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佛教逻辑:单子与原子的关系

佛教逻辑:单子与原子的关系

时间:2023-11-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6.单子与原子既然终极个别是无穷小的外部实在,极微(原子)也如此,那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呢?我们已谈过了佛教的物质论[62],它认为构成物体的分子至少由八个极微所成。所以每一分子由二十个极微组成。佛教强烈反对胜论的说法,后者主张极微是坚实而不可分的。[63] 《俱舍论》I.43(英译本);另见SDS.31.1。[64] V=ahnir au yam eva.[65] 参见拙著《中心概念》第11页注2。[66] utkara,参见《俱舍论》I.(英译本);《中心概念》第29页注。[68] NB.I.12-15,vastu=paramārthasat=artha-kriyā-sāmarthya-laksaam.[69] NBT.p.13.18。

佛教逻辑:单子与原子的关系

§6.单子与原子

既然终极个别是无穷小的外部实在,极微(原子)也如此,那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呢?我们已谈过了佛教的物质论[62],它认为构成物体的分子至少由八个极微所成。它们分为四个基本的,四个次一等的(指四大种bhūta和大种所造bhaūtika——译者),四大种为坚湿暖动四微,大种所造是色香味触四尘。大种所造的物质是透明的(又称色亮——译者)。每一大种所造的极微需要四个大种极微的支持。所以每一分子由二十个极微组成。如果它是有共鸣的,则多加一个声尘极微。那么这分子则由九个或二十五个极微组成。不过这些极微都有特殊的性质,首先它们并非不可分的。佛教强烈反对胜论的说法,后者主张极微是坚实而不可分的。佛教质问道[63],如果有两极微结合,是一面呢还是所有各面都接触呢,如果所有面都接触,那么两极微将是聚合(coalesced)起来的,整个宇宙都会由一个极微构成;但如果只有一面接触,那么它至少有六个面,(六个面至少是六个部分,那么就不能说不可分的了——译者)。这些极微的另一特点即是,它们都并非某种物质的微粒。坚实的极微并非具坚实属性的极微材料,暖热的极微也并非具暖热性质的极微。所谓暖热极微不过是热的[64]能;动的极微不过是动的能;坚实极微表示排斥,而湿极微意味着聚合或黏合。物质,即色(rūpa)一语,据一种古怪的词源学解说,认为表示瞬时性[65],而非物质材料。这些极微的另一特点在于:一切物体都由相同的分子组成。如果一个物理现象显出火焰,另一个如水或金属,那并不是因为其相应的元素的数量优势,而在于其强度[66]。因而我们可视佛教的物质论为力本论(dynamic theory)。说一切有部对此论述甚完备,它后来也保存于观念论者的诸派中。这与数论相反,数论的物质观是机械论的,因为它肯定了无所不在的统一原理、统一的物质材料,而一切变化,衍化及经验世界的多样化都借助它得到解释。

可是对于胜论的极微说,数论和佛教又是共同反对的。胜论以为有四种极微,它们带有本原性的、明确的、实在的性质。这些极微有创造能力,可依据复杂的法则[67]而产生分子或更高的聚合物的特有性质。

佛教的物质论完全符合实在即效能的定义,符合能动的因果理论。终极实在是能动的,纯有不过只是效能。自在之物不过是我们的感性被外部实在所影响的方式[68]

法上说[69]:“我们的‘最终极之真实’指的是一切可以用产生一定结果的力来验证的东西……正是这点说明了为什么我们的有目的活动是针对直接感觉到的对象,而不是想象构造出来的对象的……反过来看,真正的被认识到的对象产生了有目的的行为。从而得出结论说,真实者仅仅是个别者(即效能之点[70]、物自体)而不是经验的对象。”

【注释】

[62] 参见本书第101页;另见拙译《灵魂论》第953页注1。

[63] 《俱舍论》I.43(英译本);另见SDS.31.1。(www.xing528.com)

[64] V=ahnir au ṣṇyam eva.

[65] 参见拙著《中心概念》第11页注2。

[66] utkarṣa,参见《俱舍论》I.(英译本);《中心概念》第29页注。

[67] 参见《印度的化学》Ⅱ.第185页以下,B.N.Seal博士的精辟分析。

[68] NB.I.12-15,vastu=paramārthasat=artha-kriyā-sāmarthya-laksaṇam.

[69] NBT.p.13.18(英译本为第37页)。

[70] 认知是一种效用,如同以罐取水,或跌断腿骨。”见TSP.p.134.1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