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世界人口增长速度减缓,亚洲是人口大国

世界人口增长速度减缓,亚洲是人口大国

时间:2023-11-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世界人口增长速度开始减缓,属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增长率阶段。由于人口基数大和低死亡率的原因,世界人口仍在增加。尤其是亚洲,世界人口的60%居住于此。目前全世界共有11个国家人口过亿。这11国人口总数共有33.2亿多,约占世界总人口的一半。由于生活水平和医疗条件的提高,世界人口预期寿命也将继续增加。所谓人口老龄化是指总人口中因年轻人口数量减少、年长人口数量增

世界人口增长速度减缓,亚洲是人口大国

1.世界人口增长的历程

(1)人类诞生至工业革命前。这一阶段人口增长缓慢,属于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增长率阶段。在人类社会的初期,人口长期处于很低的水平上,过着茹毛饮血、渔猎为生的早期人类,大约每30 km2的陆地面积才能养活一个人,整个地球上能养活500万人。随着1万年前农业社会的出现和生产力的提高,人口有了一次较大的增长,在距今约8 000年前,世界人口不到1 000万。其后,由于农牧业的发展,世界人口稳步增长,到公元初,世界人口达到1.5亿,当时我国人口大约5 000万,约占世界人口的1/3。工业革命之前的公元1650年,世界人口仅为5亿。

(2)工业革命之后至20世纪70年代中期。工业革命之后,人类社会的生产力水平迅速提高,人们的生活医疗条件也得到了显著提高,人口增长很快,属于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增长率阶段。1800年为8.5亿,1900年为16亿,1950年为25亿,1962年为30亿,1970年为35亿,1975年为40亿。世界人口每增加10亿相隔的时间越来越短,从10亿到20 亿约80年(1850—1930年),从20亿到30亿约32年(1930—1962年),从30亿到40亿约13年(1962—1975年)。

(3)20世纪70年代中期到目前。世界人口增长速度开始减缓,属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增长率阶段。欧美一些发达国家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呈现下降趋势,甚至出现人口零增长或负增长的现象,但发展中国家的人口依然继续增长。由于人口基数大和低死亡率的原因,世界人口仍在增加。1980年为44亿,1985年为48亿,1987年上升到50亿,1990年为52.5亿,1995年为56.8亿,1999年10月12日,世界人口达到60亿,2000年为61.2亿,截至2005年6月,世界人口已达64.77亿。2011年10月31日凌晨前2分钟,作为全球第70亿名人口象征性成员的丹妮卡·卡马乔在菲律宾降生。世界人口从40亿到50亿为12年(1975—1987年),从50亿到60亿为12年(1987—1999年),从60亿到70亿为12年(1999—2011年)。据联合国人口基金会报道和预测,目前世界上每秒钟出生20多人,每天新增25万人,每年增加9 000万人。2013年6月13日,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经社事务部)在纽约联合国总部举行记者会,正式发布《世界人口展望:2012年修订版》报告。报告指出,在未来12年中,全球人口预计将从现在的72亿增加到81亿,2050年达96亿。

2.世界人口增长的特点

(1)人口出生率地区间差异显著。由于世界各国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因而人口的地理分布是不平衡的。世界人口空间分布分为人口稠密地区、人口稀少地区和基本未被开发的无人口地区。据统计,地球上人口最稠密地区面积约占陆地面积的7%,那里却居住着世界70%的人口,而且世界90%以上的人口集中分布在世界10%的土地上。人口在各大洲之间的分布也相差悬殊。欧亚两洲约占地球陆地总面积32.2%,但两洲人口却占世界人口总数的75.2%。尤其是亚洲,世界人口的60%居住于此。非洲、北美洲和拉丁美洲约占世界陆地面积的一半,而人口尚不到世界总人口的1/4。大洋洲更是地广人稀。南极洲迄今尚无固定的居民。欧洲和亚洲人口密度最大,平均每平方公里都在90人以上,非洲、拉丁美洲和北美洲平均每平方公里在20人以下。大洋洲人口密度最小,平均每平方公里才2.5人。世界人口按纬度、高度分布也存在明显差异:北半球的中纬度地带是世界人口集中分布区,世界上有近80%的人口分布在北纬20°~60°,南半球人口只占世界人口的11%多;由于生产力向沿海地区集中的倾向不断发展,人口也随之向沿海地带集中。目前,各大洲中距离海岸200 km以内临海地区的人口比重,已经显著超过了其面积所占的比重,并且沿海地区人口增长的趋势还会继续发展。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也是呈现明显的人口发展趋势差异。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人口司司长威尔莫斯指出:尽管近年来世界人口的增长率因出生率大幅下降而在整体上呈显著放缓趋势,但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在非洲地区,人口仍在加快增长。据《世界人口展望:2012年修订版》报告预计,到2050年,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将从目前的59亿大幅上升至82亿;同期发达国家的总人口将一直维持在13亿左右。到2050年,世界人口将超过96亿,比目前增加28亿。人口过亿的国家将增至17个,非洲地区人口增幅最大;亚洲地区的人口也将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印度将取代中国成为世界人口第一大国;而欧洲人口继续下降,将是唯一人口减少的大洲。目前全世界共有11个国家人口过亿。其中,中国人口最多,达到13.40亿(数据来源于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2011年4月28日发布),其次为人口12.15亿的印度。其他人口过亿的国家依次为美国、印度尼西亚、巴西、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尼日利亚、俄罗斯、日本和墨西哥。这11国人口总数共有33.2亿多,约占世界总人口的一半。到2050年时,刚果(金)、埃及、埃塞俄比亚、坦桑尼亚这四个非洲国家以及亚洲的菲律宾和越南也将人口过亿。

(2)人口老龄化。由于生活水平和医疗条件的提高,世界人口预期寿命也将继续增加。1970—1975年世界平均期望寿命男50岁,女57岁;1980—1985年世界平均期望寿命男58岁,女60岁。美国1970—1975年平均期望寿命男68岁,女75岁,1991年平均期望寿命男72岁,女79岁。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经社事务部)发布《世界人口展望:2012年修订版》报告预测世界平均寿命到2050年将达到76岁;到2100年,发达国家人口的平均寿命将达到89岁,发展中国家人口的预期寿命将达到81岁,最不发达国家也将达到78岁。人类种群年龄结构中少年人口比例逐渐降低,老年人口比例不断上升。1950年世界人口年龄中值为22.9岁,1985年则提高到23.3岁,预计到2025年世界人口年龄中值将超过30岁。

所谓人口老龄化是指总人口中因年轻人口数量减少、年长人口数量增加而导致的老年人口比例相应增长的动态。根据1956年联合国《人口老龄化及其社会经济后果》确定的划分标准,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占总人口比例超过7%时,则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1982年,维也纳老龄问题世界大会确定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超过7%,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当前国际上通常把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达到7%作为一个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不同国家人口老龄问题不同,发达国家相对较为严重,特别是日本和欧洲国家。14岁以下儿童所占人口的比例日本只有13.8%,意大利14.3%,西班牙14.5%,属于超少子化程度;而坦桑尼亚则高达44.2%,见表2-1。0~14岁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在15%以下,为超少子化;15%~18%,为严重少子化;18%~20%,为少子化;20%~23%,为正常;23%~30%,为多子化;30%~40%,为严重多子化;40%以上,为超多子化。

表2-1 部分国家的0~14岁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www.xing528.com)

续表

注:资料来源于http://bbs.tianya.cn。

(3)城市人口急剧膨胀。城市化一般是指人口向城市地区聚集和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的水平,体现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因为城市是区域发展的经济中心,能带动区域经济发展;而区域经济水平的提高,又促进城市的发展。从人口迁移来看,推动城市化发展的动力不外乎推力和拉力。推力是指那些使得人群离开乡村的因素,拉力是指那些吸引人群来到城市的因素。由于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在不同地区和同一地区的不同时期,推力和拉力的具体内容可能很不相同,其相互作用结果也不一样。当前,世界人口有向城市聚集的明显趋势。城市化主要表现为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和城市数量增加及城市用地规模扩大。通常以城市化率(也叫城镇化率)作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水平的度量指标,一般采用人口统计学指标,即城镇人口占总人口(包括农业与非农业)的比重。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增长的速度都远远高于其他地区。1800年,全世界城市人口仅占总人口的3%,120年之后的1920年增加到14%,1980年城市人口的比例进一步增加到42%,2005年达到48.6%,目前城市人口比例已超过50%。世界主要国家城市化人口比例见表2-2。

工业革命初期,达到100万人口的城市仅伦敦1个,1850年3个,1900年16个,1950年115个,1980年234个,2005年360个。其中,人口在500万以上的城市55个,1 000万以上的超级大城市有24个(见表2-3)。人口最多的日本东京,总人口更是达到了3 530万。

表2-2 世界主要国家城市化水平

续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