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托拉》在犹太人生命中的地位与目标

《托拉》在犹太人生命中的地位与目标

时间:2023-11-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六、《托拉》毫无疑问,任何关于《托拉》的话题都可能极为复杂和漫长,这说明了《托拉》在犹太人的生命中——当然也是在哈列维思想中——的不可动摇的地位。首先,涉及的是《托拉》的来源。哈列维和大多数犹太哲学家一样认为,《托拉》是来自上帝的,是上帝启示给以色列人的。其二,《托拉》对实践的强调指向的不是人而是上帝。最后,从《托拉》的目标来看,实际上,它要建立的是人间的天堂。

《托拉》在犹太人生命中的地位与目标

六、《托拉》

毫无疑问,任何关于《托拉》的话题都可能极为复杂和漫长,这说明了《托拉》在犹太人的生命中——当然也是在哈列维思想中——的不可动摇的地位。

首先,涉及的是《托拉》的来源。哈列维和大多数犹太哲学家一样认为,《托拉》是来自上帝的,是上帝启示给以色列人的。《托拉》的启示性质表明:第一,它不可能是人的产物(88);第二,人的理性无助于理解上帝的启示。(89)我们认为,哈列维对《托拉》的启示性质的强调同他对犹太人的特质的强调是出于同样的目的,即是说,理性不足以说明信仰,信仰反而有可能成为理性的基础。哈列维对此的论证看起来有点牵强,但却不无道理。针对哲学家和无神论者的指责,哈列维的回答类似一个反问:既然所有有理性的人都能够认识上帝,为什么上帝偏偏要选择在以色列人面前显示自身?哈列维的意思是说,上帝挑选了以色列人,恰好说明了:积极的方面,是要以后者的无可怀疑的实践去印证信仰;消极的方面,是为了指出理性不足以给信仰以确定的基础。

其次,与上一点相联系,《托拉》是上帝给予的,但却只给了犹太人。哈列维指出:摩西并未号召世界上所有的民族都来遵守《托拉》的条文,他面对的只是跟他自己操同一语言的同胞,只有他们才是上帝曾许下诺言的那一群人。因此,《托拉》从根本上说是犹太人的。这一论断无疑是一把双刃剑,不仅因为它在加强了犹太人的民族自豪感的同时也加大了犹太人与非犹太人之间的距离,而且因为,既然只有犹太人才有资格接受《托拉》,那么,合理的推论是,也只有犹太人才有义务遵循《托拉》。当然,哈列维同时指出:如果从我们都是上帝的造物的角度看来,所有的人类都有义务遵守他的命令。(90)

再次,从《托拉》的要求来看,实践(action)是最基本的。这一点稍微有些复杂。其一,哈列维强调的是实践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理解《托拉》(91),联系上文,不难看出,既然人的理性无助于理解上帝的启示,那么我们能做的只是遵循《托拉》的指示而已,这才是理解《托拉》的根本。其二,《托拉》对实践的强调指向的不是人而是上帝。我们知道,犹太人的律法不可谓不具体和详细,这从其源头,摩西所受的十诫中那些相当具体的条文中已经能看得出来。随着时代的发展,律法的体系越来越庞大,这一方面使得犹太人的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法可依”,另一方面也极容易使人们迷失在律法条文的迷宫中而忘记了律法的精神本质。所以,哈列维才强调律法的神圣的属性。来自于上帝的律法要求行动,反过来,行动的目的是指向上帝的。其三,哈列维所谓的实践包括的内容相当广泛,一方面它涉及了日常生活中方方面面。按照哈列维的说法,《托拉》绝不是禁欲主义者的《圣经》,相反的,它坚持一条中间路线(middle road):人类的每一种能力都是有益的,都应该得到平等对待和均衡的培养,任何以损害另一方为代价的做法都是不适当的,因此,《托拉》教导我们必须在我们的身体与灵魂、欲望与理智之间取得最为微妙的平衡。(92)另一方面哈列维认为,从总体上看,指向适当的实践应当包括属于个人心理范围内的许多东西:如畏惧(fear)、爱(love)和喜悦(joy)(93),人类可以借助三者之中的任何一种来接近上帝,例如,在斋戒日折磨自己的肉体和在安息日使自己愉悦都是合适的做法。当然,这样做是否取得预期的效果完全取决于该行为的主体是否遵循了上帝的意旨以及是否是全心全意、无任何杂念地去做。

最后,从《托拉》的目标来看,实际上,它要建立的是人间的天堂。哈列维特别强调这一点是为了使犹太教区别于以基督教为代表的其他宗教。按照他的看法,其他宗教所承诺的都是将来式,它们的理论在实践中可能会使人们把生命当做负担而最终可能导致可怕的后果。但《托拉》则不同,它强调:信奉上帝与禁欲或远离世俗生活无关,相反,它倒是把生命当做是上帝的慷慨的礼物,正如《圣经》中所说:“你将长寿”(《申命记》22:7)。

哈列维用一个比喻进一步说明这一点:一群人在沙漠中迷了路,其中一人历尽艰辛走出了沙漠到达了印度,因为他的祖先曾是印度王的盟友,所以得到了很多的奖赏,并同印度王定下了服从其命令的契约。然后,他同印度王的使者一同解救了仍被困在沙漠中的同胞。对于他们来说,为什么要服从印度王的统治这一点从来没有成为问题,原因再明显不过,做印度王的仆从立刻会得到无数的好处。(94)(www.xing528.com)

哈列维的意思是说,这正是发生在以色列人身上的事。沙漠中迷途的旅人代表了以色列人,第一个脱困的人代表着摩西,其他脱困的人代表着先知们,印度王的奖赏代表着上帝给予摩西的刻有十诫的石板,等等。而这个比喻整体上来看指的是以色列人尤其是其中最优秀的部分亲眼目睹、亲身经历了上帝的启示和帮助,而其他的宗教则无此殊荣。(95)

因此,结论是明显的。以色列人在今生就可以享有上帝的赐福而不必像其他宗教(特指基督教和伊斯兰教)那样,只是许诺了来生。现实性(或现世性)作为犹太教的根本特征之一,是相当重要的一点,它使犹太教同世界上其他许多大的宗教区别开来。哈列维正是以此指责其他宗教:没有任何迹象表明它们对来世的许诺真正得到了实现。(96)至少普通人是看不到来世的任何事物的。因此,哈列维借库萨里王之口以调侃的口吻评论说,那些只许诺了来世的宗教的信徒们没有一个想尽快实现有关来世的诺言(或许那样的话会更糟?如果这意味着要以今生的生命为代价的话),相反,只要有可能,他倒是宁肯在今生受尽苦难,哪怕苦难要持续千年(或许这样更好?如果这意味着能活上一千年的话)。(97)

当然,哈列维并非是说我们可以在今天的世界上建立起一个实实在在的伊甸园。所谓对今生的许诺指的是上帝所赐予犹太人的特殊的礼物——预言和启示,此外,上帝还直接在以色列人面前展示奇迹、赐福以色列人。(98)正如《托拉》中所说:“你们是我的人民,我是你们的上帝。”(99)对于哈列维来说,尤其重要的是预言的力量,秉承这一力量的正是以色列人中一代又一代的先知们。(100)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现实的实践对犹太人来说有多么重要的结论。我们认为,哈列维之重视现实的实践并非要犹太人在恶劣的环境下逆来顺受,而是要他们不要因现实的苦难而寄希望于来生,甚至放弃自己的信仰,真正的犹太人需要的是从当下做起的勇气。正如哈列维指出的:

实际上,上帝的仆人爱这个世界,也喜欢长寿,因为现实的生命给了我们获得来世的生命的机会。(在今生)越是遵循律法,多行善事,就能在来生获得更大的光荣。(10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