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实在观的演化
印度所有的哲学体系都是解脱的理论,因此,终极实在便有两个方面的问题。它或者指生命在世间演化发展的最终极成分,或指这一演化过程在涅槃之中的永远中止。
数论体系中,最终的演化成分是三类超极微的实在物[89],它们由种种不同配合方式便产生出多样化的对象与变易,影响这一变易过程的中心力量是“业”(karma)。涅槃是这种演化过程的永远停止。
在早期正理-胜论那里,终极成分是四种极微,在业的驱动下,它们创造[90]世界并使之演化发展。这一过程在涅槃中的停止便是永远的死亡,因为意识与此世界的变易演化都消失了,在后期的正理-胜论哲学中,永恒或涅槃都是对神的永远神秘与静止的观想。
小乘佛教用以取代数论三德与胜论极微四大的是三种元素或能(dharma法=saṃskāra行)。永恒性在这里是无意识的,是作为业消除后的结果的一种永远的寂灭状态。
大乘佛教初期,业的力量变成了幻的力量[91]。永恒性是不朽的世界[92],是由于清除幻觉而达到的境界。这也是吠檀多派所接受的主张。大乘佛教的第二期,终极的实在是物自体,它之展示自身差异(grāhya-grāhaka-grāhaka-kalpanā二取分别),分为主客体二者的过程,便是世间过程。制约此过程的是业力。到了涅槃境界差异才消失。涅槃是纯有(svabhāvā-kāya自性身),与纯意识(jñāna-kāya,智身)的不可说之永恒性,主客两边在其中融为一体。
从而,物自体一方面是外部对象,是认识活动的终极原因。另一方面又是最高的绝对之主客观融化之点。
胜主慧(Jinendrabuddhi)[93]说“从此性(thisness)的立场看,即从绝对实在与物自体的立场出发,主体与客体之间并不存在任何区别,但我们受先验的错觉的障碍……一切我们所知却毫无例外地是由于主客体构造(二取分别)出来的有差异的间接现象。”
“自性”的概念,即每一元素中严格局于自身的本质的概念,小乘佛教中就已经存在了。存在的元素——那一时期的中心概念——被定义为“自身本质的承担者,”(sva-lakṣaṇa dharanād dharmaḥ),[94]但后来此概念在许多方面发生了变化,而当时实在性与观念性之间尚无断然的划分。存在的诸元素分为物理的与精神的,或者分为物理的、精神的及能的[95](色法、心法、心不相应行——译者)所有这些都是同样真实的[96]。实在性尚未被规定为有效性。主要注意力放在否认每一聚合物的真实性上。从能动的角度来解释,物质被分析得如此精细,精神的成分又互相渗透,结果,色与心的区别消失了,二者都成为力能[97]。
小乘诸部派对于作为实在之点的自性(svalakṣaṇa)看法是摇摆不定的。各家都有自己的法的排列表。虽说并无本质的分歧。
一切法(元素,列为三大类的方法:纯然想象活动(pari-kalpita遍计所执的),纯然真实的(pari-niṣpanna圆成实的)和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的一类(para-tantra依他起的),是早期瑜伽行派的特色。这里的分类已经透露出实在性与观念性之间的根本差别。这一理论的最终模式是法称所规定的。他将实在性确定为有效性并将它与任何类型的观念性对置起来。从而真实、实在成为纯存在的同义词,它又等于物自体[98]或者最终的个别。它与“非存在”相区别、相反对,后者也就是精神构造的一般性和观念性。
凭纯的感觉活动认识绝对者,即物自体的思想为吠檀多哲学所因袭。“既然对象差异是判断力(savikalpaka妄念、妄想)所认知的,既然没有对差异的认识也就没有个别对象,(而只有绝对者与整体大全者,从而吠檀多派认为)纯的感觉活动(nirvikalpaka)认知纯的有(satta-mātra)(或绝对的大梵)。”[99]
【注释】(www.xing528.com)
[89] 指数论三德(guṇa)。
[90] ārabhante.
[91] māyā.
[92] “不朽世界,永恒世界”的原文为the world subspecie aeternitatis(拉丁文),据斯宾诺莎“那(被看见)处于永恒性相状之下的,本质上也就如此存在着(也就是永恒存在的)”。——译者
[93] 参见本书第二卷第396页(边码)。
[94] sva-lakṣaṇa-dharanād dharmaḥ参见《佛教中心概念》p.26.注;世友的说法(《俱舍论》I.3.);另见《法集论注》p.39.第94节;参见Mil.205和Netti20。
[95] rūpa-jñāna-cittaviprayukta-saṃskāra.
[96] bhāva=dharma=sat=anitya.
[97] 参见《中心概念》p.84。
[98] V=satu=sattā=paramārtha-sat=svalaksaṇa.
[99] 见ŚD.第126页《吠檀多诘难》(Vedānta-paribhāṣā)第31页以下,将“tat tvamasi”释为“元分别”,《正理花露》(Nyāya-makaranda)第153页以下,认为tattva-sakṣātkāra(能求得真实者)是直接的关于绝对者的知识。瑜伽派神秘主义者认为可直接无分别地认识任一事物,他们只承认唯一的知识来源——直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