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215页、210页。

〔16〕闻一多:《〈冬夜〉评论》,《闻一多全集》2卷,湖北: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69页、70页。

〔18〕废名:《谈新诗》,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126页。

〔19〕朱自清:《蕙的风·序》,《朱自清全集》4卷,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52页。

〔20〕鲁迅:《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鲁迅全集》6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242页。

〔21〕鲁迅:《〈两地书〉三二》,《鲁迅全集》11卷,97页。

〔22〕朱自清:《诗话》,《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年影印本,28页。

〔23〕梁实秋:《新诗的格调及其他》,《诗刊》第1期,1931年1月20日出版。

〔24〕石灵:《新月诗歌》,载《文学》8卷1号,1937年1月1日出版。(www.xing528.com)

〔25〕于赓虞:《志摩的诗》,载1931年12月9日北京《晨报·学园》。

〔26〕邓以蛰:《诗与历史》,载1926年4月8日《晨报》副刊《诗镌》第2号。

〔27〕巴那斯主义,又称高蹈派,是19世纪60年代法国诗坛出现的诗歌流派,单纯追求艺术形式的造型美,标榜诗歌“不动情感”、“取消人格”的“无我”的客观性质。

〔28〕〔35〕闻一多:《〈女神〉之地方色彩》,《闻一多全集》2卷,湖北: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118页、121页、123页。

〔29〕闻一多:1928年给左明的信,《闻一多全集》12卷,湖北: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245—246页。

〔30〕〔31〕闻一多:《律诗底研究》,《闻一多全集》10卷,湖北: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156页、159页、160页、158页。

〔32〕葛兆光:《从宋诗到白话诗》,载《文学评论》1990年第4期。

〔33〕〔34〕闻一多:《诗的格律》,《闻一多全集》2卷,141页、142页、140页、141页。

〔36〕李怡:《中国现代新诗与古典诗歌传统》,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216页。

〔37〕徐志摩日记,转引自陈从周:《徐志摩年谱》,上海:上海书店,1981年重印本,70—71页。

〔38〕〔39〕沈从文:《论朱湘的诗》,《沈从文文集》11卷,广州:花城出版社与香港:三联书店分店,1984年版,123页、118页,121页、123页。

〔40〕“寄赵景深”之五,《朱湘书信集》,上海:上海书店,1983年重印版,51页。

〔41〕“寄罗皑岚”之十六,《朱湘书信集》,上海:上海书店,1983年重印版,136页。

〔43〕王独清:《再谭诗》,《创造月刊》1卷1期,1926年3月16日出版。

〔44〕参考钱理群、王得后:《〈鲁迅散文全编〉序》,《鲁迅散文全编》,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20—28页。

〔45〕康白情:《新诗底我见》,《康白情新诗全编》,广州:花城出版社,1990年版,229页。

〔46〕穆木天:《谭诗》,《穆木天诗文集》,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263页。

〔47〕周作人:《〈扬鞭集〉序》,《谈龙集》,长沙岳麓书社,1989年版,40页。

〔48〕周作人:《国语文学谈》,载《京报副刊》394号,1926年1月24日出版。

〔49〕周作人:《〈燕知草〉跋》,《永日集》,长沙:岳麓书社,1989年版,78页。

〔50〕蒋光慈:《关于革命文学》,载《太阳月刊》第2期,1928年2月1日出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