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生存繁衍的历史可以说是人类社会同大自然相互作用、共同发展和不断协同进化的历史。哲学在对“人地关系”的不断思考中得以深化,社会则在这种不断的反思中评价并选择其发展模式,实现人类社会的进化。选择什么样的生存和发展模式以及如何实现这种模式,一直是困扰着人类的重大命题。从对大自然的顶礼膜拜到对技术的自信和对“人定胜天”的执著,进一步到对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并且仍在继续着的过程就是人类文明不断演变的过程。
地球大约经历了46亿年的演变历程,其中包括天文时期、地(质)文时期和生(物)文时期,才进入到现在的人文时期(即人类环境阶段)。在这一时期,人类主体与其所处的外部自然环境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形成一个人与自然的复杂系统。文明是人类改造世界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以人类社会发展中占主导地位的经济发展形式为划分依据,人类文明可以分为采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和生态文明四个阶段(见表1-1)。
在采猎文明时期,生产力水平很低,人类主要通过生理代谢过程与自然环境之间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较少。主要的环境问题是由于盲目地乱采乱捕、滥用自然资源所造成的饥荒以及某些物种在局部地区的灭绝等。进入农业文明后,人类开始有目的地去利用自然资源,能够利用自身的力量去影响和改变局部地区的生态系统,在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也产生了一定的环境问题,如地力下降、土地盐碱化、水土流失,甚至河流淤塞、改道和决口,危及人类的生存。据史料记载,从1949年回溯2 500年,黄河下游决口2 500多次,较大的改道26次,无数人丧生。正如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所说:“人类通过求生走向毁灭。”苏美尔文明、地中海文明和美洲玛雅文明等惨痛的衰落史告诉我们:文明的产生和发展是人与环境协调的产物,它依赖于物质生产者在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之间劳动及产出,这种劳动和产出的过程构成人类文明的“生命支持系统”;文明的延续需要这种系统,并且必须在一个相对稳定的基础上使其持续下去。否则,一定地区内的文明就无法延续。但是,从整体上看,农业文明时期,人类对自然的破坏作用尚未达到造成全球环境问题的程度。这时,人类的环境意识尚属原始,在宗教思想中表现为崇拜自然,畏惧自然,依赖自然。
表1-1 人类文明发展阶段及其若干特征
(www.xing528.com)
注:资料来源于张坤民《可持续发展论》,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7;刘伟、陈浮《论可持续发展的支撑体系》,科学管理研究,1998。
以牛顿力学和技术革命为先导的工业文明使一部分人自以为已经能够彻底摆脱自然的束缚,成为主宰地球的精灵。以英国的培根和法国的笛卡儿等人为代表提出的“驾驭自然,做自然的主人”的机械论思想开始影响全球,鼓舞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企图征服大自然,创造新文明。在这一时代,人们把自然环境同人类社会、把客观世界同主观世界形而上学地分割开来,没有认识到人类同环境之间存在着协调发展的客观规律,直到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环境问题不断地在全球出现,这才引起人们的震惊与正视。而在原先那种价值取向下,人的主观能动性就会脱离人的受动性而盲目膨胀并祸及自身。早在一个多世纪之前,恩格斯就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当人类受到自然界报复的时候,也就受到了自然界的教育。马克思说:“人作为对象的感性动物,是一个受动的存在物。”即作为主体的人必然要受到客体的制约。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人并不能以纯粹自我规定的活动来实现自己的主观愿望,不能对人所具有的能动性无限制地发挥。
无论是大气污染和水污染、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酸雨和有毒化学品污染,各式各样的环境问题几乎都是人类文明进程中的伴生物。从20世纪中叶以来处理环境问题的实践中,人们又进一步认识到,单靠科学技术手段和用工业文明的思维定式去修补环境是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必须在各个层次上调控人类的社会行为和改变支配人类社会行为的思想。也就是说,人类终于认识到,环境问题也是一个发展问题,是一个社会问题,是一个涉及人类社会文明的问题。人类经过了多少个世纪的探索和努力,终于认识到: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这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阶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