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饭不忘
封建社会提倡“每饭不忘君”,现在不说这了,似乎花几个铜板就有饭吃,与天上掉馅饼差不多。即便没有每餐记起,我们也绝不应该忘怀我们的先祖寻求食物的历史。
炎帝神农氏是我国始创农耕的始祖,我国上古时代姜姓部落首领,名魁傀,又名“伊耆氏”,号烈山氏,“姜”姓,长于姜水。有圣德,以火德王,故号炎帝。为使百姓足食丰衣,不受病疾之苦,他遍尝百草,以致一日中七十次毒。他又作乐器,让百姓懂得礼仪,为后世尊崇。据《纲鉴》等记载:“炎帝以火德代伏羲治天下,其俗朴,重端悫,不岔争而财足,无制令而民从,威厉而不杀,法省而不烦,于是南至交趾,北至幽都,东至旸谷,西至三危,莫不从其化。”《越绝书》记载:“昔者神农氏之治天下,务利之已矣,不望其报;不贪天下之财,而天下共富之;不以其智能自贵于人,而天下共尊之。”
炎帝神农氏对中华民族的贡献足称伟大。班固云:“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创制耒耜,教民耕作,神而化之,故谓之神农也。”
轩辕黄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中国远古时代部落联盟首领。黄帝,本姓公孙,长居姬水,因改姬姓,居轩辕之丘(今河南新郑西北),故号轩辕氏,出生、创业和建都于有熊(今河南新郑),故亦称有熊氏,因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他首先以统一中华民族的伟绩载入史册。他大力发展生产,创造文字,始制衣冠,建造舟车,发明指南车,定算数,制音律,创医学等,是承前启后之中华文明的先祖。
羊头山炎帝像
司马贞索隐:“有土德之瑞,土色黄,故称黄帝,犹神农火德王而称炎帝然也。”《国语·晋语》记载:“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二帝用师以相济也,异德之故也。”(www.xing528.com)
历经悠长岁月,两个部落渐渐融合成华夏族,华夏族在最强盛的汉朝以后称为汉人,再到强大一统的唐朝以后又称为唐人。炎帝和黄帝是中国农耕文明的始祖,传说他们以及他们的臣子与后代创造了上古几乎所有重要的发明。因此,炎帝和黄帝共同成为我华夏民族的祖先,开创了代表中华文化的炎黄时代。至今,中国乃至世界华人不论走到天涯海角,都始终不会忘记自己是炎黄子孙。
然而,人文初祖轩辕黄帝陵庙在陕西省黄陵县世人皆知。农耕始祖神农炎帝比轩辕黄帝更为久远,他尝百草、种五谷,为中华民族解决了粮食这个人间最大的难题,永远地受到中华民族的尊崇。但直至1994年8月,炎帝神农氏之高平炎帝陵才被发现,才被世人瞩目。从此,我们开始了探索与发现的艰难历程。
高平市神农镇庄里村五谷庙,自1994年8月发现炎帝陵碑那天开始,就一直留下一个最大的谜团:以中华始祖炎帝神农氏的不朽业绩,完全应该拥有独立的祭祀场所,帝陵标志的碑刻为什么仅座落在一个小小村落的五谷庙呢?
无论谁走进庄里村炎帝陵,都没有米东明16年前第一次发现炎帝陵碑的秘密时那般神秘。正是这种神秘,将高平炎帝陵一鼓作气推向世界,成就了现在每年一度炎帝神农氏祭祀大典。现在高平炎帝陵已经名扬四海,学术界研讨炎帝神农氏,已经把高平作为炎帝神农氏当年活动最重要的地区。
笔者在CCTV—10编导摄制大型文化专题节目《寻找炎帝遗迹》访谈时,特意聘请了原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王俊义先生、中国社会科学院先秦史专家罗琨女士以及原高平市委书记王树新做嘉宾。王俊义先生特别指出:“高平市炎帝庙有30多座,上党地区炎帝庙100多座,属于明显的大范围高度密集。”特别是仅神农镇羊头山和周边乡村,就有炎帝陵、炎帝行宫、炎帝中庙、炎帝下庙、炎帝城、神农泉、神农井、五谷畦、艺谷圃、下马碑、五谷庙等成片遗迹群。更由于此地丰厚的炎帝神农文化内涵,为国内其他省份炎帝神农纪念场所难以比肩。
目前迫切需要的,是深入揭示炎帝陵区的诸多悬念,这不仅为了解答多年来专家和游客提出的种种疑问,更重要的是为了整体发掘这一带炎帝神农遗迹群的文化内涵,奠定完整的实物和历史考证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