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探索发现炎帝陵,古皇城遗址详解

探索发现炎帝陵,古皇城遗址详解

时间:2023-11-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皇城今昔自下庙建成,春秋祭祀就不必再去羊头山或炎帝神农氏陵庙,省去路途劳顿。当时碑文作者看到下庙“虽春秋之祭未尝不举”,尚且“垣颓檐堕,瓦裂衰崩……而修以新之则有待乎其人”,岂有可能再顾及四十里之外已经实际停止了每年官方祭祀的换马岭炎帝神农氏陵庙皇城?煌煌一座规模巨大的陵庙皇城,就这样被岁月消磨成一个尽管规模恢弘却遗存无几的遗址。

探索发现炎帝陵,古皇城遗址详解

皇城今昔

自下庙建成,春秋祭祀就不必再去羊头山或炎帝神农氏陵庙,省去路途劳顿。有此原因,换马岭炎帝神农氏陵庙建成后便面临鲜有问津、年久失修的局面。这里显示一个重要信息,陵庙的地名用“换马岭”或“羊头山”而非“庄里村”,可见直至抗日战争时期,庄里村虽早有乡民入住,但其名分还是炎帝神农氏陵庙演变之五谷神庙与炎帝陵。

再参考距此不远的故关村炎帝行宫内清光绪十年《改修炎帝行宫碑记》载“余村东南二里之遥有炎帝陵焉”;行宫内清道光年《补修神殿及陪房碑记》载“东南有陵碑可考”;其他村镇碑记如明《重修炎帝庙记》载“其真灵在泫氏之北,换马镇之南”;清《重修炎帝庙碑记》载“神农炎帝庙在常家沟之西北隅”;朱载堉的散文《羊头山新记》载“……村之东二里,曰换马镇。镇东南一里许,有古冢”等等,对炎帝神农氏陵庙位置无不以方向、距离来描述,均无“庄里村”村名。

因此,陵庙就是陵庙,并非村落,即使有乡民擅自入住也依旧是陵庙,历史上从来没有“庄里村”村名。

那么,东关下庙建造后,“朔望行香春秋祭祀大典”始于何时呢?这个问题极为重要,它直接关系到换马岭炎帝神农氏陵庙的兴衰。

据清康熙三十三年《重修东关炎帝庙碑记》载:“所谓上庙者,是庙去县治凡四十里,祭之期恐远不逮焉。爰附东郭立庙,今所谓下庙是也。问庙之建,无有能言其创始者,其重修则自宋元以迄明诸碑记悉载之。”

原来是换马镇炎帝神农氏陵庙距城太远祭祀不便,在高平东关建造了炎帝神农下庙。最初建造的时间虽历代久远,难以明晰,但清康熙三十三年之际还能看到不少“宋元以迄”即宋代、元代重修的碑刻,即创建下庙的碑刻记载至少在千年以前。显然,即使有更早的碑刻留存,千年的风雨侵蚀也早已风化漫漶难以辨认。那么,即使碑刻没有看到记载,宋朝之前建下庙的可能性也必然是存在的。(www.xing528.com)

这通碑还写道:“入我国朝,举先代帝王有功德于民者,悉修其陵寝,命有司致祭。而兹庙因僻在山城,历年来风雨飘摇,鸟鼠窜伏,垣颓檐堕,瓦裂衰崩,虽春秋之祭未尝不举,而修以新之则有待乎其人。”

这段生动的碑文描述,暗示了换马岭炎帝神农氏陵庙“林木深阻久矣”的原因,是由于高平东城门外修建了炎帝下庙,县令就近春秋祭祀,不必再远行四十里赴换马岭炎帝神农氏陵庙。当时碑文作者看到下庙“虽春秋之祭未尝不举”,尚且“垣颓檐堕,瓦裂衰崩……而修以新之则有待乎其人”,岂有可能再顾及四十里之外已经实际停止了每年官方祭祀的换马岭炎帝神农氏陵庙皇城?

因此,炎帝神农氏陵庙渐至管理废弛、建筑倾颓,砖瓦木石散失,直至现在仅存正殿、陵碑等几座建筑。煌煌一座规模巨大的陵庙皇城,就这样被岁月消磨成一个尽管规模恢弘却遗存无几的遗址。

这段碑文事实上已经透露了“林木深阻久矣”的根源,几乎自“元初徙建山下坟侧”之时,换马岭炎帝陵墓扩建为炎帝神农氏陵庙皇城之后,虽庙貌森严、建筑恢弘、陵后有庙、庙周有墙,墙外有周环之城,城外有护城之河,却自建成之日就注定因选址祭祀不便这个最关键人文要素,陵庙皇城的维护又没有可靠的资源再生系统作保障,因而无可避免地日渐倾颓,竟致今日连曾经恢弘壮阔的遗址也须极为严密的考证方能知其一二。

毕竟,“元成宗大德九年,亦尝遣祭,禁樵采”,林木有明确的禁止樵夫砍伐采集的禁令,陵庙区域又无乡民居住,平日乡民几乎没有进出陵庙区的理由,因此不得随意伐木砍柴的禁令甚至有可能成为不得随意进入的禁令,结果树木枝干任其自由生长,枯枝蔓草灌木丛生,残枝败叶长期自由堆积。故此,炎帝神农氏陵庙“林木深阻久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