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发现炎帝陵:神农尝百草,草命名姜

发现炎帝陵:神农尝百草,草命名姜

时间:2023-11-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氏族名称之药相传炎帝神农尝百草、定医药,是从发现生姜的药用开始的。在惊异这小小植物块茎疗效神奇之余,以自己的姓氏“姜姓”为这种神奇的草命名为“姜”,成为一味中药,同时成为一种食用调味品。这就是中华文明系统中,农耕发源地羊头山的独特地位,并与农耕始祖炎帝神农氏之间的关系。炎帝神农氏有感于“人民常因饮水而遭毒害者,所以试水泉之甘苦,以分饮用之别”。

发现炎帝陵:神农尝百草,草命名姜

氏族名称之药

相传炎帝神农尝百草、定医药,是从发现生姜的药用开始的。

相传有一次,神农氏在群山尝百草中毒,随后取了一种植物的根块,嚼碎吞咽下去,不久感觉毒症消释。在惊异这小小植物块茎疗效神奇之余,以自己的姓氏“姜姓”为这种神奇的草命名为“姜”,成为一味中药,同时成为一种食用调味品。炎帝深知许多人平时受尽各种疾病的折磨,无数人不治而亡。于是下定决心,对世间的草木一一品尝,以确定它们的品味和药性,然后形成食物种类与医疗药方,解决了人口发展后的食物短缺与人民的疾病医治。

由此,神农时代的初始农耕与中华医药遂逐渐形成。如果说,中华文明诞生于采摘第一粒谷物种子的手,那么中华医药就诞生于采摘第一味本草的手。这就是中华文明系统中,农耕发源地羊头山的独特地位,并与农耕始祖炎帝神农氏之间的关系。

台湾炎帝神农氏154代宗孙姜竹先生参加高平炎帝神农祭祀

神农尝百草、定医药的事迹,古籍中多有记载:“神农以赭鞭鞭百草,尽知平、毒、寒、温之性,臭味所主……”(《拾遗记》);炎帝神农氏“尝百草酸咸之味……一日而遇七十毒,神而化之”(《通鉴外记》);“民有疾病,未知药石,炎帝始味草木之滋,察其温平寒热之性……遂作《方书》,以疗民疾,而医道立矣”(《增补资治通鉴》)。(www.xing528.com)

我国历代传承中医药理的君臣佐使,阴阳配合,子母兄弟,根茎花实草石骨肉,寒热温凉四气,酸咸甘苦辛五味,六欲七情和合,子午流注,奇经八脉,灵龟八法,飞腾八法等等,都凝聚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肇始神农的中医中药文化的传承和智慧才干。

如果说《穗书》是传说中炎帝神农时代农书的话,那么《方书》即是医书。当然,那时完备的文字尚未形成,但至少适用的一种记载符号、即初期的文字一定已经产生,以一种记载符号表述药的种类和剂量,是完全可能、甚至是必须的。炎帝神农氏通过多年品尝本草,在医疗实践中探索,终于摸清了各类本草对于人体的药性,然后将本草按一定比例配制成无数药方,传授给人们。这个过程如果没有一种记载方式是不可想象的。

台湾炎帝神农氏第154代宗孙姜竹先生多年研究认为,炎帝神农氏在医药方面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尝百草。由于“古时人民野食,致多疾病,毒伤之害,故神农尝百草,以辨药性”,即“夫圣人者,不耻身之贱,而愧道之不行;不忧命之短,而忧百姓之穷”。二是定医术。神农尝草辨味,传至于民,留下《神农本草》,启迪和培养了历代众多的神医药圣。三是试水泉。炎帝神农氏有感于“人民常因饮水而遭毒害者,所以试水泉之甘苦,以分饮用之别”。

农耕与中医中药,共同构成了以炎帝神农农耕文明为代表的中华民族古代文明,成为世界唯一延续至今的古国文明。

民以食为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